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卡普斯京亞爾導彈發射場

鎖定
卡普斯京亞爾(Kapustin Yar)導彈發射場坐落於伏爾加河沿岸,它的一部分位於俄羅斯伏爾加格勒(前蘇聯伏爾加河下游城市,曾稱斯大林格勒)和阿斯特拉罕地區,而另一部分則位於哈薩克斯坦西部。這座發射場又名伏爾加發射場、國家第4中央試驗場和國家中央三軍聯合試驗場 [1] 
中文名
卡普斯京亞爾導彈發射場
外文名
Kapustin Yar missile launch site
坐落位置
伏爾加河沿岸
所屬國家
蘇聯

卡普斯京亞爾導彈發射場簡介

卡普斯丁亞爾發射場,蘇聯自稱伏爾加格勒站,是蘇聯最早的一個導彈和航天器試驗基地,建於1946年年底。它是利用從德國佩內明德導彈試驗場繳獲的試驗設施和俘獲的德國導彈工程技術人員建立起來的,用於試驗從納粹德國繳獲的“V一2’’導彈.1947年10月30日發射了第一枚“V一2’’導彈。隨着導彈技術的發展,試驗導彈的射程不斷增大,發射場也隨之擴大。後來,該發射場發展成試驗中、遠程導彈和發射探空火箭和小型衞星的基地。
這座發射場又名伏爾加發射場、國家第4中央試驗場和國家中央三軍聯合試驗場。它總共佔據了65000平方公里(25097平方英里)的沙漠。前蘇聯解體之後,哈薩克斯坦境內部分租給了俄羅斯。
卡普斯京亞爾導彈發射場是在1946年由政府下令興建的,它是前蘇聯第一座導彈和探空火箭試驗場。
卡普斯京亞爾導彈發射場
卡普斯京亞爾導彈發射場(12張)
20世紀50年代,卡普斯京亞爾導彈發射場大規模擴建,並進行了大量中程和短程導彈發射任務。卡普斯京亞爾在1950年到1953年間也是第一支R-1/R-2戰術導彈部隊的指揮部,在這之後又成為12座R-14戰術導彈發射台的基地,所有的發射台都面向東方 [1] 

卡普斯京亞爾導彈發射場位置與環境

卡普斯丁亞爾發射場坐落在伏爾加河下游北岸的卡普斯丁亞爾鎮東北約30公里處,那是一片地勢平坦、人煙稀少、海拔約30米的半沙漠地區。地理座標位置為東經4548、北緯4831
卡普斯丁亞爾鎮處於橫貫東西的公路、鐵路線上,距伏爾加河下游著名的工業和水、陸、空運交通中心伏爾加格勒(原稱斯大林格勒)約90公里;離喀山、古比雪夫、薩拉托夫等主要導彈和火箭發動機生產基地也不太遠。所以,該發射場的交通、後勤供應和生產基地間的聯繫都兵比較方便。
卡普斯丁亞爾發射場居歐洲大陸的內陸地區,屬大陸性氣候,冬季寒冷多東風,氣温在0C以下;夏季炎熱,刮西北風,氣温經常在40℃左右。全年大部分是晴好天氣,這有利於發射場使用光學測量系統 [2] 

卡普斯京亞爾導彈發射場規模與佈局

卡普斯丁亞爾發射場佔地面積約6900平方公里,呈“L”形佈局,按不同型號的導彈和運載火箭分成各個以共建有發射台和地下井30多個。1號區又稱科羅廖夫區,先用於試驗55一1、55一2和55一3近程導彈,後用於試驗地一空導彈沼、7和15號區,是探空火箭發射區,發射“垂直”號系列等探空火箭,從事宇宙生物研究等;3、12號區,是“宇宙”號(西方國家稱“C一1”或“SL一8”)運載火箭發射區,發射“宇宙”號衞星系列中的小型民用、軍用衞星和“國際宇宙”號的中小型科學衞星;13號區為地下井發射區,用“B一1”或“sL一7’’運載火箭,發射“宇宙”號衞星系列中的小型科學探測和軍用偵察衞星,以及“國際宇宙”號的小型科學衞星;14號區又稱揚格爾區,用來試驗55一4、55一5和55一8等中、遠程導彈;5號區建場初期用來試驗“V一2”導彈,現已改建成“V一2’’導彈紀念館。左頁上圖標明的4、6、8、9、10和n號區,分別為發射場司令部駐地、高頻天線區、門衞、雷達站、測試廠房和新聞站 [2] 

