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衞星軌道

(衞星繞地球飛行的軌跡)

鎖定
衞星飛行的水平速度叫第一宇宙速度,即環繞速度。衞星只要獲得這一水平方向的速度後,不需要再加動力就可以環繞地球飛行。這時衞星的飛行軌跡叫衞星軌道。
中文名
衞星軌道
外文名
Satellite orbit
第一宇宙速度
衞星飛行的水平速度
引力場
中心力場
衞    星
人造地球衞星
軌道分類
低軌道和高軌道
衞星軌道根數
描述衞星運行的位置等的參數

衞星軌道簡介

被衞星包圍的地球 被衞星包圍的地球
如果我們把地球看成一個均質的球體,它的引力場即為中心力場,其質心為引力中心。那麼,要使人造地球衞星(簡稱衞星)在這個中心力場中作圓周運動,通俗地説,就是要使衞星飛行的力加速度所形成的力(離心慣性),正好抵消(平衡)地心引力。衞星軌道平面通過地球中心。如果速度稍大一些,則形成橢圓形軌道,如果達到逃逸速度,則為拋物線軌道,那時它將繞太陽飛行成為人造行星;如果達到第三宇宙速度,則為雙曲線軌道,與太陽一樣而繞銀河系中心飛行了。 [1] 

衞星軌道特點

就人造地球衞星來説,其軌道按高度分低軌道和高軌道,按地球自轉方向分順行軌道和逆行軌道。這中間有一些特殊意義的軌道,如赤道軌道、地球同步軌道對地靜止軌道極地軌道太陽同步軌道等。
衞星軌道的形狀和大小是由長軸和短軸決定的,而交點角Ω、近地點幅角ω和軌道傾角i則決定軌道在空間的方位。這五個參數稱為衞星軌道要素(根數)。有時還加過近地點時刻tp,合稱為六要素。有了這六要素,就可知道任何時刻衞星在空間的位置。
衞星軌道六要素:長軸、短軸、交點角Ω、近地點幅角ω、軌道傾角i、過近地點時刻tp。
高低軌道沒有明確的劃分界限,一般把離地面幾百公里的衞星軌道稱為低地球軌道
軌道傾角為零,軌道平面與地球赤道平面重合。這種軌道叫赤道軌道。
軌道高度為35786公里時,衞星的運行週期和地球的自轉週期相同,這種軌道叫地球同步軌道;如果地球同步軌道的傾角為零,則衞星正好在地球赤道上空,以與地球自轉相同的角速度繞地球飛行,從地面上看,好像是靜止的,這種衞星軌道叫對地靜止軌道,它是地球同步軌道的特例。對地靜止軌道只有一條。
軌道傾角為90度時,軌道平面通過地球兩極,這種軌道叫極地軌道。
如果衞星的軌道平面繞地球自轉軸的旋轉方向、角速度與地球繞太陽公轉的方向和角速度相同,則它的軌道叫太陽同步軌道。太陽同步軌道為逆行軌道,傾角大於90度。 [2] 

衞星軌道分類

按照軌道傾角大小,衞星的軌道可分為:赤道軌道、極地軌道、傾斜軌道(分順行軌道和逆行軌道)。
1、赤道軌道:傾角為0度,衞星軌道平面 與地球赤道平面重合,衞星始終在赤道上空飛行。
2、極地軌道:傾角為90度,衞星軌道平面與地球赤道平面垂直,衞星飛躍南北兩極上空。它的星下點軌跡可以覆蓋全球,是觀測整個地球的最合適的軌道。氣象衞星、資源衞星、偵查衞星經常採用這種軌道。
3、傾斜軌道:軌道傾角既不是0度又不是90度,統稱傾斜軌道,分為順行軌道和逆行軌道。
順行軌道:傾角大於0度小於90度,衞星自西向東順着地球自轉的方向運動。
逆行軌道:傾角大於90度而小於180度,衞星自東向西逆着地球自轉的方向運動。

衞星軌道衞星軌道參數

衞星軌道參數是用來描述在太空中衞星運行的位置、形狀和取向的各種參數。太空中的衞星在地球引力等各種力的作用下做週期運動,一階近似就是一個開普勒橢圓軌道。由於其他力的存在(比如地球的形狀,大氣阻力,其他星球的引力等等),實際的軌道和理想的開普勒軌道有偏離,這個在航天裏稱為“軌道攝動”。
同義詞: 衞星軌道根數。
傾角:赤道平面與衞星軌道平面間的夾角,具體計算是在衞星軌道升段時由赤道平面反時針旋轉到軌道平面的夾角。
高度:衞星離地球表面的距離。
星下點:衞星與地球中心連線在地球表面的交點。
升交點:衞星由南往北飛行軌跡在赤道上的交點。
週期:衞星繞地球一週需要的時間。
截距:衞星繞地球一週,地球轉過的度數
偏心率:焦距與軌道半長軸之比。
近地點角:在軌道平面內升交點和近地點與地心連線間的夾角。
平均近點角:若衞星通過近地點的時刻為tp,衞星的平均角速度為 n,則任一時刻的平均近點角M=n(t-tp)。 [3] 

衞星軌道衞星軌道管理

隨着時代發展,人類已經進入太空資源的開發鄰域。人造衞星的數量逐年增加。衞星只要獲得這一水平方向的速度後,不需要再加動力就可以環繞地球飛行,而每顆衞星都有自己的特定軌道,為了防止衞星在空間中發生相撞,所以要對衞星軌道進行管理和劃分。
參考資料
  • 1.    劉林, 王歆. 月球衞星軌道力學綜述[J]. 天文學進展, 2003, 21(4):281-288.
  • 2.    章仁為. 衞星軌道姿態動力學與控制[M].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出版社, 1998.
  • 3.    李志剛, 楊旭海, 施滸立,等. 轉發器式衞星軌道測定新方法[J]. 中國科學:, 2008(12):1711-1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