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岱山寺

鎖定
岱山寺原名南聖宮,又稱大秀庵,明末清初稱天華宮,始建於明萬曆四十八年(1620年)。隨着歷史沿革和文化背景的變遷以及信仰民眾的傳統信仰習俗,明代的佛教在教理上趨於融合的現象更加徹底化,超越了單一的融合,達到三教歸一的統合佛教。
中文名
岱山寺
外文名
Daishan temple
原    名
南聖宮
投用時間
1620年

目錄

岱山寺簡介

岱山寺 岱山寺
岱山寺山勢平緩,峯聳林茂。從寺右側望去,張、王二山猶如兒女繞膝,霧罩雲飄,其樂融融。左府大秀谷底,泉潭深幽,碧波粼瑩,鳥語蟲鳴,松濤稀稀。山頂上大秀晨鐘暮鼓,山下四秀木魚聲聲遙相呼應,與幽谷同誦,與天宇共鳴,一派梵唄、飛天的佛國境界。寺前的龍潭泉水被信眾視為聖水,每每到來,無不桶盛杯裝帶回讓家人飲之,以求消災免難,吉祥如意。
褚宏的《禪關策進》、《竹窗隨筆》等都很著名,被敬仰為蓮宗(淨土宗)第八祖。同門真人可和德清主張也大略相同,一靜一動,從佛教的實踐當中給近代中國民眾以重大的影響。明末的智旭,在天台山提出禪、淨、律的融合,進而轉入儒、佛、道三教的調和和統合一致。
他的《閲藏知律》,是藏經研究的指南。明代知識階層多傾心於佛教,尤其是嘉興楞嚴寺雕印的明版《藏經》,因是方冊型,所以在民間廣為普及。清康熙、乾隆時代,是文化鼎盛時期,清代佛教承明代融合佛教,並發展為三教合一的佛教,形成了與中國人的現實主義相適的民族佛教。岱山寺正是在這種沖刷和打磨的歷史長河中孕育和沿革。所以它由天華宮轉為大秀庵,到南聖宮又至岱山寺的交替與融匯。所供奉的塑像,佛中有道、道中存儒,這在巢湖佛教史上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寺廟之一。
岱山寺
岱山寺(5張)
《巢縣方誌·南聖宮》又稱:大秀庵位於秀芙鄉大秀山頂,有文字可考建於明末。原為儒、佛、道三教香火之地。山麓有碧秀庵、樂秀庵、懷秀庵、紅秀庵(現為雲岫庵)4座庵院。故歷代相傳:大秀雖小,腳踏四秀。清邑候豫齊柳公張承芳讚美大秀雲:
矗矗大秀上摩,其空靄靄;
晴雲昭回若龍,五彩呈瑞;
靡靡復麈濛濛,變化神妙;
無窮沛然作霖,大被屏蒙;
巍巍地主赫赫,仰止穹窿。

岱山寺現狀

岱山寺現有石壘房屋、殿宇幾十間,呈四合院型。石屋建築極具特色,原始古樸,風格獨一。步入山頂古剎,似乎邁入了超越時空的古石器時代,層層疊疊壘起的座座排排佛龕、神座的廟堂,似煉丹成仙的古堡,又似聚義集賢的寨落。站山門眺望,門吞巒岫,幽韻堪尋。是燒香禮佛,消除煩惱,提升境界的最佳去處。岱山寺於1984年被列為省重點寺廟。
岱山寺釋宏淨法師,待人謙和,為人正直,慈悲善良,艱苦樸素,曾任巢縣人大常委、縣政協委員,與住持釋宏琪法師為岱山寺道場的發展和昌隆,嚴肅道風,以身作則,勳業可觀,高風堪仰。釋宏琪老法師於2004年初圓寂,享年89歲。現由大秀圓通禪寺大禪師釋彌定指派僧員監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