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博陽河

鎖定
博陽河,長江流域鄱陽湖西岸支流,流域絕大部分在德安縣境內,集水面積1354平方公里,主河長105公里。正源發源於瑞昌縣南部和平山楊段東南,流至新義村入德安縣境,東流至胡村三港口,於左岸受北來黃捅河和馬回嶺來水廬山河,幹流東南流過德安縣城,經共青墾殖場(2010年後,改共青城市)於土牛咀入鄱陽湖之共青城南湖。 [1] 
流域面積3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洞霄水、田家河、車橋水、金帶河、小頭水、廟前港、徐山水等7條支流,最後出口為共青南湖,注入鄱陽湖。
博陽河是德安縣的主要河流,全縣工農業生產及生活用水的主要來源,流域內建有幸福水庫 [5]  、林泉水庫 [6]  、湖塘水庫等蓄水及配套水電、灌溉工程,全縣大部分地區受益。
博陽河也是德安、共青城地區的重要水上運輸線,1990年以前可通航74公里。德安縣城下游,全年可通10噸以下木帆船、機動船,洪水季節可通70噸的船隻。 [10] 
中文名
博陽河
別    名
西河、大河
所屬水系
長江流域鄱陽湖支流
地理位置
江西省九江市
流經地區
瑞昌、德安、共青城
發源地
江西省瑞昌縣南義鄉幸福水庫之尾
主要支流
洞霄水、田家河、車橋水
河    長
105 km
流域面積
1354 km²
河    口
共青墾殖場於土牛咀

博陽河名稱變遷

博陽河系德安河道幹流。舊志把這條的上中游稱為“西河”,下游稱為“大河”,分作兩條河名記載,而又把在縣南,出自石潭山,流經九仙嶺下的一道小水稱博附川。但近代的文獻資料,則把西河、大河統稱博陽河。這個定名,完全符合德安地理情況。 [3] 

博陽河幹流概況

博陽河的位置及水系分佈 博陽河的位置及水系分佈
博陽河發源,有幾種記載,地點同是一處,但在文字上,卻是寫的近音字。為了正確地書寫博限河發源地點,德安縣誌辦特派出兩位編輯實地勘探,再查證同治《九江府志》,弄清山名、洞名的寫法。結論是:博陽河發源於瑞昌縣治西南60裏的峨眉山南面的苦竹源敷陽洞,即瑞昌縣南義鄉幸福水庫之尾。 [3] 
其它幾種記載是:同治十年《德安縣誌》:“西河在縣西北,苦竹源發源。”民國九年《德安鄉土課本》:“西河為德安之幹流,發源於西北苦竹源。”民國二十五年《江西年鑑》:“博陽水出瑞昌之漢耳尖峯。”1959年,德安水利電力局編《德安縣水文實用手冊》:“博陽河發源於瑞昌縣南義鄉胡炎洞。”1984年《德安縣地名志》:“博陽河發源於瑞昌縣南義公社和平山之胡炎洞。”按:和平山是峨眉山的近音,胡炎洞是敷陽洞的近音,錯誤地把峨眉山寫成和平山,敷陽洞寫成胡炎洞。 [3] 
博陽河源出瑞昌市南義鄉苦竹源敷陽洞 [3]  。從瑞昌南部山區流入德安縣,從西北向東南貫穿德安縣全境(蒲亭鎮以下2010年後,改共青城市)流入鄱陽湖西汊(共青南湖)。 [2]  流向自河源至磨溪是西北往東南流,磨溪至烏石門基本是往東流,烏石門以下大致是往南流入鄱陽湖。 [3] 
該河長度,《江西省志·水利志》記為105公里。 [1]  《九江市志》記為110公里(瑞昌13.2公里,德安96.8公里),《德安縣誌》記為93公里(德安縣境內79.7公里);流域面積,《江西省志·水利志》記為1354平方公里, [1]  《九江市志》記為1185平方公里(瑞昌市74.2平方公里,九江縣218平方公里,德安縣892.8平方公里) [2]  ,《德安縣誌》記為1016平方公里(德安縣境內930.4平方公里) [3] 
博陽河德安縣聶橋鎮段 博陽河德安縣聶橋鎮段
德安縣城蒲亭鎮段 德安縣城蒲亭鎮段
博陽河共青城段 博陽河共青城段
博陽河入南湖段 博陽河入南湖段

