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僧格林沁

(清朝晚期名將)

鎖定
僧格林沁(傳統蒙文:ᠰᠡᠨᠭᠡᠷᠢᠨᠼᠡᠨ,鮑培轉寫:Sengge Rinchen,西裏爾字母:СэнгэРинчен,藏語“寶獅”之意 [73]  ;1811年7月24日-1865年5月18日 [65]  ),博爾濟吉特氏,科爾沁左翼後旗(今屬內蒙古蒙古族人。清朝晚期重要的軍事將領,成吉思汗胞弟拙赤合撒兒第二十六代孫。 [13]  [69] 
僧格林沁於道光五年(1825年)被選為扎薩克多羅郡王索特納木多布濟與莊敬和碩公主的嗣子,襲封扎薩克多羅郡王,入為御前行走。歷任御前大臣、正白旗領侍衞內大臣後扈大臣總理行營大臣等要職。咸豐三年(1853年),授參贊大臣,督兵抵禦太平軍北伐,將其擊潰,俘虜主帥林鳳祥李開芳,晉封扎薩克博多勒噶台親王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後,以御前大臣兼欽差大臣主持天津海防,並親率蒙古騎兵及八旗軍駐防大沽口。咸豐九年(1859年),在大沽口之戰中挫敗英法聯軍,重傷英軍海軍司令何伯 [1]  旋即失守大沽、天津,於八里橋之戰遭遇大敗,被銷職,留欽差大臣銜。咸豐十年(1860年),因鎮壓捻軍有功,復授御前大臣、親王。同治四年(1865年),在曹州高樓寨中伏被殺,時年五十五歲。同治帝與兩宮太后親臨祭奠,賜諡號“忠”,配享太廟,圖形於紫光閣 [13]  [69] 
僧格林沁宿衞宮廷、領軍征戰多年,頗得道光帝咸豐帝寵信,被稱為“國之柱石”,與曾國藩合稱“南曾北僧”。他平素愛護百姓、善待士卒,頗得愛戴。但亦有他“軍令太不整肅,所至淫掠殘暴”的記載。 [29]  有《科爾沁郡王奏稿》4卷傳世。 [62] 
概述內圖片來源 [22] 
全    名
博爾濟吉特·僧格林沁
別    名
僧王
僧忠親王 [53] 
諡    號
封    號
湍多巴圖魯
所處時代
清朝
民族族羣
蒙古族
出生地
科爾沁左翼後旗
出生日期
1811年7月24日
逝世日期
1865年5月18日
主要成就
擊潰太平軍,擒林鳳祥、李開芳
第二次大沽口之戰中擊敗英法聯軍
主要作品
《科爾沁郡王奏稿》 [62] 
最高官職
欽差大臣御前大臣
爵    位
扎薩克博多勒噶台親王

僧格林沁人物生平

僧格林沁入繼郡王

據《蒙古世系》記載,僧格林沁是成吉思汗鐵木真二弟拙赤合撒兒的二十六代孫,是最早與愛新覺羅家族聯姻的科爾沁貴族明安的後裔 [74]  ,於嘉慶十六年六月五日(1811年7月24日) [65]  出生在科爾沁左翼後旗哈日額日格蘇木百興圖嘎查(今內蒙古通遼市科爾沁左翼後旗吉日格朗蘇木白音哈嘎村)一個普通的四等台吉家庭。 [31]  [66]  幼年的僧格林沁因家境貧寒,曾隨父親布和德力格爾為富人放牧。十二歲時,僧格林沁被送到昌圖老城文昌宮讀書。
僧格林沁的族父索特納木多布濟娶嘉慶帝第三女莊敬和碩公主,是科爾沁左翼後旗第十代的扎薩克多羅郡王。索特納木多布濟與早逝的公主無後,故而道光帝在族中為其挑選繼承人,當時年少的僧格林沁因儀表過人而中選,被索特納木多布濟收為繼子。道光五年(1825年)七月,索特納木多布濟逝世,僧格林沁於十月二十五日承襲其爵位,成為科爾沁第十一代扎薩克多羅郡王。 [24]  [31]  同年十二月,奉命在御前行走,旋即賞戴三眼花翎 [25-26] 

