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南涅水洪教院

鎖定
南涅水洪教院,初名“弘教寺”,位於山西省長治市沁縣南涅水鄉南涅水村北隅,佔地面積2483平方米,始建年代不詳。 [3] 
南涅水洪教院現為三進院落,坐北朝南,南北長89.3米,東西寬27.8米;中軸線上由南向北有:天王殿、二佛殿、大雄寶殿及其兩側的伽藍殿、關帝殿。現存大雄寶殿為元代遺構,天王殿、伽藍殿和關帝殿為明代,二佛殿為清代。 [3]  南涅水洪教院保存着金元交替時期的木構建築,具有重要歷史價值。 [3] 
2013年5月,南涅水洪教院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中文名
南涅水洪教院
地理位置
沁縣城北30千米的南涅水鄉南涅水村北隅
所處時代
元至清
佔地面積
2483 m²
保護級別
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批准單位
國務院
文物編號
7-0812-3-110

南涅水洪教院歷史沿革

據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沁州志》載,南涅水古為蔡皋狼之地,漢置涅水縣,晉稱涅縣,後周改陽城縣,北魏設鄉郡,隋稱甲水,唐入潞州,宋隸威勝軍,金元明清歸沁州銅鞮管轄。南涅水曾為縣邑治所,歷史悠久,文化昌盛。東漢永平十年(67年),隨着佛教傳入中國,南涅水已建起了佛教寺院。初名“弘教寺”,取弘揚佛法,教化眾生之意。 [2] 
南北朝時期,佛教興盛,寺院規模日趨擴大,佛教僧侶驟增,信佛居士遍佈城鄉。這一時期興起了鑿造石刻、石窟寺的高潮,著名的“沁縣南涅水石刻”就是在北魏永平元年(508年)由佛教僧侶和信士捐資捐刻的,一直延續到北宋天聖九年(1031年)。後寺院建築毀於兵火。石刻、石像則埋於地下保存。 [2] 
金代重建寺院,金大定九年(1169年)敕於“洪教三院”,木製牌匾今仍懸掛在大雄寶殿之前。 [2] 
元至元八年(1271年),重修。
明天順年間(1457年—1464年),重修。
清康熙三年(1664年)亦重修。
清民時期及建國後也曾多次修葺。 [2] 

南涅水洪教院建築格局

南涅水洪教院現為三進院落,坐北朝南,南北長89.3米,東西寬27.8米,佔地面積2483平方米;中軸線上由南向北有:天王殿、二佛殿、大雄寶殿及其兩側的伽藍殿、關帝殿。現存大雄寶殿為元代遺構,天王殿、伽藍殿和關帝殿為明代,二佛殿為清代。 [3] 

南涅水洪教院主要建築

南涅水洪教院大雄寶殿

大雄寶殿面闊、進深均為三間,單檐懸山頂,筒板瓦屋面。前檐斗栱為五鋪作出雙杪,重栱計心造,第二跳華栱做假琴面昂,跳頭出斜栱,琴面昂耍頭及雲狀耍頭共存,補間鋪作隱刻。後檐斗栱不出跳。殿內廳堂構架,六架椽屋前後搭牽用四柱,叉手與丁華抹頦栱相交直抵脊槫。天王殿面寬三間,進深四椽,單檐懸山頂,筒板瓦屋面。柱頭科三踩單昂,五檁中柱式構架,脊檁下單材襻間,連身對隱,金檁下用捧節令栱。二佛殿面寬三間,進深五椽,單檐懸山頂,檐下設斗栱,為一斗三升交麻葉,脊檁處有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重建題記。伽藍殿、關帝殿面寬均為一間,進深四椽,單檐懸山頂,檐下設三踩斗栱。院內現存有金代牌匾,元代《洪教院記》碑碣和清碑碣各1方,清代重修碑2通,民國十年(1921年)重修碑1通。 [3] 

南涅水洪教院觀音閣

在洪教院西北200米處,保存着一座觀音閣,俗稱水閣涼亭。一池清泉晝夜縈廽,清澈見底。池內游魚嬉戲,歷歷可數。泉水冬暖夏涼,飲用甘甜。水池佔地面積百餘平方米,正方形池墁由50根望柱、欄杆圈就,中間鑲嵌着欄板,精雕細刻,圖案精美。磚、石、木結構的觀音閣,坐落在深插水中的12根石柱之上,每面四柱三門,隔扇花菱,玲瓏剔透。斗拱支檐,木方額穿插,飛檐凌空,古樸典雅。屋頂單檐歇山頂,筒瓦覆蓋,脊獸皆備,給人一曲線柔和的飄逸美感。觀音水閣內保存着:觀音、文殊、普賢三大士和十八羅漢的彩塑,個個形象生動,造型各異。樑架及其他構件上“觀音救八難”、“太子游四門”等壁畫,色彩莊重,勾勒傳神。 [2] 

南涅水洪教院研究價值

南涅水洪教院建築規模較大,格局基本完整,歷史沿革可考,尤其是保存着金元交替時期的木構建築,具有重要歷史價值。 [3] 

南涅水洪教院保護措施

南涅水洪教院 南涅水洪教院
2013年5月,南涅水洪教院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南涅水洪教院旅遊信息

南涅水洪教院地理位置

南涅水洪教院位於山西省長治市沁縣城北30千米的南涅水鄉南涅水村北隅。 [2] 
南涅水村

南涅水洪教院交通信息

自駕前往南涅水洪教院:從武鄉站出發,路程大約18.6千米,約需24分鐘。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