博陽河水文特徵

水位:博陽河梓坊站假完基面資料顯示,多年平均水平22.46米,最高水位29.87米(1975.8.15),最低水平21.74米(1970.8.12)。 [11] 
流量:博陽河梓坊站(集水面積626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天然徑流量3.855億立方米,徑流深645.8毫米;最大年徑流量7.232億立方米(1975),最小年徑流量1.451億立方米(1968)。 [12] 

博陽河主要支流

小坳河:在德安縣博陽河上游,發源於瑞昌縣南青山,東南流入幸福水庫,出水庫東南流至德安博陽河,入鄱陽湖。境內河長13.2公里,流域面積77.21平方公里,其中德安塘山流入2.99平方公里,幸福水庫控制集雨面積48平方公里。上游山高壠窄,河幅不寬,水庫以下河寬20米,年平均流量1.92立米/秒,徑流總量4099.3萬立米。 [4] 
田家河,發源於德安縣賀山壟,經紅橋水庫至田家河入博陽河,長約20餘公里,流域面積142平方公里。 [2] 
車橋水,發源於白水崑山(德安縣西部曹家 [2]  ),在郭家橋從右岸(德安縣曾家)匯入博陽河。全長24.5公里,流域面積130平方公里,枯水河道面寬在30米左右,河口一般枯水流量每秒0.053立方米。此水舊志未載。田家河發源於潘子山,在塗村從左岸匯入博陽河。全長19.7公里,流域面積137平方公里,枯水河面寬二十餘米,河口一般枯水流量每秒0.033立方米,此水舊志未載。 [3] 
黃捅河,發源於九江縣屬之高良山鐵爐彎,向南流納岷山水,洞霄水,流經黃捅鋪至三港口咀上劉村會馬回嶺來水從左岸匯入博陽河。本縣境內全長20公里(《省志》:33公里 [1]  ),流域面積達25.6平方公里,枯水河面寬有15米,河口一般枯水流量每秒0。38立方米。 [3]  [1] 
廬山河(亦名潘溪河,潘橋河,谷簾水),發源於廬山下,流入博陽河。《省志》:發源於廬山漢陽峯北西流至王家坂,納入廬山西豬嶺南坡諸山澗溪水,在黃老門彙集南下至三港口(駱駝山西麓)與黃蛹河合入博陽河,主河全長34公里。 [1]  《德安縣誌》載:15公里(境內大概只有6公里左右)。 [3] 
箬山河,從縣治西北箬山發源,流至碰(音飯)塘橋下,與金帶河合,匯入博陽河。金帶河從縣治西北木環壠小岷山東麓發源,流至碰塘橋下與箬山河合,匯入博陽河。 [3] 
金帶河,在明朝時為環繞縣城之天然池水,其河道之演變詳本志《建置區劃志》中之《縣城》條。〔清〕縣令馬士宏詩:“獨上荒城眺澗阿,彎環幾曲抱城過。淪漪風動文章草,篆籀沙平學海波。何處苧衣留縞帶?虛傳赤社指黃河,折腰小吏空搔首,近較吳興瘦更多。”博陽川在縣治南,發源於石潭山,流經九仙嶺北麓入博陽河(昔之大河)。 [3] 
博陽川,亦稱博陽水,載於許多古籍。眠山水從岷山之南發源,流經九江縣屬之餘家河與黃蛹河合。舊志未載有此水。 [3] 
洞霄水,有兩支,一支是吳家河,源自九江縣小岷山,長約30公里;一支是羅橋港,源自九江縣黃老門黃家壠,經馬回嶺至德安縣高塘鄉羅家橋與吳家河匯合,長40公里。兩河會合後南流約1公里在依塘坂流入博陽河,合計流域面積376平方公里。上游建有林泉水庫 [2]  [3] 

