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

鎖定
《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是宋代文學家蘇軾的詞作。此詞上闋寫鴻見人,下闋寫人見鴻,借月夜孤鴻這一形象託物寓懷,表達了詞人孤高自許、蔑視流俗的心境。全詞借物比興,寫景興懷,託物詠人,物我交融,含藴深廣,風格清奇,為詞中名篇。
作品名稱
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
作品別名
卜算子·黃州定惠寺寓居作
作    者
蘇軾
創作年代
北宋
作品出處
全宋詞
文學體裁

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作品原文

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
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時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
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1] 

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註釋譯文

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詞句註釋

⑴卜算子:詞牌名,北宋時盛行此曲。萬樹詞律》以為取義於“賣卜算命之人”。雙調,四十四字,上下闋各兩仄韻。
⑵定慧院:一作“定惠院”,一作“定惠寺”。在今湖北省黃岡市東南。蘇軾初貶黃州,寓居於此。
⑶漏:指更漏而言,古人計時用的漏壺。這裏“漏斷”即指深夜。
⑷時:一作“誰”。幽人:幽居的人,形容孤雁。幽,《易·履卦》:“幽人貞吉”,其義為幽囚。引申為幽靜、優雅。
⑸縹緲:隱隱約約,若有若無。孤鴻:張九齡感遇十二首》之四:“孤鴻海上來。”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前集三十九:“此詞本詠夜景,至換頭但只説鴻,正如《賀新郎》詞‘乳燕飛華屋’,至換頭但只説榴花。….“按兩詞均系泛詠,本未嘗有”夜景“等題,多説鴻,多説石榴,既無所妨,亦未必因之而奇妙。胡評似未諦。
⑹省(xǐng):理解,明白。“無人省“,猶言”無人識“。
⑺揀盡寒枝:或以為有語病。《稗海》本《野客叢書》:”觀隋李元操《鴻雁行》曰:‘夕宿寒枝上,朝飛空井旁。’坡語豈無自邪?“此言固是。寒枝意廣泛,又説”不肯棲“,本屬無礙。此句亦有良禽擇木而棲的意思。《左傳·哀公十一年》:”鳥則擇木,木豈能擇鳥。“杜甫中宵》:”擇木知幽鳥。“
⑻沙洲:江河中由泥沙淤積而成的陸地。末句一本作“楓落吳江冷“,全用唐人崔信明斷句,且上下不接,恐非。 [2-3] 

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白話譯文

彎彎月亮掛在梧桐樹梢,漏盡夜深人聲已靜。有時見到幽居人獨自往來,彷彿那縹緲的孤雁身影。
突然驚起又回過頭來,心有怨恨卻無人知情。挑遍了寒枝也不肯棲息,甘願在沙洲忍受寂寞淒冷。 [4] 

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創作背景

據史料記載,此詞為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十二月或元豐六年(1083)初作於黃州,定慧院在今湖北黃岡縣東南,又作定惠院,蘇軾另有《遊定惠院記》一文。由上可知這首詞是蘇軾初貶黃州寓居定慧院時所作。蘇軾因所謂“烏台詩案”,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自元豐三年(1080)二月至黃州,至元豐七年(1084)六月移汝州,在黃州貶所居住四年多。 [1] 

