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卡波里捲尾猴

鎖定
卡波里捲尾猴(學名:Cebus kaapori):是捲尾猴科、捲尾猴屬的靈長類動物。體重約為2-3千克。身高近46釐米,尾巴長約50釐米。頭上缺少捲尾猴科其他物種所擁有的一簇毛髮。它們有半抓握的尾巴、短手指和對生的拇指。每該物種頭部的毛髮比同屬其他物種的不同部分更短、更黑。而頭骨更圓,牙齒和下頦也不同。臉部、頸部和肩部都帶有奶油色或淺褐色。體毛的其餘部分是深棕色。
樹棲性。族羣1-7只不等。居住在森林內較低的中間樹冠和下層,用自己的半抓式尾巴和四肢移動。可以跳躍3米高,使用這種運動方式在不同的樹木間穿行。主要以成熟的水果、小蟲子和無脊椎動物為食,類似於蜘蛛、蝸牛、黃蜂、毛蟲、蚱蜢、螞蟻和鳥卵。分佈於巴西的帕拉州馬拉尼昂州
(概述圖參考來源: [5] 
中文名
卡波里捲尾猴
拉丁學名
Cebus kaapori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哺乳綱
亞    綱
真獸亞綱
靈長目
亞    目
猿猴亞目
捲尾猴科
捲尾猴屬
卡波里捲尾猴
亞    種
無亞種 [4] 
命名者及年代
Queiroz, 1992
保護級別
極危(CR)IUCN標準 [1] 
同義學名
Cebus olivaceus ssp. kaapori Queiroz, 1992
外文名
英文 Ka’apor Capuchin
德文 Ka’apor-Kapuzineraffe
葡萄牙 Caiarara ka’apor

卡波里捲尾猴動物學史

卡波里捲尾猴(Cebus Kaapori)是巴西特有的捲尾猴的一個新種。該物種在巴西的帕拉州和馬拉尼昂州發現。1996年,基於遺傳數據認為卡波里捲尾猴應該被視為黑帶捲尾猴(Cebus olivaceus)的一個亞種。然而,就形態學證據而言,卡波里捲尾猴在2001年被認為是一個有效的物種。2012年,新的分子證據支持了這個分類定義,即它是一個有效的物種,2012年被提升為物種狀態。 [1] 

卡波里捲尾猴形態特徵

卡波里捲尾猴兩性異形。身高近46釐米,尾巴長約50釐米,體重約為2-3千克。頭上缺少捲尾猴科其他物種所擁有的一簇毛髮。該物種的四肢往往比它們的體型更長。它們有半抓握的尾巴、短手指和對生的拇指。每個卡波里捲尾猴的皮毛各不相同,但大多數情況下臉部、頸部和肩部都帶有奶油色或淺褐色。頭和肩膀是乳白色到銀灰色,頭上有黑色的三角形帽,臉和耳朵都是裸露的粉紅色。背部和四肢外被毛呈灰色至紅棕色。手腳發黑。該物種頭部的毛髮比同屬其他物種的不同部分更短、更黑。而頭骨更圓,牙齒和下頦也不同,它們擁有完美適應的大型方形前磨牙,帶有致密的琺琅質,有助於堅果開裂。 [2-3]  [5] 
卡波里捲尾猴

卡波里捲尾猴棲息環境

棲息於亞馬遜河東部茂密的雨林和落葉林環境中。該分類羣不限於主要棲息地,但抗其環境的變化和干擾的能力差。帕拉州海岸附近地區的記錄表明,該物種還生活在紅樹林、河口漫灘、開闊的雨林,次生植被、棕櫚林和河岸林。 [1] 