卡普斯京亞爾導彈發射場結構特點

卡普斯京亞爾在1950年到1953年間也是第一支R-1/R-2戰術導彈部隊的指揮部,在這之後又成為12座R-14戰術導彈發射台的基地,所有的發射台都面向東方。

卡普斯京亞爾導彈發射場導彈試驗

卡普斯丁亞爾發射場在最初幾年裏,為了改進導彈性能和研製新的導彈型號,進行了大量的”v一2”飛行試驗,僅1947年冬,就發射了20多枚。1955年夏,該發射場開始了中程導彈的飛行試驗,最初是向東南發射,彈着區選在鹹海東南的克孜勒庫姆沙漠地區,那裏靠近阿富汗,現屬烏茲別克斯坦共和國。當發現美國在士耳其和伊朗設有雷達進行監視後,改為向東發射,彈着區設在巴爾喀什湖附近的沙漠地區裏(現屬哈薩克斯坦共和國)。有時也向北發射,彈着區選在新地島南面的喀拉海海上。1956年末,曾用於洲際導彈飛行試驗。射向東北,彈着區選在鄂霍次克海的海面上。1957年夏,將彈着區改在堪察加半島的克留奇地區。當拜科努爾發射場投入使用後,鑑於保密和航區的安全,把大量的試驗任務轉移到了拜科努爾發射場。70年代中期,為了配合反導彈試驗,向座落在巴爾喀什湖西岸的薩雷沙甘反導靶場(在現哈薩克斯坦共和國境內),發射“宇宙”號運載火箭,模擬美國大部分洲際導彈彈頭的再入特性,引起西方國家的關注 [1] 
當地時間2024年4月12日,俄羅斯國防部在位於阿斯特拉罕州的卡普斯京亞爾試驗場使用陸基移動導彈系統成功發射了一枚洲際彈道導彈。 [3] 

卡普斯京亞爾導彈發射場航天發射

卡普斯丁亞爾發射場建成後不久,就發射了大量的探空火箭,進行宇宙生物學研究。1949年一1952年間,把一批狗和兔子送到近程導彈所能達到的飛行高度。1962年,開始參與衞星發射活動,以發射傾角為49。左右的小型科學衞星為主,最初幾年每年發射4~7顆。1966年,普列謝茨克發射場建成後,從70年代初開始,卡普斯丁亞爾發射場每年只發射1一2顆衞星。到目前為止,共進行了83次衞星發射。
所用的運載火箭,起初是由55一4(“涼鞋”)中程導彈加上一級組成的運載火箭(西方稱`,B一1”或“SL一7”),從地下井裏發射,如下圖所示。先是將“B一l”運載火箭第一級裝入井內,再用拖車把裝有衞星的第二級運至井口,豎起後,放入井內與第一級對接,再將活動的測試工作間罩住井口,完成測試準備工作後撤離,準備發射,右上圖是裝在拖車上的第二級正井下發射衞星準備過程示意圖在起豎,準備裝入井內與第一級對接。從1962年到1977年15年l’ed,共從井下發射衞星60次。採用這種發射方式的原因,一是充分利用原有的導彈發射設施,也可能是考慮到戰爭期間發射衞星的需要,進行的一種試驗。
該發射場使用的第二種運載火箭,是由55一5(“短劍”)中程導彈加上一級組成的“宇宙”號(西方稱C一1或SL一8)運載火箭,從地面發射台發射。1973年至1987年,共23次。其中引人注目的是在1982年~1984年間,為“暴風雪”號航天飛機計劃試驗再入防熱材料和收集氣動力數據,發射了4個小型帶翼航天器,並分別在印度洋和黑海成功地完成了海上回收。
這個世界上建場最早的發射場,對蘇聯早期導彈、航天器配籲制試驗,載人、不載人的航天發射,發射場建設和人才培養等方面,都作出過重要貢獻。在拜科努爾和普列謝茨克兩個發射場先後啓用後.它的主要任務是為導彈、航天器的研製試驗和航天計劃的應急和備用發射服務。蘇聯解體後,該發射場屬俄羅斯聯邦 [2] 

卡普斯京亞爾導彈發射場作用

卡普斯丁亞爾發射場建成後的最初幾年中,為改進導彈性能和研製新的型號,用繳獲的V-2導彈進行飛行試驗,併為宇宙生物學研究發射了大量的探空火箭。1955年夏,開始中程導彈飛行試驗,最初向東南發射,彈着區選在鹹海東南,臨近阿富汗的克孜勒庫姆沙漠地區。當發現美國在土耳其和伊朗設有雷達進行監視後,改為向東發射,彈着區選在巴爾喀什湖附近的沙漠地區。有時也向北發射,彈着區選在新地島以南的喀拉海海面上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