博陽河治理開發

博陽河水庫工程

幸福水庫:位於瑞昌縣城西南的南義鄉大沖下週村北面,距縣城55公里,地處德安縣博陽河最上游,攔截小坳河與峨嵋溪兩條水系,集水面積48平方公里,是一座以灌溉為主綜合利用的水庫。1958年動工興建,陸續修建至19775年完成大壩高程28.5米,河岸式溢洪道設在壩左端,寬12米,頂高96米,最大泄流量146立方米/秒。總庫容1416萬立方米,有效庫容756萬立方米,設計灌溉面積12600畝,現僅達到8000畝。 [5] 
林泉水庫,是中型水利工程,庫址在林泉鄉的洞霄水中游,控制流域面積25平方公里,樞紐工程屬三級建築物,渠系工程為四級建築物。自1981年和1982年除險加固後,險情基本消除,主壩不滲漏,灌道提高了抗洪能力。水庫興利庫容卯6萬立方米,調洪庫容580萬立方米,總庫容量為1420萬立方米,最大下泄流量可達182立方米/秒;可抗禦壩前67,86米水位,達到了百年一遇可能最大降雨量的設計標準。使林泉鄉、黃踴鄉、高塘鄉的部分農田得益,有利於農作物穩產豐收。林泉水庫在林泉鄉,1958年11月,開工清基。1965年,一、二、三乾渠通水灌田。 [6] 
湖塘水庫,在博陽河上游的鄒橋鄉楊坊行政村,是一座具有灌溉、發電、養魚等綜合效益的重點中型水庫。1969年開工,至1979年,共計完成土石方21萬餘立方米(包括主、副壩),混凝土2537立方米,漿砌塊石5700立方米。1982年5月,建成125千瓦電站一座,正式發電。湖塘水庫總容量6000立方米,滯洪庫容量3250萬立方米,調洪庫容4000萬立方米。通過調節,壩下主河道,枯水季節可保持2至3立方米流量,保證灌溉、發電、用水的需要。發電裝機500千瓦兩台,佔可開發量的37%,年發電300萬度。 [13] 

博陽河灌溉工程

幸福水庫渠系配套工程:1970年動工興建,至1985年先後開挖4條渠道,即總乾渠和東、中、南三條幹渠,全長22.61公里。總乾渠從涵管出口至倉下背後4.97公里,再分支為中、南兩條幹渠:中乾渠從倉下經朝陽北販至謝家壟過新屋田家、大屋村、青陂畈至界首劉黎宋出武寧縣,全長7.78公里,已通水3.72公里;南乾渠從倉下至南邊田村沿南山腳至大屋餘家直達青塘,全長7.86公里。東干渠從低涵管跨河東行至崗強嶺下,全長2公里,附有隧洞3,285米,渡槽5J342米。整個渠道尚待配套完善,中、南乾渠尚未全面通水。 [7] 
林泉水庫渠系主要工程:總乾渠長2公里,引、用流量2.4立方米/秒。一干渠長15公里(通水10公里),引用流量1,2立方米/秒。二乾渠長15公里(通水10公里),引用流量2立方米/秒。三乾渠長3公里,引用流量0.3立方米/秒。大支渠7條,共長18.3公里。渠系主要建築物有渡槽8座、倒虹吸管1座(長340米,引用流量1.2立方米/秒)、節制閘1座、分水閘25座、泄洪閘3座、便橋12座、支渠上建築物共38座。 [6] 

