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博聞強識

鎖定
博聞強識(拼音:bó wén qiáng zhì)是一則來源於文人作品的成語,成語有關典故最早出自於《禮記·曲禮上》。 [1] 
“博聞強識”意為知識豐富,記憶力強(聞:見聞。識:記)。該成語在句中一般作謂語、定語;多含褒義。多用於書面語。也説“博聞強志”“博聞強記”“強記博聞”等。 [2] 
中文名
博聞強識
拼    音
bó wén qiáng zhì
近義詞
博古通今博學多聞見多識廣
反義詞
不學無術孤陋寡聞
注音字母
ㄅㄛˊ ㄨㄣˊ ㄑㄧㄤˊ ㄓˋ
來源出處
《禮記·曲禮上》
成文用法
作謂語、定語
語法結構
聯合式

博聞強識成語出處

博聞強識而讓,敦善行而不怠,謂之君子。(西漢·戴聖編《禮記·曲禮上》) [1] 
“博聞強識”這一成語最早出自於此。

博聞強識成語故事

魏文帝曹丕是三國時期的政治家、文學家。曹丕在位期間,平定邊患,擊退鮮卑,和匈奴、氐、羌等少數民族政權修好,恢復在西域的機構設置。此外,他在選才用人方面採納尚書令陳羣擬定的九品中正制,將士人分為九品,定出“品狀”以供吏部選用,消除了“鄉舉裏選”的一些弊端,使漢末以來被地方勢力控制的選舉權在一定程度上回歸了中央。
曹丕自幼隨父親曹操南征北討,弓馬嫺熟,精於擊劍。同時,他酷愛讀書,即使在軍旅中也手不釋卷,年紀稍大一點已讀遍四書五經諸子百家之言。
由於聰慧過人,曹丕少年時讀過的書都能熟記於胸,故而博古通今,曾被舉薦為秀才,但沒有去應薦。曹丕愛好文學創作,八歲就寫文章,年輕時一度視寫作為自己的生命,於詩、賦、文學皆有成就,尤擅長於五言詩,創作詩詞歌賦近百篇。與其父曹操和弟弟曹植,並稱“三曹”,今存《魏文帝集》二卷。另外,曹丕著有《典論》,當中的《論文》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部有系統的文學批評專論作品。
由於曹丕的才能,故史書評價魏文帝:“文帝天資文藻,下筆成章,博聞強識,才藝兼該。” [3] 

博聞強識成語寓意

博聞強識是一個領導幹部應該具備的文化素養,如果知識淺薄、孤陋寡聞,很難擔負起來黨和人民交給的工作重任。要改變這一窘況,最好的辦法就是多讀書。
讀書,決定一個人的視野、才能和氣質。讀書有三境,“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乃第一境;“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為第二境;“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是第三境。自古以來,讀書人為這三種境界執着畢生,追求不止,終有建樹。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古今中外喜好讀書,博聞強識者比比皆是:聞一多“醉書”,高爾基“救書”,張廣厚“吃書”,這些對書“痴迷”的先賢,最終都學有所成,學有所用、用有所益。人們在擁有更加寬闊舞台的同時,也面臨風雲變幻的形勢,要真正做到與時俱進,必須重讀書﹑勤讀書、善讀書;必須“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如切如磋,如琢如磨,達到知行合一;必須緊密結合實際,深入基層一線,帶着問題學,結合實踐學,學以致用,真正把汲取的知識營養轉化為更加科學的決策力、更加強勁的執行力,更加有效的操作力。知行合一,以知促行,此乃讀書之關鍵。 [4] 

博聞強識成語用法

博聞強識成文用法

“博聞強識”形容知識豐富,記憶力強。該成語在句中一般作謂語、定語;多含褒義。多用於書面語。也説“博聞強志”“博聞強記”“強記博聞”等。 [2-3] 

博聞強識運用示例

漢·王充《論衡》:“好學勤力,博聞強識,世間多有。” [5] 
元·脱脱等《宋史·杜鎬傳》:“鎬博聞強記,凡所檢閲,必戒書吏雲:‘某事,某書在某卷、幾行。’復之,一無差誤。” [5]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粲博聞強記,人皆不及。” [5] 
現代·徐鑄成《風雨故人》:“惲是一個傑出的新聞工作者,採訪、編輯、寫作評論,樣樣基本功都過硬,而且博聞強記,下筆千言,是有名的‘快手’。” [5] 

博聞強識成語辨析

博聞強識—見多識廣
兩者都有見識廣的意思,區別在於:一是意義不同。“博聞強識”偏重在知識廣博,“見多識廣”偏重在閲歷豐富。“博聞強識”有記憶力強的意思,“見多識廣”沒有這種含義。二是語體色彩不同。“博聞強識”多用在書面語裏,“見多識廣”在口語、書面語裏都常用。 [3] 
參考資料
  • 1.    閆秀文編著.中華成語探源 白金典藏版[M].長春:北方婦女兒童出版社,2014.12:68
  • 2.    周宏溟編著.九用學生成語大詞典[M].上海:學林出版社,1999.08:631
  • 3.    王俊編著.讀成語·識天下 走進中國傳統文化 學識篇 1[M].北京:開明出版社,2015.07:11-13
  • 4.    孔慶國主編.儒家經典成語故事啓示錄[M].蘭州:敦煌文藝出版社,2018.11:37
  • 5.    倪寶元/主編. 成語範例大詞典[M]. 杭州:杭州大學出版社, 1997.0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