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作品鑑賞

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整體賞析

蘇軾被貶黃州後,雖然自己的生活都有問題,但他是樂觀曠達的,能率領全家通過自身的努力來渡過生活難關。但內心深處的幽獨與寂寞是他人無法理解的。在這首詞中,作者借月夜孤鴻這一形象託物寓懷,表達了孤高自許、蔑視流俗的心境。
上闋寫的正是深夜院中所見的景色。“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營造了一個夜深人靜、月掛疏桐的孤寂氛圍,為''幽人''、''孤鴻''的出場作鋪墊。“漏”指古人計時用的漏壺:“漏斷”即指深夜。在漏壺水盡,夜深人靜的時候,蘇軾步出庭院,抬頭望月,這是一個非常孤寂的夜晚。月兒似乎也知趣,從稀疏的桐樹間透出清暉,像是掛在枝椏間。這兩句出筆不凡,渲染出一種孤高出生的境界。接下來的兩句,“時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周圍是那麼寧靜幽寂,在萬物入夢的此刻,沒有誰像自己這樣在月光下孤寂地徘徊,就像是一隻孤單飛過天穹的悽清的大雁。先是點出一位獨來獨往、心事浩茫的“幽人”形象,隨即輕靈飛動地由“幽人”而孤鴻,使這兩個意象產生對應和契合,讓人聯想到:“幽人”那孤高的心境,正像縹緲若仙的孤鴻之影。這兩句,既是實寫,又通過人、鳥形象的對應、嫁接,極富象徵意味和詩意之美地強化了“幽人”的超凡脱俗。物我同一,互為補充,使孤獨的形象更具體感人。
下闋,更是把鴻與人同寫,“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這是直寫自己孤寂的心境。人孤獨的時候,總會四顧,回頭的尋覓,找到的是更多的孤獨,“有恨無人省”,沒有誰能理解自己孤獨的心。世無知音,孤苦難耐,情何以堪?“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寫孤鴻遭遇不幸,心懷幽恨,驚恐不已,在寒枝間飛來飛去,揀盡寒枝不肯棲息,只好落宿於寂寞荒冷的沙洲,度過這樣寒冷的夜晚。這裏,詞人以象徵手法,匠心獨運地通過鴻的孤獨縹緲,驚起回頭、懷抱幽恨和選求宿處,表達了作者貶謫黃州時期的孤寂處境和高潔自許、不願隨波逐流的心境。作者與孤鴻惺惺相惜,以擬人化的手法表現孤鴻的心理活動,把自己的主觀感情加以對象化,顯示了高超的藝術技巧。
這首詞的境界高妙,前人謂“似非吃煙火食人語”。這種高曠灑脱、絕去塵俗的境界,得益於高妙的藝術技巧。作者“以性靈詠物語”,取神題外,意中設境,託物寓人;對孤鴻和月夜環境背景的描寫中,選景敍事均簡約凝練,空靈飛動,含蓄藴藉,生動傳神,具有高度的典型性。 [1]  [4] 

