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南海潮

(1963年蔡楚生、王為一執導影片)

鎖定
《南海潮》是蔡楚生王為一執導的革命題材劇情片,由吳文華、張錚主演,於1963年上映。
該片講述解放前,南灣漁民長年受漁霸、反動派、日本侵略者的殘酷壓迫、剝削、殘殺,在共產黨幫助下,他們走上了翻身求解放的鬥爭道路的故事 [1] 
中文名
南海潮
外文名
Waves On The South-China Sea
類    型
劇情
出品公司
珠江電影製片廠
製片地區
中國
導    演
蔡楚生、王為一
編    劇
蔡楚生、陳殘雲、王為一
主    演
吳文華、張錚
片    長
78 分鐘
上映時間
1963年
對白語言
普通話
色    彩
黑白

南海潮劇情簡介

劇照海報
劇照海報(5張)
南灣,是南海一個美麗的漁灣,1958年,在沸騰的社會主義建設中,這裏的生產有了很大發展,並在興建造船廠。在沙灘上,孩子們挖出了一頂鏽蝕的日軍鋼盔,這使公社書記廖阿彩想起抗日戰爭時期的一次戰鬥,她又去找來漁霸高仁利的“老拘頭手杖”。這些東西標誌着南灣人民的血海深仇和鬥爭的勝利。接着,在大榕樹下,她給孩子們講起了往事:
1927年在廣州,國民黨反動派背叛了革命,工人赤衞隊隊員—— 現任地委書記的張伯在和敵人進行了激烈的鬥爭後,因負傷奉命撤退到南灣來,開了個小鐵鋪作掩護,從事地下鬥爭。那時的南灣,漁民們受着漁霸的殘酷壓迫和岸上人的封建歧視,不能與岸上人通婚。可是,有個七八歲的農家小姑娘阿彩既不懂也不管這些,揹着頑固而又有點貪心的父親老廖,和漁民老鄭的小兒子金喜很要好。他們還和小夥伴們一起玩“拜堂成親”的遊戲,小阿彩“嫁給”了小金喜。這觸怒了漁霸高仁利的兒子高子端,他們打了起來。金喜的哥哥金水還因此受到高仁利那根“老拘頭手杖”的毒打。這時,惟有張伯最關心和疼愛這些受欺凌侮辱的小心靈。
10年以後,金水已成親,妻子很賢慧,他們有了兒女,男孩貓仔更是十分聰明可愛。高仁利要金水承擔鉅額的冤枉債,他因竟敢口出怨言而被痛毆。長大後的金喜和阿彩正暗自熱戀着。他們在海灘上勞動,但咫尺天涯,難通心曲。不意窺透他們心事的漁民小夥子,竟用男女聲對唱的漁歌,把他們的心事唱了出來。貓仔對這些也很感興趣,這使金喜和阿彩之間情意盎然,相愛更熾。高子端在日本士官學校畢業,並從香港帶了一位嬌滴滴的太太回來。高家要阿彩去抵債,當子端妻的丫頭,高仁利並打算收阿彩當妾侍,這使金喜和阿彩都痛苦萬狀。金喜無計可施,借酒澆愁,井賭輸了衣衫。他和阿彩在張伯的影響教導下,敢於當街對高仁利作激烈的頂撞。老廖家被封,張伯設法安頓了金喜。阿彩在警察的追捕下跳海逃脱,去找金喜。張伯打發走警察。善良而膽小的老鄭也終於同意阿彩和金喜的婚事。新婚之夜,阿彩和金喜都覺得十分幸福。貓仔有了“二嬸”,更覺高興。高氏父子簡直氣瘋了。這時正是“七七事變”的前夕,高家和日寇、海匪都有勾結,並要借海匪王大炮之手殺害阿彩和金喜等人。張伯發動羣眾起來反抗高家的壓迫,反對他們的通敵賣國,這才迫使他們不敢對阿彩等下毒手,並促使老鄭、老廖這水陸兩親家變得親如手足。
“七七事變”爆發,華南告急。高子端以為時機已至,子端妻則南逃香港。張伯組織了游擊隊去前方作戰。高仁利不顧漁民死活,竟搬來國民黨軍隊威逼漁民們出海捕魚。海上風雲變化,日寇的電機船追上了老鄭的漁船並登船掠奪燒殺。老鄭哀求無效,日隊長令男子一律下艙,準備燒死,婦女則要擄走。日寇奪過金水妻懷中的嬰兒擲入海中,金水和大家奮起與日寇展開了驚天動地的生死搏鬥。金喜被敵擊傷昏迷,墜入海中。老鄭、金水妻和貓仔也沒有逃出魔手,被日隊長擊斃在船艙裏。金水和一日寇相鬥跌下海去,在水中他把日寇掐死。號哭着的阿彩被日寇架上電機船駛去,金水從水中冒出,擲出魚鏢槍刺穿了兇殘的日寇隊長的胸肺,阿彩得以乘機躍入海中逃去。阿彩和金水等憑着一些破船板在無邊的大海中漂流着。他們只找到了貓仔的屍體,阿彩痛不欲生,金水也悲憤無比。金喜負傷落海後,昏迷中得同伴救護,經一天一夜的漂流,在遙遠的海邊上了岸.卻不料被國民黨軍隊作為“壯丁”強行帶走。阿彩和其他受難漁民在海上漂流了三天三夜,張伯、老廖和游擊隊員們駕着幾條小船,在清晨的霧海中找到了他們。金水、阿彩慟哭不已。張伯抱着貓仔的屍體,萬分悲痛地説:“血債總要血來還的!”此時南灣己經淪陷,大家便隨張伯去游擊區——“天海角”。載滿眾多劫後餘生的漁民的小船.在霧海中駛去;阿彩望着灑滿漁民血淚的海波,仍在悲泣不已 [2] 