博陽河河道治理

博陽河,是德安賴以灌溉和航運的主要河道,下游常因山洪暴發、鄱附湖水倒灌而氾濫成災,濱湖鄉村,10年有8年決圩受澇,枯水時,上游礁石露面阻礙航運。解放後,共產黨和人民政府為了發展生產,對博陽河進行了治理。1950~1970年代,完成炸礁除險河面682.62平方米。同時清除兩邊河岸有礙航行的樹樁,基本上使博陽河中上游能安全航運。對博陽河下游進行擴大河牀,加高加固金湖聯圩的治理。裁彎取直河路;內遷大塘圩、四合圩的圩角(全長2800米);加固加高寨下、附城、南門、東門洲等圩堤(全長7720米);清除老桂家圩堤改作新河道;總工程需挖遷土方544000餘立方米。 [8] 

博陽河水電工程

1959年,德安開始建設小水電站,1984年止,已建成7座。 [9] 
林泉水電站,在林泉水庫壩下,1969年建,裝機容量100千瓦。 [9] 
城門水電站,在車橋公社城門水庫壩下,1970年動工,當年發電,裝機容量40千瓦。 [9] 
磨山水電站,在聶橋公社磨山水庫壩下,1973年動工,1975年發電,裝機容量125千瓦。 [9] 
蔡山壟水電站,在樟樹公社蔡山壟水庫壩下,1975年動工,1976年發電,裝機容量40千瓦。 [9] 
大泉水電站,在楊坊公社大泉大隊周家村後,1959年5月建,發電不久被廢。1978年重建發電,裝機容量12千瓦。 [9] 
新田水電站,在磨溪公社新田水庫壩下。1979年動工,1980年發電,裝機容量110千瓦。 [9] 
湖塘水電站,在湖塘水庫壩下,1983年建,裝機容量125千瓦。 [9] 

博陽河航道航運

博陽河全長93公里,本縣境內79。7公里,可通航74公里。白果大橋以上,每至下半年要做壩放水通航。烏石門至縣城北門大橋,可全年通小木船,洪水季節可通50噸的機帆船。縣城下游,全年可通10噸以下木帆船、機動船,洪水季節可通70噸的船隻。1975年,省航運管理段撥款10萬元,派一艘120匹馬力的挖泥船清除縣城下游的幾處淤泥,提高航道效力。 [10] 

