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南陽理工學院計算機與軟件學院

鎖定
南陽理工學院計算機與軟件學院是2019年11月由原計算機與信息工程學院和原軟件學院的計算機類相關專業合併組建。2020年,計算機與軟件學院評為“河南省特色化示範性軟件學院”。
學院現設有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軟件工程(分為移動設備應用開發、雲計算、智能軟件開發、數據庫技術、滲透與測試等5個專業方向)、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人工智能等4個本科專業。 [1] 
中文名
南陽理工學院計算機與軟件學院
本科專業
4個 [1] 

南陽理工學院計算機與軟件學院學術研究

近年來,學院教師在國內外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400餘篇、核心期刊200餘篇。學院被省高工委命名為河南省“高等學校先進基層黨組織”,被省教育廳評為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學工作先進集體”。 [1] 

南陽理工學院計算機與軟件學院辦學條件

軟件工程專業是教育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試點專業,河南省教育廳“專業綜合改革試點”,2018年軟件工程專業獲批軟件工程專業碩士培育點;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是教育部“卓越工程師教育計劃”試點專業,河南省特色專業、本科工程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試點專業,河南省“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
學院面向未來技術和產業發展的新趨勢和新要求,深入開展新工科研究與實踐,推動思想創新、機制創新、模式創新,一是加強產業發展對工程科技人才需求的調研,主動謀劃新興工科專業和方向的建設,將產業和技術的最新發展、行業對人才培養的最新要求引入教學過程,更新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二是落實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加強大學生科技園建設,培育40多個學習型社團,覆蓋三分之二的學生,學院的自主學習蔚然成風;三是落實科教結合、產學融合、校企合作的協同育人模式,引入大量企業導師承擔實踐類課程的教學任務,提高學生的工程素養;四是以“京宛合作”為契機,與南陽高新區緊密合作,合力打造“南陽中關村領創空間”和“南陽中關村軟件基地”,給學生創造一個優良的創新創業、實習就業場所,讓更多的學生在上學期間就有可觀的工資收入,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政產學研相結合的全新辦學模式;五是加強國際合作,與名列全球100強的韓國成均館大學開展合作,每年選拔一批優秀學子赴韓國成均館大學進行訪學和深造。
學院現有教師127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33人,具有博士學位15人、碩士學位120人。學院先後獲批建設了河南省“張仲景方藥大數據產業技術研究院”、河南省“雲計算虛擬化工程實驗室”、河南省“移動終端自適應處理技術工程實驗室”、“韓國DataStream-南陽理工學院大數據教育培訓中心”、南陽市“軟件工程重點實驗室”、南陽市“移動安全重點實驗室”等重點實驗室;2020年與南陽市政務服務與大數據管理局共建了南陽大數據研究院。
學院設有專業教學實驗室和雲中實驗室近40個,微機及雲終端3000餘台,面向學生開放了“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和“3D設計”的“雲中實驗室”平台,學生可以在實驗室、宿舍或家裏訪問雲上資源,完成實驗。
學院成立以來,全球IT行業排名前10名的知名公司中,有超過一半公司的技術專家到訪過學院,通過面向學生的講座、面對教師的座談等方式,擴大了視野、更新了知識。2011年,與RedHat公司共建“紅帽學院”,並積極申請加入了蘋果公司的IDUP(iOS Developer University Program)和Google開發者社區(Google Developer Group),得到了這些公司的免費技術支持;2012年,與甲骨文公司共建了“Oracle-南陽理工學院共同教育中心”;2013年10月,“微軟-南陽理工學院應用商店”開設,微軟公司向南陽理工學院全體師生提供的全部軟件都是完全免費。自2013年起,與日本理光圖像技術(上海)有限公司、北京運華科技有限公司等企業在校內建立了“理光班”、“運華班”等校企合作班,企業設立專項獎學金,打造了學子與企業的就業直通車。 [1] 

南陽理工學院計算機與軟件學院所獲榮譽

學院堅持教學改革,採用多種手段提高教學質量,成效顯著。近年來,學生參加ACM國際大學生程序設計大賽、藍橋杯程序設計大賽國際賽、網絡安全大賽等各種級別賽事,共計榮獲國家級以上獎項80餘次、省級獎項200餘次。例如,2018“駭極杯”全國大學生網絡安全邀請賽暨第四屆上海市大學生網絡安全大賽,榮獲特等獎,獎金1萬元;2019年“湖湘杯”全國網絡安全技能大賽,學院NYSEC戰隊獲得特等獎,獎金16萬元。2021年,為加強與各兄弟高校的交流,錘鍊專業技能,計算機與軟件學院多次選派優秀學生參加ACM國際大學生程序設計大賽、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藍橋杯程序設計大賽、中國高校計算機大賽、信息安全大賽等多項高級別賽事。舉辦了第二屆省內高校新生程序設計大賽,共計20所高校的近3000名學生參加。共計榮獲國家級以上獎勵獎項151項、省級獎項284項,學生參與3543人次,並獲獎金9萬元。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