南海潮演職員表

南海潮演員表

    • 吳文華 飾 阿彩
      配音  -
    • 張錚 飾 金喜
      配音  -
    • 高紘 飾 金水
      配音  -
    • 蔣鋭 飾 張伯
      配音  -
    • 陳天縱 飾 高仁利
      配音  -
    • 譚儀元 飾 高子端
      配音  -
    • 王弦 飾 老鄭
      配音  -
    • 呂松林 飾 何貴
      配音  -
    • 羅玲 飾 金水妻
      配音  -
    • 王鋂 飾 老廖
      配音  -
    • 姚現五 飾 王大炮
      配音  -
    • 方麗麗 飾 子端妻
      配音  -
    • 鄭洪 飾 班長
      配音  -
    • 孫長瑞 飾 警察
      配音  -
參加演出者
張錚、簡瑞超、剛曉光、關鵬、孫阿甦、王蕊、王崗、張汝郊、劉鬥鬥

南海潮職員表

製作人 葉卜、區達
導演 蔡楚生、王為一
副導演(助理) 劉欣
編劇 蔡楚生、陳殘雲、王為一
攝影 李生偉、王雲暉(副攝影)
配樂 陸仲任、黃錦培
剪輯 譚慶龍
美術設計 黃衝
造型設計 黃佩華
錄音 鄧清華
劇務 鍾國仁(劇務主任)
佈景師 朱福根
展開
特技
谷家棟
指揮
陸仲任、黃錦培
演奏、演唱
廣州樂團、珠影民族樂隊
演職員表參考資料 [3] 

南海潮角色介紹

  • 阿彩
    演員 吳文華

    漂亮倔強的農家姑娘,她與漁民金喜兩小無猜真誠相愛,觸犯了“水上人”“岸上人”不通婚的習俗,遭到父親的責罵和阻撓,漁霸地主高仁利父子藉此進行威逼欺壓。她揹負着生活的苦難,遭受着階級的剝削和壓迫,卻從不軟弱屈從,而是大膽地追求愛情。

