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卧龍崗村

(山東省濟南市鋼城區艾山街道辦事處下轄村)

鎖定
卧龍港村卧龍港村隸屬鋼城區艾山街道辦事處,位於萊城區東南22.5公里、鋼城西3公里處。村東鄰雁埠村,南鄰胡家宅村,西鄰肖馬莊、北樓村,北與古墩村隔河相望。現有土地612畝,248户人家,816口人。 卧龍港村原名為欒家莊,因欒氏在明朝天順年間( 1457 -1464)建村得名。因重名,1983年新泰縣政府將其更名為卧龍港村。村民姓氏按落户時間先後依次為欒、車、喬、沈、吳、伊、鄒、趙、劉、呂、張。現有姓氏為伊、趙、呂、劉、沈、張、喬、鄒八姓,絕大多數為明、清遷入,現伊姓人口居多。卧龍港村原位於現村北,1967年遷至此地。
中文名
卧龍崗村
土    地
612畝
户    口
248户人家
人    數
816口人

目錄

卧龍崗村沿革

卧龍港村,1941年前屬蒙陰縣黃莊區(六區)管轄;1941年後劃歸新甫縣顏莊區;1945年10月劃為新泰縣二區;1953年6月改屬翟鎮區;1958年9月改稱翟鎮人民公社;1984年2月劃為翟鎮辦事處廟子鄉;1985年12月隸屬寨子鄉管轄;1991年1月寨子鄉劃歸萊蕪市;1993年1月劃歸鋼城區寨子鄉;2001年1月劃歸艾山街道辦事處管轄至今。

卧龍崗村人文

①葛溝泉:位於村東北面東溝小橋北100米處。此泉俗稱“海眼”,常年噴湧,水量很大,且清澈見底,實為當地一大景觀。過去曾有“蒙陰有七十二崮,借了萊蕪兩崮”(即九龍山的三肩崮和卧虎山北的韭菜崮),“萊蕪有七十二泉,借了蒙陰兩泉”(即葛溝泉和卞家泉)之説,其中借的就有卧龍港的葛溝泉。民間相傳,後來被南蠻子用錫鍋蓋住,從此泉水不再噴湧,破了這一風水。清朝時蒙陰縣命名的“葛溝泉”碑碣,現尚存葛溝泉遺址邊。
②關帝廟:明朝在村中心地段修建,廟內正面塑有劉備、關羽、張飛坐像,兩邊有關平、周倉等四人站立塑像。牆上壁畫形態逼真,栩栩如生,有“三英戰呂布”,“温酒斬華雄”。建築古樸典雅,雄偉壯觀。清朝重修,在廟東南方立有兩座石碑,一座為重修紀念碑文。另一座乃重修廟宇領袖及募捐人名單。關帝廟於1958年被毀,其磚瓦、木料為建肖馬莊共產主義小學所用,文革期間破四舊、立四新,一場浩劫,所有石碑又被砸光,現已蕩然無存。
③槐抱榆:在關帝廟南8米處,有一“槐抱榆”。槐樹樹身3米多高,其身兩人舍抱有餘,由於槐樹老木腐朽,在樹身中生出一棵小榆樹,雨露滋潤,頑強生長,槐樹衰老而榆樹日趨健壯,槐中之榆數百年方成為合抱之木,其主幹高約丈許,取名曰“槐抱榆”。此樹在方圓幾十裏頗有名氣,一提欒家莊,人們便知道村中有棵“槐抱榆”。1955年以前,村裏有重要事情下通知,只要站在槐樹上(豎梯子爬上去)用喇叭筒朝東西方向各廣播一次,全村悉數聽到。以後樹身逐年腐爛斷裂,不見其損,卻日有所虧,最後槐樹無可奈何悄然離去,榆樹煢煢孑立,形影相弔。相傳槐抱榆,距誇已有600多年曆史。1967年修葫蘆山水庫,在村莊搬遷時榆樹被破壞。
④節孝碑:清咸豐年間修建。伊兆芳之妻在伊兆芳死後守寡終身。當時其外甥肖馬村大先生李應翰(字墨林)在京城作太子傅,遂為其外祖母立節孝龍頭碑一座,上書“敕旌節孝”四個大字,下書“為伊兆芳之妻立”。碑文為大先生親筆所書。大先生從京城回家,在村東溝大橋下馬,步行一里路,過“節孝碑”,直到村西南土地廟,方上馬回家,以示敬意。立此碑後,周圍村莊大人帶着孩子紛至沓來,到節孝碑認乾孃,小孩認乾孃後,每年小孩生日到碑前供奉一次,據説,小弦能長命百歲。一般認乾孃的都是稀罕孩子的入家。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