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諸葛亮

(三國時期蜀漢丞相)

鎖定
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號卧龍,琅琊陽都(今山東省沂南縣)人 [139]  ,三國時期蜀漢丞相,中國古代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發明家、文學家。 [177] 
諸葛亮早年隨叔父諸葛玄荊州,諸葛玄死後,諸葛亮就在隆中隱居。 [1-4]  劉備依附荊州劉表三顧茅廬,諸葛亮向劉備提出佔據荊州、益州,聯合孫權共同對抗曹操的《隆中對》,劉備根據諸葛亮的策略,成功佔領荊州、益州之地,與孫權、曹操形成三足鼎立之勢。章武元年(221年),劉備稱帝,任命諸葛亮為丞相。劉備伐吳於夷陵之戰失敗後,劉備於永安託孤於諸葛亮。劉禪繼位後,封諸葛亮為“武鄉侯”,領益州牧。諸葛亮勤勉謹慎,大小政事必親自處理,賞罰嚴明;與東吳聯盟,改善和西南各族的關係;實行屯田政策,加強戰備。前後五次北伐中原,但未能實現興復漢室的目標。終因積勞成疾,於建興十二年(234年)病逝於五丈原(今陝西省寶雞市岐山境內),享年五十四歲 [5]  。後主劉禪追諡為“忠武侯”,後世常以“武侯”尊稱。東晉桓温追封為“武興王”。 [6] 
諸葛亮散文代表作有《出師表》《誡子書》等。曾發明木牛流馬孔明燈等,並改造連弩,叫作諸葛連弩,可一弩十矢俱發。 [175]  諸葛亮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忠臣”與“智者”的代表人物。 [176] 
概述圖片來源:中華英烈祠 [7] 
全    名
諸葛亮
別    名
卧龍先生
諸葛武侯
孔明
卧龍
諡    號
忠武(蜀)、武興王(東晉);武靈王(唐)、威烈忠武顯靈仁濟王(元)等 [8] 
封    號
武鄉侯
所處時代
漢末三國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琅琊陽都(今山東省沂南縣) [139] 
出生日期
181年
逝世日期
234年10月8日
逝世地
五丈原
陵    墓
武侯墓
安葬地
陝西省勉縣
主要成就
隆中決策
協助劉備奪取荊益和建立蜀漢
安定南中
五次北伐
主要作品
出師表
後出師表
誡子書
兵法二十四篇
最高官職
丞相、益州牧、司隸校尉

諸葛亮人物生平

諸葛亮躬耕隴畝

隆中諸葛草廬 隆中諸葛草廬
諸葛亮於漢靈帝光和四年(公元181年)出生在琅琊郡陽都縣的一個官吏之家,諸葛氏是琅琊望族,先祖諸葛豐曾在西漢漢元帝時做過司隸校尉,諸葛亮的父親諸葛珪在東漢末年做過泰山郡丞。諸葛亮3歲時,母親章氏病逝。諸葛亮8歲時喪父,與弟弟諸葛均一起跟隨由袁術任命為豫章太守的叔父諸葛玄豫章(今江西省南昌市)赴任,東漢朝廷派朱皓取代了諸葛玄職務,諸葛玄就去投奔荊州劉表 [9] 
卧龍崗諸葛井 卧龍崗諸葛井
建安二年(197年),諸葛玄去世,諸葛亮就在隆中 [1]  隱居,平日喜歡吟誦《梁甫吟》,又常以管仲樂毅自比,時人對他都是不屑一顧,只有好友徐庶崔州平等人相信他的才幹。 [10]  其時他在荊州與石韜、徐庶、孟建遊學,三人讀書都力求精熟,只有諸葛亮“觀其大略”。諸葛亮每天早晨和晚上都常常從容地抱膝長嘯,曾對其他三人説:“你們可以做到刺史、郡守。”三人問諸葛亮自己能做什麼官,諸葛亮笑而不言。後來孟建欲北歸故鄉,諸葛亮對他説:“中原的士大夫多的是,你只管遨遊就好,何必回到故鄉呢!” [128] 

諸葛亮隆中對策

主詞條:三顧茅廬隆中對
建安六年(201年),劉備曹操所敗,投奔荊州劉表同時,積極聯絡當地的豪傑。當時,劉備依附於劉表,屯兵於新野。後來司馬徽與劉備會面時,表示:“那些儒生都是見識淺陋的人,豈會了解當世的事務局勢?能瞭解當世的事務局勢才是俊傑。此時只有卧龍(諸葛亮)、鳳雛龐統)。” [11] 
南陽諸葛廬 南陽諸葛廬
建安十二年(207年),諸葛亮又受徐庶推薦,劉備希望徐庶引亮來見,但徐庶卻建議:“這人可以去見,不可以令他屈就到此。將軍宜屈尊以相訪。” [12]  劉備便親自前往拜訪,去了多次才見到諸葛亮。與諸葛亮相見後,劉備便叫其他人避開,向他詢問道:“現今漢室衰敗,奸臣假借皇帝之命,皇上失去大權。我沒有衡量自己的德行與能力,想伸張大義重振天下,但自己的智慧謀略不夠,所以時常失敗,直至今日。不過我志向仍未平抑,先生有沒有計謀可以幫助我?”
陳壽著裴松之注《三國志諸葛亮傳》 陳壽著裴松之注《三國志諸葛亮傳》 [168]
諸葛亮遂向他陳説了三分天下之計。諸葛亮分析道:“自董卓擅政以來,各地豪傑並起,佔據多個州郡的數不勝數。當初曹操袁紹相比,聲望少之又少。然而,曹操最終能打敗袁紹、以弱勝強的原因,不僅依靠的是天時,而且也是人的謀劃得當。現在曹操已擁有百萬大軍,挾天子以令諸侯,這確實不能與他爭強。孫權佔據江東,已經歷三世,地勢險要,民眾歸附,又任用了有才能的人,只可以把他作為外援,但是不可謀取他。荊州北靠漢水沔水,一直到南海的物資都能得到,東面和吳郡會稽郡相連,西邊和巴郡蜀郡相通,這是大家都要爭奪的地方,但是它的主人卻沒有能力守住它。益州地勢險要,有廣闊肥沃的土地,自然條件優越,高祖憑藉它建立了帝業。劉璋昏庸懦弱張魯在北面佔據漢中,人民殷實富裕,物產豐富,劉璋卻不知道愛惜,有才能的人都渴望得到賢明的君主。將軍是漢室宗親,而且聲望很高,聞名天下,廣泛地羅致英雄,思慕賢才,如飢似渴,如果能佔據荊、益兩州,守住險要的地方,對外聯合孫權,對內革新政治;一旦天下形勢發生了變化,就派一員上將率領荊州的軍隊直指中原一帶,將軍您親自率領益州的軍隊從秦川出擊,老百姓誰敢不用竹籃盛着飯食,用壺裝着酒來歡迎將軍您呢?如果真能這樣做,那麼稱霸的事業就可以成功,漢室天下就可以復興了。” [178] 
這篇論説後世稱之《隆中對》。劉備聽後大讚,力邀諸葛亮出山相助,於是諸葛亮便出山入幕。劉備常常和他議論,關係也日漸親密。關羽張飛等大感不悦,劉備向他們解釋道:“我有了孔明,就像魚得到水般,希望諸位不要再説了。”關羽、張飛等便不再抱怨。 [13]  諸葛亮所提出的《隆中對》是此後數十年劉備和蜀漢的基本國策,諸葛亮時年27歲。

諸葛亮初出茅廬

建安十三年(208年),劉表的長子劉琦十分器重諸葛亮。劉表之妻、劉琦後母蔡氏屢進讒言,劉表寵愛少子劉琮,對劉琦漸漸不悦。劉琦數次向諸葛亮請教自安之術,但諸葛亮每每推辭,不為之謀劃。劉琦便在一次飲宴時用上屋抽梯之計令諸葛亮説出解決辦法。劉琦對諸葛亮説:“如今我們兩個向上到不了天,向下接不到地,就我們兩個人,話出自你口,進入我的耳朵,無他人知曉,現在可以説了嗎?”諸葛亮無奈之下對劉琦説:“你難道看不見歷史上申生在國內導致禍患,重耳逃亡在外而獲得生存嗎?”劉琦意識到諸葛亮讓他外出以自保。 [14]  當時黃祖東吳殺害,劉琦便上薦為江夏太守外求自保。 [16] 
建安十三年(208年)八月,劉表病逝,其二子劉琮繼。當時託名為漢相的曹操統一北方後,率20萬大軍南下荊楚,聽到曹操南下的消息,遣使投降。諸葛亮勸説劉備,及時攻打劉琮,可趁機佔領荊州,劉備不忍。 [15]  劉備在樊城知道曹操大軍南下後,率軍隊和百姓南逃,曹軍在當陽長坂追上並大破劉軍。 [16] 
同年,劉備敗走夏口,而孫權之前又派魯肅到來觀察情況,並向劉備建議向孫權求救,諸葛亮便自薦到柴桑作説客,與魯肅結為朋友。 [17-18] 

諸葛亮赤壁鬥智

主詞條:赤壁之戰
諸葛亮舌戰羣儒 諸葛亮舌戰羣儒
劉備率軍到了夏口(今湖北漢口)之後,諸葛亮説:“如今態勢緊急,我請求親赴江東求救於孫權。”當時孫權率領軍隊駐紮在柴桑(今江西九江),觀望事態的發展。到達柴桑後,諸葛亮面見孫權。諸葛亮為孫權分析局勢:“海內大亂,將軍起兵據有江東,劉豫州也把部眾聚集在漢水之南,打算與曹操爭奪天下。如今曹操平定其他勢力,基本上佔據了北方,如今南下攻破荊州,威震四海。英雄無所用武,所以劉豫州逃到了這裏。 [19] 
接着,諸葛亮先用二分法給孫權兩個選擇,“如果能以吳、越的軍力與中原之國抗衡,不如早和曹操斷交”; [19]  [20]  另一個選擇則是激將法,“如果認為不能抵擋,為何不停止軍事行動,向北方稱臣呢。”孫權卻反問諸葛亮,劉備又為何不投降。諸葛亮便提高劉備身價,説劉備有氣節,絕不投降,以向孫權顯示劉備的決心。孫權大怒,誓言不會向曹操投降,但卻有所擔心,劉備還有多少兵力戰鬥。諸葛亮最後才分析兩軍的情況,先説出自軍散兵歸還和關羽水軍有萬人,加上劉琦凡江夏士兵亦不下萬人,再説出曹軍遠來疲弊,追劉備時,又用輕騎一日一夜行了三百多里,正是“強弩之末,勢不能穿魯縞”;而且北方人不習水戰,荊州百姓又是被逼服從曹操,不是心服;最後肯定地説曹操必定可打敗。孫權十分高興,後又受到魯肅、周瑜的遊説,決定聯劉抗曹,派周瑜程普、魯肅等率三萬水軍,與曹操開戰。 [21] 
諸葛亮隨軍回到劉備處;十一月,曹操大軍在赤壁遭遇孫劉聯軍火攻,曹操軍遭受了非常大的損失,而此時曹操軍中又爆發瘟疫,曹操不得已引軍北還。 [22] 

諸葛亮定鼎荊益

建安十三年(208年)十二月,劉備趁曹操北歸之機,聽從諸葛亮之計,平定荊南四郡,任命諸葛亮為軍師中郎將,督令零陵桂陽、長沙三郡,負責調整賦税,充實軍資。 [23] 
建安十五年(210年),劉備以龐統為耒陽令,龐統因沒有政績而被罷官。諸葛亮向劉備進言,龐統有大才,不可小用。於是劉備任命龐統為治中,與諸葛亮一樣被器重,與諸葛亮並列為軍師中郎將。 [24] 
諸葛亮畫像
諸葛亮畫像(12張)
建安十六年(211年),益州牧劉璋張松的慫恿下,派法正到荊州請劉備率兵入,保護益州安全。 [25]  諸葛亮認為機不可失,勸説劉備應允。諸葛亮便與關羽、張飛、趙雲等鎮守荊州,劉備親自率軍在謀士龐統的陪同下進入了益州。 [26]  至次年十二月,劉璋發覺張松私通劉備,將張松處死,下令守關諸將不準劉備兵馬通過。劉備與劉璋決裂,還攻成都。劉備棋先一着,佔領涪城(今四川綿陽)。 [27]  劉璋派遣李嚴等退保綿竹,劉備則調諸葛亮、張飛趙雲等入川,分定蜀中諸縣。 [131] 
建安十九年(214年)諸葛亮與張飛趙雲率兵溯長江而上,攻克巴東,與劉備會師成都。劉璋被迫出城投降。成都攻下後,諸葛亮受金五百斤,銀千斤,錢五千萬,錦千匹,並受任為軍師將軍,署左將軍府事。 [28]  每當劉備出兵征伐,諸葛亮便負責鎮守成都,為劉備足食足兵。當時法正統御外軍、於內為謀士,治理蜀地睚眥必報,擅自殺死了詆譭自己的多人。有人對諸葛亮説:“法正太過於跋扈,將軍應該告訴主公,壓制一下他的勢頭。”諸葛亮説:“主公在公安,北面有曹操的大軍,向東忌憚孫權的威逼,於內又怕孫夫人生事。自從法正輔佐主公之後,猶如有了翅膀翱翔在天空,不再受人所困。現在為什麼要約束他,讓他不能如意呢?”於是對此事不再追究。 [29]  諸葛亮治理蜀地,崇尚嚴刑峻法,有怨氣的人很多。法正對諸葛亮援引漢高祖進關中後廢除秦朝苛法,約法三章的故事,希望能寬容治理。而諸葛亮卻認為法正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他認為如今形勢與秦末不同,劉璋昏聵無能,自從他主政蜀地以來,沒有制定行之有效的法律,而且不修德政,威刑也沒有。蜀地的大族專權自恣,君臣之道漸漸被大族的專擅所替代。所以自己如今實行嚴刑峻法,就是為了糾正這種政治形勢。 [30]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十月,曹操在平定關中諸軍閥後南侵漢中。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劉備與曹操在漢中對峙不下,劉備急忙派人到成都讓諸葛亮調兵來支援,諸葛亮詢問楊洪是否可以發兵,楊洪認為漢中是益州咽喉,曹操來奪是家門之禍、存亡之機,勸諫諸葛亮在這種時候應該即刻出兵。 [31]  漢中之戰以劉備的勝利告終。七月,劉備自稱漢中王。至此,完全實現了諸葛亮在“隆中對策”中制定的“跨有荊、益”的戰略目標。
然而,東吳的呂蒙極力主張“取羽,全據長江”。最終,在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冬季,呂蒙率領東吳軍隊,白衣渡江、斬殺關羽、奪取荊州。“隆中對策”因此而遭受了重大的挫折。

諸葛亮託孤重臣

主詞條:劉禪諸葛亮南征
建安二十五年 [190]  (220年),曹操去世 [190]  ,其子曹丕篡漢自立 [190]  [191]  ,當時蜀中傳言稱漢獻帝劉協曹丕所害 [192]  ,於是羣臣勸已成為漢中王的劉備登基為帝,劉備開始不答應,諸葛亮就用耿純遊説劉秀登基的故事勸劉備, [32]  劉備同意後,於章武元年四月丙午日(221年5月15日 [193]  )在成都武擔山登基稱帝 [193]  ,國號為“漢”,任諸葛亮為丞相、 [33]  錄尚書事,假節。同年張飛被害,諸葛亮領司隸校尉一職。 [34] 
白帝城 白帝城
章武元年(221年)七月,劉備為奪回荊州,親率大軍伐吳。
章武二年(222年)閏六月 [197]  ,劉備兵敗夷陵(今湖北宜昌);八月,劉備撤退至永安。諸葛亮大嘆:“可惜法正故去,否則必能阻止陛下東征之舉。”
章武三年(223年 [194]  )二月,劉備病重,召諸葛亮到永安,與李嚴一起託付後事,劉備對諸葛亮説:“你的才能是曹丕的十倍,必定能夠安頓國家,終可成就大事。如果嗣子(劉禪)可以輔助,便輔助他;如果他沒有才幹,你可以自行取度。”諸葛亮涕泣地説:“臣必定竭盡股肱的力量,報效忠貞的節氣,直到死為止,”劉備又要劉禪視諸葛亮為父。延至四月,劉備逝世,劉禪繼位,封諸葛亮為武鄉侯,開設官府辦公。 [35] 
建興二年(224年)諸葛亮領益州牧,任命秦宓為別駕、五梁為功曹、杜微為主簿。 [166]  當時政事上的大小事務,劉禪都交給諸葛亮決定。本來南中地區因劉備逝世而乘機叛亂,諸葛亮因國家剛逝去君主,先不發兵,而派鄧芝陳震赴東吳修好。 [35] 
建興三年(225年)春天,諸葛亮率軍南征,臨行前劉禪賜諸葛亮金鈇鉞一具,曲蓋一個,前後羽葆鼓吹各一部,虎賁六十人。後諸葛亮深入不毛之地討伐雍闓孟獲,諸葛亮採取參軍馬謖的建議,以攻心為主,先打敗雍闓軍,再七擒七縱孟獲,至秋天平定所有亂事,十二月班師成都。蜀漢穩定了南中,並獲得大量的資源,並且組建了無當飛軍這支勁旅。經過長期積累,有了北伐的基礎。 [36]  [37]  [38] 

