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聞強識(拼音:bó wén qiáng zhì)是一則來源於文人作品的成語,成語有關典故最早出自於《禮記·曲禮上》。
[1]
- 注音字母
- ㄅㄛˊ ㄨㄣˊ ㄑㄧㄤˊ ㄓˋ
- 來源出處
- 《禮記·曲禮上》
- 成文用法
- 作謂語、定語
- 語法結構
- 聯合式
博聞強識成語出處
編輯“博聞強識”這一成語最早出自於此。
博聞強識成語故事
編輯魏文帝曹丕是三國時期的政治家、文學家。曹丕在位期間,平定邊患,擊退鮮卑,和匈奴、氐、羌等少數民族政權修好,恢復在西域的機構設置。此外,他在選才用人方面採納尚書令陳羣擬定的九品中正制,將士人分為九品,定出“品狀”以供吏部選用,消除了“鄉舉裏選”的一些弊端,使漢末以來被地方勢力控制的選舉權在一定程度上回歸了中央。
曹丕自幼隨父親曹操南征北討,弓馬嫺熟,精於擊劍。同時,他酷愛讀書,即使在軍旅中也手不釋卷,年紀稍大一點已讀遍四書五經諸子百家之言。
由於聰慧過人,曹丕少年時讀過的書都能熟記於胸,故而博古通今,曾被舉薦為秀才,但沒有去應薦。曹丕愛好文學創作,八歲就寫文章,年輕時一度視寫作為自己的生命,於詩、賦、文學皆有成就,尤擅長於五言詩,創作詩詞歌賦近百篇。與其父曹操和弟弟曹植,並稱“三曹”,今存《魏文帝集》二卷。另外,曹丕著有《典論》,當中的《論文》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部有系統的文學批評專論作品。
博聞強識成語寓意
編輯博聞強識是一個領導幹部應該具備的文化素養,如果知識淺薄、孤陋寡聞,很難擔負起來黨和人民交給的工作重任。要改變這一窘況,最好的辦法就是多讀書。
讀書,決定一個人的視野、才能和氣質。讀書有三境,“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乃第一境;“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為第二境;“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是第三境。自古以來,讀書人為這三種境界執着畢生,追求不止,終有建樹。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古今中外喜好讀書,博聞強識者比比皆是:聞一多“醉書”,高爾基“救書”,張廣厚“吃書”,這些對書“痴迷”的先賢,最終都學有所成,學有所用、用有所益。人們在擁有更加寬闊舞台的同時,也面臨風雲變幻的形勢,要真正做到與時俱進,必須重讀書﹑勤讀書、善讀書;必須“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如切如磋,如琢如磨,達到知行合一;必須緊密結合實際,深入基層一線,帶着問題學,結合實踐學,學以致用,真正把汲取的知識營養轉化為更加科學的決策力、更加強勁的執行力,更加有效的操作力。知行合一,以知促行,此乃讀書之關鍵。
[4]
博聞強識成語用法
編輯博聞強識成文用法
博聞強識運用示例
博聞強識成語辨析
編輯博聞強識—見多識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