博陽河防洪工程

博陽河下游鄱陽湖河網地區,易澇成災,歷史上都大規模建設圩堤,以保護沿河耕地民居,解放後,經過聯圩,於1990年代有新老圩堤24座。 [14] 
金湖聯圩堤,在金湖鄉,1968年開始並聯舊建的13座小圩,1974年竣工,長8.35公里,高8米,頂寬3至5米。保護耕地面積10600畝,保證抗洪水位21米。 [14] 
大塘圩堤,在金湖鄉大塘行政村,舊建堤,長3.7公里,高6.2米,頂寬3米。保護耕地面積1800畝,保證抗洪水位20.8米。 [14] 
附城聯圩堤,在寶塔鄉附城行政村和蒲亭鎮朝陽行政村,1970年開始並聯,到1978年續建竣工,長5.17公里,高5.5米,頂寬3.5米。保護耕地面積6800畝,以及縣城機關、居民20041人(即1984年度人數),保證抗洪水位21米。 [14] 
陳家圩堤,在共青墾殖場南湖分場,1964年建,長1.15公里,高4米,頂寬2米。保護耕地面積500畝,保證抗洪水位20.5米。
黃橋圩堤,在金湖鄉黃橋行政村,1964年建,長1.14公里,高4.8米,頂寬2米。保護耕地面積235畝,保證抗洪水位20.5米。 [14] 
石橋中圩堤,在河東鄉石橋行政村楊家陳莊,1965年建,長4.074公里,高4.5米,頂寬2.5米。保護耕地面積1300畝,保證抗洪水位20.5米。
石橋下圩堤,在河東鄉石橋行政村焦家灘徐家。1965年9月建,長3.105公里,高4米,頂寬2.5米。保護耕地面積1000畝,保證抗洪水位20.5米。 [14] 
紅橋圩堤,在河東鄉上坂行政村,1965年10月建,長2.64公里,高4.5米,頂寬2.2米保護耕地面積1200畝,保證抗洪水位20.5米。
河東圩堤,在河東鄉陳灣,1965年9月建。長1.81公里,高4.2米,頂寬2米。保護耕地面積1100畝,保證抗洪水位20.5米。 [14] 
鄒家圩堤,在金湖鄉慄下壟,1967年建,長0.239公里,高4.8米,頂寬2米。保護耕地面積200畝。
石橋上圩堤(曾稱軍民團結圩),在河東鄉紅橋村上坂,1968年10月建,長1.04公里,高4米,頂寬2米。保護耕地面積130畝。 [14] 
南湖圩堤在共青墾殖場南湖分場,1968年建,長3.1公里,高4米,頂寬2米。保護耕地面積1700畝,保證抗洪水位20米。 [14] 
寨下圩堤,在金湖鄉寨下行政村,1969年建,長1.9公里,高4.7米,頂寬2.5米。保護耕地面積320畝,保證抗洪水位20.5米。 [14] 
袁家圩堤,在寶塔鄉附城村四組,1969年4月建,長0.55公里,高4.5米,頂寬3米。保護耕地面積200畝,保證抗洪水位20.5米。 [14] 
仇家圩堤,在河東鄉河東行政村,1969年10月建,長0.855公里,高4.5米,頂寬2米。保護耕地面積140畝。
高家圩堤,在河東鄉河東行政村,1969年10月建,長1.239公里,高3.5米,頂寬2米。保護耕地面積200畝。
鳳凰圩堤,在金湖鄉鳳凰行政村,1969年建,長0.68公里,高4米,頂寬2.2米。保護耕地面積500畝,保證抗洪水位20米。 [14] 
石咀頭圩堤,在金湖鄉大塘行政村,1969年11月建,長0.5公里,高4.5米,頂寬2米(與大塘圩相連)。保護耕地面積200畝。 [14] 
烏石圩堤,在黃蛹鄉烏石門,1970年建,1978年冬,擴建加長220米,有白雲、黃蛹、紫金三個大隊勞力支援,計投工約6000個工作日,完成土方6000多立方米。長4.65公里,高4米,頂寬1.5米。保護耕地面積800畝,保證抗洪水位20.5米。 [14] 
鄭泗圩堤,在米糧鋪鄉鄭泅行政村,1972年冬建,長2.02公里,高4.3米,頂寬1.5米。保護耕地面積1100畝,保證抗洪水位20米。 [14] 
灑溪圩堤,在黃蛹鄉泅溪坂,1973年建,長1.721公里,高4.5米,頂寬2.5米。保護耕地面積400畝,保證抗洪水位20.7米。
依塘圩堤,在黃蛹鄉依塘行政村,1973年建,長1.2公里,高4米,頂寬2米。保護耕地面積500畝,保證抗洪水位20.5米。 [14] 
參考資料
  • 1.    江西省水利志編纂委員會.江西省志·水利志:江西科學技術出版社,1995:163
  • 2.    九江市地方誌編纂委員會.九江市志:鳳凰出版社,1990:287
  • 3.    德安縣誌編纂領導小組.德安縣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93-94
  • 4.    瑞昌縣地方誌編纂委員會.瑞昌縣誌:新華出版社,1990:58
  • 5.    瑞昌縣地方誌編纂委員會.瑞昌縣誌.:新華出版社,1990: 225
  • 6.    德安縣誌編纂領導小組.德安縣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469
  • 7.    瑞昌縣地方誌編纂委員會.瑞昌縣誌.:新華出版社,1990: 228
  • 8.    德安縣誌編纂領導小組.德安縣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484-485
  • 9.    德安縣誌編纂領導小組.德安縣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487
  • 10.    德安縣誌編纂領導小組.德安縣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536-537
  • 11.    九江市地方誌編纂委員會.九江市志.:鳳凰出版社,1990:297
  • 12.    九江市地方誌編纂委員會.九江市志.:鳳凰出版社,1990:298
  • 13.    德安縣誌編纂領導小組.德安縣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470
  • 14.    德安縣誌編纂領導小組.德安縣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481-482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