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卡諾莎

鎖定
卡諾莎(Canossa),城堡名。又譯卡諾薩。位於意大利北部艾米利亞-羅馬涅大區雷焦艾米利亞市。矗立在該城以南18公里亞平寧山脈北坡的城堡廢墟(建於10世紀中葉,13和16世紀遭兩次毀壞),在1878年就被意大利國家收購,作為歷史文化遺產保護了起來。 [1-2] 
中文名
卡諾莎
外文名
Canossa
別    名
卡諾薩

卡諾莎歷史沿革

公元10世紀建立。11世紀後期,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亨利四世因同教皇格列高利七世爭奪主教敍任權,被後者革除教籍並廢黜帝位。1077年1月,亨利被迫來到教皇駐地卡諾莎,向教皇悔罪。後來,“卡諾莎之行”一語成為屈膝投降的同義語。1255年城堡為雷焦人民所毀。 [2] 

卡諾莎相關事件

卡諾莎悔罪之辱
卡諾莎悔罪之辱(14張)
1077年1月28日,在卡諾莎城堡發生了世界史上堪稱絕無僅有的、真實的卻比戲劇情節還要轟動的一幕——經過漫長艱辛的跋涉,卑躬屈膝、倍受身心煎熬的等待,德意志國王、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亨利四世(1056―1106在位)終於獲得了教皇格利高裏七世1073―1085在位)的接見。
1076年末,時年26歲的亨利四世獲悉教皇應德意志反對派諸侯的邀請,離開羅馬北上準備前往德國。教皇名為調停,實際上卻旨在進一步挑起皇帝與反對派諸侯的矛盾,還準備另選他人來取代他的位置。於是,皇帝立即決定,帶着他的妻子貝爾塔和兩歲的兒子康拉德離開施派爾,前往位於意大利北部的倫巴第,期望在途中與教皇相遇。當然,亨利四世急於見到教皇,除了希望阻止上述雙方之間的會面外,最大的願望是期盼教皇收回開除他教籍的敕令。
也在途中的教皇,臨時下塌卡諾莎城堡,這樣,亨利四世一行也尾隨來到城堡前。據記載,亨利四世身披麻氈,在雪地裏光着雙腳,完全是一副基督教懺悔者的裝扮。而教皇則擺足了架子,從1月25日到28日,足足讓皇帝在冰天雪地中等了三天三夜。
在姍姍來遲的接見中,皇帝向教皇“悔罪”,而教皇則給了皇帝一個表示赦罪的吻,皇帝也被恢復了基督教的教籍。據説,亨利匍匐在教皇面前,展開雙臂,使全身呈十字架,接受了教皇的寬恕。
於是,“卡諾莎之行”(“Gang nach Canossa ”、“Walk to Canossa”)這一詞彙在西方語言中,就表示“屈辱地請求原諒、請求寬恕”的意思。 [1] 
參考資料
  • 1.    卡諾莎之行  .中國新聞網[引用日期2023-10-10]
  • 2.    孫文範.《世界歷史地名辭典》:吉林文史出版社,1990年:第10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