  • 金喜
    演員 張錚

    體魄健壯、善良樸實的青年漁民。從八九歲開就跟着父親老鄭、哥哥金水在海上拉網捕魚。在海上冒着死亡的威脅,在陸地上則受到漁霸、地痞、國民黨兵的掠奪壓迫。他與阿彩兩情相悦,卻高家所代表的封建勢力所不容,他痛苦地借酒澆愁,酒後幻想用賭博贏錢還債。在張伯的啓發下,他才覺悟到要與壓迫者做堅決的鬥爭。

  • 張伯
    演員 蔣鋭

    共產黨員,大革命失敗後,撤退到南灣,以小鐵鋪作掩護,從事地下鬥爭。詼諧、風趣、平易近人。他擅於與敵人周旋,工作作風踏實,因勢利導進行艱苦細緻的發動羣眾的工作,不屈不撓地撒播革命種子,啓發引導沿海漁民、農民逐步覺醒,起來鬥爭和走向勝利。

  • 高仁利
    演員 陳天縱

    南灣的地主、漁霸,陰險狠毒。無論是“岸上人”還是“水上人”都受到他的盤剝壓榨,他利用封建陋習刻意間離農民與漁民的關係,分而治之。他不但與日寇、海匪勾結,還利用國民黨軍隊威逼漁民冒險出海捕魚,令金喜一家被日寇劫掠,家破人亡。

  • 高子端
    演員 譚儀元

    高仁利的兒子,小時候就傲慢霸道,不許阿彩、金喜玩“岸上人嫁水上人”的“拜堂成親”遊戲。長大後到日本讀士官學校,畢業回國後,“七七事變”爆發,他自以為時機已至,決定到廣州拉關係。

  • 貓仔
    演員 石小滿

    金喜的小侄兒,從小生長在船上,十分的聰明可愛,因為喜歡一隻小貓,所以被大家叫做“貓仔”,是全家人的掌上明珠。“七七事變”後,他被日本侵略者殘忍地殺害。

  • 老廖
    演員 王鋂

    阿彩的父親,又倔又糊塗,一方面聽天由命地忍受着漁霸的殘酷剝削,另一方面又受着“水上比岸上低一等”的封建思想束縛,不許女兒也金喜相好。直到被高家逼得走投無路,他才後悔沒有參加農會。最終在張伯影響下走上了反抗的道路。

角色介紹參資料 [2]  [4]  [5-6] 

南海潮音樂原聲

片中歌曲
曲名
作詞
作曲
《南海潮》
蔡楚生
原曲:何柳堂
改曲:黃錦培、陸仲任 [7] 
《海上初升的太陽》
蔡楚生
陸仲任 [8] 
《鹹水歌》
-
-
《月兒彎彎》
-
-
《漁歌》 [9] 
-
-

南海潮幕後花絮

  • 由於該片是珠影的重點拍攝影片,所以製片廠向電影局申請用進口彩色膠片,但蔡楚生從再現舊時代苦難出發考慮,再加上當時城鎮、鄉村放映條件有限,建議仍拍成黑白片 [4] 
  • 在該片外景選擇、造型設計上,蔡楚生均實地勘察,親自指點。一些舊社會的特殊道具、服裝,甚至小飾物都由他畫出圖樣來置辦 [4] 
  • 1960年,該片籌拍工作就緒後,蔡楚生返回北京工作,由王為一負責現場拍攝,但蔡楚生心繫拍攝,除了直接來廣東過問外,更通過打長途電話、拍加急電報等方式與攝製組保持密切聯繫,關注拍攝進程。據統計,其間僅來往電報就達一百多封 [4] 
  • 在1964年籌辦的第三屆《大眾電影》百花獎評選中,該片在最佳故事片、最佳編劇、最佳導演、最佳女主角、最佳配角、最佳攝影、最佳美工等七個獎項中名列前茅。但由於文藝界整風,該屆百花獎夭折,獲獎結果未能對外公佈 [4] 