諸葛亮北伐中原

主詞條:諸葛亮北伐
諸葛亮第一、二次北伐形勢 諸葛亮第一、二次北伐形勢
建興四年(226年),魏文帝曹丕死,其子曹叡繼位,缺乏統治經驗。諸葛亮抓住有利時機,決定出師北伐。
建興五年(227年 [195]  ),率軍進駐漢中,頓兵沔陽(今陝西勉縣)。
建興六年(228年)春,諸葛亮事先揚聲走斜谷道取郿,讓趙雲鄧芝設疑兵吸引曹真重兵,自己率大軍攻祁山。隴右的南安、天水和安定三郡反魏附蜀,關中震響。魏明帝西鎮長安,命張郃率領步騎五萬人前往,大破馬謖於街亭。而同時趙雲寡不敵眾,失利於箕谷。諸葛亮乃拔西縣千餘家返回漢中。第一次北伐失敗。 [39]  諸葛亮上疏請求自貶三等,蜀後主以諸葛亮為右將軍,行丞相事,所總統如前。 [40]  同年冬,諸葛亮趁魏兵東下,關中虛弱,趁機北伐,出兵散關(今陝西省寶雞市西南)圍陳倉(今陝西省寶雞市東),為魏將郝昭所拒,諸葛亮勸降不成,而又糧草不繼,不得已退還漢中。魏將王雙來追,被斬。 [41-42] 
建興七年(229年)春,諸葛亮遣陳式武都(今甘肅省成縣周邊)、陰平(今甘肅省文縣周邊)二郡。雍州刺史郭淮引兵救之,亮自出至建威(今甘肅省西和縣西),郭淮退,遂得二郡。 [43-44] 
建興八年(230年)秋,魏軍三路進攻漢中,司馬懿走西城(今陝西省安康市西北),張郃走子午谷,曹真走斜谷。諸葛亮駐軍於城固(今陝西省城固縣東)、赤坂(今陝西省洋縣東二十里)。時大雨三十餘天,魏軍撤退。同年,諸葛亮使魏延吳懿西入羌中,大破魏後將軍費曜(瑤)、雍州刺史郭淮於陽溪(南安郡內,當在今甘肅省武山西南一帶)。 [45] 
建興九年(231年)二月,諸葛亮率大軍攻祁山,始以木牛運。時曹真病重,司馬懿都督關中諸將出拒。諸葛亮割麥於上邽(今甘肅省天水縣)。司馬懿追亮至滷城(今甘肅省天水市與甘谷之間),掘營自守,有“畏蜀如畏虎”之譏。 [46] 
同年五月,諸葛亮使魏延、高翔吳班赴拒,大破司馬懿,漢軍獲甲首三千級,玄鎧五千領,角弩三千一百張,於是司馬懿退還保營。 [47]  《晉書》則記魏軍卸甲輕裝,日夜兼程,在漢陽與諸葛亮相遇,司馬懿派將軍牛金率輕騎做餌,諸葛亮退兵至祁山,屯兵滷城,據南北二山,堵水築圍牆。魏軍攻破,大破蜀軍,俘獲斬首數萬。 [48]  而陳壽所著《三國志》裏,兩種説法均無記載。六月,李嚴因運糧不濟呼諸葛亮還師。張郃追亮退兵至木門,中箭身亡——此為二出祁山 [46]  [49] 
建興十年(232年),諸葛亮在黃沙休兵勸農,製作木牛流馬等,並且練兵講武,準備再次北伐。 [50] 
建興十一年(233年)冬,諸葛亮派遣諸軍運米,集結大軍於斜谷口,治斜谷邸閣。 [51] 
諸葛亮祁山伐魏 諸葛亮祁山伐魏
建興十二年(234年)二月,諸葛亮經過三年勸農講武的準備,率大軍出斜谷道,據武功五丈原(今陝西省岐山南),屯田於渭濱,同時派使臣到東吳,希望孫權能同時攻魏。四月,蜀軍到達郿縣,在渭水南岸的五丈原下紮營寨。司馬懿則率領魏軍背水築營,想再次以持久戰消耗蜀軍糧食,令蜀軍自行撤退。 [52]  [53] 
魏將郭淮認為蜀軍必會爭奪北原,司馬懿認同,便派郭淮先前往防備。果然,蜀軍到來,但被郭淮擊退。 [54]  諸葛亮考慮到前幾次北伐都因為運糧不繼,導致功敗垂成,於是開始在渭、濱的居民之間屯田生產糧食,百姓亦相安無事,一切如常。而孫權也響應蜀漢,親率十萬大軍北上攻魏,但被魏明帝曹叡親自率軍打敗。
諸葛亮派虎步監孟琰駐武功水北,適逢水漲,阻斷了諸葛亮和孟琰的聯繫。司馬懿趁機出兵進攻孟琰。結果諸葛亮一方面派工兵架橋,一方面派弩兵向司馬懿的部隊射箭。司馬懿看到橋快架好,只好撤退了。魏、蜀兩軍相峙了百多日,其間諸葛亮多次派人挑戰,司馬懿軍始終堅守不出。其後諸葛亮故意讓人帶一套女人的衣服、頭巾送給司馬懿,表示司馬懿就像女人一樣。魏軍將領見此情形都火冒三丈,紛紛要求出戰,為了搪塞將領們的要求,司馬懿假意上表給魏明帝請戰。曹睿便派衞尉辛毗作為持節使者,到前線節制司馬懿。
司馬懿曾向蜀漢使者詢問諸葛亮的睡眠、飲食和辦事多少,不打聽軍事情況,使者答道:“諸葛公早起晚睡,凡是二十杖以上的責罰,都親自披閲;所吃的飯食不到幾升。”司馬懿告訴人説:“諸葛孔明進食少而事務煩,他還能活多久呢。” [55] 
諸葛亮乃分兵屯田,在魏國境內與魏國百姓共同種糧自給自足,打算長期駐紮下去,但諸葛亮卻因過於操勞而病重。 [52] 

諸葛亮病重而逝

主詞條:五丈原之戰
諸葛亮墓 諸葛亮墓
八月,諸葛亮病情日益惡化。諸葛亮病重之際,蜀主劉禪派遣尚書僕射李福前來軍前問候,同時詢問國家大事。李福與諸葛亮談話完畢,辭別而去,幾天之後又回來。諸葛亮説:“我知道您回來的意圖,近來你雖然整天與我交談,但有些事還沒有對你交待,所以你又回來聽取。你所要問的事蔣琬最適合。”李福連忙道歉説:“日前確實不曾詢問,等到您百年之後,誰可以擔負國家重任,所以就又返回。再請問蔣琬之後,誰又可承擔重任?”諸葛亮説:“費禕可以繼任。“李福又問費禕之後誰可接任?諸葛亮沒有回答。 [56]  同時,諸葛亮也對各將領交代後事,要楊儀費禕統領各軍撤退。由魏延、姜維負責斷後。不久,諸葛亮在軍營中去世。而楊儀、姜維按照諸葛亮臨終的部署,秘不發喪,整頓軍馬從容撤退。
司馬懿認為諸葛亮已死,率軍追擊,姜維推出雕刻成諸葛亮模樣的木雕並率領大軍回返,司馬懿看到諸葛亮(木雕),認為諸葛亮裝死引誘魏軍出擊,趕緊飛馬撤退,奔行數里,司馬懿不敢再追趕。於是蜀軍從容退去,進入斜谷後,才訃告發喪,而此事後來也被百姓為之諺曰:“死諸葛走生仲達”,司馬懿聽聞蜀軍在斜谷發喪後自嘲道:“吾便料生,不便料死故也。”其後,司馬懿視察蜀軍遺留的營寨,感嘆説:“諸葛亮真是天下奇才。” [57-58] 

諸葛亮身後之事

蜀軍返回成都後,劉禪追諡諸葛亮為忠武侯 [59]  諸葛亮遺言命令部下將自己葬在漢中定軍山,依山勢修建墳墓,墓穴僅能容納下棺材。諸葛亮曾經上表指出自己沒有多餘財產,只有800株桑樹和15頃土地,而自己穿的都是朝廷賜封,就算兒子都是自給自足,自己沒有一點多餘的財產。果然,諸葛亮直至死時也是如此,甚至在臨死前,也吩咐了他下葬時只需要挖洞一個,棺木能夠放進去便足夠,自己則穿着平常的服裝即可,不須要其他配葬物。武侯墓定軍山勉縣 [60] 
蜀漢各地多上書請立諸葛亮廟,蜀漢朝堂以此違背禮制不納,於是百姓在四時的節日於道路上私祭諸葛亮。直至景耀六年(263年),在習隆向充的建議下,劉禪在沔陽為諸葛亮立廟。 [61-62] 
景耀六年(263年 [198]  ),司馬昭派遣鄧艾鍾會伐蜀。諸葛亮的長子諸葛瞻和長孫諸葛尚一起在綿竹之戰中戰死沙場 [198] 

諸葛亮主要影響

諸葛亮政治

  • 廉政建設
諸葛亮雕像 諸葛亮雕像
身為丞相,諸葛亮深知:“屋漏在下,止之在上,上漏不止,下不可居也。” [63]  他不僅帶頭廉政,樹起一面旗幟,同時還把廉政作為一項重要的政治、法律建設來抓,對蜀漢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的方方面面,都產生了重大影響。諸葛亮時期的廉政建設,首先表現在對蜀漢宮城規模和惠陵規模的嚴格控制上。
在諸葛亮執政時期,年青的後主,常欲採擇以充後宮。當時負責宮中事務的董允以為古者天子后妃之數不過十二,今嬪嬙已具,不宜增益,終執不聽。 [64]  後主皇妃之數是一個複雜問題,涉及到皇宮規模建制等諸多問題,非董允所能決定。當時,“及備殂沒,嗣子幼弱,事無鉅細,亮皆專之”。“政事無鉅細,鹹決於亮”。 [65] 
諸葛亮在蜀漢上層創造了一個廉政奉公的政治氛圍,蜀國官員以諸葛亮為榜樣,為官節儉,力戒奢華,造就了整整一個廉政時代。
  • 制定法律
諸葛亮立法公開、執法公平,有異於同時代封建的法律思潮。
蜀漢章武元年四月丙午日 [193]  (221年5月15日 [193]  ),劉備在成都稱帝。而益州舊為劉璋所統治,所以法令廢弛,地方派系坐大自強,劉備統治集團的強力介入破壞了相當一部分人稱霸西南的企圖,這種情況下蜀漢政權作為客籍政權面對着來自益州舊勢力的阻撓。面對這種情況諸葛亮認為這不是苛法峻刑所留下的民怨,而蜀漢是建立在律令長期廢弛,導致官民混亂君臣無道,紊亂了“綱紀”。他説“三綱不正,六紀不理,則大亂生矣”三綱是指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六紀是指諸父有善,諸舅有義,族人有敍,昆弟有親,師長有尊,朋友有舊。所以只有任法才能改變德政不舉、威刑不肅的局面只有威之以法,才能改變蜀土人士,專權自態,君臣之道,漸以陵替的態勢。與儒家“崇禮”治世的觀點不同諸葛亮認為國家的治亂興衰的根源在乎“法”,因此,諸葛亮一再告誡、反覆強調法在治理國家過程中的重要性“夫一人之身,百萬之眾,束肩斂息,重足俯聽,莫敢仰視者,法制使然也。” [66]  不僅如此,諸葛亮還進一步從反面強調了不以法治國的嚴重後果“若乃上無刑罰,下無禮義,雖有天下,富有四海,而不能自免者,萊紛之類也。夫以匹夫之刑令以賞罰,而人不能逆其命者,孫武、穰苴之類也。故令不可輕,勢不可通。” [66] 
因此,諸葛亮入蜀之初便與法正、劉巴、李嚴、伊籍等人依據和增刪秦漢舊律,共同制訂了蜀國的法典《蜀科》。此外,他還親自起草了各種科條律令數十則,其內容包括了《八務》《七戒》《六恐》《五懼》等條規。 [67] 

諸葛亮軍事

  • 治軍思想
諸葛亮擅治軍,陳壽在《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中就曾提到,諸葛亮“治戎為長”。諸葛亮也曾在《論薦劉巴》一文中親言:“運籌策於帷幄之中,吾不如子初遠矣!若提鼓,會軍門,使百姓喜勇,當與人議之耳。”可見,諸葛亮治軍有方。諸葛亮善於治軍有如下幾個特點:
首先,治軍以明。諸葛亮治軍以明包括正反兩個方面的內容,從正面來説,諸葛亮治軍以明表現為:一、提出明確的道德要求。如《將苑·謹候》一文就集中表述了這方面的內容。諸葛亮認為師出以律,失律則兇,律有十五,其中明白地指出要“勇”、“廉”、“平”、“忍”、“寬”、“信”、“敬”、“明”、“仁”、“忠”等有關道德方面的要求。《將苑·將材》一文中要求將帥要具備“仁”、“義”、“禮”、“智”、“信”的才能。《便宜十六策·陰察第十六》一文中説陰察之政要有五德:“禁暴止兵”、“賞賢罰罪”、“安仁和眾”、“保大定功”、“豐撓拒讒”。二、規定嚴格的法令規定。如諸葛亮親着的《法檢》兩卷、《軍令》兩卷(現存僅為《軍令》十五條),制定的《八務》《七戒》《六恐》《五懼》等條規。《便宜十六策·斬斷第十四》一文對不聽從教令的“輕”、“慢”、“盜”、“欺”、“背”、“亂”、“誤”七種情形的嚴肅處理。 [68] 
其次,以信為本。諸葛亮治軍重信。諸葛亮認為,“信,重然諾也” [69]  ,也就是説,“信”就是要做到言必行、行必果,言出必行。不誠者失信,如果不知道守信用,那麼作戰一定會失敗;如果有法令而不能夠執行,那麼即使有百萬之眾,也是毫無用處。反之,如果用信義來鼓勵將士,將士沒有不拼命效力的。因此,諸葛亮強調治軍要以信為本,“夫統武行師,以大信為本。 [70]  ”以信為本,就賞罰而言,諸葛亮認為要“賞罰有信”,因為用賞罰來判定功過,士卒就會知道守信用;就將帥而言,諸葛亮認為所謂信將,即“進有厚賞,退有嚴刑,賞不逾時,刑不擇貴” [71] 
  • 用兵南中
蜀國大臣朱褒、雍闓、高定等叛變,南中豪強孟獲參與其中。在北有曹魏大兵壓境、東有孫權荊州軍威脅,南有三郡叛亂的困難形勢下,諸葛亮採取了“北抗曹魏、東和孫權”的戰略,在建興元年(223年)十月派鄧芝到東吳進行修好,並取得了外交上的成功。接着,在建興二年(224年)積極進行兵力補充、整訓等戰役準備工作。這樣,在建興三年(225年)初,已經具備了南下平叛作戰的條件,於是,諸葛亮在成都開始組織這次南征戰役。
建興三年(225年)五月,諸葛亮大軍渡過瀘水,進入益州郡。在克服了氣候、地形、運輸等困難後,在味縣(今雲南曲靖)以北地區追上了孟獲的部隊,經過激戰,擊敗了孟獲的部隊,生擒孟獲。接着,諸葛亮大軍南下到達味縣地區與李恢的部隊會師。隨後,大軍向西挺進,進兵滇池(今雲南晉寧東),並分兵平定了四周的部族。
建興三年(225年)秋。整個戰役勝利結束。 [36]  [37] 
  • 北伐曹魏
諸葛亮為了匡扶漢室,統一中原,從228年春至234年冬先後兵出漢中,對曹魏發動的五次戰爭。
建興六年(228年)春,諸葛亮第一次北伐,諸葛亮設疑兵於斜谷,自己率大軍攻祁山。張郃大破馬謖於街亭,諸葛亮返回漢中。 [39] 
建興六年(228年)冬 [196]  ,諸葛亮第二次北伐。出散關,包圍陳倉,攻打二十多天,蜀軍糧盡退軍。 [42] 
建興七年(229年),諸葛亮第三次北伐,諸葛亮派遣陳式攻佔武都陰平。魏將郭淮帶兵援救,諸葛亮親自率軍至建威,郭淮撤退,蜀漢成功得到二郡。 [44] 
建興九年(231年),諸葛亮第四次北伐,蜀軍包圍祁山,司馬懿張郃帶兵援救。李嚴運糧不繼,蜀軍糧盡退軍。張郃追擊蜀軍至木門,被蜀軍射殺。 [46] 
建興十二年(234年),諸葛亮第五次北伐,諸葛亮出武功五丈原。因未能成功搶佔北原而與魏軍僵持達百餘日。秋,諸葛亮逝世,蜀軍退回漢中,至此諸葛北伐結束。 [52] 
  • 軍事發明
八陣圖 八陣圖
諸葛亮作為軍事家在歷代兵家也得到了較高的認可。司馬懿在諸葛亮死後,看到諸葛亮的營壘,稱讚其為“天下奇才”。
唐太宗與李靖在《唐太宗李衞公問對》中多次提到諸葛亮的治軍之法與八陣圖,給予了極高的評價,並且表明陳壽在《三國志》中對諸葛亮的評價是“史官鮮克知兵,不能紀其實跡焉”。唐朝時亦將諸葛亮評選為武廟十哲之一,與張良、韓信、白起等九位歷代兵家享同等地位。
諸葛亮亦作諸多軍事著述,如《南征》《北伐》《北出》等,對中國軍事界有一定的貢獻。諸葛亮在技術發明上亦有靈巧的表現,如改良連弩。諸葛亮亦推演了兵法,作八陣圖,直至唐代將領李靖仍然十分推崇。 [72] 
諸葛亮的軍事發明

