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南瓶鼻鯨

鎖定
南瓶鼻鯨(學名Hyperoodon planifrons)遠不如其近親北瓶鼻鯨來得有名。它們似乎從未成為商業捕鯨的對象,也未有任何特定的田野調查。因此,人們對它們的瞭解大多來自於對擱淺個體的解剖,或是科學家在調查其他鯨豚時意外的目擊記錄。已知南瓶鼻鯨僅分佈於南半球,但過去在印度洋與太平洋熱帶海域觀察到的“熱帶瓶鼻鯨”(tropical bottlenose whale)是否就是南瓶鼻鯨,幾十年來一直困擾着科學界。雖然這些目擊記錄外型非常像南瓶鼻鯨,不過有部分學者認為應屬他種,可能是難以捉摸的朗氏中喙鯨(Longman's Beaked Whale)。
外文名
Southern Bottlenose Whale
中文學名
南瓶鼻鯨
拉丁學名
Hyperoodon planifrons
動物界
喙鯨科
分佈區域
南半球水域,日本南部,夏威夷附近,太平洋水域及印度洋水域
背鰭位置
中央偏體後方
成年重量
6-8噸
族羣大小
1-25
良好食區
在南極,10只以下的族羣較普遍

南瓶鼻鯨食性

南瓶鼻鯨 南瓶鼻鯨
它們專吃槍烏賊與魷魚,胃內容物幾乎全為頭足類嘴喙殘渣,其中有部分南極、亞南極海域的槍烏賊也是抹香鯨喜愛的食物,不過南瓶鼻鯨似乎傾向於食用較小型的種類。另外可能包括少量魚類與無脊椎動物

南瓶鼻鯨形態特徵

雄/雌
額隆與小嘴喙的顏色比其他部分淡,寬大的噴氣孔位於凹處,末端稍微彎曲,尾鰭略呈鈎狀或三角形,上顎的上方凹陷,漸向末端縮小的小胸鰭,末端尖鋭,軀體經常有擦傷與疤痕,腹部呈斑駁的乳褐色或灰白色,體型呈結實的圓筒狀。
尾鰭
深潛前,可能會將尾鰭揚升出水,尾鰭沒有凹刻,寬大尾鰭的後緣向內凹,呈均褐或灰色
顎骨
雄性的顎骨 下顎頂端的牙齒突生外露 未成年雌性的頭部 仔鯨的顏色比較深,仔鯨與雄鯨的額隆較不明顯。
南瓶鼻鯨資訊極有限,也很少在海上見到。它們生活在遠離船隻航線的水域,並未遭受嚴重的獵捕,所以對其研究不如北瓶鼻鯨那樣深入。南瓶鼻鯨的額隆頗像顆球,而且年紀越大越突出,雄成鯨的尤其顯著;老雄鯨的前額前方几乎筆直而平坦。一般有兩顆牙齒,雌鯨的留在牙齦內,雄鯨的則突生出來。然而也有一些雄鯨長有4顆牙齒,或完全沒有。雌雄兩性的上下顎都有牙籤狀的退化牙齒。南瓶鼻鯨可能會與小鬚鯨阿氏貝喙鯨,以及有時會與之結伴的長肢領航鯨混淆。

南瓶鼻鯨行為習慣

少有遊近船隻的記錄,但可能是因為缺乏觀察資料,而非它們生性害羞。長潛之後,會在海面停留10分鐘或以上,每30至40秒噴氣一次。樹叢狀的噴氣高約1至2米,稍微向前噴射,天氣好的時候清晰可辨。能夠在水中停留至少1個小時,但是典型的潛水時間較短。快速游泳之際,尤其在受到威脅時,可能在浮升時將頭部舉出水面。或許能夠潛得很深,但是潛水時,水平的移動距離通常不長。

南瓶鼻鯨分佈範圍

分佈範圍較北瓶鼻鯨廣泛,記錄來自整個南極北方至南緯30度的南半球水域。其他可能的目擊地點包括日本南部,夏威夷附近,以及沿着赤道的太平洋水域及印度洋水域,但都還未經確認;可能是本種的不同族羣。大陸架外緣與海底峽谷上方,水身超過1000米的水域最常見。很少在水深低於200米的水域出現。夏季時南極冰山邊緣的100公里內最常見,南極冰山邊緣似乎也是相當普遍的分佈地區。

南瓶鼻鯨鑑別方法

背鰭位於背部的後2/3處
前額呈突球狀
嘴喙明顯突出
結實的軀體呈圓筒狀
體色呈藍黑至黃色
老鯨身上的疤痕極多
噴氣呈清晰的樹叢狀
上顎上方向內凹
尾鰭沒有凹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