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卡龍琴

鎖定
卡龍琴是維吾爾樂器裏弦最多的古老彈絃樂器,清代史籍中稱七十二絃琵琶、“喀爾奈”。 [1] 
用卡龍琴這個古老傳統樂器和刀郎熱瓦甫、刀郎艾捷克及達甫鼓配套演奏的《刀郎木卡姆》已成為麥蓋提縣維吾爾人民音樂藝術的光輝結晶。卡龍琴在繼承發展琴藝方面,展現了它獨特的風格和非凡的作用。
卡龍琴絃軸和麪板取材於桑木、核桃木,製作分為花式和簡式。鋼弦數量不統一,音域寬窄不同。 [3] 
中文名
卡龍琴
外文名
Qalun
類    型
撥絃樂器
流行地區
新疆

卡龍琴發展歷史

卡龍琴 卡龍琴
據史籍記載以及一些學者的推測,現在在新疆流行的卡龍琴可能艾布·納斯爾·法拉比(約公元870—950年)創制的,(據邁爾乎裏《樂師史》)中記載,相傳法拉比將一段粗大的楊木掏空,用獸骨做琴軸,用羊腸做琴絃,創造了第一個卡龍。後來用共鳴箱代替胡楊木殼,鋼弦代替羊腸,鐵軸代替獸骨,經過改進的卡龍琴,聲音更加優美悦耳,深得人們喜愛。他用卡龍琴演奏過《十二木卡姆》中最古老的《拉克》、《烏夏克》等古典音樂大麴和間奏曲。大約在20世紀初,民間的卡龍才使用一些金屬弦。演奏時使用的揉絃器,傳説是麥蓋提毛拉曼的侄子烏拉依木·潑萬受到鳥鳴的啓發後,創造發明了揉絃器“闊西塔甫”(為“鳥兒鳴叫”之意),最初是用一段羊的腿骨,後來才改用金屬製作。
卡龍 (Qanun)琴 卡龍 (Qanun)琴
自公元九世紀起,維吾爾人就廣泛 運用卡龍琴,據《拜凱史》、《樂師史》等史籍記載,卡龍琴是偉大的回鶻學者和音樂家艾 甫納斯爾·法拉比發明的,他用這種樂器演奏過《十二木卡姆》中最古老的《拉克》、《烏 夏克》等大麴和間奏曲。他晚年遊歷巴格達、敍利亞,首次將卡龍琴傳到了阿拉伯。由於他 通曉阿拉伯、波斯和希臘語言,在發明這種樂器時,冠以希臘語言名稱。
卡龍琴最早普及於新疆地區。清代,卡龍琴在新疆流行更加廣泛,並且作為珍貴樂器向全國介紹。但全國解放前夕,卡龍琴這種古老的民間樂器幾乎頻臨絕跡,僅在和田、麥蓋提 和阿瓦提等地偶爾可見。解放後,在黨的民族政策的指引下,卡龍琴才得到挽救。 [2] 

卡龍琴結構特點

現在,刀郎人將枯死的胡楊從中間掏空,加工成槽狀、旋成弧、箍成桶,做成琴箱。
琴長85公分,寬55公分,高15公分,琴絃固定為19對,絃軸和麪板取材於桑木、核桃木。
卡龍琴是刀郎人最古老的樂器,對於刀郎人自己來説也是有些難學,對外人來説那更是晦澀了。發出的聲音清脆悦耳,近似古箏,但比古箏的音色更明亮,是演奏古典音樂《十二木卡姆》中不可缺少的樂器。它盛行於新疆的麥蓋提、喀什、和田、莎車一帶和哈密等地。 [1]  卡龍琴音色輕細悠揚,委婉動聽,令人心曠神怡。
卡龍琴 卡龍琴
現代維吾爾族民間流行的卡龍琴,琴身用桑木製成,共鳴箱呈中空的扁梯形,左曲右直,狀似左半張揚琴。它由琴框、面板、底板、山口、琴馬、拴弦釘、弦鈕和琴絃等部分組成。琴框是共鳴箱的四周邊框,用長短、厚度不同,寬度一致的四塊桑木板製作,其中左側框板應先行浸入水中,再烘烤出所需彎度。琴框上、下兩面分別粘以用桑木薄板製成的面板和底板。面板上開有若干個圓形小音孔並組成各種圖案,面板左側邊緣粘有曲形山口。琴馬有活動馬和條馬兩種,它們的位置不固定,都可以移動。面板左側置若干活動馬,馬峯稍尖,排列呈曲線;面板右側置一個長形條馬,馬峯較尖,其上多置一段粗鋼絲。右框板上置有拴弦釘,左框板上設有弦鈕,數量與琴絃相同,均為木製,旋轉弦鈕可調節音高。在琴箱的前框板上,多雕刻有維吾爾族風格的圖案花紋。卡龍張有16組或18組琴絃,每組為兩條同音弦。琴絃使用金屬弦,以前多為銅絲絃,如今常用鋼絲絃。銅弦發音柔美,鋼絃音色清脆。較常見的卡龍,前15組用鋼絲絃,最後一組低音弦用一條銅絲絃。琴絃均用裸弦,因纏弦、直徑、長度不同,發出的樂聲也是高低有別的。低音弦(近演奏者)粗而長,高音弦細且短。過去民間流行的卡龍,多為民間藝人自制自用。

卡龍琴演奏方法

演奏時,將卡龍置於木架或桌上,前邊略高,近奏者的後邊略低,琴面微向演奏者傾斜。右手拇指和食指執木製或竹製撥片或食指戴指套撥彈琴絃發音、演奏旋律,左手拇指、食指和中指持握鐵製揉絃器(又稱“推抹”)上下按抑或左右移動,產生各種裝飾音。右手技巧有彈、撥、掃、劃、雙彈、多彈和快彈等,左手技巧有實音、滑音顫音和壓弦顫音等。

卡龍琴音色音域

卡龍的最低音定弦為G或c,按七聲音階排列,音域G—a2。改革的22組弦卡龍的音域為c—e3, 達三個多八度。卡龍還常以所奏樂曲的調式音階定弦,如一個降號的樂曲,就把b定為bb ,一個升號的樂曲,則把f定為#f。卡龍的音色清脆明亮、錚錚悦耳,尤其是左手演奏的吟音和滑音裝飾旋律,具有獨特的風格,適宜演奏速度較慢的樂曲。改革卡龍的演奏技法有所創新,已發展為雙手各執一撥,均可演奏旋律,左手中指、無名指兼執揉絃器配合奏出吟音、滑音,它既能演奏速度較快的樂曲,又能自如地奏出各種音程的雙音。可用於獨奏、器樂合奏或為民間歌舞伴奏,具有較為豐富的表現力。

卡龍琴民間傳説

關於卡龍琴的來歷還有一個傳説,大約500年前,有一位叫毛拉的刀郎人,酷愛音樂,用一塊三角形箱式木料,把野獸的腸子曬乾,擰成細弦釘上,便可以彈奏出音響。後來,毛拉幾經改制,將三角形改成四邊形,彈奏出的聲音更加美妙了,這“有聲的音箱”就是卡龍琴的始祖。
參考資料
  • 1.    維吾爾族的卡龍琴  .中國民族網.2011-11-26[引用日期2017-02-20]
  • 2.    黎平.卡龍琴[J].新疆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6,(第2期).
  • 3.    文勝編.新疆刀郎:克孜勒蘇柯爾克孜文出版社  新疆電子音像出版社,2007.03:第4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