諸葛亮經濟

諸葛亮在漢中休士勸農期間,利用了漢中的經濟條件,因地制宜地採取了一系列發展生產的得力措施,使北伐軍資基本上就地得到了解決,諸葛亮死後,蜀漢軍撤退,魏軍還在蜀營中“獲其圖書、糧谷甚眾”。這正説明了諸葛亮休士勸農,實行軍屯耕戰的效果。當地人民生活好了,就可以招來更多的人口,使地廣人稀的漢中重新得到發展,逐步到達人多、糧多的良性循環,使百姓“安其居,樂其業”。 [179] 
經諸葛亮“踵跡增築”的“山河堰”等水利工程至今還是漢中地區灌溉面積最大的水利工程。據李儀祉考察而知,“山河堰尚灌褒城田八千餘畝,灌南鄭縣田三萬零六百餘畝,灌酒縣七千餘畝,共四萬六千餘畝。”漢中市的六大名池,至今仍被利用。據考古調查統計,全區至今尚保留有漢以來的古堰七十多處,一些堰渠經歷代使用維修,一直延用至今。同時各地在繼承和學習古代開發利用水利資源經驗的基礎上,又不斷增修了大批塘、庫、陂池等水利設施。僅勉縣就增修了能蓄十萬立方水的水庫三十七個;塘與陂池達三百多個;冬水田至今仍有五萬多畝。 [179] 
上述實事説明,漢中盆地古代農田水利設施至今所產生的實際效用和不斷改進利用,與諸葛亮當年在漢中休士勸農時,開拓農田、興修水利、發展生產的豐功偉績是分不開的。 [65] 

諸葛亮民族

在邊疆治理上,諸葛亮重新劃分行政區,增加郡的數量、大力推進郡縣制,並通過將地方態度惡劣的豪強遷往成都的策略進一步削弱地方勢力。 [171]  同時,他還籠絡當地各民族首領以及大姓氏族,許以特權協助蜀漢政權統治蜀地南部地區。他推行少數民族與漢族官吏交流制度,增強蜀漢政權對南部地區的管理。 [172]  除此之外,諸葛亮還在少數民族地區推廣先進的漢族農業技術,提高當地生活水平, [173]  並允許漢人前往少數民族地區生活。 [172]  另外,諸葛亮不僅尊重當地少數民族信仰,也利用當地人信奉鬼神的風俗,宣揚封建君臣關係,強化蜀漢政權的正統性。 [171] 
蜀漢西北部生活着氐、羌兩個民族。由於此處是蜀漢與曹魏的邊界之地,諸葛亮希望與此處建立更有效的聯繫。為此,他實行以軍事鎮壓為主、安撫為輔的邊疆治理政策。另外,他還通過重用氐、羌民族中有較大威望的馬超和姜維兩位將軍來加強氐、羌民族與蜀漢的關係。 [172] 

諸葛亮書法

諸葛亮墨跡拓本(傳) 諸葛亮墨跡拓本(傳)
諸葛亮所處的時代,正是中國書法藝術趨向成熟的時代。諸葛亮喜愛書法,在青少年時代就進行過刻苦的訓練,能寫多種字體,篆書、八分、草書都寫得很出色。
南朝梁陶弘景是一位大書法家,他所著《刀劍錄》記載:“蜀章武元年辛丑(221年),採金牛山鐵,鑄八鐵劍,各長三尺六寸,……並是孔明書作風角處所。”
虞荔《古鼎錄》記載:“諸葛亮殺王雙,還定軍山,鑄一鼎,埋於漢川,其文曰:定軍鼎。又作八陣鼎,沉永安水中,皆大篆書。”“先主章武二年(222年),於漢川鑄一鼎,名克漢鼎,置丙穴中,八分書又鑄一鼎於成都武擔山,名受禪鼎;又鑄一鼎於劍山口,名劍山鼎。並小篆書,皆武侯跡。”“章武三年(223年)義作二鼎,一與魯王,文曰:‘富貴昌,宜侯王。’;一與梁王,文曰:‘大吉祥,宜公王。’並古隸書,高三尺,皆武侯跡。”
北宋時周越所著《古今法書苑》也記載:“蜀先主嘗作三鼎,皆武侯篆隸八分,極其工妙。”。南朝陶弘景,距諸葛亮僅二百餘年時間,他的見聞和記述應是有事實依據的。 [180] 
宋徽宗宣和內府的《宣和書譜》卷13記載:諸葛亮“善畫,亦喜作草字,雖不以書稱,世得其遺蹟,必珍玩之”。又説:“今御府所藏草書一:《遠涉帖》。”這説明到北宋末期(1119-1125年)在皇宮內府還珍藏有諸葛亮的書法作品。南宋陳思《書小史》記載:諸葛亮“善其篆隸八分,今法帖中有‘玄漠太極,混合陰陽’等字,殊工”。 [180] 
諸葛亮在政務和軍事活動中,也常有練習書法。《常德府志》記載:“卧龍墨池在沅江縣西三十里卧龍寺內。俗傳漢諸葛武侯滌墨於此寺,因名。”諸葛亮在常德一帶活動的時間,是在赤壁大戰之後,戰事十分緊張頻繁,他卻不忘練習書法。

諸葛亮繪畫

唐朝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中寫道:“諸葛武侯父子皆長於畫。”張彥遠還在其《論畫》一書中,記載了當時繪畫收藏與銷售的情況。他説:“今分為三古以定貴賤,以漢、魏三國為上古,則趙岐、劉褻、蔡邕張衡曹髦楊修桓範徐邈曹不興、諸葛亮之流是也。” [73] 
張彥遠記述當時一些近代畫家如閻立本吳道子等人繪畫作品的售價:“屏風一片值金二萬,坎者售一萬五千,”“一扇值金一萬。”並説漢魏三國(即上古)畫家的作品,在唐代已是“有國有家之重寶”,“為希代之珍”。張彥遠他的記述中,可以大致看到諸葛亮在中國美術史上的歷史地位和藝術成就。
東晉史學家常璩的《華陽國志》記載:“南中,其俗徵巫鬼,好詛盟,投石結草,官常以詛盟要之。諸葛亮乃為夷作圖譜,先畫天地日月君長城府,次畫神龍,龍生夷及牛馬駝羊。後畫部主吏,乘馬幡蓋,巡行安恤。又畫夷牽牛負酒齎金寶詣之之象,以賜夷,夷甚重之。” [74]  從以上記載可以看出,諸葛亮的確具有非凡的繪畫才能。他的畫作既取材於現實生活又有神奇而豐富的想象(如神龍等),而且構圖宏偉,場面博大。

諸葛亮音樂

諸葛亮精通音律,喜歡操琴吟唱。陳壽《三國志·諸葛亮傳》記載:“玄卒,亮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吟。”盛弘之撰《荊州記》載:“襄陽西北十許裏,名為隆中,有諸葛孔明宅。”又載:“宅西背北臨水,孔明常登之,鼓琴以為《梁父吟》,因名此山為樂山。” [167]  當然還有卧龍吟,真是千古絕唱,《中興書目》記載:“《琴經》一卷,諸葛亮撰述制琴之始及七絃之音,十三徽取象之意。”謝希夷《琴論》也記有:“諸葛亮作《梁父吟》。”《輿地志》記載:“定軍山武侯廟內有石琴一,拂之,聲甚清越,相傳武侯所遺。”從以上記載就足以看出:諸葛亮在音樂方面有着很全面的修養和很高的藝術成就。他既長於聲樂——會吟唱;又長於器樂——善操琴;同時他還進行樂曲和歌詞的創作,而且還會製作樂器——制七絃琴石琴。不僅如此,他還寫有一部音樂理論專著——《琴經》。

諸葛亮歷史評價

諸葛亮漢末三國

  • 司馬徽:儒生俗士,豈識時務?識時務者在乎俊傑。此間自有卧龍、鳳雛。 [181] 
  • 劉備: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 [13] 
    • ①丞相受遺輔政,國富刑清,雖伊尹格於皇天,周公光於四表,無以遠過。
    • ②諸葛丞相德威遠著,翼戴本國,典戎在外,信感陰陽,誠動天地,重複結盟,廣誠約誓,使東西士民鹹共聞知。 [75] 
  • 傅幹:諸葛亮達治知變,正而有謀,而為之相。 [76] 
  • 孟獲:公,天威也,南人不復反矣。 [182] 
  • 賈詡:諸葛亮善治國。 [77] 
  • 劉曄:諸葛亮明於治而為相。 [78] 
  • 楊洪:西土鹹服諸葛亮能盡時人之器用也。 [183] 
  • 馬良:尊兄應期贊世,配業光國,魄兆遠矣。夫變用雅慮,審貴垂明,於以簡才,宜適其時。若乃和光悦遠,邁德天壤,使時閉於聽,世服於道,齊高妙之音,正鄭、衞之聲,並利於事,無相奪倫,此乃管絃之至,牙、曠之調也。 [184] 
  • 張裔:公賞不遺遠,罰不阿近,爵不可以無功取,刑不可以貴勢免,此賢愚之所以僉忘其身者也。 [130] 
  • 彭羕:足下,當世伊、呂也,宜善與主公計事,濟其大猷。 [79] 
  • 呂凱:今諸葛丞相英才挺出,深睹未萌,受遺託孤,翊贊季興,與眾無忌,錄功忘瑕。 [80] 
    • ①真乃天下奇才也!亮慮多決少。
    • ②亮志大而不見機,多謀而少決,好兵而無權,雖提卒十萬,已墮吾畫中,破之必矣。 [81] 
  • 楊戲:忠武英高,獻策江濱,攀吳連蜀,權我世真。受遺阿衡,整武齊文,敷陳德教,理物移風,賢愚競心,僉忘其身。誕靜邦內,四裔以綏,屢臨敵庭,實耀其威,研精大國,恨於未夷。 [185] 
  • 習隆:況亮德範遐邇,勳蓋季世,興王室之不壞,實斯人是賴。 [82] 
  • 劉禪:惟君體資文武,明睿篤誠,受遺託孤,匡輔朕躬,繼絕興微,志存靖亂;爰整六師,無歲不徵,神武赫然,威鎮八荒,將建殊功於季漢,參伊、周之巨勳。如何不弔,事臨垂克,遘疾隕喪!朕用傷悼,肝心若裂。夫崇德序功,紀行命諡,所以光昭將來,刊載不朽。今使使持節左中郎將杜瓊,贈君丞相武鄉侯印綬,諡君為忠武侯。魂而有靈,嘉茲寵榮。嗚呼哀哉!嗚呼哀哉! [65] 
  • 張悌:諸葛、司馬二相,遭值際會,託身明主,或收功於蜀漢,或冊名於伊、洛。丕、備既沒,後嗣繼統,各受保阿之任,輔翼幼主,不負然諾之誠,亦一國之宗臣,霸王之賢佐也。 [186] 
  • 張儼:歷前世以觀近事,二相優劣,可得而詳也。孔明起巴、蜀之地,蹈一州之土,方之大國,其戰士人民,蓋有九分之一也,而以貢贄大吳,抗對北敵,至使耕戰有伍,刑法整齊,提步卒數萬,長驅祁山,慨然有飲馬河、洛之志。仲達據天下十倍之地,仗兼併之眾,據牢城,擁精鋭,無禽敵之意,務自保全而已,使彼孔明自來自去。若此人不亡,終其志意,連年運思,刻日興謀,則涼、雍不解甲,中國不釋鞍,勝負之勢,亦已決矣。”“今仲達之才,減於孔明” [132] 

諸葛亮兩晉南北朝

  • 陳壽:諸葛亮之為相國也,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制,開誠心,布公道。盡忠益時者,雖仇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服罪輸情者,雖重必釋;遊辭巧飾者,雖輕必戮。善無微而不賞,惡無纖而不貶。庶事精練,物理其本,循名責實,虛偽不齒。終於邦域之內,鹹畏而愛之,刑政雖峻而無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勸戒明也。可謂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矣。然連年動眾,未能成功,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 [65] 
  • 傅玄:諸葛亮誠一時之異人也。治國有分,御軍有法,積功興業,事得其機,入無餘力,出有餘糧,知蜀本弱而危。故持重以鎮之。 [187] 
  • 袁準:行法嚴而國人悦服,用民盡其力而下不怨。及其兵出入如賓,行不寇,芻蕘者不獵,如在國中。其用兵也,止如山,進退如風,兵出之日,天下震動,而人心不憂。亮死至今數十年,國人歌思,如周人之思召公也,孔子曰‘雍也可使南面’,諸葛亮有焉。
  • 司馬炎:善哉,使我得此人以自輔,豈有今日之勞乎!
  • 郭衝:亮權智英略,有逾管﹑晏,功業未濟,論者惑焉,條亮五事隱沒不聞於世者,寶等亦不能復難。扶風王慨然善衝。
    • ①諸葛孔明達治知變,殆王佐之才。
    • ②毅相弱燕,合五國之兵以破強齊,雪君王之恥,圍城而不急攻,將令道窮而義服,此則仁者之師,莫不謂毅為優,餘以五國之兵,共伐一齊,不足為強,大戰濟西,伏屍流血,不足為仁,夫孔明包文武之德,劉玄德以知人之明,屢造其廬,諮以濟世,奇策泉湧,智謀從橫,遂東説孫權,北抗大魏,以乘勝之師,翼佐取蜀,及玄德臨終,禪其大位,在擾攘之際,立童蒙之主,設官分職,班敍眾才,文以寧內,武以折衝,然後布其恩澤於中國之民,其行軍也,路不拾遺,毫毛不犯,勳業垂濟而隕,觀其遺文,謀謨弘遠,雅規恢廓,己有功則讓於下,下有闕則躬自咎,見善則遷,納諫則改,故聲烈震於遐邇也,《孟子》曰:聞伯夷之風,貪夫廉,餘以為睹孔明之忠,奸臣立節矣,殆將與伊呂爭儔,豈徒樂毅為伍哉? [83] 
    • ①堂堂孔明,基宇宏邈。器同生民,獨稟先覺。標榜風流,遠明管樂。初九龍盤,雅志彌確。百六道喪,干戈迭用。苟非命世,孰掃雰雺?宗子思寧,薄言解控。釋褐中林,鬱為時棟
    • ②孔明盤桓,俟時而動,遐想管、樂,遠明風流。治國以禮,民無怨聲。刑罰不濫,沒有餘泣。雖古之遺愛,何以加茲!及其臨終顧託,受遺作相,劉後授之無疑心,武侯處之無懼色,繼體納之無貳情,百姓信之無異辭。君臣之際,良可詠矣! [124] 
    • ①昔管仲奪伯氏駢邑三百,沒齒而無怨言,聖人以為難。諸葛亮之使廖立垂泣,李平致死,豈徒無怨言而已哉!夫水至平而邪者取法,鏡至明而醜者無怒,水鏡之所以能窮物而無怨者,以其無私也。水鏡無私,猶以免謗,況大人君子懷樂生之心,流矜恕之德,法行於不可不用,刑加乎自犯之罪,爵之而非私,誅之而不怒,天下有不服者乎!諸葛亮於是可謂能用刑矣,自秦、漢以來未之有也。 [129] 
    • ②諸葛武侯,龍蟠江南,託好管,樂,有匡漢之望,是有崇本之心也。 [134] 
  • 王羲之:荀、葛各一國佐命宗臣,觀其轍跡,實奇士也。然荀獲譏於憂卒,意長恨恨,謂其弘濟之心,宜被大道;諸葛經國達治無間然,處事而無玷累,獲全名於數代。至於建鼎足之勢,未能忘已,所謂命世大才,以天下為心者,容得爾乎? [84] 
  • 裴松之:老氏稱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凡在賢達之流,固必兼而有焉。以諸葛亮之鑑識,豈不能自審其分乎?夫其高吟俟時,情見乎言,志氣所存,既已定於其始矣。若使遊步中華,騁其龍光,豈夫多士所能沈翳哉!委質魏氏,展其器能,誠非陳長文、司馬仲達所能頡頏,而況於餘哉!苟不患功業不就,道之不行,雖志恢宇宙而終不北向者,蓋以權御已移,漢祚將傾,方將翊贊宗傑,以興微繼絕克復為己任故也。豈其區區利在邊鄙而已乎!此相如所謂“鵾鵬已翔於遼廓,而羅者猶視於藪澤”者矣。 [65] 
  • 崔浩:夫亮之相劉備,當九州鼎沸之會,英雄奮發之時,君臣相得,魚水為喻,而不能與曹氏爭天下,委棄荊州,退入巴蜀,誘奪劉璋,偽連孫氏,守窮踦?區之地,僣號邊夷之間。此策之下者,可與趙他為偶,而以為管蕭之亞匹,不亦過乎?謂壽貶亮非為失實。且亮既據蜀,恃山嶮之固,不達時宜,弗量勢力。嚴威切法,控勒蜀人;矜才負能,高自矯舉。欲以邊夷之眾抗衡上國。出兵隴右,再攻祁山,一攻陳倉,疏遲失會,摧衄而反;後入秦川,不復攻城,更求野戰。魏人知其意,閉壘堅守,以不戰屈之。知窮勢盡,憤結攻中,發病而死。由是言之,豈合古之善將見可而進,知難而退者乎? [85] 
  • 孫盛:亮善撫御,又戎政嚴明。 [140] 