南海潮幕後製作

創作背景
抗日戰爭期間,蔡楚生在香港籌拍一系列抗戰影片後,曾深入到一個叫“香港仔”的漁灣,瞭解到漁民們被日寇屠殺的事情,遂萌生將“岸上人與水上人之對立,新教育與舊教育之不能不併存”“剝削階級與被剝削階級之衝突,侵略者與被侵略者之鬥爭”併入一劇的想法,創作了劇本《南海風雲》。但剛寫成初稿,即遇香港淪陷,在撤離前他將手稿埋在住處地下。1948年冬,蔡楚生在中共安排下到香港組建南國公司,從事進步電影活動。他挖出過去埋的劇本,打算修改後拍成電影。因紙張受潮,筆跡模糊不清,他用方大鏡勾畫描恢復。但由於全國解放,他很快便奉命北上參加“中華全國文學藝術工作者代表大會”,行前將劇本交線陳殘雲,請其改為粵語,並準備請沈浮到港導演。此事因南國公司結束而擱置。建國後,蔡楚生公務繁忙,但心裏一直牽掛着將《南海風雲》搬上銀幕的事,曾想請鄭君裏執導,亦未成功。1956年,其作品《一江春水向東流》重新上映,國內外觀眾、同行紛紛致信希望他再出新作品。於是,蔡楚生決心重新投入創作,計劃將兩部以前寫的作品拍成電影,其中之一就是《南海風雲》。適逢文化部重建珠影廠,珠影希望蔡楚生能支持家鄉的電影事業,為其拍一部有地方特色又有重大意義的影片。蔡楚生便將《南海風雲》交付珠影拍攝並親自重執導筒 [4] 
劇本改編
1958年,蔡楚生請創作假,到廣州正式投入影片創作。他考慮到原先的劇本所描寫的內容,不能概括漁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所經歷的幾十年鬥爭生活,需要重新補充劇情,請陳殘雲加入劇本修改工作,請王為一擔任現場執導。他還將片名改為《南海潮》,寓意革命始不斷湧起的大潮 [4] 
為了更多瞭解漁民的生活,充實創作素材,蔡楚生率領主創人員深入漁鄉體驗生活,輾轉海豐、汕尾、香洲、唐家灣等地蒐集素材。翻身得解放的老漁民講述的鬥爭故事讓他振奮。他向一些老漁民請教如何能讓年輕人更熱愛社會主義,老漁民説知道舊社會的苦才能知道新社會的甜,受此啓發,蔡楚生決定影片採用回敍結構,將新舊社會進行對比 [4] 
演員選擇
在選擇演員時,蔡楚生堅持從角色形象氣質所要求的純真、樸實特徵出發,確定上海紡織女工出身的珠影演員劇團學員吳文華扮演女主角阿彩 [4]  。在該片男主角選擇上,蔡楚生、王為一頗費苦心,他們在各電影廠都未尋找到符合要求的人選。蔡楚生、王為一在觀看一部香港影片時,發現片中的男演員的外形、氣質很符合金喜形象的要求。二人通過組織關係,尋找到出品那部影片的長城影業公司,然後請片中的男演員張錚到劇組報到 [10] 
分集重拍
《南海潮》初步拍攝完成後,王為一將14大本樣片送至北京,蔡楚生邀周揚來觀看。周揚認為影片內容豐富,但片子長度有限,導致戲的節奏急促,演員感情發揮不夠舒展,建議分成上下兩集。這一意見為蔡楚生接受,珠影決定將影片改拍為上下兩集 [4] 
1960年底,蔡楚生前往廣州,親自主持修改拍攝,制定分集方案、修改劇本、實施補拍、剪輯配音。直至一年半後上集拍竣才返回北京 [4] 
蔡將原來拍好的影片分為上下兩部分,原先作為結尾的地下黨老馬被金喜救起,大家投奔游擊隊,調至下集作為開端,上集尾聲重新設計為金家漁船被日軍燒殺殆盡,在大海上漂泊的金水、阿彩遇張伯援助得以逃生。為豐富內容,他利用去文昌、三亞選拍外景的機會,進行了補充採訪,尋訪東江縱隊老戰士,將人物、情節進行延伸擴充,把金水的兒子海仔改名為貓仔,並給這個角色加重了戲份。他還為上下集設置了標題,分別為“漁鄉兒女鬥爭史”與“天涯海角恩仇記” [4] 
下集之憾
1963年初,《南海潮》上集“漁鄉兒女鬥爭史”在廣州首映,僅一個半月觀眾人次就超過百萬。按照蔡楚生的設想,該片的下集要進一步描寫阿彩、金喜、金水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中經受的鍛鍊和考驗。然而,1964年初,蔡楚生準備完成下集拍攝之時,文藝界開始整風,他回北京接受批判,《南海潮》被指“有小市民藝術趣味”,他被迫做檢查,還製作了刪減上集的方案,影片由13本改為12本,刪除的109個鏡頭中多為抒情戲。而《南海潮》下集的拍攝也隨之取消。“文革”中,《南海潮》被禁映,“文革”結束後,王為一把原《南海潮》的後半部稍加整理,同上集一起作為一部影片上映 [4] 

