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卡氏喙鯨

鎖定
胡氏中喙鯨(學名Mesoplodon carlhubbsi)僅分佈於北太平洋。1945年,在美國加州拉賀亞海灘(La Jolla)曾有1頭喙鯨擱淺,美國著名的魚類學家Carl Hubb對此發表了1篇描述報告,當時他認為那是安氏中喙鯨;不過芝加哥自然史博物館(Field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的哺乳動物學家與喙鯨專家Joseph Curtis Moorebe並不這麼認為,經他再次鑑定後確立此樣本為1新種喙鯨,種名carlhubbsi即為他對同僚表達的敬意。
中文學名
卡氏喙鯨
拉丁學名
Mesoplodon carlhubbsi
分佈區域
北太平洋
外型特徵
體型中段粗壯,往身體兩端漸細

卡氏喙鯨基本情況

出生時身長體重:可能少於2.5m;體重未知
卡氏喙鯨 卡氏喙鯨
最大身長體重紀錄:5.4m;約1,500kg
壽命:未知

卡氏喙鯨外型特徵

卡氏喙鯨的體型中段粗壯,往身體兩端漸細。背鰭略呈鐮刀形,位於身體中部後方,成鯨背鰭約22-23釐米高。額隆呈中等球狀,嘴部曲線後半明顯拱起,成年雄鯨外露的牙齒即位於下顎最高處。成年雄鯨的體色普遍呈暗灰至黑色,在上、下顎大部分與額隆有白色區域。噴氣孔周圍有直徑可達30釐米的大型白斑,其形狀多變,外觀上容易讓人聯想到白色帽子,或無邊扁帽(beanie,像風帽狀的圓形無邊帽)。成年雄鯨在側腹與腹部有許多傷痕。雌鯨與未成年雄鯨的體色呈漸層變化,由背部灰色、側腹淺灰,直到腹部的白色。其嘴喙顏色明顯較身體為淺,但不及成年雄鯨般亮白。

卡氏喙鯨分佈

卡氏喙鯨已知僅分佈於北太平洋温帶海域。在北太平洋西部,此物種似乎侷限在日本本州的東北部海岸,約在北緯38度親潮與黑潮交會處。在北太平洋東部,其分佈北限一般認為在加拿大的卑詩省(約北緯54度),最南至加州的聖地牙哥(約北緯33度)。其分佈情形似乎與深層海流有關。

卡氏喙鯨習性

成年雄鯨身上的傷痕有隨着年齡增長而增加的現象,雖然有另外數種喙鯨亦具此特徵,但卡氏喙鯨特別的地方在於,其成年雄鯨全身幾乎全被白色傷痕覆蓋。這些傷痕似乎是其他雄鯨用牙齒造成,可能與社會地位或生殖等的競爭行為有關。另外,它們的身上也有長條單獨或成對的擦傷痕跡。卡氏喙鯨主要以海洋中層的魷魚和魚類為食。對於其生殖狀況幾乎一無所知,推測可能在夏季生產。

卡氏喙鯨現狀

卡氏喙鯨的族羣數量不明。日本漁民在捕捉柯氏喙鯨與小型海豚時偶爾會獵殺它們。它們在加州常因流刺網而死亡,可能在其他地區也有同樣的情況,可能已造成局部區域的數量減少。它們的分佈似乎有特定地域性,使其對環境變化的因應能力相當脆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