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博平縣

鎖定
博平縣,山東省舊縣名,地處魯西北平原,治所現屬聊城市茌平區博平鎮
博平縣歷史悠久,公元前201年(漢高祖6年)置博平縣,治博陵。自1037年(宋景佑四年)博平縣城遷至寬河鎮(今博平),1956年3月,博平縣撤銷,併入茌平縣。
中文名
博平縣
設置時間
公元前201年(漢高祖6年)
撤銷時間
1956年
現    址
聊城市茌平區博平鎮

博平縣歷史沿革

春秋齊博陵邑,漢高祖六年(公元前201)置博平縣,因縣境廣闊且平故名。屬東郡,治所在今茌平縣肖莊鄉王菜瓜村西1公里。王莽始建國,改名嘉睦縣。東漢建武元年(25)複名。
三國魏屬平原郡,晉屬平原國。南朝宋永初元年(420)屬魏郡。東魏天平元年(534)屬平原郡。
隋開皇二年(582)屬貝州;大業三年(607)屬清河郡。
唐武德三年(620)屬博州;貞觀十七年(643)併入聊城縣;嗣聖元年(684)復置博平縣;天寶初屬博平郡。
宋至道三年(997)屬博州;景佑四年(1037)遷治所至寬河鎮即今茌平縣博平鎮。
元屬東昌路。明、清屬東昌府。
1914年屬東臨道。1928年直屬山東省。1946年屬冀魯豫邊區第六專區。1949年屬平原省聊城專區。1952年平原省撤銷,劃歸山東省聊城專區。
1956年博平縣建制撤銷,轄區劃歸茌平縣。治所先後為博平區、博平鄉、博平人民公社駐地,1984年改稱博平鎮。

博平縣名字起源

博平縣
博平縣(5張)
博平,古稱博陵,最早見於司馬遷的《史記》,在《田敬仲完世家》中有:“晉伐我,至博陵。”事在齊威王六年,戰國時的齊國,都於臨淄,轄有山東的濟北、膠東之地,既是來伐我,博陵自是齊國之地。唐張守節《正義》僅稱“在濟州西界也”。唐杜佑《通典·郡縣·博平郡》:“博平:齊之博陵邑也。有攝城。漢博平縣故城在今縣東界也。”《元和郡縣誌》、《嘉慶一統志》也俱稱:春秋齊國有博陵邑。漢置博平縣,屬東郡。唐太宗貞觀時併入聊城縣,武則天天授年間又恢復設置。今山東茌平之博陵鎮即此。
博陵以陵名而轉為郡名,則始於東漢。據《後漢書·桓帝紀》:“(和平二年)五月辛卯,葬孝崇皇后於博陵。”又“(延熹元年)六月戊寅,大赦天下,改元延熹。丙戌,分中山置博陵郡,以奉孝崇皇園陵。”東漢末年,梁太后和她的哥哥大將軍梁冀當權,漢質帝劉纘被梁冀鴆毒駕崩,太后將襲為蠡吾侯的劉志徵召到夏門亭,準備將妹妹嫁給他。於是兄妹二人定策禁中,擁立劉志為皇帝,是為漢桓帝。桓帝的祖父是河間孝王劉開,父親是蠡吾侯劉翼,劉翼死後,兒子劉志襲封為蠡吾侯。劉志即位當了皇帝之後,追尊父親劉翼為孝崇皇帝;母親郾氏是劉翼的媵妾,故追尊為孝崇博園貴人。梁太后駕崩之後,才又追尊為孝崇皇后,其園陵曰博陵。

博平縣古城址

古博平縣的城址不是在今天博平鎮的位置上,儘管這個博平縣城也僅僅才廢止了半個世紀的樣子。今天的博平鎮的位置是非常重要的大十字交通要道,東到濟南;西到臨清、河北;南到聊城、河南;北到德州、河北、北京,尤其是主要靠汽車公路交通的年代,是聊城、臨清兩大魯西重鎮去濟南的必經之地。博平東依新徒駭河,南距聊城僅30華里。
博平城中十字交叉路口,也有一個小鼓樓,就象聊城城區古城中央的光嶽樓一樣,可惜的是在萬惡的“文革”時代,紅衞兵小將把它給拉倒弄沒了,不然也是很好的一個歷史古建築景觀。
鎮區呈園形塊狀聚落,面積約8.5平方公里。濟(南)邯(鄲)、聊(城)高(唐)公路交叉過境,徒駭河、西新河、老徒駭河、位山第一、二乾渠、博平分乾渠穿境而過,年均徑流量12358萬立方米。境內有“孔子回轅處”一方,晉文公重耳曾在博平居住。舊有“犢河聖蹟”、“靈址朝煙”、“蓮池秋月”、“東渠蜃江”等景觀。

博平縣現狀

博平縣 博平縣
博平鎮是小城鎮綜合改革試點鎮。為了充分發揮工業化和城市化的優勢。進一步優化投資環境、促進社會經濟快速發展,全鎮不斷加大城鎮建設力度。
博平鎮的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得到了快速發展,綜合實力不斷增強。農業生產發展迅速,食用菌、博陵大棗等特色農業成為全鎮新的經濟增長點,第三產業同步發展,各種店鋪林立,商業空前繁榮。
博平人民在鎮黨委、政府的領導下,繼續弘揚實幹創業精神,緊緊圍繞經濟建設這個中心,以改革為動力,充分發揮區位、產業和資源三大優勢,積極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促進三大產業互動發展,為把博平鎮建設成為環境優美、經濟繁榮的現代化城鎮而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