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南美澤鹿

鎖定
南美澤鹿(學名:Blastocerus dichotomus)是鹿科、沼澤鹿屬動物,是南美洲最大的鹿,體長達2米長,肩高1-1.2米。雄性動物的體重可達150千克,雌性可達100千克。身體呈赤褐色,在冬天,它們的毛色會轉為更深色。該物種的臀部及眼睛周圍都有白色斑紋。尾巴呈較淡的赤色,長10-15釐米。它們的腳很大,趾間有具彈性的膜,能幫助游泳及在沼澤地上行走。 [4] 
喜歡獨居。該物種發現於亞馬遜河以南至阿根廷北部的沼澤棲息地。棲息海拔高度在100-1000米之間。南美澤鹿一般獨居或成2-3只小羣。食物通常是草、蘆葦和水生植物,但在長期洪水期間可能包括灌木和藤本植物。有時會入侵農田吃農作物。該物種以往遍及整個南美洲,但現在僅限於在巴西巴拉那州及巴拉圭的沼澤及湖泊。 [1]  [4] 
中文名
南美澤鹿
拉丁學名
Blastocerus dichotomus
別    名
沼澤鹿
外文名
英文 Marsh Deer
法文 Cerf des marais
西班牙文 Ciervo Marismeño, Ciervo de los Pantanos
德文 Sumpfhirsch
葡萄牙文 Cervo do Pantanal
同義學名
Cervus dichotomus Illiger, 1815
國際瀕危等級
易危(VU) [1]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哺乳綱
偶蹄目
鹿科
沼澤鹿屬
南美澤鹿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亞    目
反芻亞目
亞    綱
真獸亞綱
亞    科
空齒鹿亞科
空齒鹿族
亞    種
無亞種 [2] 
命名者及年代
(Illiger, 1815)
保護級別
CITES 2019年版附錄Ⅰ [3] 

南美澤鹿形態特徵

南美澤鹿是最大的南美鹿,頭體長度通常不到2米,肩高為1-1.2米。一般體重150千克。其部分特徵是其成熟時具有8-10角的大型多角鹿角。只有雄鹿有鹿角,鹿角呈網狀,長60釐米。夏天毛皮呈紅棕色,冬天則變成深棕色。尾巴呈紅橙色,濃密,長10-15釐米。該物種的腳很大,蹄之間有一層彈性膜,這可能有助於防止它們在沉入自己喜歡的沼澤棲息地的泥漿中。腿在跗關節以下呈黑色,口吻上有一條黑色帶子。有白色的眼環,耳朵很大及耳朵邊緣呈白色。雄性在一年中的任何特定時間鹿角都不會脱落,並且可能會保留鹿角近兩年。小鹿單獨出生,毛色成熟無斑點。 [4] 
南美澤鹿

南美澤鹿棲息環境

南美澤鹿只棲息在沼澤、潘塔納爾濕地及大峽谷,一般在水深達半米的地方。它們是游泳能手。沼澤中高的植物可以幫助保護它們隱蔽,以防止天敵的侵害及提供食物。喜歡有積水和茂密植被的沼澤地。它們還在雨季利用被洪水淹沒的稀樹草原,但在旱季則靠近茂密的蘆葦叢或靠近永久水源的類似植被。周圍的山區地形也可能是有利的,但這可能是人類狩獵壓力的產物,因為進入山區可能是最困難的。 [4] 

南美澤鹿生活習性

南美澤鹿行為

南美澤鹿不是佔據地盤性的物種,領地意識不強。一般會在它們的分佈地周圍覓食。通常是黃昏時分最活躍。有些種羣夜間活動,但會按季節及特定情況而改變。具體取決於季節和狩獵壓力。南美澤鹿通常單獨活動或成2-5只的小羣,偶爾也會觀察到較大的羣。它們在雨季分佈廣泛,活動範圍很大,但在旱季則集中在水邊。雄性比雌性有更大的活動範圍。南美澤鹿是獨居的,或是以少於6頭的羣族聚居。 [4] 

南美澤鹿食性

南美澤鹿是草食性動物,其飲食與其他種類的鹿相當,但南美澤鹿主要吃水生和河岸植物。胃分析發現,睡蓮和其他葉子、草和水草均有食用。一項研究發現,草類佔其飲食的約50%,豆類佔31%。 [4] 

南美澤鹿分佈範圍

分佈在阿根廷、玻利維亞、巴西、烏拉圭及巴拉圭。以往遍及整個南美洲,但截止2016年,該物僅的分佈區域僅限於在亞馬遜地區的巴西巴拉那州及巴拉圭。 [1] 
南美澤鹿分佈圖 南美澤鹿分佈圖 [1]

南美澤鹿繁殖方式

發情通期常發生在10-11月,但繁殖季節可能不固定,雄性之間似乎並不特別具有攻擊性。據報道,5-9月以及9-11月有新生小鹿。孕育期可能長達一年。妊娠期約為200日。每胎一般會產一頭幼鹿,有時會多達兩頭,介乎10-11月間出生。出生時的幼鹿是白色的,一年後就會有像成年的毛色。 [4] 

南美澤鹿保護現狀

南美澤鹿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16年1月28日——易危(VU)種。 [1] 

南美澤鹿種羣現狀

儘管巴西1995年的調查顯示南美澤鹿的數量比以前記錄的要多,但該物種在其大部分分佈範圍內正在減少。PHVA研討會收集的信息表明,巴西仍有大約41,000只南美澤鹿存活(Pinder 1996年)。在阿根廷,伊貝拉沼澤中的動物數量估計約為2,000只,其他重要種羣來自福爾摩沙和巴拉那河三角洲(Varela等人,2001年)。在玻利維亞,貝尼稀樹草原和諾埃爾·肯普夫國家公園有幾個種羣,2004在潘帕斯荒地進行的種羣數量調查估計,馬迪迪國家公園北部有700只鹿(Gomez和Ríos-Uzeda 2004年)。 [1] 
巴拉圭的主要種羣分佈在人口密度較低的亞西雷塔地區。據報道,巴拉圭的大多數種羣在20世紀70年代都在下降(Jungius1974年,1976年)。在秘魯,該物種在Pampas del Heath地區有少量出現(2002年)。烏拉圭對該物種的最後記錄可以追溯到1958年(Ximenez等人,1972年;González,1994年)。 [1] 

南美澤鹿主要威脅

由於過度捕獵以及農業、種植園和水壩對濕地的改造,南美澤鹿的數量正在減少。在巴西和阿根廷,水電項目消除了許多大河沿岸的洪泛區棲息地,包括蒂特河、巴拉那河和格蘭德河,而養牛場則嚴重減少和破碎了棲息地。與家畜的競爭可能是一個主要威脅,與金礦開採相關的水道污染是潘塔納爾濕地的一個嚴重威脅。牛疾病的意外傳入可能是20世紀70年代玻利維亞報告的巨大損失的原因,當時據報道繁殖障礙很常見(Mann和Schuerholz 1977年)。Beccaceci在1994年還提到疾病、狩獵和與牲畜的競爭是阿根廷伊貝拉自然保護區可能的衰退因素。在巴拉那河三角洲,沼澤地轉變為外來樹木種植園和狩獵,威脅着阿根廷的南美澤鹿種羣(Varela 2003年)。在巴西,蜱蟲感染是繼巴拉那河流域棲息地喪失之後最重要的死亡原因之一(Szabo等人,2003年)。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