諸葛亮隋唐

  • 王通:使諸葛亮而無死,禮樂其有興乎? [116] 
  • 王勃:於是諸葛適在軍中,向令帷幄有謀,軍容宿練,包左車之際,運田單之奇,曹懸兵數千,夜行三百。軸重不相繼,聲援不相聞,可不一戰而禽也?坐以十萬之眾,而無一矢之備,何異驅犬羊之羣,餌豺虎之口?故知應變將略,非武侯所長,斯言近矣。 [86] 
  • 李靖:全軍深入,力支大敵,惟恐不恐,不敢分兵也,且令偏師直進。地利不熟,恐冒險耳,孔明不從魏延子午谷策也亦然。凡行軍不預知地圖形勢,又不獲敢資嚮導,故臨時無以決進止耳。 [216] 
  • 李世民:漢、魏以來,諸葛亮為丞相,亦甚平直,嘗表廢廖立、李嚴於南中,立聞亮卒,泣曰:“吾其左衽矣!”嚴聞亮卒,發病而死。故陳壽稱“亮之為政,開誠心,布公道,盡忠益時者,雖讎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卿等豈可不企慕及之? [118]  諸葛亮冠代奇才,志圖中夏。 [135] 
  • 虞世南:彼孔明者,命世之奇才,伊呂之儔匹。 [119] 
    • ①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遺像肅清高。三分割據紆籌策,萬古雲霄一羽毛。伯仲之間見伊呂,指揮若定失蕭曹。運移漢祚終難復,志決身殲軍務勞。 [120] 
    • ②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125] 
    • ③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江流石不轉,遺恨失吞吳。 [126] 
  • 杜黃裳:然事有綱領小大,當務知其遠者大者;至如簿書訟獄,百吏能否,本非人主所自任也。昔秦始皇自程決事,見嗤前代;諸葛亮王霸之佐,二十罰以上皆自省之,亦為敵國所誚,知不久堪;魏明帝欲省尚書擬事,陳矯言其不可;隋文帝日旰聽政,令衞士傳餐,文皇帝亦笑其煩察。為人主之體固不可代下司職,但擇人委任,責其成效,賞罰必信,誰不盡心。 [87] 
  • 杜牧:周有齊太公,秦有王翦,兩漢有韓信、趙充國、耿恭、虞詡、段熲,魏有司馬懿,吳有周瑜,蜀有諸葛武侯,晉有羊祜、杜公元凱,梁有韋睿,元魏有崔浩,周有韋孝寬,隋有楊素,國朝有李靖、李勣、裴行儉、郭元振。如此人者,當此一時,其所出計畫,皆考古校今,奇秘長遠,策先定於內,功後成於外。
  • 孫樵:武侯死殆五百載,迄今梁漢之民,歌道遺烈,廟而祭者如在,其愛於民如此而久也。、
  • 尚馳:至令官書廟食,成不刊之典,一山之內,每有風行草動,狀帶威神,若歲大旱,邦人禱之,能為云為雨,是謂存與沒人皆福利,生死古今一也。死而不朽,反貴於生。
  • 李德裕:蜀主之任孔明,苻堅之用景略,雖關羽不能移,樊世不能惑,蜀與秦皆君安國理,非專任之效歟?
  • 呂温:大勳未集,天奪其魄。至誠無忘,炳在日月,烈氣不散。長為雷雨。
  • 虞世南:以此偽情,行之萬物,若使力均勢敵,俱會中原,以仲達之奸謀,當孔明之節制,恐非儔也。 [135] 
  • 王叡:孔明創蜀,決沉機三二策,遽成鼎峙;英雄之大略,將帥之宏規也。安危之機,存亡之要,審諸將略,可見徵焉。 [137] 

諸葛亮宋元

  • 何去非:孔明有立功之志,而無成功之量;有合眾之仁,而無用眾之智。故嘗數動其眾而亟於立功。功每不就,而眾已疲。此孔明失於所以用蜀也。
  • 聶文豹:古今論孔明者,莫不以忠義許之。然餘兄文龍,嘗考其顛末,以為孔明之才,謂之識時務則可,謂之明大義,則未也。謂之忠於劉備則可,謂忠之於漢室則未也。
  • 蘇軾:密如神鬼,疾如風雷。進不可當,退不可追。晝不可攻,夜不可襲。多不可敵,少不可欺。前後應會,左右指揮。移五行之性,變四時之令。人也?神也?仙也?吾不知之,真卧龍也。
  • 戴少望:有仁人君子之心者,未必有英雄豪傑之才;有英雄豪傑之才者,未必有忠臣義士之節;三者,世人之所難全也。全之者,其惟諸葛亮乎。
    • ①諸葛孔明大綱資質好,但病於粗疏。孟子以後人物,只有子房與孔明。子房之學出於黃老,孔明出於申韓,如授後主以六韜等書與用法嚴處可見。若以比王仲淹,則不似其細密。他卻事事理會過來。當時若出來施設一番,亦須可觀。
    • ②孔明本不知學,全是駁雜了。然卻有儒者氣象,後世誠無他比。
    • ③孔明也粗。若興禮樂,也是粗禮樂。
    • ④忠武侯天資高,所為一出於公。若其規模,並寫申子之類,則其學只是伯(霸)。程先生雲:“孔明有王佐之心,然其道則未盡。”其論極當。魏延請從間道出關中,侯不聽。侯意中原已是我底物事,何必如此?故不從。不知先主當時只從孔明,不知孔明如何取荊取蜀。若更從魏延間道出,關中所守者只是庸人。從此一出,是甚聲勢!如拉朽然。侯竟不肯為之!
    • ⑤諸葛孔明天資甚美,氣象宏大。但所學不盡純正,故亦不能盡善。取劉璋一事,或以為先主之謀,亦必是孔明之意。然在當時多有不可盡曉處。如先主東征之類,不見孔明一語議論。後來壞事,卻追恨法孝直若在,則能制主上東行。孔明得君如此,猶有不能盡言者乎? [117] 
  • 洪邁:諸葛孔明千載人,其用兵行師,皆本於仁義節制,自三代以降,未之有也。
  • 章如愚:至於三國,各自據其土而成鼎峙之勢,亦諸人之力也。故在魏,則荀攸、賈詡之算無遺策,郭嘉、劉曄之才策謀畧,管寧之淵雅高尚,毛玠之典選清正;在吳,則周瑜、魯肅之儔入為腹心,出為股肱,甘寧、淩統之徒奮其威,黃蓋、蔣欽之屬宣其力;在蜀,則諸葛孔明之長於治國,費禕、董允之志慮忠純,向寵之性行均淑,皆一時之人傑也。 [88] 
  • 陳亮:①孔明之治蜀,王者之治也。②孔明,伊周之徒也。
  • 劉祁:已而諸豪割據,士大夫各欲擇主立功名,如荀攸、賈詡、程昱、郭嘉、諸葛亮、龐統、魯肅、周瑜之徒,爭以智能自效。 [89] 
  • 陳元靚:德圖王,卧龍徐起。北伐南征,渭濱瀘水。周旋兩朝,勤勞一紀。星墮中軍,英雄巳矣。
  • 李昱:載經夔子國,多羨武侯賢。八陣躬耕後,三分未出前。北來愁魏武,東下駭孫權。 [164] 

諸葛亮明清

  • 朱元璋:若諸葛孔明、羊祜、杜預、李靖輩,文武兼資,難概以一律。 [90] 
  • 朱棣:昔雲南僻在萬里,山川險固,歷代罕有能平,惟諸葛孔明以天下奇才、忠信智謀,南征北伐,功蓋一時,遂艾夷之。循至後世,叛服不常,莫能制馭。
  • 朱見深:漢家神器逼奸雄,帝胄恢宏起卧龍。不是營星中道隕,定教吳魏盡朝宗。 [207] 
  • 愛新覺羅·努爾哈赤:人臣身秉國釣,因循從事,不能申明教令,誡諭君下,則無知之民,罹於法者必多。若各盡厥職,明法度,以訓國人,使不罹於刑戮,則君心嘉悦,眷顧日隆,如所謂皋陶、伊尹、周公、諸葛亮、魏徵諸臣生膺顯爵,沒垂令聞,斯於臣職為無負耳!
  • 陳子龍:自漢以後,文武漸分,然猶有虞詡、諸葛亮、周瑜、陸遜、司馬懿、羊祜、杜預、温嶠、謝玄、韋睿、崔浩、李靖、裴行儉、郭元振、裴度、李德裕、韓琦、李綱、虞允文之徒奮策儒素建功閫外,為時宗臣。彼豈必有摶虎之力,射鵰之技哉?不過深明古今之事,能決機宜之便耳。 [91] 
  • 康熙帝:諸葛亮雲:“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為人臣者,惟諸葛亮能如此耳。
  • 屈大均:漢唐以來善兵者率多書生,若張良、趙充國、鄧禹、馬援、諸葛孔明、周瑜、魯肅、杜預、李靖、虞允文之流,莫不沉酣六經,翩翩文雅,其出奇制勝如風雨之飄忽,如鬼神之變怪。 [92] 
  • 李光地:三代後,武侯是個小周公,朱子是個小孟子,具體而微。武侯才大器宏,通身絕無火氣,雖以伊川之刻檄,每與周公同舉,亦尊之至矣;武侯有手段,侈人以司馬温公比之。温公是個好人,才具焉能比武侯?當時曹操雖死,謀臣猛將尚多,兵經百鏈,三分天下有其二。武侯用彈丸之蜀,三五年間,魏人慄慄,應舉者都不應舉,以待蜀漢之至,是何聲勢!觀所以治蜀,一事不苟,惟取益州一節,被人議論。
  • 乾隆帝:諸葛孔明為三代以下第一流人物,約其生平,亦曰公忠二字而已。公故無我,忠故無私,無我無私,然後志氣清明而經綸中理。
  • 馬允剛:兩漢以來無雙士、三代而後第一人。
    • ①不廢微時梁父吟,千秋魚水答知音。三分籌策成虧理,一片宮商淡泊心。揮手鴻飛斜谷渺,移情龍卧漢江深。魂銷異代文山操,同感君恩淚滿襟。
    • ②大星雖隕大名留,一線皇綱翊漢劉。抱膝幾人知管樂,鞠躬終古匹伊周。波寒沔水居民淚,月黑祁山故壘秋。歸骨定軍軍奠定,墓門深鎖陣雲愁。 [157] 
  • 曾國藩:公以丞相而兼元帥,凡宮中府中以及營中之事,無不兼綜,舉郭、費、董三人治宮中之事,舉向寵治營中之事,殆皆指留守成都者言之。其府中之事,則公所自治,百司庶政,皆公在軍中親為裁決焉。 [93] 

諸葛亮近現代

    • ①諸葛亮很有才能,所以在西蜀能夠成立很好的政府,並且能夠六出祁山去北伐,和吳魏鼎足而三。
    • 知喜孔明,即是明白古今順逆之理。我等之興中會,便是漢朝之劉備、諸葛亮,今之滿洲皇帝,便是曹操、司馬懿;我等之起兵驅逐滿洲,即如孔明之六出祁山也。 [145] 
    • ①其始誤於隆中對,千里之遙而二分兵力。其終則關羽、劉備、諸葛三分兵力,安得不敗? [94] 
    • 共產黨就是以諸葛孔明的辦法辦事。那就是“言忠信,行篤敬,開誠心,布公道,集眾思,廣眾益”。 [143] 
    • ①武侯治蜀,黔首以其誠而守其法。化干戈為玉帛,孔子折衝齊魯。反內犯為羅拜,子儀心服回紇。王陽明誠格蠻苗,華盛頓德感民眾。是誠也,大之垂舉後世,小之造福一身。 [138] 
    • 諸葛亮是君子又是大丈夫。羽扇綸巾、寧靜淡泊、以德服眾,鑄就了諸葛亮的君子人格;而叱吒風雲之氣、堅忍不拔之操,乃是諸葛亮之所以為大丈夫的表徵。 [144] 
  • 易順鼎永安宮殿莽蒿萊,得相能將帝業開。主固擇臣臣擇主,才原須學學須才。萬牛回首因龍卧,三馬驚心為虎來。五丈原頭星落早,至今蜀婦有餘哀 [160] 
  • 錢穆:有一諸葛,已可使三國照耀後世,一如兩漢。
  • 內藤湖南:三國,千古罕覯之奇局也;武侯,千古間出之奇才也。如欲指三國之形勢於掌上,照武侯之心事於秦鏡,豈此區區小稿所能企耶?然禹域之形勝,素為潛心之處,武侯之遭際,素為感深之所,蓋小稿於此有三致意焉。縱論其時,自小稿分內之事;若夫私淑其人,則吾豈敢耶?吾豈敢耶? [161] 
  • 李嶽瑞:天之產豪傑也不世出;而豪傑之生於其時也,又以時勢之所拘攣,而不得盡其用;此所以莽莽二千餘年,而所謂大政治家者,竟曠世而不能一遇也。必求其匹,吾於武侯之前,得二人焉:曰管仲,曰國大夫。於武侯之後,得一人焉:曰王景略……武侯則眾賢道長,合志同升;身雖不及中壽,而身歿以後,蔣、董、費、姜諸人,規隨惟謹,斠若畫一,守先臣之政策,靡敢少變;而蜀之雄視西垂者,幾三十年。較諸管子,倜乎遠矣!國大夫之治鄭,其內政外交,視武侯如出一人;然鄭之為國也,壤地過小,而又介於兩大之間;以自守則有餘,若其揚國威於域外也,則退然弗遑任矣。……然則武侯之在三國,亦可謂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也矣! [162] 
  • 王震:諸葛孔明這個人物對當時中國社會的分裂狀態很不滿意,他一直懷有統一中國的遠大志向,很值得尊敬。
  • 朱德:千古文筆出師表,一腔忠義八陣圖。 [149] 
  • 胡耀邦:幹革命要像諸葛亮那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158] 
  • 董必武:三顧頻煩天下計;一番晤對古今情。 [159] 
  • 鄧小平:諸葛亮祖孫三代都好。 [154] 
  • 翦伯贊:在蜀魏之戰中,諸葛亮表現了卓越的軍事才能。他的軍隊訓練良好,紀律嚴明,作戰講究陣法,指揮若定,因而在一些戰役中取得了勝利。蜀軍北進不能成功,正是由蜀魏的全部力量對比決定的,諸葛亮的個人才能和他的中道病死,在戰爭的進展和結局中只起了局部的作用。 [163] 
  • 高鋭: ①曹操、諸葛亮的軍事思想可以代表三國時期軍事學術發展的水平②在內部政治穩定,“夷漢粗安”的基礎上,諸葛亮在建興六年(228年)到建興十二年(234年),採取了以攻為守的策略,“五出祁山,北伐曹魏。雖因國小力薄,未獲大勝,但以攻為守的策略方針的運用是成功的。蜀國在艱難窘迫中與魏國對抗數十年之久,一度處於主動地位,這是與諸葛亮所奠定的基業分不開的。 [212] 
  • 譚良嘯:諸葛亮富國強兵儘管是為了“興復漢室”,然而客觀上為整個巴蜀地區帶來了一段時間的安定、繁榮與和諧。“三國時期,諸葛亮治理的蜀國是‘最好’的,也就是政治清明、經濟發達、人民安定。
  • 劉振凱:諸葛孔明,浩氣盈胸,見識卓犖,決勝千里,捨我其誰。 [115] 
  • 朱子彥:我認為在三國時代,諸葛亮的軍事才能仍然是第一流的。面對綜合國力數倍於己的強大的魏國,諸葛亮以攻為守,主動向曹魏發動大規模的進攻,而且能做到“退若山移,進如風雨,擊潰若摧,合戰如虎”,是很不容易的,可謂創造了古今戰爭史上的奇蹟。 [133] 
  • 唐長孺:諸葛亮和曹操一樣,也是一個政治家和軍事家。《三國志》評論諸葛亮説,軍事不是他的專長,他在軍事上只採取比較穩重的策略,還説他的才能主要表現在政治方面。我看,諸葛亮在軍事上也是個傑出的戰略家,他對曹魏的進攻,迫使強大的曹魏採取守勢,陷入了被動的地位,這就是他的軍事才能。所以,諸葛亮既是一個政治家,又是一個軍事家。但是我們也要説明,諸葛亮雖然和曹操一樣,採取了阻止豪強勢力發展的政策,但他對四川方面的大族豪強還不得不讓步。 [152] 
  • 朱大渭:一個封建制時代的政治家,生前死後竟然得到各族人民如此熱忱的頌揚和懷念,在我國封建制時代實在是少有的。他們對諸葛亮的評價表明,諸葛亮確實是我國封建時代一位最傑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綜觀諸葛亮一生的言、行、功業,處處體現着他的優秀品德。這些優秀品德,可以歸結為修身養德、盡忠為國、虛心納諫、廉潔奉公、嚴明法紀、一身正氣的典範精神;忠順勤勞、盡職盡責、自強不息、百折不撓的進取精神;為實現國家統一、國富民安的遠大理想,“鞠躬盡力,死而後已”,為國家為民族利益而奮鬥的獻身精神。這些實際上已成為我國民族精神的一部分,它將永遠昭示來者。 [153] 
    • 蕭何於漢初論功為最,位次第一。而在劉備死前,諸葛亮徒有《隆中對》籌劃之名而實際表現無多。他在荊不得預入蜀之謀,在蜀不得參出峽之議,這些關鍵之事不論正確與否,都與他無干系。以之與蕭何“發蹤指示”、“便宜行事”之任比較,是頗不相稱的。
    • ②歷史決定了劉備是一個奔竄求存的角色,歷史只給了諸葛亮一個小國寡民的政治舞台。不論個人的素質與才能如何,諸葛亮能起的作用總是要受歷史條件的支配。他的《隆中對》睿智非凡,但畢竟也只能是歷史條件的產物。 [155] 
  • 沈伯俊:誠然,由於諸葛亮的早逝,北伐未能取得最後成功;但若天假以年,蜀軍逼退或擊破魏軍,奪取關中地區是完全可能的;如果加上孫吳的有力配合,則可取得更大的戰果。儘管歷史不能假設,但我們也不應簡單地以成敗論英雄。僅就其臨終前的戰略態勢而言,諸葛亮也是歷史上罕見的以弱擊強的典範,完全當得起一流軍事家的稱號。當然,作為軍事家,諸葛亮奇謀不足,究竟是一個明顯的缺陷,這是其整體成就不及曹操的一個重要原因。不過,應該看到,北伐未能最後成功,從根本上説,還是受到蜀、魏綜合國力對比的制約。陳壽就指出:“所與對敵,或值人傑,加眾寡不侔,攻守異體,故雖連年動眾,未能有克。”這個分析是比較客觀的。 [156] 