僧格林沁最被恩眷

僧格林沁雕像 僧格林沁雕像
道光六年(1826年)八月,僧格林沁獲賞用紫繮 [27] 
道光八年(1828年),盛京將軍愛新覺羅·奕顥奏“科爾沁郡王僧格林沁旗界台吉那沁等,將該旗庫都力等處牧馬荒廠,招集流民,私行開墾。”最後查實共有一千四百餘户,均系無業貧民,種地度日。若按户驅逐,必然導致其流離失所,最後準其容留。僧格林沁作為蒙古王爺,由容留放墾到揭發放墾,維護滿清例律,捍衞蒙古民族的生存權利,是其政治上逐漸成熟的標誌。 [66] 
道光九年(1829年)八月,賞穿黃馬褂 [28]  道光十二年(1832年)十一月,兼管火器營事。 [32]  次年(1833年)五月,奉詔“在御前大臣上學習行走”。 [33] 
道光十四年(1834年)正月,授御前大臣。 [34]  二月,奉命管上虞備用處事。 [35]  四月,管善撲營事。 [36]  七月,被授為正白旗領侍衞內大臣正藍旗蒙古都統 [4]  [37]  九月,改為後扈大臣 [38]  十月,正白旗蒙古都統烏爾恭阿因病賞假,道光帝以僧格林沁暫署任正白旗蒙古都統。 [39]  憑藉着科爾沁蒙古貴族同滿洲貴族世代久遠的姻親關係和清廷藉助蒙古騎兵維護統治的需要,年僅二十三歲的僧格林沁已經是正一品大員,擠身於清廷統治階級高層。 [66] 
道光十五年(1835年)正月,僧格林沁暫署鑲紅旗蒙古都統。 [40]  二月,充任總諳達(負責教習皇子及宗室貴族騎射者),並管虎槍營事。 [41-42]  七月,擔任總理行營大臣 [4]  [43]  十二月,任閲兵大臣。 [44] 
道光十六年(1836年)十一月,改授鑲白旗滿洲都統兼領纛大臣。 [45-46]  次年(1837年)正月,獲賞用黃繮。 [47]  七月,兼署正紅旗滿洲都統。 [48] 
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九月,為正黃旗滿洲都統。在此任內,他大膽揭露台吉幹珠爾巴諾門罕私開牧場的違禁事件和理藩院失察之罪,深得道光帝嘉許。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後,英軍步步進逼,清政府海防難以守禦。僧格林沁奉旨協助清政府調取哲里木、卓索圖、昭烏達等三盟蒙古精兵三千名,攜帶武器、帳房等,集中駐紮於各盟近口地方,聽候調遣。戰事不久結束,此項備兵沒有調用。 [66] 
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充右翼監督,署正藍旗滿洲都統。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二月,為鑲黃旗領侍衞內大臣,次年(1846年)五月改任正白旗領侍衞內大臣。 [13] 
道光三十年(1850年),僧格林沁被改授為鑲黃旗蒙古都統,仍領御前大臣。道光帝駕崩前,召僧格林沁與宗人府宗令愛新覺羅·載銓、御前大臣愛新覺羅·載垣愛新覺羅·端華、軍機大臣郭佳·穆彰阿阿魯特·賽尚阿何汝霖陳孚恩季芝昌、內務府大臣費莫·文慶等人宣示立太子之旨,此十大臣成為顧命大臣 [64]  。九月,命往密雲縣剿滅土匪,授左翼監督。十二月,嘉獎僧格林沁清除匪患之功,賞穿四團正龍補服 [4] 
咸豐元年(1851年),僧格林沁任御前大臣,署鑾儀衞事。曾請旨出兵鎮壓科爾沁左翼後旗佃農抗租鬥爭。咸豐二年(1852年),上書捕佃農抗租領頭人吳寶泰等下獄。 [66]  主持道光帝梓宮遷葬,恭謹從事,賞加三級。
僧格林沁自入京後,長期擔任侍衞,與道光、咸豐兩帝接觸甚密,又善騎射,有膂力,深得深信,《清史稿》稱其“出入禁閹,最被恩眷” [13]  [64] 

僧格林沁大破太平軍

主詞條:太平軍北伐
太平軍北伐路線 太平軍北伐路線 [68]
咸豐三年(1853年),太平天國天王洪秀全派天官副丞相林鳳祥、地官正丞相李開芳率軍兩萬餘人北伐。五月,北伐軍攻入河南,僧格林沁受命督辦京城巡防事宜。統領健鋭營、外火器營、兩翼前鋒營、八旗護軍營、巡撲五營及察哈爾各官兵,並哲里木、卓索圖、昭烏達蒙古諸王勁旅出京。八月,太平天國北伐軍攻入京畿重地。咸豐帝親自將清太祖努爾哈赤使用過的寶刀授予僧格林沁,命其率軍進剿。九月,設防紫荊關。十月,在天津南王慶坨與北伐軍開戰。北伐軍損失慘重,退到連鎮一帶。咸豐四年(1854年),又在連鎮大敗北伐軍,咸豐帝賜僧格林沁“湍多巴圖魯”稱號。 [5] 
咸豐五年(1855年)正月,僧格林沁整軍再戰太平軍,破東連鎮木城,太平軍冒死衝突,僧格林沁盡殲之,生擒太平天國北伐軍統帥林鳳祥 [1]  因此殊功,咸豐帝於二月加封僧格林沁為博多勒噶台親王,賞朝珠一盤、四團龍補褂一件。四月,下詔允許其世襲罔替,俸銀加倍。六月,在山東馮官屯剿滅太平天國李開芳部,生擒李開芳。 [6-7]  林鳳祥、李開芳都是太平天國的名將,驍勇善戰,僧格林沁在兩年之中,大小數百戰,全部殄滅,無一漏網,因此威名震於海內。 [8]  在當時,他與南方鎮壓太平天國起義的曾國藩齊名,並稱為“南曾北僧”。 [66] 

