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南社村

(廣東省東莞市茶山鎮下轄村)

編輯 鎖定
南社古村位於廣東省東莞市茶山鎮,處於南社村樟崗嶺與馬頭嶺之間。東經113°53'40″—113°54'08″,緯度23°03'58″—23°04'27″,海拔25米—30米。離市中心區約18公里,離茶山鎮中心區2公里,面積為11000平方米,現有人口3463人(行政村人口)。
南社村始建於宋代,已有800多年的歷史。南社古建築羣佔地面積共11萬平方米,與“客家圍”、“潮汕大屋”有所不同,具有濃厚的嶺南風情及珠三角水鄉特色,是我國保存着較為完好的明清古建築羣之一。 [7]  榮獲“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廣東最美麗鄉村”等稱號。
2006年南社村古建築羣作為明至清代的古建築,被國務院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8]  2019年7月28日,南社村入選首批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名單。 [1]  2022年11月,入選2022年中國美麗休閒鄉村名單。 [9] 
中文名
南社村
別    名
南畲 [10] 
地    點
廣東省東莞市
處    於
南社村樟崗嶺與馬頭嶺之間
稱    號
中國歷史文化名村

南社村基本介紹

編輯
古村位於東江之南,寒溪河之東的馬頭嶺與樟崗嶺之間,周圍有大片埔田,小山包種滿荔枝。村中心的長形水塘由四個水塘連成,其形似船。塘邊的古榕綠葉婆娑,傍晚百鳥歸巢,早晨眾鳥爭唱,一派朝氣蓬勃的新景象。古村始建於宋朝,已有800多年曆史。南社村擁有謝氏大宗祠,謝氏宗祠、社田公祠、晚節公祠等30座。

南社村歷史沿革

編輯
村因村落建於南畲塱邊,故名南畲,後因畲與蛇同音,而蛇為民間所忌,故以“社”代之而取名南社。
宋、元朝年,屬東莞縣。民國時期,屬茶山鄉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屬茶山鄉、茶山鎮南社鄉、茶山大鄉南社小鄉。1958年,屬石龍人民公社南社生產大隊。1959年,屬茶山人民公社南社生產大隊縣。1983年,屬東莞市茶山鎮南社行政村。 [10] 

南社村經濟

編輯
傳統經營以農業為主,種植的農作物有水稻、豆類、甘蔗、木薯、蕃薯,另有種植荔枝、龍眼、黃皮等果樹。現時經營改革開放初期,村有酒廠、磚廠、糧油廠、碾米廠。1993年後,隨着工業化的推進,傳統農業逐漸衰退。2015年,村裏有工業企業200家,經營行業涉及製衣、電子、模具、塑膠等,總產值佔全村工農業產值的90%以上。另有個體工商户757家,村集體有廠房配套設施面積13萬平方米,經營總收入3414萬元,總支出1530萬元,集體資產總額3.5億元。。村(居)民主要收入來源:工業生產、商業經營、工資收入、村集體經濟分紅、房屋出租等。 [10] 

南社村物產資源

編輯
南社村 南社村
800多年的木棉樹一棵,胸圍5.5米,樹頭有許多根瘤;500多年的榕樹一棵,冠幅28米,高15米;300多年的榕樹六棵,冠幅平均19米;200多年的榕樹三棵;100多年的榕樹五棵;100多年的富貴子樹三棵,樹頭奇特。

南社村公共設施

編輯
2000年初年全村村道實現水泥硬底,90年代中期年通自來水,60年代後期年通電,20世紀50年代年通電話,90年代後期年通網絡。
2015年,中學有學校,共1個,幼兒園有幼兒園共2個,體育設施有籃球場,共4個。公園有休閒公園,共3個。村民活動中心老人康樂中心,共1個。圖書室有農家書屋和電子閲覽室,藏書5000冊。 [10] 