諸葛亮軼事典故

諸葛亮蜀主八劍

據《古今刀劍錄》記載,章武元年(221年 [193]  ),劉備在金牛山採得鐵礦,鑄造八柄寶劍,一把劉備自己佩戴,其餘七把分別賜予劉禪、劉永、劉理、諸葛亮、關羽、張飛、趙雲。每把劍都取了好聽的名字,並讓諸葛亮在劍上銘字。 [95] 
蜀漢滅亡後,蜀主八劍一直下落不明。後來諸葛亮佩劍章武劍李師古所得,李師古將此劍據為己有,並改名師古劍 [96] 

諸葛亮相關發明

諸葛亮在四川地區深得民心,四川很多地方的居民一直到近現代仍有頭戴白布的習慣,據説就是為諸葛亮戴孝,歷時一千多年。
在高承《事物紀原》中,有記載諸葛亮南征班師時,正遇風起,不能渡河,孟獲説這是猖神作怪,只要用人頭和牲畜祭祀,便會風平浪靜。但諸葛亮覺得用人頭太殘忍了,於是用麪粉搓成人頭狀,混上牛、羊等肉去替代,名為饅頭。(又有一説,饅頭乃張飛時發明)。
另外,相傳諸葛亮擔任軍師中郎將時,因解決糧食問題,向百姓詢問了當時名為“蔓菁”的野菜的種植方法,並下令士兵開始種蔓菁,補充軍糧,後世便把這菜稱為諸葛菜
亦有傳説指諸葛亮另有一兒諸葛懷與一女諸葛果。在晉朝時曾召錄漢代名臣之後裔到京城任職,但諸葛懷推辭,自給自足,在家終老。而諸葛果則相傳在成都西南乘煙觀修行和成仙昇天。 [97] 
在山區的居民過去要放送消息,會施放孔明燈,相傳是諸葛亮傳下來的。又有説諸葛亮南征時發明一種銅鼓,稱為“諸葛鼓”,白天做飯,晚間可敲它作警報。而現有許多成語,如“事後孔明”,意思是等到事情過後才發表各種高論,自以為先知;也有“三個臭皮匠,勝個諸葛亮”,意思是指形容集體智慧的偉大。在雲南(三國時南中之地),佧佤族有傳説指諸葛亮曾教他們祖先蓋房子、編竹籮;傣族傳説指當地的佛寺大殿屋頂就是仿照諸葛亮的帽子建造的。 [98] 

諸葛亮孔明擇婦

荊州名士黃承彥聽聞諸葛亮想要結婚,就去找諸葛亮對他説:“聽説你要選妻,我家中有一醜女,雖頭髮黃、皮膚黑,但是其才華可與你相配。”於是諸葛亮便答應了這門親事,迎娶黃承彥之女為妻。
諸葛亮娶醜妻的事情遭受到了當時人的嘲笑,並因此流傳説一句諺語,叫作:“莫作孔明擇婦,正得阿承醜女”。 [99]  但也有黃月英其實是美女,黃承彥為了考驗諸葛亮而故意將黃月英説成是醜女的説法。 [200] 

諸葛亮三國臊子

公元201年到208年,劉備雄踞新野,與諸葛亮、關羽、張飛共圖大業。諸葛亮深感軍隊要行軍打仗,朝比暮彼,居無定所,置飲困難,便潛心研究試驗發明了臊子,作為戰時應急食品被軍兵交口稱讚,後來傳入了民間。 [203] 

諸葛亮吝於寬赦

有人批評諸葛亮吝於寬赦他人的罪行。諸葛亮回答説:“治理天下應本着公正、仁德之心,不該隨意施捨不恰當的恩惠。所以匡衡吳漢治國就不認為無故赦罪是件好事。先帝(劉備)也曾説過:我曾與陳元方(陳紀)、鄭康成(鄭玄)交往,從他們的言談中,可洞悉天下興衰治亂的道理,但他們從沒談及赦罪也是治國之道;又如劉景升父子(劉表劉琮)年年都大赦人犯,但對治理國家又有什麼好處呢?
後來費禕主政,採用姑息寬赦的策略,蜀漢的國勢因此削弱不振。 [100] 

諸葛亮人格魅力

司馬懿曾給諸葛亮寫信提到,降魏的蜀漢大臣黃權經常坐起來讚歎述説諸葛亮,甚至都不顧貽人口實之嫌。 [121]  司馬懿本人在與諸葛亮交戰時,派人秘密查看諸葛亮,只見諸葛亮乘坐素車,戴葛巾,手持白羽扇,指揮三軍進退。司馬懿聽説後嘆道:“可謂名士矣。” [122] 
後來東晉桓温徵蜀,曾遇見一個一百多歲的諸葛亮生前時的小吏,問諸葛亮可以與如今何人相比。小吏回答:“葛公在時,亦不覺異,自葛公歿後,正不見其比。” [123] 

諸葛亮人際關係

諸葛亮先世

關係
姓名
備註
祖先
官至司隸校尉 [9] 
父親
漢末為兗州泰山郡丞 [9] 
母親
章氏 [147] 
---
從父(一作叔父 [146]  [148] 
官至豫章太守

諸葛亮兄弟姐妹

關係
姓名
備註
三國時期吳國重臣,官至大將軍,領豫州牧 [101] 
娶妻南陽林氏 [211]  ,為蜀漢官吏,官至長水校尉
姐(兩位姊姊)
---
大姐出嫁襄陽望族蒯祺 [102]  二姐出嫁龐德公之子龐山民 [103-104] 
族兄弟
諸葛豐之後 [105]  [142] 

諸葛亮妻子

關係
姓名
備註
妻子
黃氏
民間相傳名黃月英、黃綬、黃碩

諸葛亮子女

清代史學家張澍諸葛忠武侯文集·故事》中還記載了諸葛亮第三子諸葛懷諸葛瞻第三子諸葛質及諸葛亮之女諸葛果,但史學研究者張崇琛認為這些人物均是虛構出來的,並不存在。 [106] 
關係
姓名
備註
子女
本兄長諸葛瑾的次子,後成為諸葛亮養子
諸葛亮親生的長子

諸葛亮孫輩

關係
姓名
備註
孫輩
諸葛攀(出繼)
諸葛喬之子。因諸葛恪被殺,無嗣,便回作諸葛瑾之後
諸葛瞻長子 [188] 
諸葛瞻次子 [189] 

諸葛亮後裔

有關諸葛亮後裔三代之後裔孫下落均無記載。1992年,浙江蘭溪諸葛村發現《高隆諸葛氏族宗譜》,據此記載,自宋代以來諸葛亮後裔一直生活在浙江建德及蘭溪一帶。諸葛亮的後裔主要聚居在建德、蘭溪、龍游三市縣相鄰的50公里範圍內的11個村鎮中,那裏有諸葛亮的後裔八千餘人,多是諸葛亮的第49代和第50代孫。諸葛鎮有諸葛後裔2,500人,是諸葛後裔最集中的地方。諸葛鎮保存有始建於明代的諸葛大公堂和丞相祠堂。在大公堂內的寶樓上珍藏着《諸葛氏宗譜》,這本宗譜共修過15次,第一次在南宋初年,最後一次在1947年,當時的國民黨元老陳果夫為這部宗譜的最後修訂寫了序。 [107] 

諸葛亮主要作品

《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中陳壽所撰的《諸葛氏集》將諸葛亮的文章編為二十四篇,共十萬四千一百一十二字。,但此書中大多文章已經散佚。該文集二十四篇分別為:《開府作牧》《權制》《南征》《北出》《計算》《訓厲》《綜核上》《綜核下》《雜言上》《雜言下》《貴和》《兵要》《傳運》《與孫權書》《與諸葛瑾書》《與孟達書》《廢李平》《法檢上》《法檢下》《科令上》《科令下》《軍令上》《軍令中》《軍令下》。 [112] 
《前出師表》(傳為岳飛所書) 《前出師表》(傳為岳飛所書)
前出師表》,是中國三國時代蜀漢丞相諸葛亮寫給後主的一篇表。當時為建興五年(227年),蜀漢已從劉備殂亡的震盪中恢復過來,外結孫吳,內定南中,勵清吏政,兵精糧足;諸葛亮認為已有能力北伐中原,實現劉備匡復漢室。表文表達了作者審慎勤懇、以伐魏興漢為己任的忠貞之志和誨誡後主不忘先帝遺願的孜孜之意,情感真摯,文筆酣暢,是古代散文中的傑出作品。 [108] 
後出師表》,是蜀建興六年(228年)十一月諸葛亮二次伐魏前給蜀後主上的表章,為了與建興五年春第一次北伐前所上表疏區別,後人題曰《後出師表》,此表始見於《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裴松之注引習鑿齒漢晉春秋》,習氏謂“此表,亮集所無,出張儼默記”。 [109]  於是,自清代始,出現了關於此表真偽問題的爭辯,至今莫訣。
誡子書》是諸葛亮臨終前寫給8歲兒子諸葛瞻的一封家書,成為後世歷代學子修身立志的名篇。它可以看作是諸葛亮對其一生的總結。諸葛亮也是一位品格高潔才學淵博的父親,對兒子的殷殷教誨與無限期望盡在言中。通過這些智慧理性、簡練謹嚴的文字,將普天下為人父者的愛子之情表達得如此深切。後人留存有多篇《誡子書》。
除上述作品外,諸葛亮還有《草廬對》《誡外甥書》《將苑(又名《心書》)便宜十六策》《臨終遺表》《南征表》《彈李嚴表》《街亭自貶疏》《與孫權書》《稱董厥》《司馬季主墓碑銘》等百來篇作品。 [174]  諸葛亮的著作編成《諸葛亮集》,又名《諸葛氏集》。

諸葛亮人物爭議

因為地域文化的發展,關於諸葛亮的故居,今南陽市襄陽市有了較大的爭議。根據原始史料記載,《三國志·諸葛亮傳》中,諸葛亮在《出師表》文中説道,自己當初還是平民的時候,是在南陽耕種的。 [4]  東晉習鑿齒在《漢晉春秋》中提到,諸葛亮的家在南陽郡所屬的鄧縣,在襄陽城西二十里。 [1]  史書中記載的南陽在古代是為郡治,而現在的南陽和襄陽都是市,古代郡的疆域範圍大於如今的市,南陽市在古代是個縣,名叫宛,屬於南陽郡管轄,諸葛亮所在的鄧縣離襄陽縣只有二十里。如今,現代南陽市的卧龍崗和襄陽市的隆中形成爭議。
對此,社科院學術論著提要(1991年)收錄陳可畏的研究成果,對躬耕地的描述為:關於諸葛亮的隱居地點,一説在湖北襄樊市西北15公里的隆中,一説在河南南陽市西的卧龍崗。本文根據《三國志》、《襄陽耆舊記》、《漢晉春秋》等書記載,諸葛亮的隱居地是在隆中。東漢時,隆中居南陽郡鄧縣,故諸葛亮自稱“躬耕於南陽。”至十六國時期,南北相爭,以漢水為界,隆中遂屬於襄陽縣。至元,北方人南下為官,不瞭解歷史情況及其變化,誤以為諸葛亮所稱躬耕之“南陽”是在今南陽市卧龍崗。 [199] 
在後世論述爭辯過程中,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發行《諸葛亮躬耕地新考》(1992年)中:實事求是地説,歷代史籍文獻在記載諸葛亮躬耕地的問題上是不一致的,特別是一些晚期的記載與東漢、三國相比,差距越來越大,有的甚至把諸葛的“寓居地”“紀念地”和“躬耕地”等同起來,並由此對南陽郡的轄區、歸屬產生懷疑,輕易得出諸葛亮躬耕襄陽隆中的“新説”,未免操之過急,失之公允。一些專家、學者認為,不能對《蜀記》《襄陽記》《晉春秋》《水經注》視而不見,但也不能把超越《前出師表》和《三國志》記載,又缺乏其他文獻和實物證據的“故宅”“家”視為“躬耕地”。那麼,諸葛亮的躬耕地究竟在哪裏呢?根據目前的綜合考證,只能初劃在漢水以北南陽境內,而且不排除在南陽卧龍崗的可能性其理由是:(一)卧龍崗在宛城西隆然而起的地方,漢代只有郡治宛可代表南陽;(二)卧龍崗地望優越,適於躬耕和蟄居,且有一定的可出入性;(三)蜀亡,故將黃權先已在宛建祠修廬和私祭之於道陌上不無可能;(四)陳壽未言諸葛亮躬耕於隆中,實質是他認為諸葛亮躬耕於襄陽以北南陽境內;(五)劉弘登隆山,諸葛之故鄉,發生在沔之陽,即漢水以北的地方;(六)唐代南陽諸葛廬已具規模和知名度。可見唐之前乃至更遠,便有了一個興起和發展的時期。 [205] 

諸葛亮後世祭祀

南陽在諸葛亮的人生履歷中佔有重要一筆。“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諸葛亮始終不忘南陽十年滋養,其一生的著述中屢有提及;南陽人更是由衷地愛戴這位卧龍崗之子。諸葛亮病逝北伐途中不久,南陽人便在他當年躬耕讀書之處修廟祭祀,並代代相承。 [204] 
敕賜忠武侯廟規祭文祭品檄文碑 敕賜忠武侯廟規祭文祭品檄文碑
根據《敕賜忠武侯廟規祭文祭品檄文》記載,明正德皇帝對襄陽隆中武侯祠賜廟額“忠武”,欽定春秋祭祀,並確定了祭文、祭品、禮儀規制等,後明嘉靖皇帝案查襄陽舊例,也對南陽卧龍崗賜廟額“忠武”,欽定春秋祭祀廟規。南陽府收到聖旨後,約定春祭在每年農曆二月的次丁日,即二月十四;秋祭在武侯忌辰,即農曆八月二十八)。之後各地諸葛亮祠(廟)爭相效仿,春秋兩祭隨即風行全國。 [204]  [208-210] 

諸葛亮明正德御祭文

維正德某年月,襄陽府知府某欽奉朝命,致祭於漢丞相諸葛忠武侯之神曰:惟神三代遺才,兩朝佐命,義明漢、賊,國系存亡。雖恢復之志來終,而宇宙之名不朽。矧藩封之近地,實龍卧之舊鄉。祠廟既遷,禮文斯秩。茲值仲春(仲秋),式修薦事。仰祈靈佑,享祀無窮。 [217] 

諸葛亮敕賜春秋祭品

“一品物”,即“豬一口,羊一羫,魚醢、肉醢、菹茶共五品,米麪食共五品,果子五品,香一炷,燭一對,帛一段,酒二瓶。 [208]  [210] 

諸葛亮秋祭禮儀規制

行三獻禮如儀。 [208]  [210] 

諸葛亮祭諸葛武侯文

明嘉靖十八年(1539年)三月八日,世宗特遣駙馬都尉鄔景和致祭。 [213]  [215] 
祭諸葛武侯文 祭諸葛武侯文
嘉靖已亥三月八日,大明皇帝遣駙馬都尉鄔景和 [213]  [215]  ,諭祭於漢武侯諸葛亮曰:養高隆中(隆中:南陽卧龍崗別稱 [214]  ),非三顧不起。戮力王室,待二表乃行。觀其褫孟德,走仲達,孔明其人豪也與。惜乎。將星隕地,中道而殂,漢遂不振,皆天也,非人所能為也。表忠有祠,遺祭有儀。靈爽不昧,尚其歆之。 [214] 

諸葛亮後世紀念

諸葛亮歷代追封

從晉代開始,歷代都在給諸葛亮升官晉爵,賜廟加號。晉封武興王(見於《方輿勝覽》);唐封武靈王(《輿地碑目》有《改封諸葛亮為武靈王記》),並賜廟;宋賜“英惠廟”,加號“仁濟”;元代則追封他為“威烈忠武顯靈仁濟王” [110]  [8]  明太祖朱元璋欽定“帝王廟”,選從祀名臣37人,其中就有諸葛亮;清朝雍正皇帝特旨以諸葛亮從祀孔廟 [127]  清代不但把許多紀念諸葛亮的古祠修葺一新,供人膜拜,而且每年春秋祭禮廟時還以諸葛亮從祀。

諸葛亮墓地

諸葛亮墓,即武侯墓,位於陝西漢中勉縣城南四公里的定軍山下,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234年,諸葛亮在第五次北伐曹魏時,因積勞成疾,病逝於五丈原軍中,臨終遺命,葬“漢中定軍山下”。墓園佔地24萬平方米,由山林和墓區構成,山環水抱,古木參天,殿宇、墓冢掩映在蒼松翠柏之間,古柏漢桂相輝映。
墓上明清建築以墓冢為中軸線排列,三院並聯計70餘間:石刻、壁畫、塑像、匾聯等文物薈萃,尤為珍貴者為現存漢柏22株,漢桂兩株,皆蔭翳挺拔。 [170] 

諸葛亮故里

諸葛亮故里位於沂南縣磚埠鄉的陽都故城。1992年,沂南縣人民政府投資40萬元人民幣在沂南縣磚埠鄉孫家黃疃修建了“諸葛亮故里紀念館”,佔地面積2,700平方米,為仿古式建築。紀念館左側豎立的穿孔漢畫像石碑,是漢代遺物。院內有千年銀杏樹一株,高23米,樹圍3.6米,樹冠覆蓋達360多平方米。紀念館三塊漢畫像石均是諸葛亮故里出土的。大殿高7米,寬9米,長12.4米,建築面積111.6平方米。大殿正中安放着諸葛亮塑像,四周是14幅壁畫。 [169] 