僧格林沁大沽之戰

咸豐七年(1857年)五月,命僧格林沁署鑲紅旗漢軍都統。
咸豐八年(1858年),直隸總督譚廷襄及直隸提督棟鄂·託明阿防守天津大沽海口戰敗,清廷主和派與英國代表簽署《天津條約》。僧格林沁得知後,向咸豐帝奏請撤回談判代表,主張調用全國之兵員、糧食,驅逐侵略者。但因主和派佔上風,他的意見未被採納。 [9] 
大沽口抗英(張可揚,梁瑞,張曼娟繪) 大沽口抗英(張可揚,梁瑞,張曼娟繪) [51]
咸豐九年(1859年),咸豐帝命僧格林沁至天津督辦大沽口和京東防務。僧格林沁吸取第一次大沽口戰役失敗的教訓,積極籌建大沽海口和雙港的防禦工事,整肅軍隊,做好反侵略的各項準備。英法新任駐華公使普魯士、布爾布隆率領所謂換約艦隊從上海沿水路北上。艦隊由一艘巡洋艦和十三隻炮艇組成,行至天津大沽口時,不聽中國軍隊的勸阻和警告,闖入大沽口,激起了中國官兵的極大憤慨。僧格林沁督軍力戰,擊毀英軍戰艦三艘,使英軍死傷四百六十四人,英海軍司令何伯受重傷。相持數日,英法聯軍軍艦撤走。 [10]  [70] 
大沽口保衞戰,被認為是自西方資本主義列強入侵以來中國軍隊抵抗外國入侵所取得的第一次重大勝利。清廷對僧格林沁和有功將士大加獎賞。德國思想家馬克思也對此事給予充分關注與肯定。 [2] 
八里橋之戰 八里橋之戰
咸豐十年(1860年)初,英、法聯軍擴大侵華戰爭,接連攻佔舟山、大連灣、煙台等地,並封鎖渤海灣。六月,英法聯軍再次進攻大沽,僧格林沁死守炮台,最終仍戰敗。隨後,聯軍佔領天津,僧格林沁兵敗退駐通州。咸豐帝下令拔去僧格林沁三眼花翎,削去其正黃旗領侍衞內大臣鑲藍旗滿洲都統職。由於雙方談判破裂,英法聯軍繼續向北京進軍。僧格林沁領軍再戰,又敗於張家灣。在八里橋一役中,僧格林沁等指揮清軍與英法聯軍展開激戰,由於武器裝備相差懸殊,清軍幾乎全軍覆沒。咸豐帝倉皇逃往熱河,英法聯軍攻入北京,圓明園被毀。主和派大臣埋怨僧格林沁觸怒了英國、法國。咸豐帝革去僧格林沁郡王爵,仍留欽差大臣職。 [11]  [70] 

僧格林沁復起剿捻

主詞條:捻軍起義
據説是1861年英國攝影師比託為僧格林沁所拍照片,真實性存疑 據説是1861年英國攝影師比託為僧格林沁所拍照片,真實性存疑 [20]
咸豐十年(1860年)九月,直隸、山東及河間府一帶捻軍四起。清廷恢復僧格林沁郡王爵,命其率一萬餘清軍赴山東與捻軍作戰。 [12] 
咸豐十一年(1861年)十二月,根據僧格林沁的奏請,其哲里木盟長職由達爾罕親王索特那木彭蘇克補授。
同治元年(1862年),賞還博多勒噶台親王爵,不久詔世襲罔替。朝廷授權僧格林沁節制調遣直、魯、豫、鄂、皖五省兵馬。僧格林沁率蒙古騎兵和五省提供的兵力多次打敗捻軍,在鄂東霍山黑石渡收降捻軍十幾萬人,並打散十幾萬人,清軍也損失慘重。 [13] 

僧格林沁戰死沙場

被修復後的僧格林沁墓碑 被修復後的僧格林沁墓碑
同治四年(1865年)四月,僧格林沁被捻軍誘至山東曹州(今山東菏澤市)高樓寨,隨後陷入重圍。四月二十四日(5月18日)晚,僧格林沁率少數隨從冒死突圍,當逃至曹州西北的吳家店時,重傷墜馬,被捻軍張皮綆斬殺在麥田,終年五十五歲。僧格林沁戰死疆場,令清廷上下一片震驚,皆以失去“國之柱石”而惋惜,朝臣文士紛紛作詩悼念 [58]  [13]  [65]  同治帝聞訊,為之輟朝三日,允其配享太廟 [55] 
據時人記述,僧格林沁平素愛護百姓、善待士卒。聽説他去世的消息後,百姓罷市,巷哭野祭。靈柩返回北京時,百姓獻上的萬民傘有七十多柄,兵弁、百姓皆迎祭,哭聲震地。 [3]  閏五月,清廷以親王規格為僧格林沁舉行了葬禮,同治帝和慈安、慈禧兩宮太后親臨祭奠,賜諡號“忠”,並繪像紫光閣;賞其孫那爾蘇貝勒、温蘇都為輔國公 [54]  ;在北京、山東、河南盛京等地建“昭忠祠”;在科左後旗吉爾嘎朗博王府東建祠堂一座供奉僧王圖像;在額布力爾協日嘎地方另建僧王塑像祠一座。 [13] 
同年七月,清政府派員護送僧格林沁的靈柩北上,安葬在科爾沁左翼世襲旗陵(今遼寧省法庫縣四家子鄉公主陵村)。 [13] 

僧格林沁主要影響

僧格林沁博物館的僧格林沁塑像 僧格林沁博物館的僧格林沁塑像 [63]
破太平軍北伐:僧格林沁從咸豐三年(1853年)起參與圍剿太平軍。他揚長避短,利用統治階級的有利條件,採取曠日持久的水攻方法,於咸豐五年(1855年)攻陷連鎮,擊潰太平天國北伐軍,俘虜林鳳祥李開芳,致使北伐軍全軍覆沒。 [52]  [66] 
抵抗英法聯軍進攻:咸豐八年(1858年)英法聯軍攻陷大沽後,任欽差大臣督辦軍務。《天津條約》簽訂後,赴天津加強海防工事。咸豐九年(1859年),督辦大沽口和京東防務時挫敗英法聯軍進攻,重傷英軍海軍司令何伯 [1]  咸豐十年(1860年),英法聯軍擴大侵略戰爭,僧格林沁失守大沽、放棄天津。中英通州談判失敗後,與英法聯軍在八里橋激戰,大敗。 [52] 
鎮壓捻軍起義:咸豐十年(1860年)底,僧格林沁率滿蒙八旗主力又南下直隸、山東、河南、安徽各地鎮壓捻軍及白蓮教起義軍。 [52]  同治三年(1864年),被捻軍賴文光、張宗禹部擊敗。 [61] 

