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南海交通

鎖定
南海交通,南海是漢代中國與東南亞、印度的海上通道。
中文名
南海交通
性    質
中國與東南亞、印度的海上通道
歷史沿革
據《漢書·地理志》,由日南邊塞(出海口在今越南峴港)或徐聞、合浦出發,沿印支半島南下,船行五月,到都元國(今越南南圻一帶),全程一千零六十海里;船再行四月,到邑盧沒國(今泰國華富里),全程八百四十海里,再船行二十餘日,到諶離國(指暹羅古都佛統),全程約一百餘海里。由諶離國舍舟登陸,橫越中南半島,步行十餘日,到夫甘都盧國(今緬甸蒲甘地區,與下緬甸直來人居地,包括薩爾温江入海處和仰光一帶),全程三百公里。再船行二月餘,到黃支國(今印度東岸建志補羅,出海口為馬德拉斯),全程一千七百二十八海里。黃支之南有已程不國(Sihadvipa,意為獅子洲,今斯里蘭卡)。漢使至此乃循原路而歸。 [1] 
王莽輔政時,黃支國遣使至中國贈生犀牛,該國使臣自黃支出發,船行八月,到達皮宗(即今印尼蘇門答臘島西北部一帶),全程一千七百海里;再船行二月,經新加坡、西貢,到日南、象林界(越南峴港),全程一千七百海里。   
由此可見,日南道又分南、北兩線。北線自日南、徐聞或合浦,船行經都元、邑盧沒、諶離後,舍舟登陸,步行至夫甘都盧,再乘船至黃支,漢使南下多循此線;南線則由黃支經皮宗至日南,黃支使臣北上即循此線。   
漢使南行皆由“蠻夷賈船,轉送致之”,自日南至諶離,乘坐暹羅灣或印度支那半島南部船隻,船形狹長如龍舟,以人力划槳前進,只能在近岸的淺海而不宜作遠洋航行,平均日行七海里。自諶離橫越半島以後,改乘印度洋孟加拉灣的船隻,船體高大,利用季候風揚帆,每日平均能行二十八海里。黃支國使臣至皮宗所乘亦此種船,只是到蘇門答臘後要等待半年轉換一次的季候風,故實際所需時間也僅兩月,同皮宗至日南一樣,日速二十八海里。   《漢書·地理志》還載黃支國“其州廣大,户口多,多異物”,所產明珠、璧琉璃、奇石等,自漢武帝以來,源源流入中國;中國的特產也通過饋贈、貿易,不斷輸往上述各地。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