諸葛亮故居

1986年國家公佈的第二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明確襄陽隆中為諸葛亮故居。 [206] 
隆中風景區位於全國歷史文化名城襄陽市襄城區,距襄陽市區13公里,總面積209平方公里,已有一千七百多年的歷史。中國三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諸葛亮青年時期在這裏隱居長達十年之久。膾炙人口的《隆中對》和劉備“三顧茅廬”的史事都發生在這裏。
南陽郡鄧縣隆中(今襄陽市襄城區境內) 南陽郡鄧縣隆中(今襄陽市襄城區境內)

諸葛亮祠廟

  • 成都武侯祠
1991年,經當地政府批准,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區正式成立,區名取自轄區內的武侯祠(原為漢昭烈廟,昭烈為劉備死後的諡號)。武侯祠因諸葛亮生前被封為武鄉侯而得名,明初與昭烈廟合併,為蜀中著名的歷史旅遊名勝之一。 [111] 
武侯祠 武侯祠
  • 漢中勉縣武侯祠
陝西省漢中市武侯祠,位於勉縣(沔縣),始建於公元263年,為最早的武侯祠(早成都武侯祠約50年),故而被稱為“天下第一武侯祠”。武侯墓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即諸葛亮墓,在陝西省勉縣沔縣定軍山腳下,每年,勉縣的人在清明節的那天都要去拜謁諸葛亮,遊覽定軍山;2008年10月,在勉縣還舉行了三國文化節
  • 岐山諸葛亮廟
諸葛亮廟位於諸葛亮逝世之地今寶雞岐山縣五丈原,是後人為了紀念諸葛亮,多次修葺而成,佈局嚴謹,氣宇軒昂,又因歷代名人雅士題聯贈匾,成為一處文化氣息濃厚的歷史人文景觀。廟羣面南朝北,山門為諸葛亮廟大門,由正門和東西兩個耳門組成,廟門古樸厚重,正門楣上書法家舒同書寫的“五丈原諸葛亮廟”赫然在目,門兩邊是一副對聯“一詩二表三分鼎,萬古千秋五丈原”,對諸葛亮的一生作了很好的總結。
  • 南陽武侯祠
南陽武侯祠坐落於河南省南陽市城西卧龍崗上,初建於魏晉,盛於唐宋,有1800多年曆史,是劉備“三顧茅廬“發生地,諸葛亮躬耕南陽所在地,歷代皇室及百姓祭祀諸葛亮的地方。 [201-202] 
南陽武侯祠 南陽武侯祠
宋金時期,南陽武侯祠屢遭兵焚。元延花二年(1315年),元仁宗交中書平章政事與翰林集議,給南陽卧龍崗古建名勝命名為“武侯祠” [165]  ;明嘉靖七年 (1528年),明世宗“欽賜”南陽卧龍崗武侯祠廟額,頒祭文,明定春秋二祭日期和祭品,並敕令地方官按期致祭,後又於嘉靖十八年 (1539年) 三月八日,特譴駙馬都尉郭景和來宛致祭。自此,南陽卧龍崗武侯祠地位隨之倍增,祠貌規模亦更加壯觀,並招致更多的封疆大吏、文人學士紛紛登堂膜拜,題詠賦贊,極大的豐富了南陽卧龍崗武侯祠的文化內涵。 [202] 
南陽卧龍崗武侯祠-千古人龍坊 南陽卧龍崗武侯祠-千古人龍坊
南陽武侯祠1963年公佈為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1996年被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南陽武侯祠現佔地230餘畝,有殿堂廊廡等古建築183間,歷代碑刻400餘通,匾額楹聯155幅,百年以上樹齡的古樹名木196棵,是全國現存九處武侯祠中規模較大、文物價值較高、文化內涵較豐富的武侯祠。 [202] 

諸葛亮景區

襄陽諸葛亮廣場
諸葛亮雕像
諸葛亮雕像(3張)
諸葛亮廣場是湖北省襄陽市人民為弘揚歷史文化傳統,紀念三代下一人諸葛亮而建。襄陽市標誌性景觀之一,襄陽市政府塑諸葛亮銅像於廣場。既彰顯我們中國人民智慧的象徵,又是中國最大的人像雕塑工程。
  • 南陽卧龍崗文化園
南陽卧龍崗文化園
南陽卧龍崗文化園(12張)
南陽卧龍崗文化園區位於河南省南陽市卧龍區,規劃佔地2000畝,以武侯祠為核心,以諸葛亮文化為中心,以躬耕精神為主題,以崗為根,以文為魂,以水綠為底,以龍脈為軸,構建山水文綠及交通建築諸系統,做到綱舉目張,縱橫交織,涇渭分明,條理清晰,渾然一體,使文脈地脈相融合。 [150]  唐代以後,卧龍崗已成為一處著名的人文景觀,劉禹錫、杜甫、李白、唐寅、王安石、岳飛等都曾來此遊覽憑弔,留下了一批珍貴的詩賦翰墨。豐富了古城南陽的歷史文化內涵。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胡耀邦、李先念、王任重、李德生、朱鎔基、李嵐清、羅幹、李鐵映等黨和國家領導人都曾前來參觀考察。 [151] 
  • 沂南西山卧龍公園
沂南縣城西山坡修建了“卧龍公園”,亦稱西山諸葛亮公園,此公園總投資600萬元,1992年分兩期建設。有全國體量最大的諸葛亮銅像一尊,用銅3.5噸,身高7米,總重7,000公斤;並建有浮雕,總長50米,共計14幅,每幅5.25平方米。石雕均根據《三國演義》故事雕刻而成,記載着諸葛亮的戰績。另外,有仿古建築5間,花崗岩石雕戰馬四匹,龜駝碑二尊,碑文刻有諸葛亮的前後出師表。九龍壁面向人民街,總長15.2米,由漢白玉雕刻而成,建有公園大門兩處,均為仿古式建築。目前,沂南縣政府已聘請旅遊專家制定了孔明旅遊區規劃,擬充分利用諸葛亮家鄉的環境進行深層次的旅遊開發,集中展現諸葛亮一生的業績和其成長的文化氛圍。 [169] 

諸葛亮史料索引

  • 《三國志·卷三十五·蜀書·諸葛亮傳》 [112] 
  • 《資治通鑑·卷第六十五》 [113] 

諸葛亮藝術形象

諸葛亮文學形象

動畫片《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 動畫片《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
小説《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隱居在襄陽隆中,由徐庶向劉備指引,後經劉備三顧茅廬而出山,一開始並不被關羽張飛所看好,火燒博望坡後關張對諸葛亮的智謀心悦誠服。曹操大軍南下,劉備軍退走江夏,臨走時諸葛亮設下伏兵水淹、火燒曹操軍。而後作為使者去往江東舌戰羣儒並説服孫權與劉備聯盟共同對抗曹操。與周瑜合作但鬥智鬥勇火燒赤壁,並料到周瑜想要加害自己而預先讓趙雲駕小船來接應,回劉備營中後調遣關羽張飛趙雲對曹操進行追擊,策劃出關羽華容道的典故。曹操敗走後,諸葛亮用計襲取了周瑜馬上就攻下的江陵,反攻荊州後識破了周瑜的假道滅虢計策,氣得周瑜箭傷復發吐血身亡 [136]  ,臨終嘆“既生瑜何生亮”。
劉備入川時折了龐統,駐守荊州的諸葛亮給叮囑關羽“東聯孫吳,北抗曹操”,帶張飛、趙雲等將入川支援,順勢拿下成都,而後參與了漢中爭奪戰,與羣臣勸劉備稱王。關羽失荊州後,假裝生病來勸劉備稱帝。劉備伐吳失敗後託孤諸葛亮,並讓劉禪及其兩個弟弟劉永、劉理認諸葛亮為相父。
劉禪剛即皇帝位不久,曹魏司馬懿用計安排五路大軍進攻蜀漢,諸葛亮不出丞相府就將五路大軍悉數平定。而後調兵遣將七擒孟獲平定南中,但在火燒兀突骨時自覺殺傷太過有損壽命。積蓄到足夠的力量後,諸葛亮率軍北伐,六出祁山,雖然頗有戰果,但未能完成克定中原、興復漢室的目標,壽命臨盡之前布七星燈陣續命,但被魏延無意中弄滅燈火,將平生所學傳與姜維並定下計策後去世。 [114] 

