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南粵馬兜鈴

(中藥)

鎖定
南粵馬兜鈴,中藥名。為馬兜鈴科植物南粵馬兜鈴Aristolochia howii Merr. et Chun的塊根。南粵馬兜鈴分佈於海南。具有清熱解毒之功效。常用於慢性支氣管炎,喘息性氣管炎,小兒肺炎,細菌性痢疾及乳腺炎,闌尾炎,皮膚化膿性感染。
中文學名
南粵馬兜鈴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木蘭綱
馬兜鈴目
馬兜鈴科
馬兜鈴屬
南粵馬兜鈴
分佈區域
海南
採收時間
全年可採挖
用    量
內服:煎湯,6-9g

南粵馬兜鈴入藥部位

塊根。

南粵馬兜鈴性味

味苦,性寒。

南粵馬兜鈴功效

清熱解毒。

南粵馬兜鈴主治

用於慢性支氣管炎,喘息性氣管炎,小兒肺炎,細菌性痢疾及乳腺炎,闌尾炎,皮膚化膿性感染。

南粵馬兜鈴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6-9g。

南粵馬兜鈴採集加工

全年可採挖,去鬚根、雜質,洗淨切片,曬乾。

南粵馬兜鈴形態特徵

南粵馬兜鈴又名侯氏馬兜鈴。木質藤本。塊根長圓形或卵形,常數個相連。小枝平滑或稍具縱稜,嫩時密被棕色長柔毛。葉互生;葉柄長1-2cm,密被棕色長柔毛。葉片革質,闊長圓狀倒披針形、線形或長圓形,長7-20cm,寬度常因形狀不同而變異較大,通常上部寬5-10cm,向下漸狹,最下部寬僅1-2cm,有時上部與下部近等寬,寬2-6cm,先端短尖至漸尖,基部狹心形,邊全緣或上部每邊有1-3個微波狀圓裂齒,或有時僅一邊有齒,另一邊全緣,下面密被微柔毛,沿葉脈被倒生長柔毛。花單生或2朵聚生,有時排成總狀花序,生於葉腋或老莖上;花梗纖細,長3-4cm,疏被長柔毛;小苞片着生於花梗近基部,鑽形;花初呈粉紅色,以後暗褐色,花被管中部急劇彎曲,下部長2-3cm,直徑3-5mm,彎曲處至檐部與下部近等長但稍狹,常有1/3與下部貼生,具縱脈紋,外面被棕色長柔毛,內面近基部密被細柔毛;檐部擴展呈盤狀,正圓形,直徑1.5-3cm,邊緣淺3裂,裂片平展,闊卵形,近等大;花葯長圓形,長達3mm,成對貼生於合蕊柱上;子房圓柱形,長約lcm,6稜;合蕊柱先端3裂,裂片先端尖,邊緣向下延伸,具乳頭狀突起。蒴果長圓狀,長約4cm,成熟時6瓣開裂。花期5-9月,果期10-12月。
南粵馬兜鈴
南粵馬兜鈴(2張)

南粵馬兜鈴生長環境

生於向陽乾燥的疏林中。分佈於海南。
[1] 
參考資料
  • 1.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華本草》編委會.《中華本草》: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