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名家評價

宋·黃庭堅豫章黃先生文集》卷二十六《跋東坡樂府》:東坡道人在黃州時作,語意高妙,似非吃煙火食人語。非胸中有萬卷書,筆下無一點塵俗氣,孰能至此。 [5] 
宋·王之望漢濱集》卷十五《跋魯直書東坡卜算子詞》:東坡此詞出《高唐》《洛神》《登徒》諸賦之右,以出三界人,遊戲三界中,故其筆力藴藉超脱如此。山谷屢書之,且謂非食煙火人語,可謂妙於立言矣。蓋東坡詞如《國風》,山谷跋如小序,字畫之工,亦不足言也。 [5] 
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前集》卷三十九:山谷雲:“東坡道人在黃州,作《卜算子》雲:(略)語意高妙,似非吃煙火食人語,非胸中有數萬卷書,筆下無一點塵俗氣,孰能至此!”苕溪漁隱曰:“揀盡寒枝不肯棲”之句,或雲鴻雁未嘗棲宿樹枝,唯在田野葦叢間,此亦語病也。”此詞本詠夜景,至換頭但只説鴻。正如《賀新郎》詞“乳燕飛華屋”,本詠夏景,至換頭但只説榴花。蓋其文章之妙,語意到處即為之,不可限以繩墨也。” [5] 
宋·吳曾能改齋漫錄》卷十六:其屬意蓋為王氏女子也,讀者不能解。張右史文潛繼貶黃州,訪潘邠老,聞得其祥,題詩以志之雲:空江月明魚龍眠,月中孤鴻影翩翩。有人清吟立江邊,葛巾藜杖眼窺天。夜冷月墮幽蟲泣,鴻影翹沙衣露濕。仙人采詩作步虛,玉皇飲之碧琳腴。 [5] 
宋·曾豐《知稼翁詞集序》:本朝太平二百年,樂家名家紛如也。文忠蘇公文章妙天下,長短句特緒餘耳,猶有與道德合者。“缺月疏桐”一章,觸興於驚鴻,發乎情性也。收思於冷洲,歸乎禮儀也。黃太史相多,尤以為非口食煙火人語。餘恐不食煙火之人,口所出僅塵外語,於禮義遑計歟。 [5] 
宋·周必大二老堂詩話》:自唐文士詩詞多用“飄眇”二字,本朝蘇文忠公亦數用之。其後蜀中大字本,改作“縹緲”,蓋韻書未見“眇”字爾。或改作渺”,未知孰是陳鵠《耆舊續聞》卷二:魯直跋東坡道人黃州所作《卜算子》詞雲:“語意高妙,似非吃煙火食人語。”此真知東坡者也。蓋“揀盡寒枝不肯棲”,取興鳥擇木之意,所以謂之高妙。而《苕溪漁隱叢話》乃雲:“鴻雁未嘗棲宿樹枝,唯在田野葦叢間,此亦語病也。”當為東坡稱屈也。 [5] 
宋·俞文豹吹劍錄》:杜工部流離兵革中,更嘗患苦,詩益悽愴,《憶舍弟》《孤雁》詩,其思深,其情苦,讀之使人憂思感傷。東坡《卜算子》詞亦然。文豹嘗妄為之釋:“缺月掛疏桐”明小不見察也;“漏斷人初靜”,羣謗稍息也;“時見幽人獨往來”進退無處也;“縹緲孤鴻影”,悄然孤立也;“驚起卻回頭”,猶恐讒慝也;“有恨無人省”,誰其知我也;“揀盡寒枝不肯棲”,不苟依附也;“寂寞沙洲冷”,寧甘冷淡也。 [5] 
清·黃蘇《蓼園詞選》:此詞乃東坡自寫在黃州之寂寞耳。初從人説起言如“孤鴻”之冷落,第二闋專就鴻説,語語雙關。格奇而語雋,斯為超詣神品。 [5] 
清·陳廷焯詞則·大雅集》:寓意高遠,運筆空靈,措語忠厚,是坡仙獨至處,美成、白石亦不能到也。 [1] 

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作者簡介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蘇洵子。嘉祐進士。神宗時曾任祠部員外郎,因反對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職,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後以作詩“謗訕朝廷”罪貶謫黃州。哲宗時任翰林學士,曾出知杭州、潁州等,官至禮部尚書。後又貶謫惠州、儋州。北還後第二年病死常州。南宋時追諡文忠。與父洵弟轍,合稱“三蘇”。在政治上屬於舊黨,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在藝術表現方面獨具風格。詞開豪放一派,對後代很有影響。擅長行書、楷書,取法李邕、徐浩、顏真卿、楊凝式,而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蔡襄、黃庭堅、米芾並稱“宋四家”。能畫竹,學文同,也喜作枯木怪石。論畫主張“神似”,高度評價“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藝術造詣。詩文有《東坡七集》等,詞集有《東坡樂府》。 [6] 
參考資料
  • 1.    唐圭璋 等.唐宋詞鑑賞辭典(唐·五代·北宋).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8:666-668
  • 2.    俞平伯.唐宋詞選釋.北京 :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106-107
  • 3.    陸林編注.宋詞(白話解説).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2:67
  • 4.    蘅塘退士 等.唐詩三百首·宋詞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華文出版社,2009:212
  • 5.    吳熊和.唐宋詞彙評·兩宋卷(一).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459-462
  • 6.    夏徵農 等.辭海(縮印本).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