諸葛亮戲曲形象

在中國傳統戲曲中,諸葛亮一角以老生所演,身穿印有八卦圖案的外袍,手持羽扇
參與劇目
《收姜維》
羣英會
借東風
《空城計》
戰馬超》(又名《兩將軍》)
---

諸葛亮影視形象

年份
影視類型
劇名
扮演者
1976
電視劇
1985
電視劇
諸葛亮
1985
電視劇
諸葛亮
1992
電視劇
關公
劉小平
1994
電視劇
1995
電視劇
1996
電影
1998
電影
1999
電影
2001
電視劇
2004
電視劇
2005
電視劇
2008
電影
2008
電影
金城武(日本)
2009
電影
金城武(日本)
2010
電影
2010
電視劇
三國
2011
電視劇
2015
電視劇
2015
電視劇
篠井英介(日本)
2017
電視劇
2020
電影
室毅(日本) [141] 
2022
電視劇
參考資料
  • 1.    裴松之引《漢晉春秋》:亮家於南陽之鄧縣,在襄陽城西二十里,號曰隆中。
  • 2.    司馬光《資治通鑑》:“諸葛亮寓居襄陽隆中,每自比管仲、樂毅”。
  • 3.    劉禹錫《陋室銘》: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 4.    《三國志·卷三十五·蜀志·諸葛亮傳》: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
  • 5.    虎嘯龍吟諸葛亮怎麼死的 原著諸葛亮五丈原過勞而亡  .閩南網[引用日期2017-12-12]
  • 6.    《方輿勝覽·卷四十七》:桓温平蜀,夷少城,獨存孔明廟,後封武興王。廟至今,祠祀不絕。
  • 7.    諸葛亮  .中華英烈祠[引用日期2013-05-04]
  • 8.    王瑞功.《諸葛亮志》.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12:第361頁
  • 9.    《三國志·卷三十五·蜀志·諸葛亮傳》:諸葛亮字孔明,琅邪陽都人也。漢司隸校尉諸葛豐後也。父珪,字君貢,漢末為太山郡丞。亮早孤,從父玄為袁術所署豫章太守,玄將亮及亮弟均之官。會漢朝更選朱皓代玄。玄素與荊州牧劉表有舊,往依之。
  • 10.    《三國志·卷三十五·蜀志·諸葛亮傳》:玄卒,亮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吟。身長八尺,每自比於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惟博陵崔州平、潁川徐庶元直與亮友善,謂為信然。
  • 11.    《襄陽記》:劉備訪世事於司馬德操。德操曰:“儒生俗士,豈識時務?識時務者在乎俊傑。此間自有伏龍、鳳雛。”備問為誰,曰:“諸葛孔明、龐士元也。”
  • 12.    《三國志·卷三十五·蜀志·諸葛亮傳》:時先主屯新野。徐庶見先主,先主器之,謂先主曰:“諸葛孔明者,卧龍也,將軍豈原見之乎?”先主曰:“君與俱來。”庶曰:“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將軍宜枉駕顧之。”
  • 13.    《三國志·卷三十五·蜀志·諸葛亮傳》:由是先主遂詣亮,凡三往,乃見。因屏人曰:“漢室傾頹,奸臣竊命,主上蒙塵。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義於天下,而智術淺短,遂用猖(獗),至於今日。然志猶未已,君謂計將安出?”亮答曰:“自董卓已來,豪傑並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曹操比於袁紹,則名微而眾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劉璋闇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脩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先主曰:“善!”於是與亮情好日密。關羽、張飛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原諸君勿復言。”羽、飛乃止。
  • 14.    《資治通鑑·卷第六十五》:琦不自寧,與諸葛亮謀自安之術,亮不對。後乃共升高樓,因令去梯,謂亮曰:“今日上不至天,下不至地,言出子口,而入吾耳,可以言未?”亮曰:“君不見申生在內而危,重耳居外而安乎?”琦意感悟,陰規出計。
  • 15.    《三國志·卷三十二·蜀志·先主傳》:子琮代立,遣使請降。先主屯樊,不知曹公卒至,至宛乃聞之,遂將其眾去。過襄陽,諸葛亮説先主攻琮,荊州可有。先主曰:"吾不忍也。"
  • 16.    《三國志·卷三十五·蜀志·諸葛亮傳》:劉表長子琦,亦深器亮。表受後妻之言,愛少子琮,不悦於琦。琦每欲與亮謀自安之術,亮輒拒塞,未與處畫。琦乃將亮遊觀後園,共上高樓,飲宴之間,令人去梯,因謂亮曰:“今日上不至天,下不至地,言出子口,入於吾耳,可以言未?”亮答曰:“君不見申生在內而危,重耳在外而安乎?”琦意感悟,陰規出計。會黃祖死,得出,遂為江夏太守。俄而表卒,琮聞曹公來徵,遣使請降。先主在樊聞之,率其眾南行,亮與徐庶並從,為曹公所追破,獲庶母。庶辭先主而指其心曰:“本欲與將軍共圖王霸之業者,以此方寸之地也。今已失老母,方寸亂矣,無益於事,請從此別。”遂詣曹公。
  • 17.    《資治通鑑·卷第六十五》:肅又謂諸葛亮曰:“我,子瑜友也。”即共定交。子瑜者,亮兄瑾也,避亂江東,為孫權長史。備用肅計,進住鄂縣之樊口。
  • 18.    《三國志·吳書·周瑜魯肅呂蒙傳第九》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8-05-18]
  • 19.    《三國志·卷三十五·蜀志·諸葛亮傳》:先主至於夏口,亮曰:“事急矣,請奉命求救於孫將軍。”時權擁軍在柴桑,觀望成敗,亮説權曰:“海內大亂,將軍起兵據有江東,劉豫州亦收眾漢南,與曹操並爭天下。今操芟夷大難,略已平矣,遂破荊州,威震四海。英雄無所用武,故豫州遁逃至此。將軍量力而處之: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不如早與之絕;若不能當,何不案兵束甲,北面而事之!今將軍外託服從之名,而內懷猶豫之計,事急而不斷,禍至無日矣!”
  • 20.    《資治通鑑·卷第六十五》:曹操自江陵將順江東下。諸葛亮謂劉備曰:“事急矣,請奉命求救於孫將軍。”遂與魯肅俱詣孫權。亮見權於柴桑,説權曰:“海內大亂,將軍起兵江東,劉豫州收眾漢南,與曹操並爭天下。今操芟夷大難,略已平矣,遂破荊州,威震四海。英雄無用武之地,故豫州遁逃至此,願將軍量力而處之。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不如早與之絕;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今將軍外託服從之名,而內懷猶豫之計,事急而不斷,禍至無日矣。”
  • 21.    《三國志·卷三十五·蜀志·諸葛亮傳》:權曰:“苟如君言,劉豫州何不遂事之乎?”亮曰:“田橫,齊之壯士耳,猶守義不辱,況劉豫州王室之胄,英才蓋世,眾士慕仰,若水之歸海,若事之不濟,此乃天也,安能復為之下乎!”權勃然曰:“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受制於人。吾計決矣!非劉豫州莫可以當曹操者,然豫州新敗之後,安能抗此難乎?”亮曰:“豫州軍雖敗於長阪,今戰士還者及關羽水軍精甲萬人,劉琦合江夏戰士亦不下萬人。曹操之眾,遠來疲弊,聞追豫州,輕騎一日一夜行三百餘裏,此所謂‘強弩之末,勢不能穿魯縞’者也。故兵法忌之,曰‘必蹶上將軍’。且北方之人,不習水戰;又荊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勢耳,非心服也。今將軍誠能命猛將統兵數萬,與豫州協規同力,破操軍必矣。操軍破,必北還,如此則荊、吳之勢強,鼎足之形成矣。成敗之機,在於今日。”權大悦,即遣周瑜、程普、魯肅等水軍三萬,隨亮詣先主,併力拒曹公。
  • 22.    《三國志·卷三十五·蜀志·諸葛亮傳》:先主至於夏口,亮曰:“事急矣,請奉命求救於孫將軍。”時權擁軍在柴桑,觀望成敗,亮説權曰:“海內大亂,將軍起兵據有江東,劉豫州亦收眾漢南,與曹操並爭天下。今操芟夷大難,略已平矣,遂破荊州,威震四海。英雄無所用武,故豫州遁逃至此。將軍量力而處之: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不如早與之絕;若不能當,何不案兵束甲,北面而事之!今將軍外託服從之名,而內懷猶豫之計,事急而不斷,禍至無日矣!”權曰:“苟如君言,劉豫州何不遂事之乎?”亮曰:“田橫,齊之壯士耳,猶守義不辱,況劉豫州王室之胄,英才蓋世,眾士慕仰,若水之歸海,若事之不濟,此乃天也,安能復為之下乎!”權勃然曰:“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受制於人。吾計決矣!非劉豫州莫可以當曹操者,然豫州新敗之後,安能抗此難乎?”亮曰:“豫州軍雖敗於長阪,今戰士還者及關羽水軍精甲萬人,劉琦合江夏戰士亦不下萬人。曹操之眾,遠來疲弊,聞追豫州,輕騎一日一夜行三百餘裏,此所謂‘強弩之末,勢不能穿魯縞’者也。故兵法忌之,曰‘必蹶上將軍’。且北方之人,不習水戰;又荊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勢耳,非心服也。今將軍誠能命猛將統兵數萬,與豫州協規同力,破操軍必矣。操軍破,必北還,如此則荊、吳之勢強,鼎足之形成矣。成敗之機,在於今日。”權大悦,即遣周瑜、程普、魯肅等水軍三萬,隨亮詣先主,併力拒曹公。
  • 23.    《三國志·卷三十五·蜀志·諸葛亮傳》:曹公敗於赤壁,引軍歸鄴。先主遂收江南,以亮為軍師中郎將,使督零陵、桂陽、長沙三郡,調其賦税,以充軍實。
  • 24.    《資治通鑑·卷第六十五》:劉備以從事龐統守耒陽令,在縣不治,免官。魯肅遺備書曰:“龐士元非百里才也。使處治中、別駕之任,始當展其驥足耳!”諸葛亮亦言之。備見統,與善譚,大器之,遂用統為治中,親待亞於諸葛亮,與亮併為軍師中郎將。
  • 25.    《三國志·卷三十二·蜀志·先主傳二》:十六年,益州牧劉璋遙聞曹公將遣鍾繇等向漢中討張魯,內懷恐懼。別駕從事蜀郡張松説璋曰:"曹公兵強無敵於天下,若因張魯之資以取蜀土,誰能御之者乎?"璋曰:"吾固憂之而未有計。"松曰:"劉豫州,使君之宗室而曹公之深讎也,善用兵,若使之討魯,魯必破。魯破,則益州強,曹公雖來,無能為也。"璋然之,遣法正將四千人迎先主,前後賂遺以巨億計。正因陳益州可取之策。
  • 26.    《資治通鑑·卷第六十五》:乃留諸葛亮、關羽等守荊州,以趙雲領留營司馬,備將步卒數萬人入益州。孫權聞備西上,遣舟船迎妹,而夫人慾將備子禪還吳,張飛、趙雲勒兵截江,乃得禪還。
  • 27.    《三國志·卷三十二·蜀書·先主傳》:張松書與先主及法正曰:“今大事垂可立,如何釋此去乎!”松兄廣漢太守肅,懼禍逮己,白璋發其謀。於是璋收斬松,嫌隙始構矣。璋敕關戍諸將文書勿復關通先主。先主大怒,召璋白水軍督楊懷,責以無禮,斬之。乃使黃忠、卓膺勒兵向璋。先主徑至關中,質諸將並士卒妻子,引兵與忠、膺等進到涪,據其城。
  • 28.    《資治通鑑·卷第六十七》:備入成都,置酒,大饗士卒。取蜀城中金銀,分賜將士,還其谷帛。備領益州牧,以軍師中郎將諸葛亮為軍師將軍。
  • 29.    《資治通鑑·卷第六十七》:法正外統都畿,內為謀主,一飧之德、睚眥之怨,無不報復,擅殺毀傷己者數人。或謂諸葛亮曰:“法正太縱橫,將軍宜啓主公,抑其威福。”亮曰:“主公之在公安也,北畏曹操之強,東憚孫權之逼,近則懼孫夫人生變於肘腋。法孝直為之輔翼,令翻然翱翔,不可複製。如何禁止孝直,使不得少行其意邪!”
  • 30.    《資治通鑑·卷第六十七》:諸葛亮佐備治蜀,頗尚嚴峻,人多怨嘆者。法正謂亮曰:“昔高祖入關,約法三章,秦民知德。今君假借威力,跨據一州,初有其國,未垂惠撫;且客主之義,宜相降下,願緩刑弛禁以慰其望。”亮曰:“君知其一,未知其二。秦以無道,政苛民怨,匹夫大呼,天下土崩;高祖因之,可以弘濟。劉璋闇弱,自焉已來,有累世之累,文法羈縻,互相承奉,德政不舉,威刑不肅。蜀土人土,專權自恣,君臣之道,漸以陵替。寵之以位,位極則賤;順之以恩,恩竭則慢。所以致敝,實由於此。吾今威之以法,法行則知恩;限之以爵,爵加則知榮。榮恩並濟,上下有節,為治之要,於斯而著矣。”
  • 31.    《三國志·蜀志·楊洪傳》:先主爭漢中,急書發兵,軍師將軍諸葛亮以問洪,洪曰:“漢中則益州咽喉,存亡之機會,若無漢中則無蜀矣,此家門之禍也。方今之事,男子當戰,女子當運,發兵何疑?”
  • 32.    《三國志·卷三十二·蜀志·先主傳》:太傅許靖、安漢將軍糜竺、軍師將軍諸葛亮、太常賴恭、光祿勳黃柱、少府王謀等上言:"曹丕篡弒,湮滅漢室,竊據神器,劫迫忠良,酷烈無道。人鬼忿毒,鹹思劉氏。今上無天子,海內惶惶,靡所式仰。羣下前後上書者八百餘人,鹹稱述符瑞,圖、讖明徵。間黃龍見武陽赤水,九日乃去。孝經援神契曰'德至淵泉則黃龍見',龍者,君之象也。易乾九五'飛龍在天',大王當龍升,登帝位也。又前關羽圍樊、襄陽,襄陽男子張嘉、王休獻玉璽,璽潛漢水,伏於淵泉,暉景燭耀,靈光徹天。夫漢者,高祖本所起定天下之國號也,大王襲先帝軌跡,亦興於漢中也。今天子玉璽神光先見,璽出襄陽,漢水之末,明大王承其下流,授與大王以天子之位,瑞命符應,非人力所致。昔周有烏魚之瑞,鹹曰休哉。二祖受命,圖、書先著,以為徵驗。今上天告祥,羣儒英俊,並進河、洛,孔子讖、記,鹹悉具至。伏惟大王出自孝景皇帝中山靖王之胄,本支百世,乾祇降祚,聖姿碩茂,神武在躬,仁覆積德,愛人好士,是以四方歸心焉。考省靈圖,啓發讖、緯,神明之表,名諱昭著。宜即帝位,以纂二祖,紹嗣昭穆,天下幸甚。臣等謹與博士許慈、議郎孟光,建立禮儀,擇令辰,上尊號。"即皇帝位於成都武擔之南。
  • 33.    《三國志·卷三十二·蜀志·先主傳》:章武元年夏四月,大赦,改年。以諸葛亮為丞相,許靖為司徒。置百官,立宗廟,祫祭高皇帝以下。
  • 34.    《三國志·卷三十五·蜀志·諸葛亮傳》:建安十六年,益州牧劉璋遣法正迎先主,使擊張魯。亮與關羽鎮荊州。先主自葭萌還攻璋,亮與張飛、趙雲等率眾溯江,分定郡縣,與先主共圍成都。成都平,以亮為軍師將軍,署左將軍府事。先主外出,亮常鎮守成都,足食足兵。二十六年,羣下勸先主稱尊號,先主未許,亮説曰:“昔吳漢、耿弇等初勸世祖即帝位,世祖辭讓,前後數四,耿純進言曰:‘天下英雄喁喁,冀有所望。如不從議者,士大夫各歸求主,無為從公也。’世祖感純言深至,遂然諾之。今曹氏篡漢,天下無主,大王劉氏苗裔,紹世而起,今即帝位,乃其宜也。士大夫隨大王久勤苦者,亦慾望尺寸之功如純言耳。”先主於是即帝位,策亮為丞相曰:“朕遭家不造,奉承大統,兢兢業業,不敢康寧,思靖百姓,懼未能綏。於戲!丞相亮其悉朕意,無怠輔朕之闕,助宣重光,以照明天下,君其勖哉!”亮以丞相錄尚書事,假節。張飛卒後,領司隸校尉。
  • 35.    《三國志·卷三十五·蜀志·諸葛亮傳》:章武三年春,先主於永安病篤,召亮於成都,屬以後事,謂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先主又為詔敕後主曰:“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建興元年,封亮武鄉侯,開府治事。頃之,又領益州牧。政事無鉅細,鹹決於亮。南中諸郡,並皆叛亂,亮以新遭大喪,故未便加兵,且遣使聘吳,因結和親,遂為與國。
  • 36.    《漢晉春秋》:亮至南中,所在戰捷。聞孟獲者,為夷、漢所服,募生致之。既得,使觀於營陳之間,問曰:“此軍何如?”獲對曰:“曏者不知虛實,故敗。今蒙賜觀看營陳,若祇如此,即定易勝耳。”亮笑,縱使更戰,七縱七禽,而亮猶遣獲。獲止不去,曰:“公,天威也,南人不復反矣。”遂至滇池。南中平,皆即其渠率而用之。或以諫亮,亮曰:“若留外人,則當留兵,兵留則無所食,一不易也;加夷新傷破,父兄死喪,留外人而無兵者,必成禍患,二不易也;又夷累有廢殺之罪,自嫌釁重,若留外人,終不相信,三不易也;今吾欲使不留兵,不運糧,而綱紀粗定,夷、漢粗安故耳。”
  • 37.    《三國志·卷三十五·蜀志·諸葛亮傳》:三年春,亮率眾南征,秋悉平。軍資所出,國以富饒,乃治戎講武,以俟大舉。
  • 38.    《三國志·卷三十三·蜀志·後主傳》:三年春三月,丞相亮南征四郡,四郡皆平。改益州郡為建寧郡,分建寧、永昌郡為雲南郡,又分建寧、牂牁為興古郡。十二月,亮還成都。
  • 39.    《三國志·卷三十五·蜀志·諸葛亮傳》:六年春,揚聲由斜谷道取郿,使趙雲、鄧芝為疑軍,據箕谷,魏大將軍曹真舉眾拒之。亮身率諸軍攻祁山,戎陳整齊,賞罰肅而號令明,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應亮,關中響震。魏明帝西鎮長安,命張郃拒亮,亮使馬謖督諸軍在前,與郃戰於街亭。謖違亮節度,舉動失宜,大為郃所破。亮拔西縣千餘家,還於漢中,戮謖以謝眾。
  • 40.    《三國志·卷三十五·蜀志·諸葛亮傳》:上疏曰:"臣以弱才,叨竊非據,親秉旄鉞以厲三軍,不能訓章明法,臨事而懼,至有街亭違命之闕,箕谷不戒之失,咎皆在臣授任無方。臣明不知人,恤事多闇,春秋責帥,臣職是當。請自貶三等,以督厥咎。"於是以亮為右將軍,行丞相事,所總統如前。
  • 41.    《三國志·卷三十五·蜀志·諸葛亮傳》:冬,亮復出散關,圍陳倉,曹真拒之,亮糧盡而還。魏將王雙率騎追亮,亮與戰,破之,斬雙。
  • 42.    《三國志·卷三十三·蜀志·後主傳》:六年春,亮出攻祁山,不克。冬,復出散關,圍陳倉,糧盡退。魏將王雙率軍追亮,亮與戰,破之,斬雙,還漢中。
  • 43.    《三國志·卷三十五·蜀志·諸葛亮傳》:七年,亮遣陳式攻武都、陰平。魏雍州刺史郭淮率眾欲擊式,亮自出至建威,淮退還,遂平二郡。詔策亮曰:“街亭之役,咎由馬謖,而君引愆,深自貶抑,重違君意,聽順所守。前年燿師,馘斬王雙;今歲爰徵,郭淮遁走;降集氐、羌,興復二郡,威鎮兇暴,功勳顯然。方今天下騷擾,元惡未梟,君受大任,幹國之重,而久自挹損,非所以光揚洪烈矣。今復君丞相,君其勿辭。”
  • 44.    《三國志·卷三十三·蜀志·後主傳》:七年春,亮遣陳式攻武都、陰平,遂克定二郡。冬,亮徙府營於南山下原上,築漢、樂二城。
  • 45.    《三國志·卷三十三·蜀志·後主傳》:八年秋,魏使司馬懿由西城,張郃由子午,曹真由斜谷,欲攻漢中。丞相亮待之於城固、赤阪,大雨道絕,真等皆還。是歲,魏延破魏雍州刺史郭淮於陽谿。
  • 46.    《三國志·卷三十五·蜀志·諸葛亮傳》:九年,亮復出祁山,以木牛運,糧盡退軍,與魏將張郃交戰,射殺郃。
  • 47.    《資治通鑑·卷第七十二》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9-02-28]
  • 48.    《晉書》:進次漢陽,與亮相遇,帝列陣以待之。使將牛金輕騎餌之,兵才接而亮退,追至祁山。亮屯滷城,據南北二山,斷水為重圍。帝攻拔其圍,亮宵遁。追擊,破之,俘斬萬計。天子使使者勞軍,增封邑。
  • 49.    《三國志·卷三十三·蜀志·後主傳》:九年春二月,亮復出軍圍祁山,始以木牛運。魏司馬懿、張郃救祁山。夏六月,亮糧盡退軍,郃追至青封,與亮交戰,被箭死。
  • 50.    《三國志·卷三十三·蜀志·後主傳》:十年,亮休士勸農於黃沙,作流馬木牛畢,教兵講武。
  • 51.    《三國志·卷三十三·蜀志·後主傳》:十一年冬,亮使諸軍運米,集於斜谷口,治斜谷邸閣。
  • 52.    《三國志·卷三十五·蜀志·諸葛亮傳》:十二年春,亮悉大眾由斜谷出,以流馬運,據武功五丈原,與司馬宣王對於渭南。亮每患糧不繼,使己志不申,是以分兵屯田,為久駐之基。耕者雜於渭濱居民之間,而百姓安堵,軍無私焉。
  • 53.    《晉書·宣帝紀》:二年,亮又率眾十餘萬出斜谷,壘於郿之渭水南原。天子憂之,遣徵蜀護軍秦朗督步騎二萬,受帝節度。諸將欲住渭北以待之,帝曰:“百姓積聚皆在渭南,此必爭之地也。”遂引軍而濟,背水為壘。因謂諸將曰:“亮若勇者,當出武功依山而東,若西上五丈原,則諸軍無事矣。”
  • 54.    《三國志·郭淮傳》:青龍二年,諸葛亮出斜谷,並田於蘭坑。是時司馬宣王屯渭南;淮策亮必爭北原,宜先據之,議者多謂不然。淮曰:“若亮跨渭登原,連兵北山,隔絕隴道,搖盪民、夷,此非國之利也。”宣王善之,淮遂屯北原。
  • 55.    《資治通鑑》:亮遣使者至懿軍,懿問其寢食及事之煩簡,不問戎事。使者對曰:“諸葛公夙興夜,罰二十以上,皆親覽焉;所啖食不至九升。”懿告人曰:“諸葛孔明食少事煩,其能久乎!”
  • 56.    《資治通鑑》:亮病篤,漢使尚書僕射李福省侍,因諮以國家大計。福至,與亮語已,別去,數日還。亮曰:“孤知君還意,近日言語諮彌日,有所不盡,更來求決耳。公所問者,公琰其宜也。”福謝:“前實失不諮請,如公百年後,誰可任大事者,故輒還耳。乞復請蔣琬之後,誰可任者?”亮曰:“文偉可以繼之。”又問其次,亮不答。
  • 57.    《三國志·卷三十五·蜀志·諸葛亮傳》:相持百餘日。其年八月,亮疾病,卒于軍,時年五十四。及軍退,宣王案行其營壘處所,曰:“天下奇才也!”
  • 58.    《漢晉春秋》:楊儀等整軍而出,百姓奔告宣王,宣王追焉。姜維令儀反旗鳴鼓,若將向宣王者,宣王乃退,不敢逼。於是儀結陳而去,入谷然後發喪。宣王之退也,百姓為之諺曰:“死諸葛走生仲達。”或以告宣王,宣王曰:“吾能料生,不便料死也。”
  • 59.    《資治通鑑》:諸軍還成都,大赦,諡諸葛亮曰忠武侯。
  • 60.    《三國志·卷三十五·蜀志·諸葛亮傳》:初,亮自表後主曰:“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頃,子弟衣食,自有餘饒。至於臣在外任,無別調度,隨身衣食,悉仰於官,不別治生,以長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內有餘帛,外有贏財,以負陛下。”及卒,如其所言。
  • 61.    《襄陽記》:亮初亡,所在各求為立廟,朝議以禮秩不聽,百姓遂因時節私祭之於道陌上。言事者或以為可聽立廟於成都者,後主不從。步兵校尉習隆、中書郎向充等共上表曰:“臣聞周人懷召伯之德,甘棠為之不伐;越王思范蠡之功,鑄金以存其像。自漢興以來,小善小德而圖形立廟者多矣。況亮德範遐邇,勳蓋季世,王室之不壞,實斯人是賴,而蒸嘗止於私門,廟像闕而莫立,使百姓巷祭,戎夷野祀,非所以存德念功,述追在昔者也。今若盡順民心,則瀆而無典,建之京師,又逼宗廟,此聖懷所以惟疑也。臣愚以為宜因近其墓,立之於沔陽,使所親屬以時賜祭,凡其臣故吏欲奉祠者,皆限至廟。斷其私祀,以崇正禮。”於是始從之。
  • 62.    《三國志·卷三十五·蜀志·諸葛亮傳》:景耀六年春,詔為亮立廟於沔陽。
  • 63.    諸葛亮:《諸葛亮集·納言》。
  • 64.    《三國志·蜀書九·董允傳》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8-06-29]
  • 65.    《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3-12-15]
