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印刷文獻

鎖定
印刷術的發明,源於勞動人民長期的實踐。早在四五千年前,人們在實踐小,就懂得用壓印灼辦法在陶器上印幾何紋、繩紋等各種圖紋。後來,為了封檢奏章,使用了“封泥”印記,“印”即稱“印章”。隨着紙墨的出現,泥印遂為紙墨摹印所取代。世“印章”首墨面積小,不適合於大面積的摹印後來人們從拓印右經個受到啓發,結合印章和拓印的辦法,在版上刻上凸出而反寫腦寧,冉把墨刷於其上,印成白底黑字的印刷品。關於印刷術發明的時間,學術界尚未取得一致意見,有不少學者認為是在唐代。
中文名
印刷文獻
源    於
勞動人民長期的實踐
發明時間
在四五千年前

印刷文獻印刷歷史

佛教徒很早就利用雕版印刷術印刷佛經。世界上現存最早的有明確年月記載的雕版印刷物,是請光結二十五年(1809)在敦煌發現的《金剛經》。這是一幅圖文兼具的印刷品,因為釋迦牟尼在祇樹給孤獨園的説法團,文為《金剛經》,並題宵“鹹通九年四月十五日玠為 二親敬造普施”字樣。鹹通九年為公元868年。該印刷品長1丈6尺,高1尺,印刷精美。原件已被英國人斯坦國盜去。國內現存最早的佛經印本,是1954年在四川成都東門望江摟附近唐笨小發現的店代成都府成都縣龍池坊卞家刻印的《陀羅尼經咒》。此印本到有漢文和方英文經咒,並刻有“成都府T/東”字樣,據推斷當刻印於唐肅宗至德二年(757)。在敦煌,還發現乾符四年(877)和中和二年(882)四川成都府樊貨家刻印的日曆兩種。

印刷文獻雕版印刷

在唐後期得到了比較廣泛的推廣,印刷品的種類隨之增加。至五代時,原來流傳於民間和寺院的印刷技術,逐漸進入上層社會。到了啓唐明宗時,宰相馮道鑑於當時版刻圖書多為日曆,同時又深感“諸經外謬”,因而奏請校正諸經版本,雕版以廣頒天下。他的建議受到期廷採納,遂於堵長興三年,依唐憎刻成《石經》校刻《九經》,歷20多年,至後周太祖廣順三年(953)姑告完成。由於主持此次刻印事務的是國子監博士,而刻版父收藏於園子監,故稱《五代監本九經》。另外還到印丁《上經文字》、《九經字樣》及店陸德明的《經典釋文》。爾後,隨着印刷事業的發展,又地現了由地方行政郎門土持印書和私人印書,印刷文獻遂大行於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