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卧拐秧歌

鎖定
秧歌源於漢民族元宵節慶時的集會表演,已有千年歷史。一種民族性的集體舞蹈,發展逾千年,一定會形成自己成熟而穩定的風格,並不失時機地誕生許多相近的藝術形式。
中文名
卧拐秧歌
起    源
漢民族元宵節慶時的集會表演
存在時間
千年
性    質
民族性
表演人數
十數人至上千人不等
民間秧歌隊正是這樣一步步發展起來的,十數人至上千人不等,按一定的程式表演,秧歌隊通常扮作生活中或歷史神話的人物或方陣,由領舞者指揮,集體走出各種隊形或圖案,傳統花樣的二龍吐須,卷白菜心,基本動作較單純,彷彿是民間勞作的基本動作的移植,比如揮臂跳躍、扭腰甩肩,4拍一小節,前3拍向後,後一拍退回,為增加場面的生動和演出效果,秧歌隊一般要配備如扇、帕、傘、棒之類的簡單道具。場面不再單調,隊伍也不再那麼僵硬,即使單個人也不再尷尬,大概中國民間表演者手上都得拿上什麼東西,反而才能走得更穩當。秧歌完全可以視為民間自發性的羣眾娛樂,所以有一些民間粗樸的藝術表演理念,如開場後的演唱有領唱和走戲調,完全就是為招徠觀眾。又比如它的演唱,基本就是從流行的民間小調中借鑑,與專業演出團體常為某主題單獨創作主題曲就很不一樣。秧歌不再有往年那種宏大的場面和參與熱情,但它也為許多其他藝術提供了豐厚營養,有的秧歌本身也發展成了戲曲。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