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南趙村

(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油槐鎮南趙村)

鎖定
南趙村座落於臨潼區東北方,高油路東端。東與古鎮槐李村相接,南靠渭河,西鄰新石器遺址白家村.北與相橋八里村相鄰。現全村有6個村民小組,耕地2500畝,420户1730人,村民以趙姓、杜姓居多。
中文名稱
南趙村
所屬地區
臨潼區
地理位置
臨潼區東北方,高油路東端
人    口
420户
方    言
陝西方言

南趙村歷史文化

南趙村自古重視教育,解放前,村裏就有私塾學堂。解放後,村上舉辦了南趙小學、中學。1985年,南趙中
西安市臨潼區油槐鎮南趙村
學合併到油槐初級中學,2009年,南趙小學合併到槐李小學。
相傳,大禹治水時,有杜、趙二人從山西洪洞縣大槐樹下遷來,二人為表兄弟。在南趙定居後,兩家人淳樸厚道,聲譽頗高。杜、趙兩家也為南趙村留下了寶貴的文化遺產,其中,趙氏家族的白馬將軍廟,廟外兩側石羊、石獅、石馬林立,廟門口站着兩石人,廟內白馬將軍站中間,四周牆壁佈滿了各種各樣圖案。將軍廟東面300米處是菩薩廟,廟內有座菩薩像,是村人祈福求子的地方。將軍廟西面300米處是關公廟。
回民起義時,杜趙兩家選擇了中間低,四周高的船型地帶為村莊,西北方修建了4.5米高的土塔,意為系船用,以求村子穩定、平安。
1843年時,南趙村就興起了民間“社火”,延續至今的有仍有20餘種,其中芯子、走馬、旱船、龍燈、獅子、高蹺、大頭娃、推小車、斗子旗、腰鼓、八仙鼓、花轎、高轎馬、秧歌隊、鑼鼓隊等最為有名。改革開放後,南趙村的社火耍得更為紅火,2010年,村裏的百人八仙鼓被臨潼區石油城邀請表演。
因渭河改道,南趙村耕地被分為河南、河北兩片。村民以糧、棉為主,也曾在渭河南養羊。1955年,為了生產方便,村上造船渡河,後發展成對外渡口,承載過往乘客。2005年,渭富大橋通車後,歷時50年的渡口遂被取消。

南趙村經濟概況

改革開放以來,南趙村經濟突飛猛進。由於農業機械化程度提高,夏收時間從以前的成月天氣縮短為五、六天就可完成,小麥畝產也由原來的300斤,提高到現在的1000斤左右。養殖業方面,從過去各家各户散養髮展到現在的規模式經營,生雞存欄約40000多隻,生豬存欄1000多頭。村民交通工具已由自行車發展到現電動車、摩托車、小汽車等。大棚等反季節瓜果蔬菜種植,更是增加了農民收入。
1996年,村裏普及了九年義務教育。1997年,村上自籌資金15萬元,硬化了主要村道。2006年,新型合作醫療全覆蓋。2011年,60歲以上老人領取養老保險金每月80元。現在,全村所有道路已水泥硬化,90%的農户用上了自來水。2012年,村上還建起了農家書屋、修建了垃圾台、安裝了美觀路燈。這些,都使南趙村的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南趙村著名人物

人傑地靈的南趙村也出現了許多名人,趙子章抗日戰爭時期隨趙壽山任山西團38團團長;杜軍峯先在延安任西北軍區後勤部部長,後任西安警備師師長;趙經武,建築學院畢業,工程師,在西安市設計院工作;杜車羊曾在區紀委工作;趙萬峯曾在區農工部部長。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