僧格林沁歷史評價

僧格林沁畫像 僧格林沁畫像 [50]
額勒德特·恆福:(僧格林沁)與士卒誓同甘苦,風雨無間,勞瘁至今,其忠勇樸誠,實為奴才所不及。
黃恩彤聽説僧格林沁率軍平亂獲勝時,曾作《聞官軍追賊大捷》稱讚:元帥桓桓異姓王,手把大鉞戡封狼。擊賊萬銃噴煙澀,招民一纛迎風翔。 [56] 
待僧格林沁戰死後,黃恩彤悲慟不已,作詩説:
  • 臨淮(李光弼)督陣壓靴力,十蕩無前血染袍。隊合貔貅知莫敵,穴傾螻蟻欲焉逃。鯨封未掩殘骸積,熊嶽還同棄甲高。誓死不教留一賊,馬蹄蹴處鬼呼號。 [56] 
  • 川原慘澹隕星時,士馬無聲鼓角悲。苦霧迷空沈壁壘,腥風吼地裂旌旗。功成忽折將軍樹,戰勝徒留墜淚碑(指羊祜遺愛)。河水東流倍嗚咽,九原遺恨有天知。 [56] 
謝維藩富韓論相業,程邵接儒宗。天地中州正,朝廷再造隆。遽驚元老殞,益恐四夷雄。中外摧天柱,何由慰聖躬。 [59] 
劉體仁《異辭錄》:僧王將蒙古鐵騎,馳逐中原,可謂勇矣,而計謀不定,故無成功之望。 [15] 
震鈞《天咫偶聞》:生平忠節,可與定邊超勇親王並峙。其不可及者,則有數端。自兵民既分,遂不相入。雖節制之師,不擾民者有之,斷無民願兵之來者,惟王異是。聞山左人言:捻匪之亂,王駐兵於彼凡數年。它將非養寇自重,即棄民不顧。惟王專以救民為心,凡捻蹤所及,王必追蹤而至。首令保護百姓,故民皆仰之如父母。 [16] 
陳熾:乃亦有熊羆之士,不二心之臣,若超勇親王(策稜)、僧忠親王者,聰明勇智,繄豈異人養之。 [60] 
梁啓超《李鴻章傳》:僧王之為人,勇悍有餘,而不學無術,軍令太不整肅,所至淫掠殘暴,與發捻無異,以故湖北人民大失望。 [29] 
蔡東藩《清史演義》:①自曾國藩戰勝江湖,而湘軍遂橫厲無前;自僧格林沁肅清燕魯,而京畿乃完全無缺。南有曾帥,北有僧王,是實太平軍之勁敵,而清祚之所賴以保存者也。 [17]  ②僧親王鋭意平捻,所向無前,戮張洛型,誅苗沛霖,鐵騎所經,風雲變色,乃其後卒為張宗禹等所困,戰歿曹南。蓋有勇無謀,以致於此。 [18] 
趙爾巽等《清史稿》:僧格林沁忠勇樸誠,出於天性,名震寰宇,朝廷倚為長城。治軍公廉無私,部曲誠服,勞而不怨。其殄寇也,惟以殺敵致果,無畏難趨避之心。剿捻凡五年,掃穴擒渠,餘孽遂為流寇,困獸之鬥,勢更棘焉。繼事者變通戰略,以持重蕆功,則僧格林沁所未暇計及者也。然燕、齊、皖、豫之間,謳思久而不沫,於以見功德入人之深。有清籓部建大勳者,惟僧格林沁及策凌二人,同膺侑廟曠典,後先輝映,旂常增色矣。 [13] 
郭則沄十朝詩乘》:謂僧忠親王勇於殺賊而仁以撫民。 [56] 

僧格林沁軼事典故

僧格林沁字號別名

僧格林沁襲封扎薩克博多勒噶台親王,故稱“僧親王”。死後諡號“忠”,所以後人多稱為“僧忠親王” [53] 

僧格林沁治軍特點

僧格林沁治軍有兩個特點:一是軍旅所至,首先下令安民。他吃飯時接到報告,説哪裏發生了擾民事件,立刻停止用餐,翻身上馬,懷揣饅頭數個而往。二是軍旅途中,與士卒同甘共苦。士卒不眠他不入帳,士卒不飯他不用膳。有一次軍糧斷絕,只剩胡蘿蔔數石,部下以此充飢,難以下嚥,僧格林沁就坐在軍帳前連吃數根,意猶未盡,眾將士見了,不敢再有怨言。 [14]  據傳,他每次出戰,都要先樹立一面大紅,招降起義軍中的難民,加以厚待,每每“全活甚眾”。 [57] 
《僧忠親王行獵圖卷》(局部,畫中着褐色馬褂藍袍者為僧格林沁) 《僧忠親王行獵圖卷》(局部,畫中着褐色馬褂藍袍者為僧格林沁) [30]