南社村重點建築

編輯
(1)社古寨牆
始建於明崇禎十七年(1644)十月,寨牆以夯土紅石做牆基,青磚砌築樵樓,全長302.5丈,共有樵樓21座,各有名目,各有楹聯。寨牆建成後,先後抵禦了順治五年(1648)李萬榮等率眾七日的圍攻和康熙十年(1671)劉進的圍攻。現寨牆殘留數段,樵樓尚存一二。
(2)謝氏大宗祠
南社村 南社村
三開間三進院落佈局,抬梁與穿鬥混合式樑架結構,二進檁條之間用卷草花紋雕刻的叉手與託腳連結,首進屋脊陶塑和二、三進屋脊灰塑及封檐板木板木雕工藝精美。採用歇山屋頂,為東莞地區祠堂少見。現存始建時用的香灶和明嘉靖三十年(1555)肇建碑刻。
南社村是一座以謝氏家族為主的血緣村落。但謝氏還沒移來的時候,南社已經存在了,有戚、席、、黃等姓氏的居民在此生活。
據史料記載,遠在南宋時期這裏即已立村,原稱“南畲”,到了清康熙年間改名為“南社”,南社成了謝氏族人改變家庭或個人命運的轉折點,謝氏的到來成全了南社村數百年的輝煌。
南社村 南社村
南宋末年,蒙古人南侵,攪得宋人不得安生。1275年的大半年中,生活於江浙一帶的謝尚仁天天惶惶不可終日。他走啊走,歷史的際遇讓他的腳步停在了南社,再也沒有離去。
謝尚仁是出現在南社村的第一個謝姓人,是南社村謝氏家族的始祖。
“我們老祖宗尚仁公的父親和祖父都是宋朝的地方官,分別擔任過廣東南雄州推官和南雄郡司馬。尚仁公37歲到南社來,雖然是給人擦皮鞋的,但非常注重子女的教育,這一傳統代代流傳下來,因此南社村人才輩出,歷史上出了11個進士舉人,29個秀才,其中有位先人還跟隨左宗棠南征北戰,被封為建威將軍。”謝氏家族後裔、南社村委會主任謝全坤告訴我們。
才興丁旺,謝氏家族很快就在南社村崛起,而其他姓氏的人卻慢慢衰落了。
(3)百歲翁祠
南社村 南社村
三開間三進院落佈局,硬山屋頂,始建於明朝,現存明萬曆二十三年(1595)《百歲翁祠記》碑刻,記載為紀念百歲老人謝彥慶而將其居所改為祠。現存神台基座及碑座紅石雕刻具有明代風格。
(4)百歲坊
始建於明萬曆年間二十年至二十六年(1592-1598)。當時南社村的謝彥眷夫妻都同時超過一百歲,東莞縣令李文奎上報朝廷,朝廷准予建祠,公祠命名為“百歲坊”,所以百歲坊的正面像牌坊一樣建築。現存建築三開間二進院落佈局,首進為三間三樓牌坊,歇山屋頂,檐下施如意斗拱,影壁須彌座紅石雕及二進樑架木雕工藝精巧。百歲坊坊祠結合,佈局奇巧,1993年被列為東莞市文物保護單位。
(5)謝遇奇家廟
清同治四年乙丑科中式第四十二名進士,官至副官,當時跟左宗棠到新疆平亂,立下戰功後任職總兵。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為紀念武進士、官至總兵官的謝遇奇而建,建築為兩進院落四合院式佈局,硬山屋頂,抬梁與穿鬥混合式樑架結構。樑架金木雕石雕、正脊的陶塑工藝精美,首進垂脊人物和動物灰塑形象栩栩如生,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1993年被列為東莞市文物保護單位。
(6)資政第
為清光緒二年(1876)丙子恩科會試中式第九十九名武進士、官禮部主事謝元俊書院,青磚麻石三開間二進院落佈局,走廊從天井中間通過,二進明間天彎罩木雕工藝精湛,木雕上的動物栩栩如生,是難得的藝術品,門窗裝飾具有西洋風格。
(7)典型民居
南社民居大都為三間兩廊佈局,以光緒六年(1880)武進士謝汝鏐家宅為典型代表。建築為三間兩進院落佈局,與祠堂相比,顯得樸素實用,但仍有灰塑木雕石雕等藝術構件裝飾。
這些融家廟、水坊、古井為一體的古建築羣落不僅保留了較為完整的明清文化,而且還成了考察早期珠三角地區水鄉居民生活狀況的鮮有的依據,具有極高的歷史文物價值和開發利用價值。茶山南社村古建築羣現為廣東省省級文物重點保護單位。

南社村出行攻略

編輯
南社村 南社村
要想體會古村的絕妙之處,必須要有魚一樣逍遙的心情。如果你不帶着過多的奢望,不要帶着世俗的目光,只是想一個人靜靜地在巷中走過。那麼在這個“美麗的古村,破爛的古村。”也許你會看水就是水,看水不是水,看水還是水,否則這兒也許沒帶給你驚喜,還撲面而來些許遺憾吧。
南社交通手冊:開車去或坐公交車去都可。只要能找到茶山鎮就能摸到古村,小村實在不大。
交通1:廣深火車---石龍下車------坐摩托或坐出租車南社
交通2:也可在石龍下車後,坐公汽到茶山(2元,5分鐘),再坐摩托進去。路線,最好是做大巴至東莞汽車客運東站(40),然後乘坐74路公交(3元),終點站就是南社古都。
交通3:從廣州搭乘往東莞的班車,在東莞下車轉搭往石排、茶山等市內公交車,再轉坐摩托(3—4元)即可順利到達古村。
相關圖賞:“探寶中國古村落”之南社村 [2] 

南社村獲得榮譽

編輯
2019年9月,南社村入選首批“廣東省文化和旅遊特色村”名單。 [3] 
2020年11月20日,獲第六屆全國文明村鎮榮譽稱號 [4] 
2021年9月,被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農業農村部、中央宣傳部、民政部、司法部、國家鄉村振興局表彰為“第二批全國鄉村治理示範鄉村”。 [5-6] 
2022年11月,入選2022年中國美麗休閒鄉村名單。 [9]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