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法昆多·卡夫拉爾

鎖定
法昆多·卡夫拉爾,1937年出生於阿根廷港市拉普拉塔,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他以一曲《我不來自這裏,也不來自那裏》(I'm Not From Here Nor There)走入世界民眾心中,被譽為音樂界傳奇人物、“阿根廷遊吟詩人”,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1996年授予卡夫拉爾“和平使者”稱號,2011年7月9日,遭槍擊致死。
中文名
法昆多·卡夫拉爾
國    籍
阿根廷
出生地
阿根廷港市拉普拉塔
出生日期
1937年
逝世日期
2011年7月9日
職    業
歌手
代表作品
《我不來自這裏,也不來自那裏》

目錄

法昆多·卡夫拉爾生平

卡夫拉爾1937年出生於阿根廷港市拉普拉塔一個貧困家庭。父親拋棄家庭後,他9歲開始在全國各地流浪,打零工以養活家人。1978年,一場空難令他失去妻子和1歲女兒。
卡夫拉爾沒念過書,只是在少年教管所受過一些教育。最終,他拿起吉他,成為一名遊吟風格的歌手。
卡夫拉爾的音樂風格植根於南美洲潘帕斯草原的加烏喬牧人,一場又一場演唱會融合了哲學、民謠和詩歌。他在舞台上歌唱印度“聖雄”甘地、美國特蕾莎修女、美國詩人惠特曼和阿根廷作家博爾赫斯。
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1996年授予卡夫拉爾“和平使者”稱號。 [1]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他以一曲《我不來自這裏,也不來自那裏》(I'm Not From Here Nor There)走入世界民眾心中。阿根廷軍政府統治時期,卡夫拉爾用歌曲表達內心抗議,後來不得不逃往墨西哥,繼續唱歌和寫書。
卡夫拉爾的音樂風格植根於南美洲潘帕斯草原的加烏喬牧人,一場又一場演唱會融合了哲學、民謠和詩歌。他在舞台上歌唱印度“聖雄”甘地、美國特蕾莎修女、美國詩人沃爾特·惠特曼和阿根廷作家豪爾赫·路易斯·博爾赫斯。
71歲時,卡夫拉爾回顧自己一生:“我總是問上帝,‘你為什麼給予我這麼多?’你給了我悲慘,飢餓,歡樂,鬥爭,啓蒙……我什麼都見到了。”
作為遊吟詩人,卡夫拉爾始終“在路上”。哪怕後來雙目近乎全盲,他仍堅持拄枴杖行走,不肯放慢腳步。他曾説,自己“不會停歇,更願在路途上呼吸……在舞台上,我彷彿年輕50歲”。

法昆多·卡夫拉爾去世

法昆多·卡夫拉爾遭暗殺

2011年7月9日清晨,音樂界傳奇人物、“阿根廷遊吟詩人”卡夫拉爾在危地馬拉遭槍擊身亡。
危總統科洛姆與內政部長梅諾卡爾9日在首都危地馬拉城召開新聞發佈會,通報一起槍擊案。梅諾卡爾説,當天清晨,卡夫拉爾從城內乘車前往機場,4名保安乘坐另一輛車緊隨其後,不料遭遇伏擊。5時20分,一輛汽車從前方攔住去路,另兩輛汽車從兩翼夾擊,車內武裝人員朝卡夫拉爾所乘轎車開火。4名保安開火還擊,一度試圖追蹤武裝人員。卡夫拉爾中槍死亡,負責駕駛的贊助商法里尼亞斯受傷。
初步調查顯示,武裝人員的襲擊目標是法里尼亞斯,作案動機尚不清楚。科洛姆説,這起事件“策劃周密,是有組織的犯罪分子所為”。
卡夫拉爾原本打算乘賓館班車前往機場,後來改乘法里尼亞斯所駕轎車。警方隨後在一條通往薩爾瓦多的高速公路上發現一輛遭棄汽車。車內有多件防彈衣、多支手槍和一隻卡拉什尼科夫衝鋒槍子彈夾,顯然是武裝人員所用。
科洛姆説,他已向阿根廷總統德基什內爾通報這一消息,“她看起來遭受沉重打擊,要求我隨時告訴她案情調查進展”。
厄瓜多爾總統科雷亞、哥倫比亞總統桑托斯發送唁電。委內瑞拉總統查韋斯經由微博客表示哀悼,稱卡夫拉爾為“潘帕斯草原了不起的遊吟詩人”。

法昆多·卡夫拉爾民眾懷念

卡夫拉爾6月30日在危地馬拉城以西200公里的克薩爾特南戈舉行演唱會,這成了他生前最後一次獻唱。在危地馬拉城,不少民眾前往卡夫拉爾遇害地點,擺放鮮花。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