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卜家溝村

(河南省鶴壁市山城區石林鎮卜家溝村)

鎖定
卜家溝村隸屬於鶴壁市山城區石林鎮
中文名
卜家溝村
行政區類別
地    處
河南省鶴壁市山城區石林鎮
郵政編碼
456600
電話區號
0392
車牌代碼
豫F
地名由來:
據明初卜姓遷此河溝之旁居住,故名卜家溝。
基本介紹:
一、地理位置
石林鎮卜家溝村屬於省級傳統古落村,村莊四面環山,房屋坐落於盆地中間,沂水而建,距鶴壁市山城區東北10公里,位於石林鎮西北7.5公里,北靠青龍山,南接軍鶴線,西鄰鶴山區東馬駒河村,屬淺山丘陵地區,村內街道整齊,規劃合理,村內有明清歷史建築。
二、村莊由來
商朝年間,伯邑考為逃避殷紂王的追殺,避難於我村東面釣魚台下的土洞中,旁邊有望風亭,南面一嶺“老虎頭”上也有一座望風亭,據説望風亭是為伯邑考看家護院通風報信所用。後來伯邑考的隨從在“釣魚台”下面的水潭對面落户,後封姓氏為“卜”,村內無一雜姓,因而村莊演變叫“卜家溝”。
明洪武二年(1369年),李氏先人兄弟二人從洪洞縣大槐樹遷入此地,卜氏家旁落户,以耕地為生,建有李家大院,後有胡氏從胡家溝遷入此村當中胡家大院的姊妹窯,後卜氏一脈遷入安陽老渠頭,一脈叫卜利平者考入山東判官,留居山東,最後卜氏在卜家溝無人,現卜家溝村以胡氏、李氏為主要姓氏。
三、村情風貌
卜家溝村風俗簡樸,道德、文明向上,隨着社會主義發展進程,越來越多的舊風陋習被摒棄,卜家溝村歷史先人勤奮耕耘,勤儉持家,經商創業,靠傳統的生產方式維持生計,他們以“忠、仁、禮、智、信”“三綱五常”等思想教育後人,注重文化傳統美德教育,形成一個風貌古樸、民情純樸的村莊。
本村地道串通,房屋中有房屋,牆中有房之建築特點,在抗戰時期為抗戰之戰士和將領、傷員躲避日本人之追殺,一次又一次成功脱險。
解放前,卜家溝村人多以四世同堂,五世同堂為主,分正房、廂房、偏房佈局分明,家庭等級觀念較深,解放以後,隨着改革開放步子的加快,計劃生育政策的落實,人們的思想也得到了進一步的改變,自二十世紀六十年代起,村民們逐漸樹立起“人少好致富”的思想,逐漸形成三人、四人的家庭越來越多。
村莊集體土地1851.97畝,耕地1251畝,村室14間320平米,標準化衞生室80平方米,文體廣場800平方米。近年來,隨着中央民生政策之風落實基層,文明鄉村建設的推進,對村內3縱5橫、8條大街和棗申線、九大路整改綠化,種植櫻花和大葉女貞、石榴、海棠;綠化樹1000餘棵,毛竹3600棵,極大改善了人居環境。
四、名人先賢
卜家溝村卜天官(小名卜周的),其女兒卜花蘭,被封為娘娘;
卜利平考入翰林院,封為判官,人稱卜翰林。
清末時期,胡洞庭經商創業,在家村中辦有武校、學堂。胡楊明為醫生,醫術高明,在北至馬投澗,南至鹿樓,西至牛橫嶺,留有佳話。
胡楊忠以耕種為生,建有九門相照。
解放後,胡聯科以英語科目為主,培養了一代又一代的英語人才,創辦了鶴壁第一屆校長班,為鶴壁的教育發展輸送了大量人才。
五、風景名勝
卜家溝頭枕山,腳踏玉,兩手扶龍,一派富地,村東河對岸有一嶺,嶺上有一土台,上面柏樹翠綠,下有河灘,相傳周文王的兒子伯邑考為躲避殷紂王追殺,逃至此地一洞避難,稱之“伯邑考洞”,姜子牙曾來此看望,他並在此地垂釣,故村民稱之為“釣魚台”。
卜家溝村北嶺上有一棵古老平頂柏,相傳北國女王蕭英宗,在樹上掛過戰袍,栓過戰馬,因而此樹只平長不向上長,形成平頂柏,下面有馬蹄印記。
村東有一河流,屬於羑河上游,現有泉眼七處,其中有兩眼温泉眼,經人士化驗符合礦泉水國家標準,可以自飲,七處泉眼一年四季清水外流。水流匯聚成一條河流,常年清澈見底,緩緩流淌,周圍綠樹成蔭,空氣清新,是個休閒養生的好地方。
此河流上游有一石棚,石棚上有一石窯,相傳宋朝穆桂英在此立過旗杆,因而村民相傳此為“旗杆窯”。
村中有清末古房建築56處,有九門相照、胡家大院、李家大院、武校、練習跑馬射箭的跑馬埂,武校中現還留有一百五十金重的槍挑石。姊妹窯兩窯互通。九門相照、胡家大院、李家大院都是以前、中、後三院相聚而建,下有地道貫通,相傳當年都是為躲避戰亂而建。
傳統古落村中多以瓦房建築為主,又有樓房點綴,雖然卜家溝村交通閉塞,但來過此地的人都稱是個世外桃源的好地方,歡迎各界人士來村遊觀。
卜家溝村與賴家河村、胡家溝村、大麼屯村、三家村、後柳江村、温家溝村、前柳江村、小寨溝村、李古道村、西寺望台村、東寺望台村、范家墳村、黑塔村、宋溝村相鄰。
歷史沿革:
1958年建卜家溝大隊,屬石林人民公社。
1966年屬郊區石林人民公社。
1984年設卜家溝村民委員會,屬郊區石林鄉。
1998年屬山城區石林鄉。
2010年屬山城區石林鎮沿用迄今。
周邊相關:
卜家溝村附近有 加德橋、 凱里布斯城堡、 蒙彼利埃、 尼姆競技場、 卡爾卡松歷史城牆要塞、 尼姆等旅遊景點,有無核蜜棗、浚縣大碾蘿蔔、浚縣小河白菜、善堂花生、淇河鯽魚等特產,有廟會(浚縣正月古廟會)、西路大平調、民間社火(浚縣民間社火)等民俗文化。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