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南華宮

(四川省宜賓市境內的一座建築)

鎖定
南華宮是川南地區宗廟會館建築風格的典型代表 [3] 
南華宮,是由清朝初年廣東移民集資興建的廣東會館。位於李莊下河街中段,坐南向北,與大桂輪山隔江相望,佔地面積2250平方米,始建於清代乾隆末年,光緒二十二年(1896)重建,宣統二年(1910)培修。李莊南華宮由大山門、戲樓、正殿、廂房組成四合院式佈局。大山門系磚石結構,面闊8米,進深9.6米、通高8.5米,現已維修一新。正殿為硬山式屋頂,五架橡屋前後乳伏搭牽用四柱,面闊18.2米、進深2.6米、高8米。殿後左右兩側原各有一亭,亭為四角重檐,攢尖頂,其面闊4米、高9.5米。其中一亭已拆除,還保留有一亭,就成了今日南華宮的標誌性建築。
2011年,翠屏區人民政府公佈李莊南華宮為文物保護單位。 [1-2] 
中文名
南華宮
修建方
信仰道教的鹽商
補    充
四川南華宮由來及概況

南華宮歷史沿革

南華宮是一座由中國南方華人捐資興建的宮殿,主要是嶺南客家人在四川(含重慶市地區在內)修建聚會的活動場所。是信仰道教的鹽商修建的,莊子著《南華經》,有南華老祖傳説,故定名為“南華宮”,南華宮美名由此而得。
新中國成立之初,四川省還保存大量的南華宮,這些建築物在十年文革‘破四舊’浪潮中紛紛被拆除,保留下來的甚少。
南華宮是廣東客家先民修建的會館。客家先民因為躲避戰亂,在唐代末至宋代末期間,從中原地帶遷移到江西、福建,繼爾發展到廣東定居下來,經過幾百年的時間,清康熙乾隆年間,客家人為了生活相繼來到了廣闊的西蜀大地四川安居,他們帶來了古代漢人的飲食生活文化及風俗習慣,為了凝聚同鄉力量,增強同鄉族人的關係,於清雍正年間(1723年——1736年)在四川遍地都修建了不少的‘集會場所’,來祭祀桑梓大神。在移民居住多的地方,這些場所幾乎每個場鎮都有,在這些場所裏一般供奉着佛、道、儒神像,還在牆上刻畫中國古代名人事蹟典故,每年定期或不定期限進行舞台演出,成為重要的移民活動場所,其面積從幾百平方米到幾千平方米不等的規模,刻工精細,正副殿擺設區分明顯,內外院壩寬敞,現保存下來的南華宮大都經過修善,解放後南華宮的命運和眾多的大小宗祠堂一樣,全部紛紛做為學校、糧食加工房、糧倉、行政辦公場所或是改建民宅了。

南華宮宮殿佈局

宮殿四周圍牆高矮不等,高的或七八米,矮的也有四,五米,但參差有致。圍牆下以黃色條石砌成,上以青磚造就,附以各式各樣的檐帽,牆壁上繪有山、水,魚、附以魚、花草、人物,莫不栩栩如生.給宮殿增添不少情趣,特別是背面圍牆上,塑有一羽開屏的孔雀,下面有祥雲簇擁着的一柄寶劍,蓋為”守宮之祥鳥”, “鎮宮之利器”.整個圈牆色彩協調,文典高難,十分引久注目… 。
拾級上月台便是宮殿正面,宮牆的正門兩側,各繪製一龍頭,其龍眼圓睜,龍口大張,若遇雨天,雨水便從龍嘴湧出,形若風攝,十分壯觀。
宮殿正門是以巨型長條石砌成,高約四米,寬約三米,正門頂上蓋有燕翅形門檐,檐口均以各種瓷片嵌就,檐口下面兩側,鑲嵌有四個木雕宮燈,小巧玲瓏,排列整齊,又飾以龍頭,大小對稱,彷彿是為青鳥衞護宮門照明而造。門檐兩側,各塑一位手挽竹蘭,神態自如的“道家”,他們的身後都有條腳踏祥雲的巨龍。中央有兩位道師盤膝而坐,神態和藹,手中護着一枚方孔銅錢,兩邊各有一位手執利器而猙獰威武的金甲武士護衞着。正門兩側各設耳門,象是宮般雙眼,在觀察來往行人。
步入宮門,頭頂上便是木雕裝飾的戲樓,每逢佳節,道會道教武士將要上樓表演道術。上了台階有一寬敞院壩,前方便是宮梁,殿頂屋檐上嵌砌著各種圖案,正中塑有三位形像各異的道家弟子,他們面目和善,給人一種心胸寬闊的印象。正殿兩邊的牆上蓋有四重燕翅形的風檐。山牆外面還塑有九位騰雲駕霧的道家人物,他們各騎寶馬,似從天上飄然而下。宮殿裏豁然寬敞,雕龍塑鳳,工藝精湛。
惜因年久失修.宮門左偏殿己經拆除,改建成一樓一底磚房,現作飼料加工廠。右偏殿後面,還建有殿堂布局以外的附屬庭舍、箱房、古井等。並設有邊門,門上有一幅醒目的石刻對聯,上聯:“曲徑通幽引人入勝”,下聯:“禪關不鎖明月常來”。(注:二十年代巳成為裕通當鋪的所在地),整個宮殿確實給人以幽淨之感,是一個很有開發價值的旅遊之地。