僧格林沁主要作品

清華大學圖書館藏僧格林沁著《科爾沁郡王奏稿》4冊,奏稿起咸豐四年(1854年)五月止十二月,當時林鳳祥北伐軍,在連鎮被僧格林沁包圍,達半年之久,攻守情況,多有敍述。 [62] 

僧格林沁人際關係

關係
姓名及生卒年
簡介
先祖
拙赤合撒兒(1164-1214到1219間)
大蒙古國成吉思汗的同胞弟。
生父
布和得力格爾
四等台吉,後因僧格林沁功追封貝勒
生母
胡氏
蒙古名朱蘭格日樂(燈光之意)。
嗣父
索特納木多布濟(?-1825)
僧格林沁遠房堂叔。第十代科爾沁扎薩克多羅郡王。後僧格林沁過繼為其子。死後晉贈親王。
嗣母
愛新覺羅氏(1781-1811)
嫁索特納木多布濟。封莊敬和碩公主
妻子
愛新覺羅氏
貝勒愛新覺羅·文和(裕親王福全後裔)之女 [74] 
兄長
朗布林沁(1811-?)
藏語“寶象”之意 [73] 
兒子
伯彥訥謨祜(1836.2.26-1891.11.16)
嗣親王爵。死後諡號“慎”。
孫子
那爾蘇(1855.5.17-1890)
伯彥訥謨祜長子。初賞輔國公爵。後封貝勒,娶瑞郡王愛新覺羅·奕志第七女。
温都蘇
伯彥訥謨祜四子。賞輔國公爵。
博迪蘇(1871.11.15-1914.1.8)
伯彥訥謨祜六子。
曾孫
阿穆爾靈圭(1886.12.19-1930.5.29)
嗣爵。曾任清廷鑾儀衞大臣,清亡後曾任民國國會議員。
注:伯彥訥謨祜的次子、第三子和第五子均出家為喇嘛。
表格參考資料 [31]  [13]  [23]  [54]  [65] 

僧格林沁後世紀念

僧格林沁祠堂

主詞條:僧格林沁祠堂
僧格林沁祠堂位於北京市東城區地安門東大街,又名顯忠祠。是清光緒年間為僧格林沁所立的專祠。祠堂坐北朝南,由大門、前殿、享殿及配殿構成二進四合院式建築。民國時改建為懷幼小學,後更名為進步小學,現為寬街小學。祠堂周圍原繞以磚牆,上途紅堊。現原祠山門、二門及碑亭、燎爐已拆除,一部分建築改建、擴建,祠堂失其原貌。碑亭內碑已於1984年遷往五塔寺石刻博物館。為東城區文物保護單位。 [52] 
僧格林沁祠

僧格林沁僧王府

主詞條:僧王府
僧王府位於北京市東城區炒豆衚衕77號、板廠衚衕30至34號。道光六年(1826年),僧格林沁出銀6690兩認買了前任杭州織造福德入官的房屋117間。認買後進行改建,構成由東、中、西三所四進院組成的王府。 [49] 
衚衕南側有一座大照壁正對府門,府門兩旁有上馬石,上馬石旁有一對雕石矗燈;府門裏兩廂置兵器架,後器架上插着兩排“阿虎槍”,面闊五間的腰廳和垂花門、後罩房等均有抄手廊相連,院內有假山、水池和爬山廊、遊廊、花廳、亭、台等建築。正殿台階五層,舉架高大,有脊獸;每間面闊一丈有餘,進深超過兩丈;殿內用“金磚”墁地,牆上掛着一幅僧格林沁頭戴秋帽、身穿“巴圖魯”鹿皮坎肩的油畫像。 [49] 
僧格林沁的曾孫阿穆爾靈圭死後,因欠族中贍養費而被控告,法院受理公開拍賣“僧王府”。該府西部成為温泉中學,中部賣給了朱熹的二十四代孫朱文鈞,東部除留一部分為阿穆爾靈圭之子和琳自住,其餘賣給了西北軍。1954年,煤炭部買下原“僧王府”的大部分院落作為宿舍。僧王府為北京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49] 

僧格林沁博物館

為紀念僧格林沁,繼承和發揚他的愛國主義精神,科左後旗旗委、旗政府於1995年投資300多萬元,在境內興建僧格林沁博物館(又稱僧格林沁紀念館)。博物館為仿古建築羣,佔地面積1.3萬平方米,正殿15間,東西廂房各5間,長達100延長米。館內有僧格林沁銅像。 [63] 

僧格林沁藝術形象

僧格林沁戲劇形象

20世紀50年代新編豫劇《捻軍頌》中,由李明德飾演僧格林沁。 [71]  京劇新編戲《宋景詩》中,則由婁振奎飾演僧格林沁。 [72] 

僧格林沁影視形象

年份
影視類型
劇名
飾演者
1955
電影
宋景詩
1983
李巖
1992
2000
電視劇
2005
2011
表格主要參考資料 [19]  [21]  [67] 