南海潮影片評價

該片中老鄭一家的悲歡離合,金喜和阿彩愛情上的幾番波折,看起來是寫個人命運,實則卻成為時代動亂、階級矛盾的反映。影片把一個家庭的遭遇與時代緊密結合起來,情節上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變幻、曲折,富於懸念,緊緊地抓住了觀眾的心。在該片中,既不乏嚴肅的正劇場面,也不乏喜劇的抒情的乃至緊張的驚險戰鬥場面。阿彩與金喜的愛情描寫,貓仔的喜劇動作,與敵人搏鬥的驚險場面,這些看來互不相同的藝術表現手法有機地融匯在一起,並不使人感到不協調,相反卻給觀眾在藝術上以很大的滿足。從佈局看來,該片具有“有頭有尾,層次分明”的民族傳統藝術特點。在鏡頭運用和蒙太奇組接方面,作者也儘量避免使用不易為觀眾接受的手法,使觀眾看得真切。但是,該片不是完美無缺的,某些人物性格不夠豐滿,比如張伯並沒有被很好地組織到金喜與高仁利等人的戲劇糾葛中,顯得缺乏動作。反面人物高仁利父子對於漁民的壓迫顯得比較表面化。影片中的有些情節比較散亂,未能有機地形成戲劇糾葛,有些戰鬥場景在真實性上注意得不夠 [11] (北京電影學院文學系原副教授白景晟評)
參考資料
  • 1.    劇情《南海潮》  .1905電影網[引用日期2019-03-03]
  • 2.    王功璐,王天競主編;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中國電影資料館編.中國影片大典 故事片·舞台藝術片 1949.10-1976:中國電影出版社,2001.06:325-326
  • 3.    電影《南海潮》(1905電影網/1962)片頭字幕00:30-02:37  .1905電影網[引用日期2019-04-28]
  • 4.    朱安平.《南海潮》國恨家仇[J]黨史博採(紀實),2017(2):54-57
  • 5.    邊靜.超越與限制——重讀《南海潮》[J]當代電影,2004(4)32-34
  • 6.    蔡洪聲.蔡楚生的創作道路:文化藝術出版社,1982年:101-105
  • 7.    鍾立民主編.紅歌大家唱 2:現代出版社,2009.05:133
  • 8.    中國電影出版社編.電影歌曲選 1961-1962:中國電影出版社,1963.10:152
  • 9.    劉欣.一場戲——參加拍攝《南海潮》學習心得[J]電影藝術,1963(4):35-38,8
  • 10.    劉澎(編).中國電影幕後故事:新華出版社,2005:47
  • 11.    白景晟.風雲變幻 婀娜多姿——影片《南海潮》在民族化、羣眾化方面的一些特色[J]電影藝術,1963(2):48-50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