南華宮建築介紹

南華宮及周邊
南華宮及周邊(8張)
鐵佛鎮四周山巒起伏,土城山在鎮的東北面,山體東北西南走向,主峯787米,山勢險峻,明末築土為寨。清咸豐十一年(1861年)春,入陝的太平天國朱義宣部未破此寨,1933年紅四方面軍路過時曾寨中紮營,古戰場遺址猶存。大東門上有石刻對聯:“道德為藩籬不需雄兵百萬,詩書作甲冑甚來猛將三千。”橫幅:“天生重關”。東嘴山在鎮南四公里,山體東西走向,西北和南面有河環繞,東面懸崖陡壁,上有東嘴寨,下有長嶺寨。1933年範紹增部曾住寨中,五月紅軍特務連攻寨大捷。黃嘴頭在鎮西五公里,山體南北走向,海拔665米,山勢陡峻,山上堅石築城,為黃嘴寨。東、西、南、北寨門,堅如盤石。北門內有一秀麗山峯,美名文筆峯。古時曾用“白鶴黃嘴常翥丁灘啄化魚,青龍藍角天生申溪朝鐵佛”來寫此山情景。熨斗山以其形似熨斗而得名。山體南北走向,山中有洞、寨、天生橋。
南華宮背後禹王宮 南華宮背後禹王宮
南華宮是保護完好的古建築,坐南朝北,佔地1990平方米,建築面積918平方米,前後三進院落,佈局嚴謹,築工精緻。走進大門,頭頂上是一個修建得很精緻的戲樓。往裏走,來到一平整空曠的大壩(800平方米),兩側是長長的廂房,足有四、五十米。正對大壩的高大建築,就是南華宮的正殿了。正殿兩邊有高大而顯赫的古青磚棚牆,那棚牆高出屋脊七、八米。棚牆呈寶塔式,有三層,每層都有一對高翹的拗尖,顯得十分氣派。正殿高約十七、八米,由數十根高約八、九米石柱直立支撐,兩側壁石柱間,由巨型條石砌地基。石柱間嵌以寬厚的整塊木板作牆壁。殿堂中的前後大梁上,各懸一橫匾,後一大長白底黑字橫匾上書“南華宮”,後一細小一點紅底黑字橫匾上書“福被閩南”。這古建築梁、柱、椽、枋、雀替、斜撐、斗拱上的深、淺、平雕,精細而繁雜,人畜花木,樓台亭閣,山川怪石,一應俱有,件件栩栩如生,都是前人留下的藝術品。大殿後面約半米高的平台上,有一小殿。宮內配以天井、院落,顯得幽深錯落,完整典雅。南華宮中值得一提的還有大門門楣左右倒懸的一對尺餘長的石獅,刻工細膩精美,線條流暢清朗,口含寶珠,是難得的藝術珍品。【禹王宮】 此外,古鎮還有禹王宮(也稱湖廣會館,正廳基本完好)、四川人建的川主廟(雄風猶存)、萬壽宮、林家祠、王家祠等等古建築物。另有保存基本完好的七道榨子門。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