  • 66.    中華書局《諸葛亮集·威令》,北京:中華書局,1961年版,第101頁。
  • 67.    王霆 . 論諸葛亮的法律思想[D].重慶:西南政法大學,2008
  • 68.    王曉春 .諸葛亮治軍特點淺析[J]:科教文匯(上半月) ,2006
  • 69.    《諸葛亮集·將苑·謹候》。
  • 70.    《諭參佐停更》。
  • 71.    《諸葛亮集·將苑·將材》。
  • 72.    《三國志·卷三十五·蜀志·諸葛亮傳》:亮性長於巧思,損益連弩,木牛流馬,皆出其意;推演兵法,作八陳圖,鹹得其要雲。
  • 73.    歷代著名家教選介(十四):孔臧、馬援、諸葛亮《誡子書》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8-11-08]
  • 74.    《華陽國志·卷四·南中志》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8-11-08]
  • 75.    《三國志·卷四十七·吳主傳第二》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8-11-05]
  • 76.    《三國志·卷三十二·蜀書二·先主傳第二》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7-08-15]
  • 77.    《三國志·魏書 ·荀彧荀攸賈詡傳第十》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2-12-14]
  • 78.    《三國志·魏書·程郭董劉蔣劉傳第十四》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2-12-14]
  • 79.    三國志·蜀書十  .國學網[引用日期2020-01-03]
  • 80.    三國志·卷四十三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9-12-23]
  • 81.    《晉書 ·帝紀一》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2-12-14]
  • 82.    《宋書·禮志四》:“況亮( 諸葛亮 )德範遐邇,勳蓋季世,興王室之不壞,實斯人是賴;
  • 83.    《藝文類聚 卷二十二 人部六》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09-16]
  • 84.    《全晉文·卷第二十四》  .漢典古籍[引用日期2014-08-21]
  • 85.    《魏書·卷四十三·列傳第三十一》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2-12-14]
  • 86.    [唐]王勃:《王子安集》  .歷史網[引用日期2018-07-27]
  • 87.    《舊唐書· 本紀第十四》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4-08-18]
  • 88.    章如愚:《山堂考索》。
  • 89.    《歸潛志》   .是何年[引用日期2014-10-25]
  • 90.    《明實錄·太祖實錄》
  • 91.    陳子龍:《安雅堂稿·卷四》。
  • 92.    屈大均:《翁山文外·訓練輯要序》。
  • 93.    曾國藩:《曾文正公全集·讀史》。
  • 94.    毛澤東評點《隆中對》:諸葛亮戰略失誤在何處?  .中國日報網[引用日期2015-04-30]
  • 95.    《古今刀劍錄》:蜀主劉備,以章武元年歲次辛丑採金牛山鐵鑄八劍,各長三尺六寸。一備自服,一與太子禪,一與梁王理,一與魯王永,一與諸葛亮,一與關羽,一與張飛,一與趙雲。並是亮書,皆作風角處所,有令稱。
  • 96.    《博物志》:蜀相諸葛孔明所佩劍也。乃改名師古,為奏,請為章武焉。蓋蜀主八劍之一也。
  • 97.    《諸葛忠武侯文集·故事卷一·朝真觀記》
  • 98.    楊益,趙嫣著. 諸葛亮全傳[M]. 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 2017.02.224頁
  • 99.    《襄陽記》:黃承彥者,高爽開列,為沔南名士,謂諸葛孔明曰:“聞君擇婦;身有醜女,黃頭黑色,而才堪相配。”孔明許,即載送之。時人以為笑樂,鄉里為之諺曰:“莫作孔明擇婦,正得阿承醜女。”
  • 100.    智囊全集上智部·諸葛亮  .古詩文網[引用日期2020-02-23]
  • 101.    《三國志·吳書七·諸葛瑾傳》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9-02-26]
  • 102.    《襄陽耆舊記·卷二·人物·蒯欽》:欽從祖祺婦,即諸葛孔明之大姊也。
  • 103.    《襄陽耆舊記·卷一·人物·龐德公》:其子仙民,亦有令名,娶諸葛孔明小姊,為魏黃門侍郎,早卒。
  • 104.    《三國志·卷三十七·蜀書七·龐統法正傳第七》:德公子山民,亦有令名,娶諸葛孔明小姊,為魏黃門吏部郎,早卒。
  • 105.    《三國志·魏書·諸葛誕傳》:諸葛誕字公休,琅邪陽都人,諸葛豐後也。
  • 106.    張崇琛.《武侯鼎蜀諸葛亮世家》.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237-240頁
  • 107.    何躍青.《中國文化遺產》.北京:外文出版社,2013:第106-107頁
  • 108.    前出師表  .古詩文網[引用日期2018-11-08]
  • 109.    葉聖陶、俞平伯談《後出師表》  .亳州學院[引用日期2018-11-08]
  • 110.    (清)嚴如熤主修;郭鵬校勘.《嘉慶漢中府志校勘 上》:三秦出版社,2012:第504頁
  • 111.    張昌餘 鄭光福 寧虹.成都大詞典:四川辭書出版社,1994:488
  • 112.    《三國志·卷三十五·蜀書·諸葛亮傳》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8-05-18]
  • 113.    《資治通鑑·卷第六十五》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8-05-18]
  • 114.    上方谷司馬受困 五丈原諸葛禳星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3-12-23]
  • 115.    遊蹤且伴翰墨香(六) - 劉振凱的作品集 - 中國作家網  .中國作家網.2019-03-18[引用日期2021-03-20]
  • 116.    中説-卷一 王道篇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1-06-09]
  • 117.    《朱子語類 卷一百三十六 歷代三》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1-06-09]
  • 118.    《貞觀政要 卷五 公平第十六》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1-06-09]
  • 119.    《長短經 卷二 文中》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1-06-09]
  • 120.    詠懷古蹟(其五)  .學習強國[引用日期2021-06-09]
  • 121.    《三國志 卷四十三 蜀書十三 黃李呂馬王張傳第十三》:宣王與諸葛亮書曰:“黃公衡,快士也,每坐起嘆述足下,不去口實。”
  • 122.    裴啓:《裴子語林》:諸葛武侯與宣王在渭濱,將戰,宣王戎服蒞事,使人密覘武侯,乘素輿,着葛巾,持白羽扇,指麾三軍,眾軍皆隨其進止。宣王聞而嘆曰:“可謂名士矣!”
  • 123.    .殷芸:《殷芸小説》卷六:桓宣武徵蜀,猶見諸葛亮時小吏,年百餘歲。桓問:“諸葛丞相今誰與比?”意頗欲自矜。答曰:“葛公在時,亦不覺異,自葛公歿後,正不見其比。”
  • 124.    《文選 卷四十七 頌、贊》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1-06-10]
  • 125.    蜀相  .學習強國[引用日期2021-06-11]
  • 126.    八陣圖  .古詩文網[引用日期2021-06-11]
  • 127.    諸葛亮與崇聖祠  .陝西師範大學官網[引用日期2021-06-13]
  • 128.    《三國志·蜀書五·諸葛亮傳》裴松之注引《魏略》:亮在荊州,以建安初與潁川石廣元、徐元直、汝南孟公威等俱遊學,三人務於精熟,而亮獨觀其大略。每晨夜從容,常抱膝長嘯,而謂三人曰:“卿三人仕進可至刺史、郡守也。”三人問其所至,亮但笑而不言。後公威思鄉里,欲北歸,亮謂之曰:“中國饒士大夫,遨遊何必故鄉邪!”
  • 129.    《三國志·卷四十 蜀書十》  .國學網[引用日期2021-06-17]
  • 130.    《三國志·卷四十一·蜀書十一》  .國學網[引用日期2021-06-17]
  • 131.    《三國志·卷三十二》:先主軍益強,分遣諸將平下屬縣,諸葛亮、張飛、趙雲等將兵溯流定白帝、江州、江陽,惟關羽留鎮荊州。先主進軍圍雒;時璋子循守城,被攻且一年。
  • 132.    諸葛亮著,段熙仲、聞旭初編校.《諸葛亮集》:中華書局,2012年:123-125頁
  • 133.    訪談|朱子彥:司馬懿與諸葛亮的才智可論高下嗎?  .澎湃新聞[引用日期2021-07-28]
  • 134.    太平御覽·卷四百四十七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1-08-20]
  • 135.    虞世南.帝王略論.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9月:96
  • 136.    《三國演義》第五十六回—曹操大宴銅雀台 孔明三氣周公瑾:瑜馬上大叫一聲,箭瘡復裂,墜於馬下;五十七回—柴桑口卧龍弔喪:卻説周瑜怒氣填胸,墜於馬下,左右急救歸船......仰天長嘆曰'既生瑜 何生亮'。
  • 137.    王瑞功主編,諸葛亮研究集成 上,齊魯書社,1997.09,第381頁
  • 138.    尹高潮著. 周恩來和他的老師[M]. 2011:162頁
  • 139.    (清)吳楚材,(清)吳調侯編;張天來,王華寶主編.《古文觀止 上》:山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9月:第530頁
  • 140.    劉義慶編撰;劉孝標註. 世説新語[M]. 長沙:嶽麓書社, 2016.05:114
  • 141.    三國志新解 的全部演職員  .豆瓣電影[引用日期2022-03-22]
  • 142.    《三國志》卷52注引吳書曰:初,瑾為大將軍,而弟亮為蜀丞相,二子恪、融皆典戎馬,督領將帥,族弟誕又顯名於魏,一門三方為冠蓋,天下榮之。
  • 143.    毛主席為何否定一代名相諸葛亮的軍事才能?(4)——中新網  .中國新聞網[引用日期2022-08-08]
  • 144.    紀念週恩來逝世43週年 關於周恩來的生平事蹟及簡介  .中研網[引用日期2022-08-08]
  • 145.    上海黨史  .上海黨史[引用日期2022-08-08]
  • 146.    《三國志·卷三十五·蜀書五·諸葛亮傳》:遭漢末擾亂,[亮]隨叔父玄避難荊州,躬耕於野,不求聞達。
  • 147.    一門三方為冠蓋——諸葛亮及族人  .大眾網[引用日期2022-09-25]
  • 148.    楊耀坤、揭克倫 校注,陳壽 撰,裴松之 注.《今注本二十四史·三國志》.成都:四川出版集團巴蜀書社,2013:2468
  • 149.    朱德戎馬倥傯中借楹聯抒發壯志豪情 - 中國軍網  .中國軍網[引用日期2022-10-02]
  • 150.    卧龍崗文化園簡介  .南陽市卧龍區人民政府官方網站[引用日期2022-11-12]
  • 151.    卧龍崗  .南陽市卧龍區人民政府官方網站[引用日期2022-11-12]
  • 152.    唐長孺.《魏晉南北朝隋唐史講義》:中華書局,2012年:第17頁
  • 153.    朱大渭.《羣雄紛爭 頻繁更迭 朱大渭説魏晉南北朝》: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8年:第143頁
  • 154.    鄧小平:武侯祠當義務解説員--鄧小平紀念網--人民網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引用日期2023-02-15]
  • 155.    田餘慶.《秦漢魏晉史探微(重訂本)》:中華書局,2014年:第171、179—180頁
  • 156.    沈伯俊.《你不知道的三國》:文匯出版社,2008年:第74頁
  • 157.    林則徐基金會 - 歡迎訪問林則徐基金會網站!  .林則徐基金會[引用日期2023-02-22]
  • 158.    看胡耀邦如何讀書--黨史頻道-人民網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引用日期2023-02-22]
  • 159.    襄陽古隆中[1]  .中國日報網[引用日期2023-02-22]
  • 160.    詩詞 易順鼎 詠古詩五十八首同樊山作 其十二 諸葛亮  .搜韻[引用日期2023-03-05]
  • 161.    內藤湖南著;張真譯.《諸葛武侯》:江蘇人民出版社,2019年:引言
  • 162.    李嶽瑞.《中國六大政治家》上 ,第3編:拔提書店,1941年:第53—54頁
  • 163.    翦伯贊.《中國史綱要》: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帝170頁
  • 164.    詩詞 李昱 題蜀山圖五十四韻  .搜韻[引用日期2023-05-21]
  • 165.    成都武侯祠博物館.蜀漢勝蹟.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14
  • 166.    《三國志 卷四十二 蜀書十二 杜周杜許孟來尹李譙郤傳第十二》:建興二年,丞相亮領益州牧,選迎皆妙簡舊德,以秦宓為別駕,五梁為功曹,微為主簿。
  • 167.    隆中歷史沿革  .大眾網[引用日期2023-06-15]
  • 168.    三國志 – 書格  .書格[引用日期2023-07-18]
  • 169.    諸葛亮故里  .臨沂市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3-08-01]
  • 170.    武侯墓景區簡介  .勉縣武侯墓博物館[引用日期2023-08-01]
  • 171.    劉詠濤. 諸葛亮西南邊疆治理及影響與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強化[J]. 天府新論, 2021: (05):59-69.
  • 172.    唐建兵. “西和諸戎,南撫夷越”——諸葛亮民族政策思想探析[J]. 西北民族研究, 2011: (03).
  • 173.    代維,張世均. 邊緣區域國家認同建構——以諸葛亮邊疆治理為中心的考察[J]. 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22: 43(06):66-73.
  • 174.    王喜成. 千古智聖諸葛亮給人們的啓示[J]. 領導科學, 2014: (15):38-39.
  • 175.    (明)張岱著;羅旭舟編著.夜航船[M].合肥:黃山書社,2016.01:122
  • 176.    李孝國,董立平譯註.教子名文十六篇[M].蕪湖:安徽師範大學出版社,2015.06:33
  • 177.    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地方誌辦公室,檔案局檔案館編.蒙化詩詞[M].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2014.01:206
  • 178.    蔣華,侯慶娟,趙麗萍主編.孔孟之鄉聖賢名匠[M]..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18.09:195-196
  • 179.    張春文等.三國勝地勉縣之文物古蹟[M].西安:太白文藝出版社,2007.09:87
  • 180.    張豔玲主編.中華傳世書法鑑賞 卷1[M].福州:福建美術出版社,2013.01:82-83
  • 181.    《世説新語箋疏》  .殆知閣[引用日期2023-08-09]
  • 182.    《武經總要》  .殆知閣[引用日期2023-08-09]
  • 183.    《資治通鑑》  .殆知閣[引用日期2023-08-09]
  • 184.    《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與諸葛亮書  .殆知閣[引用日期2023-08-09]
  • 185.    《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贊諸葛丞相  .殆知閣[引用日期2023-08-09]
  • 186.    《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默記述佐篇  .殆知閣[引用日期2023-08-09]
  • 187.    《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意林》)  .殆知閣[引用日期2023-08-09]
  • 188.    龐守民主編;沂水縣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編.沂水縣文史資料 第13輯 沂水人物[M].濟南:山東省地圖出版社,2003.01:23
  • 189.    龐守民主編;沂水縣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編.沂水縣文史資料 第13輯 沂水人物[M].濟南:山東省地圖出版社,2003.01:17
  • 190.    《華陽國志》:(建安)二十五年春正月,魏武王薨,嗣王丕即位,改元延康。
  • 191.    《華陽國志》:(建安二十五年)冬,魏王丕即皇帝位,改元黃初,漢獻帝遜位為山陽公。
  • 192.    《華陽國志》:(建安二十五年)蜀傳聞漢帝見害,先主乃發喪制服,追諡曰孝愍皇帝。
  • 193.    《資治通鑑》:(章武元年)夏,四月,丙午,漢中王即皇帝位於武擔之南,大赦,改元章武。
  • 194.    《三國志》:(章武)三年春二月,丞相亮自成都到永安。三月,黃元進兵攻臨邛縣。遣將軍陳曶討元,元軍敗,順流下江,為其親兵所縛,生致成都,斬之。先主病篤,託孤於丞相亮,尚書令李嚴為副。
  • 195.    《三國志》:(建興)五年春,丞相亮出屯漢中,營沔北陽平石馬。
  • 196.    《三國志》:(建興六年)冬,復出散關,圍陳倉,糧盡退。魏將王雙率軍追亮,亮與戰,破之,斬雙,還漢中。
  • 197.    《三國志》:(章武元年)閏月,孫權破劉備於夷陵。
  • 198.    《三國志》:(景耀)六年冬,魏徵西將軍鄧艾伐蜀,自陰平由景谷道旁入。瞻督諸軍至涪停住,前鋒破,退還,住綿竹。艾遣書誘瞻曰:"若降者必表為琅邪王。"瞻怒,斬艾使。遂戰,大敗,臨陳死,時年三十七。眾皆離散,艾長驅至成都。瞻長子尚,與瞻俱沒。
  • 199.    中國社會科學院科科研局.中國社會科學院學術論著提要 1991年.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3:183
  • 200.    諸葛亮夫人黃月英:是真醜還是訛傳?  .人民網[引用日期2023-09-14]
  • 201.    資訊詳情  .國家文物局[引用日期2023-11-06]
  • 202.    景區介紹|南陽武侯祠  .南陽武侯祠博物館[引用日期2023-11-06]
  • 203.    名優特產  .新野縣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3-11-11]
  • 204.    祭祀紀念活動  .南陽市卧龍區人民政府官方網站[引用日期2023-11-11]
  • 205.    李兆鈞.諸葛亮躬耕地新考: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2.8:247
  • 206.    國務院公報2023年第28號(選擇國務院公報1986年第35號)  .中國政府網[引用日期2023-12-14]
  • 207.    譚良嘯.歷代詠贊諸葛亮詩選注: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133
  • 208.    瀫水記憶第3期 | 民俗·諸葛後裔祭祖  .蘭溪市人民政府辦公室[引用日期2024-01-19]
  • 209.    鄉村文化|陽朔:諸葛村“秋祭” 齊誦《誡子書》  .廣西社科聯 廣西社會科學界聯合會[引用日期2024-02-01]
  • 210.    柳玉東.卧龍崗武侯祠碑刻:中州古籍出版社,2015.8:64-67
  • 211.    諸葛均簡介 蜀漢丞相諸葛亮的同母弟諸葛均生平|墨客歷史  .墨客網[引用日期2024-02-20]
  • 212.    高鋭.中國軍事史略:北京海淀軍科印刷廠,1992年:342、338
  • 213.    諸葛躬耕地南陽卧龍崗歷史記載  .南陽市卧龍區人民政府官方網站[引用日期2024-02-26]
  • 214.    柳玉東.卧龍崗武侯祠碑刻:中州古籍出版社,2015.8:73、74
  • 215.    黃權私祭與南陽武侯祠溯源  .南陽網[引用日期2024-02-26]
  • 216.    李靖、汪宗沂.《衞公兵法輯本》:中華書局,1985年:68-69頁
  • 217.    韓文傑.古隆中歷代碑文註釋與評析.武漢:長江出版社,2011:88-90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