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卧龍山千佛岩石窟

鎖定
卧龍山千佛岩石窟,位於四川省綿陽市梓潼縣卧龍鎮五一村卧龍山東崖下,是唐朝時期的古遺址。 [4] 
卧龍山千佛岩石窟造像所在巨石為白色石英砂岩,是長方體石墩,分佈面積64.5平方米。東、西、北三面鑿三大龕保存基本完整,有題記9則。南面無龕,在石壁上,刻有小佛1000個(每排50個,共20排,由於風化嚴重,現存約110個)。西龕上有一則唐貞觀八年(634年)的造像碑記,碑首題“造四面龕僧道密”,落款“貞觀八年七月十四日”,是現存四川地區唐早期保存完整且重要的藝術品。東龕、北龕造像雕刻,雖經後代修補和妝彩,仍可見千年前的風采。卧龍山千佛岩石窟造像是唐代石窟藝術品,對中國晚期石窟與佛教藝術的研究有着重要的史學和藝術價值。 [2-3] 
2006年5月,卧龍山千佛岩石窟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中文名
卧龍山千佛岩石窟
地理位置
四川省綿陽市梓潼縣卧龍鎮五一村卧龍山東崖下
所處時代
保護級別
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編    號
6-0860-4-50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卧龍山千佛岩石窟歷史沿革

卧龍山千佛岩石窟唐貞觀八年(634年)始鑿。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中國營造學社梁思成一行考察卧龍千佛巖時記載:“千佛巖在縣治西南四十五里卧龍山東崖下。原有之寺,傳毀於明末流寇之亂,清光緒六年,鄉人劚地,始獲造像,為殿以覆之……有唐貞觀八年(公元六三四年)所勒阿彌陀佛並五十二菩薩傳及功德主題名,足證諸像即造於是歲。”梁思成等在卧龍山駐足流連,並在東龕外左上側留有墨書於修補的白灰層上。 [2] 
1997年,梓潼縣文管所對保護房進行了落架大修,完成了改造修繕;2000年,文物部門對文物本體外圍開展了保護清基、鋼鉚加固、粘結縫隙、修復做舊、鋼條防護等措施;2015年,廟宇外側修建了滑坡擋土牆、排洪溝、步遊道、旅遊廁所、垃圾處理場等。 [2] 
2019年,編制了梓潼縣卧龍千佛巖摩崖造像保護修繕項目勘察報告與設計方案;2021年,對千佛巖摩崖造像文物本體實施修繕,解決了巨石開裂、排水不暢、佛像腐蝕嚴重等威脅文物安全的問題。2021年10月,開工的保護修繕工程內容包括:廟宇靠山側邊坡加固治理,石刻造像賦存巖體病害勘察及加固,石刻造像本體病害勘察及清洗。 [2] 

卧龍山千佛岩石窟建築格局

南面雕刻 南面雕刻
卧龍山千佛岩石窟造像所在巨石為白色石英砂岩,長5.5米、寬5.2米、高3.2米的長方體石墩,分佈面積64.5平方米。東、西、北三面鑿三大龕保存基本完整,有題記9則。南面無龕,但在長3.7米、高2.15米的石壁上,刻有高0.1米的小佛1000個(每排50個,共20排,由於風化嚴重,現存約110個)。西龕上有一則唐貞觀八年(634年)的造像碑記,碑首題“造四面龕僧道密”,落款“貞觀八年七月十四日”,是現存四川地區唐早期保存完整且重要的藝術品。東龕、北龕造像雕刻,雖經後代修補和妝彩,仍可見千年前的風采。 [2]  [4] 

卧龍山千佛岩石窟文物遺存

造像
造像和雕刻
造像和雕刻(3張)
東龕,方形雙重龕,龕內有造像9尊,為一佛二菩薩二弟子二供養人二力士,稱為“東方三聖”。龕外沿兩側原刻有140尊小佛,現存68尊。龕頂刻天龍八部,為淺浮雕,形象豐滿,刀法流暢;西龕,方形雙重龕,共有造像55尊,稱之為“西方三聖”。龕的左右兩臂,分別刻有26個聞法菩薩,合為52數,均呈高浮雕。眾菩薩的臉形半圓,眉眼平直,其姿態各異,或雙手抱膝而坐,或支手托腮,或雙手合十,或作思維狀等。西龕的龕門為蓮瓣形,龕楣和龕額上刻卷草,龕額上還有浮雕的七佛。龕門外右臂上有一則唐貞觀八年(634年)的造像碑記,碑首題“阿彌陀佛並五十二菩薩傳,鄧元覺書,作龕及鐫子楊字尚”;北龕,圓拱形,共有造像9尊,為一佛二菩薩二弟子二供養人二力士,稱“華嚴三聖”龕。龕外左側上方有“中和四年……修粧”等題記。 [2] 

卧龍山千佛岩石窟文物價值

卧龍山千佛岩石窟造像是唐代石窟藝術品,對中國晚期石窟與佛教藝術的研究有着重要的史學和藝術價值。 [3] 

卧龍山千佛岩石窟保護措施

遺址碑 遺址碑
2006年5月,卧龍山千佛岩石窟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卧龍山千佛岩石窟旅遊信息

卧龍山千佛岩石窟地理位置

卧龍山千佛岩石窟位於四川省綿陽市梓潼縣卧龍鎮五一村卧龍山東崖下。 [4] 

卧龍山千佛岩石窟交通信息

自駕:自四川省綿陽市梓潼縣人民政府開車前往卧龍山千佛岩石窟,路程約21.1千米,用時約34分鐘。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