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卜算子·旅雁向南飛

鎖定
卜算子·旅雁向南飛》是宋代詞人朱敦儒所寫的一首詞。該詞上片寫失羣旅雁遭遇風雨後的疲累飢渴之狀與孤獨之感,下片寫他鄉的不適、危機與迷惘感。同時詞人運用象徵手法,借所遇到的景物來為自己寫照,抒發自己的心聲。
作品名稱
卜算子·旅雁向南飛
作    者
朱敦儒
創作年代
作品出處
《全宋詞》
文學體裁

卜算子·旅雁向南飛作品原文

卜算子
旅雁向南飛,風雨羣初失。飢渴辛勤兩翅垂,獨下寒汀立
鷗鷺苦難親,矰繳憂相逼。雲海茫茫無處歸,誰聽哀鳴急! [1] 

卜算子·旅雁向南飛註釋譯文

卜算子·旅雁向南飛詞句註釋

①卜算子:詞牌名,又名《百尺樓》、《眉峯碧》、《楚天遙》等。相傳是借用唐代詩人駱賓王的綽號。駱賓王寫詩好用數字取名,人稱“卜算子”。雙調,四十四字,上下片各兩仄韻。兩結亦可酌增襯字,化五言句為六言句,於第三字豆。宋教坊復演為慢曲,《樂章集》入“歇指調”。八十九字,前片四仄韻,後片五仄韻。
②旅雁:徵雁。這裏比喻戰亂時人們紛紛南逃。
③寒汀(tīng)立:冷落悽清的河中小洲。
④鷗鷺:即沙鷗、白鷺。
⑤矰(zēng):用絲繩繫住的短箭。繳(zhuó):系在箭上的絲繩。 [1] 

卜算子·旅雁向南飛白話譯文

遠行的大雁向南飛翔,風雨中與雁羣失散。飢渴辛苦的大雁雙翅無力地下垂,只好獨宿於清冷的河中小洲。
沙鷂和白鷺苦於難以親近,時刻擔心被弓箭射殺。茫茫雲海中找不到歸宿,有誰來聽鴻雁的聲聲哀號。 [2] 

卜算子·旅雁向南飛創作背景

北宋宋欽宗靖康年間(公元1126~1127年),即是“靖康之難”期間。詞人開始南渡,為了描寫來時的種種不適,於是寫下了這首詞。 [3] 

卜算子·旅雁向南飛作品鑑賞

卜算子·旅雁向南飛文學賞析

上闕寫失羣旅雁遭遇風雨後的疲累飢渴之狀與孤獨之感。詞的首句寫冬天雁由北向南遷徙。“情沿物應”,才發而為詞,“道寄人知”,藉以表達因雁而興起的傷感。“風雨羣相失”的“風雨”,表面是指自然的風雨,骨子裏卻是喻指人世社會的風雨,是驟然襲來的戰禍。接下去便以雁之飢渴辛勞、無力續飛與孤宿寒汀的情景,來比喻人們在逃難途中忍飢受寒、疲憊不堪和孤苦無依的慘狀。
下闋以雁之憂懼被人弋射和茫茫無處歸宿,以及哀鳴而無人憐顧的孤危,象徵他與廣大人民當時類似的處境與心情。“鷗鷺苦難親”一句,承上句“寒汀立”而有所深入。鷗、鷺與雁,都是棲宿於沙洲汀渚之間的鳥類,而説“難親”,便有地下亦難寧處之苦;“贈繳憂相逼”,則天空中更怕有性命之憂。《史記·留侯世家》載漢高祖歌日:“鴻鵠高飛,一舉千里。······雖有贈繳。尚安所施!”而這裏的鴻雁苦於身心交瘁,無力高飛,便易被獵人所射殺。如此借旅雁的困厄以寫人間的憂患,可謂入木三分。結尾續寫旅雁之苦。“雲海茫茫”亦即人海茫茫,一語雙關,餘悲不盡。
全詞處處寫雁,但又處處在寫自身的處境與心緒,收到了言在此而意在彼的藝術效果。詞人寫的雖然是個人在逃難途中的遭遇與感受,但作品所反映的內容卻具有較強的時代色彩和普遍的意義。 [4] 

卜算子·旅雁向南飛名家點評

近代俞平伯《唐宋詞選釋》:“該篇以雁作比喻,首句即喻南渡事。” [5] 

卜算子·旅雁向南飛作者簡介

朱敦儒(1081-1159),字希真,洛陽(今河南省洛陽市)人。早年隱居,欽宗、高宗屢召不仕。其詞大多反映隱居生活情趣,也有少量是憂時念亂之作。特點:不作綺豔語,少用典故,通俗易懂,但脱離現實,帶有濃郁的虛無主義色彩。有詞三卷,名《樵歌》,又名《太平樵歌》。 [6] 
參考資料
  • 1.    蕭希鳳注,宋詞三百首簡注,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13.09,第117頁
  • 2.    肖篤宋選編,唐宋詞三百首 (少年版),湖南少年兒童出版社,2006年05月第1版,第176頁
  • 3.    鄧紅梅評註,婉約詞,中華書局,2011.03,第157頁
  • 4.    夏承燾等著,宋詞鑑賞辭典 上,上海辭典書出版社,2013.08,第921頁
  • 5.    吳熊和主編,唐宋詞彙評 兩宋卷 第2冊,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12,第1328頁
  • 6.    周建忠主編;張祝平,黃偉副主編,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 下冊,南京大學出版社,2012.12,第50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