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南美響尾蛇

鎖定
南美響尾蛇(Crotalus durissus)是一種分佈在南美洲的響尾蛇。它們是屬內分佈最廣的物種,且引發多種治療的問題。其下已發現了8個亞種。蛇類經過長年的演化後,有許多的蛇毒蛋白質分子都具有藥效,南美響尾蛇蛇毒具有強烈的神經毒性,會阻斷周邊運動神經的訊息傳導分子的釋放,造成獵物四肢麻痹、窒息而死亡。 [3-4] 
別    名
新熱帶響尾蛇
中文學名
南美響尾蛇
二名法
Crotalus durissus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爬行綱
有鱗目
Viperidae蝰蛇科
響尾蛇屬
南美響尾蛇
分佈區域
除了厄瓜多爾及智利,南美響尾蛇分佈在南美洲的所有國家
命名人、時間
Linnaeus, 1758
保護級別
無危(LC)採用IUCN標準、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附錄Ⅰ、附錄Ⅱ和附錄Ⅲ》(CITES)2019年版附錄Ⅲ

南美響尾蛇特徵

南美響尾蛇可以長達1.8米。頸部到頭部有兩道明顯的黑線(其實視脊椎骨的突起痕跡)

南美響尾蛇分佈

除了厄瓜多爾及智利,南美響尾蛇分佈在南美洲的所有國家。不過,它們的分佈地卻是斷斷續續的,在北部的哥倫比亞委內瑞拉圭亞那、蘇里南、法屬圭亞那及巴西北部有一些孤立的羣落。它們出沒於哥倫比亞及巴西東部至秘魯東南部、玻利維亞烏拉圭巴拉圭及阿根廷北部。它們也在加勒比海的一些島上生活,包括塔瑪林多及阿魯巴。

南美響尾蛇棲息地

南美響尾蛇喜歡大草原、卡丁加羣落及喜拉多。它們也曾在委內瑞拉西北部的海岸叢林出沒。在巴拉圭格蘭查科,它們棲息在較乾旱及多沙的地方。

南美響尾蛇毒素

南美響尾蛇 南美響尾蛇
南美響尾蛇的毒素猶如在玩俄羅斯輪盤,成年響尾蛇的毒素效果只會破壞血液細胞和組織,但年幼響尾蛇還沒有響聲發出警告,因此他們的毒素會讓肌肉彎曲攀莖,並攻擊呼吸系統,導致呼吸衰竭。效果較強的毒素可擬補年幼響尾蛇無法發出警告的缺陷。 [6] 
香港大學地球科學系李一良教授的《南美響尾蛇毒素(Crotoxin)及其結合蛋白質之作用模式》中提出,蛇類經過長年的演化後,有許多的蛇毒蛋白質分子都具有藥效,南美響尾蛇蛇毒的主要成分crotoxin具有強烈的神經毒性,會阻斷周邊運動神經的訊息傳導分子的釋放,造成獵物四肢麻痹、窒息而死亡。 [3-5] 

南美響尾蛇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14年 ver 3.1——無危(LC) [1] 

南美響尾蛇亞種

亞種
命名者
俗稱
分佈
C. d. cumanensis
Humboldt, 1833
委內瑞拉響尾蛇
-
C. d. durissus
Linnaeus, 1758
南美響尾蛇(指名亞種)
-
C. d. marajoensis
Hoge, 1966
-
-
C. d. maricelae
García Pérez, 1995
-
-
C. d. ruruima
Hoge, 1966
-
分佈在委內瑞拉羅賴馬山;在巴西也有發現一些標本。
C. d. terrificus
(Laurenti, 1768)
-
分佈在巴西的卡斯卡韋爾。
C. d. trigonicus
Harris & Simmons, 1978
-
-
C. d. unicolor
Lidth de Jeude, 1887
阿魯巴響尾蛇
分佈在委內瑞拉對出的阿魯巴島上。
C. d. vegrandis
Klauber, 1941
烏拉崗響尾蛇
分佈在委內瑞拉的摩納加斯。

南美響尾蛇分類

圭亞那響尾蛇原先被命名為C. d. dryinus,現已被認為是指名亞種的異名。正確來説,以往南美響尾蛇的指名亞種後來成為了C. simus的指名亞種,而圭亞那響尾蛇則改為南美響尾蛇的指名亞種。C. d. collilineatusC. d. cascavella都被認為是C. d. terrificus的異名。

南美響尾蛇科學分類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綱:
爬行綱 Reptilia
目:
有鱗目 Squamata
科:
蝰蛇科 Viperidae
屬:
響尾蛇屬Crotalus
種:
南美響尾蛇 C. durissus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