僧格林沁史料索引

清實錄》道光、咸豐、同治朝相關部分
清史稿》卷404《僧格林沁傳》 [13] 
參考資料
  • 1.    僧格林沁傳奇:放羊娃當上鐵帽子王  .中新網[引用日期2013-11-09]
  • 2.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卷二`對華戰爭:中國當局反對的不是英國外交使節前往北京,而是英國軍艦沿白河上駛,中國當局曾請普魯士先生由陸路入京,無須用軍艦護送,那麼中國人抵抗英國人武裝遠征隊,毫無疑義也是有理的。中國人這種行動,並沒有破壞條約,而只是挫敗了英國人的入侵。
  • 3.    《天咫偶聞》:及薨,百姓罷市,巷哭野祭。靈輿返京城,萬民糹散至七十餘柄。兵弁百姓皆迎祭,哭聲振地。亦有紙線一陌,奠於道左,竟不知其誰何者,沿途比比皆是。非其誠之感人也深能之乎?故至今山左人與關帝並祀,祠宇殆遍通省,不下城陽景王也。
  • 4.    《清史稿》卷404《僧格林沁傳》:十四年,授御前大臣,補正白旗領侍衞內大臣、正藍旗蒙古都統,總理行營,調鑲白旗滿洲都統。出入禁闈,最被恩眷。
  • 5.    《清史稿》卷404《僧格林沁傳》:咸豐三年,粵匪林鳳祥、李開芳等北犯,命僧格林沁偕左都御史花沙納等專辦京師團防。八月,欽差大臣訥爾經額師潰臨洺關,賊竄正定。詔授惠親王綿愉為奉命大將軍,僧格林沁為參贊大臣,上御乾清宮親頒關防,賜納庫素光刀,命率京兵駐防涿州。十月,賊陷靜海,窺天津。兵進永清,又進王家口。賊不得前,乃踞獨流鎮。四年正月,僧格林沁會欽差大臣勝保軍乘夜越壕燔其壘,賊西南逸,追擊之子牙鎮南,擒斬甚眾,賜號湍多巴圖魯。
  • 6.    《清史稿》卷404《僧格林沁傳》:復連敗賊於河間束城村、獻縣單家橋、交河富莊驛。賊竄踞阜城縣城,附城村堡皆為賊屯。僧格林沁偕勝保率副都統達洪阿、侍郎瑞麟、將軍善祿等諸軍圍擊,毀堆村、連村、杜場諸賊屯,炮殪悍酋吉文元,賊猶頑抗,攻之累月不下。粵匪復自江北豐縣渡河擾山東,浸近直隸境,欲以牽掣大軍,勝保及善祿先後分兵迎剿,迭詔責僧格林沁速攻阜城,於是穴地為重壕長圍困之。四月,賊乘風突圍出,竄東光連鎮。連鎮跨運河,分東西兩鎮,村落相錯,賊悉踞之。僧格林沁自率西凌阿屯河東,令託明阿屯河西,別遣馬隊扼桑園。會勝保已破賊山東,回軍合攻連鎮。
  • 7.    《清史稿》卷404《僧格林沁傳》:五月,賊酋李開芳以馬隊二千餘由連鎮東突出趨山東,勝保率騎兵追之,遂竄踞高唐州。詔斥僧格林沁疏防,責速攻連鎮自贖。會霖雨河漲,賊聚高阜,官軍屯窪地,勢甚棘。於是議開壕築堤,以水灌賊營。堤成,蓄水勢如建瓴,賊大困,屢出撲,皆擊退。九月,東西鎮各出賊數千,欲突圍而竄,為官軍所扼,糧盡勢蹙。附近村莊皆收復,合力急攻,凡數十戰。十二月,斃偽檢點黃某。悍黨詹啓綸出降,焚西連鎮賊巢,僅餘死黨二千餘人,以大炮環擊。五年正月,破東連鎮木城,賊冒死衝突,盡殲之,擒林鳳祥,檻送京師誅之。畿輔肅清,錫封僧格林沁為博多勒噶台親王,擢其子二等侍衞伯彥訥謨祜御前行走,敕移師赴高唐州督辦軍務。
  • 8.    《清史稿》卷404《僧格林沁傳》:先是,勝保圍攻高唐久不下,密詔僧格林沁查辦,至即劾罷之。賊聞連鎮既下,喪膽欲遁。大軍數日即至,故疏其防。賊果乘隙夜走,親率五百騎追奔五十里,至茌平馮官屯,賊踞以守。合軍圍攻,四面炮擊,賊掘地為壕,盤旋三匝,穴堀潛藏,穿孔伺擊,攻者傷亡甚多。複議用水攻,挑河築壩,引徒駭河水灌之。賊屢衝突,皆擊退。四月,水入賊窖,紛紛出降。擒李開芳及其死黨黃懿端等八名,械送京師誅之。北路蕩平,文宗大悦,加恩世襲親王罔替。五月,凱撤回京,上御養心殿,行抱見禮,賜朝珠及四團龍補褂。又御乾清宮,恭繳參贊大臣關防,賜宴勤政殿,從徵將士、文武大臣並預焉。林鳳祥、李開芳為粵匪悍黨,狡狠善戰,兩年之中,大小數百戰,全數殄滅,無一漏網,僧格林沁威名震於海內。
  • 9.    《清史稿》卷404《僧格林沁傳》:時英吉利在粵東開釁,乘東南軍事方棘,多所要挾,每思北犯。故近畿肅清後,命西凌阿分得勝之師赴援湖北,而僧格林沁遂留京師。六年,丁本生母憂,予假百日,在京持服。尋調正黃旗領侍衞內大臣。七年四月,英吉利兵船至天津海口,命僧格林沁為欽差大臣,督辦軍務,駐通州,託明阿屯楊村,督前路。倉猝徵調,兵難驟集,敵兵已佔海口炮台,闖入內河。議掘南北運河泄水以阻陸路,別遣議和大臣桂良、花沙納赴天津與議條約。五月,議粗定,英兵退。未盡事宜,桂良等赴上海詳議。於是籌議海防,命僧格林沁赴天津,勘築雙港、大沽炮台,增設水師。以瑞麟為直隸總督,襄理其事。奏請提督每年二月至十月駐大沽,自天津至山海關海口,北塘、蘆台、澗河口、蒲河口、秦皇島、石河口各炮台,一律興修。九年,桂良等在上海議不得要領。
  • 10.    《清史稿》卷404《僧格林沁傳》:五月,英、法兵船犯天津,毀海口防具,駛至雞心灘,轟擊炮台,提督史榮椿中炮死。別以步隊登岸,僧格林沁督軍力戰,大挫之,毀敵船入內河者十三艘。持數日,敵船引去。
  • 11.    《清史稿》卷404《僧格林沁傳》:九年六月,英、法、俄、美四國兵百餘艘復來犯,知大沽防禦嚴固,別於北塘登岸,我軍失利。敵以馬步萬人分撲新河、軍糧城,進陷唐兒沽,僧格林沁力扼大沽兩岸。文宗手諭曰:“天下根本在京師,當迅守津郡,萬不可寄身命於炮台。若不念大局,只了一身之計,有負朕心。”蓋知其忠憤,慮以身殉也。尋於右岸迎戰失利,炮台被陷,提督樂善死之。僧格林沁退守通州,奪三眼花翎,褫領侍衞內大臣及都統。迭命大臣議和,不就。敵兵日進,迎擊,獲英人巴夏禮送京師。戰於通州八里橋,敗績。瑞麟又敗於安定門外,聯軍遂入京。文宗先幸熱河,圓明園被毀,詔褫僧格林沁爵、職,仍留欽差大臣。
