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南王緒遺址

鎖定
南王緒遺址,位於山東省煙台市蓬萊區北溝鎮南王緒村南。遺址北側為民居,西鄰耕地,東為天然河溝,南鄰206國道,其上為果園。 [2] 
南王緒遺址為新石器時代遺址,南北長110米,東西寬80米,面積8800平方米。屬大汶口文化中晚期遺存。從器物形制變化可知該遺址延續時間較長,對研究打製石器和製陶工藝以及古代人類的生活水平、習性,有着重要的實物資料價值,是膠東地區不可多得的遺址。南王緒遺址東、北、西面均為斷崖,原始文化堆積層厚0.3~3.2米。北側斷崖發現原始居住面,炕坑、柱洞、墓葬、石棺、灰坑及人骨清晰可見。 [2] 
2013年5月3日,南王緒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3] 
中文名
南王緒遺址
地理位置
山東省煙台市蓬萊市
所處時代
新石器時代
佔地面積
8800 m²
保護級別
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編    號
7-0221-1-221

南王緒遺址歷史沿革

從新中國成立前至20世紀80年代初期,遺址北側和西側因取土、蓋房、修路曾遭到部分破壞。
1983年,蓬萊縣文物部門對南王緒遺址現狀、文化內涵整理歸檔,併成立了文物保護小組。
1989年,由於軍事需要,在遺址內挖一條電纜溝,對電纜溝回填後,將遺址北斷崖用磚砌起了擋牆。 [2] 

南王緒遺址遺址特點

南王緒遺址為新石器時代遺址,南北長110米,東西寬80米,面積8800平方米。遺址共分五層:一層為耕土層,二層到四層為文化層,五層為生土層。該遺址原始文化堆積層厚0.3~3.2米,文化層厚度由北向南呈遞減趨勢。遺址東、北、西三側均為斷崖,從北斷面可見二層文化層含有紅燒土塊堆積、陶片、炭粒;三層文化層含有紅燒土塊堆積,共有三小層;四層文化層有兩個柱洞和灶坑,灶坑裏佈滿紅燒土塊,四層還有三處人骨及人工鑿制的洞穴。遺址北側斷面從東往西20米、距地表2.25米處有一石棺墓,可見石砌棺體和人骨。遺址西北角斷面可見灰坑及一座宋代磚室殘墓。遺址東部多見墓葬和灰坑。西側斷面灰炕中有大量蛤殼、礪殼等遺物。 [2] 
南王緒遺址

南王緒遺址文物遺存

南王緒遺址曾採集到夾砂灰陶鼎足、器物口沿、紅陶片、彩陶片、骨針、石斧、石錛、石網墜、磨棒、束髮器、殘豆盤、殘銅劍等器物標本。 [2] 

南王緒遺址歷史文化

南王緒遺址的發現引起了國內外專業人士的極大關注,中國社會科學院、北京大學、山東大學考古人員及日、美、英、法等國家的學者多次來此考察。從出土文物種類、質地和地層疊壓關係可以看出,遺址大致經歷了三次歷史變化:第一時期為聚落形成時期,公元前4000年前,人類祖先依據沿海、臨山、面河等環境條件,在此居住下來,代表器物有手製夾砂陶器、刃部磨光石斧和長錐狀把手;第二時期為聚落髮展鼎盛時期,代表器物有彩陶、蘑菇狀把手、骨針、束髮器等;第三時期為聚落衰敗時期,代表器物有短錐狀鼎足、舌狀鼎足、泥質灰陶等。 [2] 

南王緒遺址文物價值

南王緒遺址中發現的手製夾砂紅陶、彩陶、泥質灰陶等,反映了製陶工藝的歷史跨度;從刃部磨光石器到通體磨光石器佐證了石器發展史;束髮器的發現,證實了新石器時代特定環境下人們的生活習俗和水準;戈、劍、豆及宋墓的發現,表明該遺址除新石器時期遺存外,其他遺存也相當豐富,而且遺址中的石棺墓在膠東地區較為罕見;遺址處於馬蘭黃土發育很好的高台地上,土質密結,易建住處並可防山洪沖刷,其周邊環境為先民捕撈打魚、狩獵、採集野果、火耕提供了極佳條件,其選址也為文物考古調查提供了參考價值。
南王緒遺址延續時間較長,出土文物種類較多,對研究新石器時代文化的發展序列,探索其文化起源具有重要意義;對研究中國史前貝丘聚落居住水平以及環太平洋地區貝丘聚落形態的研究有重要參考價值;也為研究中國史前海洋經濟形態的產生和演變提供了科學依據。 [2] 

南王緒遺址保護措施

1996年7月,南王緒遺址被煙台市人民政府公佈為煙台市文物保護單位。 [1] 
2013年5月3日,南王緒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3] 

南王緒遺址旅遊信息

  • 地理位置
南王緒遺址位於山東省煙台市蓬萊區北溝鎮南王緒村南。 [2] 
  • 交通信息
乘坐煙台市內公交蓬萊B101路、 蓬萊B102路 、 蓬萊B103路到南王緒(南)站可達。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