卡波里捲尾猴生活習性

卡波里捲尾猴是樹棲性物種。通常居住在森林內,在林間較低的中間樹冠和下層活動,它們在進食時使用自己的半抓式尾巴和四肢移動。族羣的規模從1-7只不等。利用各種語音相互傳達信息。可以跳躍高達3米,通常使用這種運動方式從一棵樹到另一棵樹。為了標記自己的領地,卡波里捲尾猴會通過將手臂和腳浸泡在尿液中來散發氣味。許多日子裏,它們一直隱藏在森林植被中,睡在樹枝上,然後下落到地面,只是為了尋找飲水。 [2]  [5] 
基本上是食果性的,以節肢動物和種子作為補充。在整個旱季跟蹤一個羣體的唯一一項研究中,這些動物大部分時間都在遊蕩(47.4%)、覓食(24%)和覓食(15.3%)。休息時間僅為9%。在同一項研究中,74%的攝食記錄是水果攝入量、13%的昆蟲和10%的種子。它們還吃毛毛蟲、螞蟻、蝸牛、蜘蛛、黃蜂、蜂和齧齒動物。該組領地為62公頃,平均每天行走2.1公里(Oliveira等人,2014年)。 [1] 

卡波里捲尾猴分佈範圍

卡波里捲尾猴是巴西的特有物種,分佈於馬拉尼昂州和帕拉州。該物種最初發布的模式產地座標已更正為02°20'S和46°05'W。該物種分佈在里約託坎廷斯下游的右岸到亞馬遜生物羣落的東邊緣,該物種的南部邊界接近5º20'S。 [1] 
卡波里捲尾猴分佈圖 卡波里捲尾猴分佈圖 [1]

卡波里捲尾猴繁殖方式

卡波里捲尾猴是一雄多雌制,雌性通常每胎分娩一個幼仔,雙胞胎並不常見。通常每2年繁殖一次,但是,如果幼仔死亡,它們可能會很快發情妊娠,妊娠間隔為150-180天。 [2] 

卡波里捲尾猴保護現狀

卡波里捲尾猴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15年ver3.1——極危(CR)。 [1] 

卡波里捲尾猴種羣現狀

對卡波里捲尾猴所有實地觀察和之前的丰度估計表明,所有研究地點的密度都很低,例如,在馬拉尼昂州的Rebio Gurupí,發現了0.06組/10公里(Lopes 1993);在Ranch Cauaxi, Paragominas,Pará,0.99組/10公里或5.49組/10 公里(Carvalho Jr. et al.1999);在阿曼達牧場,維塞烏,帕拉,0.28次目擊/10公里(Pereira 2002)和在里奧卡皮姆,戈亞內西亞,帕拉0.16-0.19組/10公里(Camargo等人,2007年)。Lopes(1993)在Gurupí生物保護區內480公里的調查中發現了三個羣體。二十年後,Buss等人在2014年發現0.25組/10公里。馬拉尼昂州Rebio Gurupí的物種密度估計值也記錄在0.2到0.98組/平方千米之間(Ferrari和Lopes 1996,Lopes和Ferrari 1996)。 [1] 
剩餘的總種羣規模未知,也不知道該物種的成熟個體數量是否大於10,000。Campos(2009)表明,只有三個已知種羣在長期(100年)內可以存活。 [1] 

卡波里捲尾猴主要威脅

卡波里捲尾猴是亞馬遜地區最受威脅的靈長類動物之一。截至2017年,物種數量減少了80%以上,該物種如此危險的原因有很多。一些研究人員認為,該物種天生稀有,而且它們似乎對棲息地的輕微干擾都非常敏感。隨着附近強大的人類存在,森林砍伐和環境干擾很大。該地區超過70%的森林已被砍伐;主要原因之一是用於農業目的,例如大豆種植園和牧場。1978年,巴西最大的水電站大壩建在該物種的棲息地內。這個項目對它們的棲息地產生了毀滅性的影響;淹沒了2,000多平方千米,並在曾經的土地上形成了數千個面積在1到1,000公頃之間的島嶼。這導致周圍森林的嚴重退化,剩下的森林支離破碎。與亞馬遜地區的許多其他物種一樣,卡波里捲尾猴也是狩獵和偷獵的受害者。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