  • 12.    《清史稿》卷404《僧格林沁傳》:年十年九月,和議成,命遣撤殘軍,馳赴行在,未行,會畿南土匪蜂起,山東捻匪猖肆,復僧格林沁郡王爵,命偕瑞麟往剿。師至河間,匪多解散。詔促赴濟寧、兗州督師。十一月,至濟寧,賊已他竄回巢。
  • 13.    《清史稿·卷四百四·列傳一百九十一》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3-11-09]
  • 14.    《天咫偶聞》:王在軍,與士卒同甘苦。軍不休不入帳,不食,不進膳。寒者解裘被之。一日絕糧,止存胡蘿菔數石。命以充食,人不能下嚥。王坐軍門,連盡數器,若有餘味,眾始不敢有言。
  • 15.    《異辭錄》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1-12-24]
  • 16.    《天咫偶聞·卷四》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5-09-25]
  • 17.    清史演義:湘軍屢捷水陸揚威 畿輔復安林李授首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09-08]
  • 18.    清史演義:僧親王中計喪軀 曾大帥設謀制敵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09-08]
  • 19.    《一生為奴》劇照  .新浪網[引用日期2013-11-09]
  • 20.    (英)泰瑞·貝內特 著.中國攝影史 1842-1860:中國攝影出版社,2011-07:68
  • 21.    沈魯,黃元,程志 主編.漫話中國電影25講:江西高校出版社,2015-12:159
  • 22.    郎俊山 主編;王舜,安忠和 執行主編.避暑山莊大辭典:故宮出版社,2012-12:621
  • 23.    劉毅政 著.僧格林沁:軍事科學出版社,1994-08:1-2
  • 24.    宣宗成皇帝實錄 卷之九十 道光五年 十月 二十五日  .국사편찬위원회[引用日期2021-03-27]
  • 25.    宣宗成皇帝實錄 卷之九十三 道光五年 十二月 二十六日  .국사편찬위원회[引用日期2021-03-27]
  • 26.    宣宗成皇帝實錄 卷之九十三 道光五年 十二月 二十八日  .국사편찬위원회[引用日期2021-03-27]
  • 27.    宣宗成皇帝實錄 卷之一百四 道光六年 八月 二十七日  .국사편찬위원회[引用日期2021-03-27]
  • 28.    宣宗成皇帝實錄 卷之一百五十九 道光九年 八月 三十日  .국사편찬위원회[引用日期2021-03-27]
  • 29.    梁啓超 著.李鴻章傳:吉林人民出版社,2018-06:34-35
  • 30.    紫禁城出版社 編.明清宮廷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第1輯:紫禁城出版社,2011-04:545
  • 31.    《清史稿》卷404《僧格林沁傳》:僧格林沁,博爾濟吉特氏,蒙古科爾沁旗人。本生父畢啓,四等台吉,追封貝勒。族父索特納木多布齋,尚仁宗女。公主無出,宣宗為選於族眾,見僧林格沁儀表非常,立為嗣。道光五年,襲封科爾沁札薩克多羅郡王爵。
  • 32.    宣宗成皇帝實錄 卷之二百二十五 道光十二年 十一月 十一日  .국사편찬위원회[引用日期2021-04-20]
  • 33.    宣宗成皇帝實錄 卷之二百三十七 道光十三年 五月 二十七日  .국사편찬위원회[引用日期2021-04-20]
  • 34.    宣宗成皇帝實錄 卷之二百四十八 道光十四年 正月 一日  .국사편찬위원회[引用日期2021-04-20]
  • 35.    宣宗成皇帝實錄 卷之二百四十九 道光十四年 二月 二十二日  .국사편찬위원회[引用日期2021-04-20]
  • 36.    宣宗成皇帝實錄 卷之二百五十一 道光十四年 四月 二十六日  .국사편찬위원회[引用日期2021-04-20]
  • 37.    宣宗成皇帝實錄 卷之二百五十四 道光十四年 七月 十三日  .국사편찬위원회[引用日期2021-04-20]
  • 38.    宣宗成皇帝實錄 卷之二百五十六 道光十四年 九月 十三日  .국사편찬위원회[引用日期2021-04-20]
  • 39.    宣宗成皇帝實錄 卷之二百五十八 道光十四年 十月 三日  .국사편찬위원회[引用日期2021-04-20]
  • 40.    宣宗成皇帝實錄 卷之二百六十二 道光十五年 正月 二十日  .국사편찬위원회[引用日期2021-04-20]
  • 41.    宣宗成皇帝實錄 卷之二百六十三 道光十五年 二月 九日  .국사편찬위원회[引用日期2021-04-20]
  • 42.    宣宗成皇帝實錄 卷之二百六十三 道光十五年 二月 九日  .국사편찬위원회[引用日期2021-04-20]
  • 43.    宣宗成皇帝實錄 卷之二百六十九 道光十五年 七月 二十二日  .국사편찬위원회[引用日期2021-04-20]
  • 44.    宣宗成皇帝實錄 卷之二百七十六 道光十五年 十二月 二十一日  .국사편찬위원회[引用日期2021-04-20]
  • 45.    宣宗成皇帝實錄 卷之二百九十一 道光十六年 十一月 二十一日  .국사편찬위원회[引用日期2021-04-20]
  • 46.    宣宗成皇帝實錄 卷之二百九十一 道光十六年 十一月 二十二日  .국사편찬위원회[引用日期2021-04-20]
  • 47.    宣宗成皇帝實錄 卷之二百九十三 道光十七年 正月 一日  .국사편찬위원회[引用日期2021-04-20]
  • 48.    宣宗成皇帝實錄 卷之二百九十九 道光十七年 七月 七日  .국사편찬위원회[引用日期2021-04-20]
  • 49.    尋訪僧王府(走進京城角落)(圖)  .搜狐.2007-10-06[引用日期2021-07-27]
  • 50.    包巴雅爾.蒙古族歷史人物肖像集: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17-06:167
  • 51.    孛兒只斤·蘇和,孛兒只斤·蘇日娜,包·巴雅爾,牧人.,蒙古歷史一百名人: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17-01:502
  • 52.    東城區文化文物局 編.北京市東城區文化文物志:東城區文化文物局,2000:305-306
  • 53.    《清史稿·卷二十一·本紀二十一》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1-11-05]
  • 54.    《清史稿》卷21《穆宗本紀一》:(同治)四年……閏五月……己丑,上臨僧忠親王喪,賜奠。賞其孫那爾蘇貝勒、温蘇都輔國公。
  • 55.    《清史稿》卷21《穆宗本紀一》:(同治)四年……夏四月……癸巳,僧格林沁剿賊於菏澤南吳家店,失利,與內閣學士全順、總兵何建鰲等均死之。事聞,輟朝三日,特予配饗太廟。
  • 56.    《十朝詩乘·卷一九》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1-11-05]
  • 57.    《十朝詩乘》卷19:《聞官軍追賊大捷》詩有云:“元帥桓桓異姓王,手把大鉞戡封狼。擊賊萬銃噴煙澀,招民一纛迎風翔。”謂僧忠親王勇於殺賊而仁以撫民。每出戰,必先以大紅纛招賊中難民來歸,厚恤之,全活甚眾。
  • 58.    《十朝詩乘》卷19:僧王之薨,朝野痛惜,為挽章者夥矣……。
  • 59.    《十朝詩乘·卷二○》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1-11-05]
  • 60.    《皇朝經世文編五集》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1-11-05]
  • 61.    張文達 編.中國軍事人物辭典: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8-08:562
  • 62.    姜秉正 編.研究太平天國史著述綜目:書目文獻出版社,1984-05:380
  • 63.    通遼市政協文史學習委員會 編.玉珠文叢 科爾沁史話: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08-12:488
  • 64.    張一文,施渡橋 主編.中國近代軍事人物傳:解放軍出版社,1990-11:139
  • 65.    周學軍.僧格林沁及其子孫出生日期考.內蒙古民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04):23-26
  • 66.    胡耀先.僧格林沁鎮壓太平天國北伐軍的軍事活動.內蒙古大學 蒙古學學院,2006:2+5-8
  • 67.    武狀元蘇乞兒 (1992)  .Mtime時光網[引用日期2021-12-24]
  • 68.    馮國超 主編.慈禧傳:中國戲劇出版社,2001-03:100
  • 69.    僧格林沁  .《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三版網絡版[引用日期2023-06-29]
  • 70.    第二次鴉片戰爭  .《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三版網絡版[引用日期2023-06-29]
  • 71.    《捻軍頌》  .《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三版網絡版[引用日期2023-06-29]
  • 72.    婁振奎  .《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三版網絡版[引用日期2023-06-29]
  • 73.    巴根.《僧格林沁親王》:內蒙古文化出版社,2014年:第3頁
  • 74.    杜家驥.蒙古親王僧格林沁家族與清皇家的世代政治聯姻考述[J].歷史檔案,2003(01):85-88.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