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南洋河

(海河流域永定河支流洋河的支流)

鎖定
南洋河,古名雁門水,《明史·地理志》稱“天城衞北有南洋河,古雁門水也”。 [6]  因是洋河南支流,故名南洋河 [2] 海河流域永定河支流洋河的支流。流域地跨內蒙古自治區、山西省、河北省三大省(區),流域面積3904平方公里,河長134公里。發源於陽高縣下深井鄉豐捻山村,自西南向東北流經陽高、天鎮,至連家灣鎮永嘉堡村出省境進入河北省境內,最後於懷安縣柴溝堡鎮第十屯村匯入洋河。 [7] 
主要支流有黃水河、吾其河、三沙河、天湖河等。 [2]  南洋河是陽天盆地的重要農業水源,建有黃黑水河灌區 [8]  ,支流三沙河上建有中型孤峯山水庫 [13]  下游懷安縣修建有蘭玉堡電灌站和多處小型機電灌站,提水灌溉農田。 [2] 
該河流年流量小,如逢乾旱枯水期,河流基本斷流。 [1] 
中文名
南洋河
別    名
雁門水、陽門水 [2] 
所屬水系
海河流域永定河支流洋河的支流 [1] 
地理位置
山西省東北部
流經地區
山西省陽高縣、天鎮縣、懷安縣
發源地
山西省陽高縣南部豐稔山 [7] 
主要支流
白登河;黑水河 [1] 
河    長
134 km [7] 
流域面積
3904 km² [7] 
平均流量
1.64 m³/s
河口
河北省懷安縣柴溝堡鎮第十屯村(會河口) [3]  [7] 

南洋河形成變遷

南洋河古名雁門水、陽門水。上游為白登河和黑水河。白登河發源於山西省陽高縣南部豐稔山;黑水河發源於內蒙古自治區豐鎮縣境。兩水在山西省天鎮縣劉家莊匯合後始稱南洋河(1976年以人工將黑水河改道,兩水匯合點改在天鎮縣小辛莊)。向東北流貫天鎮縣入河北省懷安縣境,後注入洋河。因是洋河南支流,故名 [2] 

南洋河幹流概況

南洋河的位置及水系分佈 南洋河的位置及水系分佈
南洋河是洋河一級支流,流域地跨內蒙古自治區、山西省、河北省三大省(區),流域面積3904平方公里 [7]  (其中,大同境內(即山西境內)流域面積2412.8平方公里 [7]  (一説2427平方公里 [4]  ),兩源匯合口以下流域2607平方公里 [6]  );河長134公里 [7]  (其中,兩源匯合口以下長91公里 [6]  )。
《水經注》載:“雁門水出自山西雁門山,在陽原縣西北塞外,東南流自車石溝口入邊。經陽高縣之十里河、肖家屯,有白登河匯入,又東流經天鎮縣之鎮門堡、瓦窯堡,至永嘉堡南,自河頭至此二百餘里。又東流入南洋河口。” [3] 
天鎮縣以上有兩支:北源黑水河發源內蒙古豐鎮市盤陽山;南源白登河源於陽高縣豐稔山。二支流匯於劉家莊村東(1976年以人工將黑水河改道,兩水匯合點改在天鎮縣小辛莊 [2]  ),始稱南洋河。 [6]  除《雁北地區志 [4]  》,多個文獻皆以白登河為正源 [7]  [6]  [3]  。以白登河為正源,南洋河發源于山西省陽高縣下深井鄉豐捻山村 [7]  (陽高縣賈莊 [3]  ),自西南向東北流經陽高、天鎮,至連家灣鎮永嘉堡村出省境進入河北省境內,最後於懷安縣柴溝堡鎮第十屯村(會河口 [3]  )匯入洋河。 [7] 
天鎮縣境內,二支流匯於劉家莊村東(1976年以人工將黑水河改道,兩水匯合點改在天鎮縣小辛莊 [2]  ),始稱南洋河。徑流向東北經一畔莊南、縣治北,至福祿山北麓,至温家窯村南,折向東流經永嘉堡南,又東流2裏入河北省懷安縣境。境內長39.6公里,流域面積839平方公里,高差87米,縱坡4.3/1000。 [6] 
懷安縣境內,南洋河由西南李信屯村入境。東流歷兩山間經李信屯,又東北流,經田家莊、黃榆溝、西灣堡、張家場、水閘屯,更名石咀河。至南河台鋪之東北出山,又東北流經李家窯西至會河口與東洋河、西洋河匯合。南洋河自入口至此行山中50公里,出山又行10公里。懷安縣境內流程27公里;平均河寬400米,流域面積345平方公里。 [3] 
南洋河(白登河)陽高縣段 南洋河(白登河)陽高縣段
南洋河天鎮縣城郊段 南洋河天鎮縣城郊段
南洋河在懷安李家窯西與西洋河匯合 南洋河在懷安李家窯西與西洋河匯合
南洋河在懷安縣第十屯會河口與東洋河匯合為洋河干流 南洋河在懷安縣第十屯會河口與東洋河匯合為洋河干流

南洋河水文特徵

南洋河屬長流河。該河流清泉水比重較小,補給源以暴雨洪水為主。徑流量的年際變化較大,年內分配也不均勻,主要集中於雨季。 [4]  清水流量1.64立方米/秒。1956年至1984年平均清水徑流量0.2395億立方米。河水PH值8.1,總硬度11.4,水型為碳酸鈣型。最高年徑流量0.4790億立方米(1959年),最低年徑流量0.0774億立方米(1972年)。平水期徑流量0.2180億立方米,枯水年徑流量0.1556億立方米。年均輸砂率127公斤/秒,輸砂量388萬噸。1951年至1960年、1975年至1984年兩個十年均徑流量下降43%。1987年5月枯水季實測,清水流量326公升/秒(合0.326立方米/秒) [6]  。一説徑流量1.64立方米/秒,河牀寬100米。洪水流量為100立方米/秒,最大洪峯流量423立方米/秒。 [2] 

南洋河主要支流

山西境內主要支流有下深井河、朱家窯頭河、上泉河、黃水河、黑水河、吾其河、北虎溝、鎮大溝、七墩溝、三沙河、賈家屯河、陸家窯溝、朱家沙溝、李信屯河等。 [7] 
白登河,古稱敦水。發源於陽高縣下深井、朱家窯頭丘陵上。源頭有三個,一在朱家窯頭鄉的西北,由鵝峯澗、柳溝、朱家窯頭的溝岔匯水河兒屯南,因此河兒屯原名河兒頭,向東入白登河;一在馬官屯村北、匯荒坡承壓泉水向東入白登河;一在豐稔山、東水頭,經東西坨間,過賈峯入白登河。三流匯合向北,至金家莊村折向東流,經獅子屯、北徐屯鄉之間入天鎮縣南洋河。 [5]  全長64.7公里,流域面積629平方公里。天鎮縣境內流長18公里,流域面積240公里。 [6]  陽高縣境內長33.5公里。為間歇性河流。由於上游攔蓄,清水流量,豐水期0.39立方米/秒 [5]  (一説0.9立方米/秒,枯水期0.41立方米/秒 [6]  )。最大洪水流量217立方米/秒 [5]  (一説270立方米/秒 [6]  )。河道向源侵蝕現象嚴重,最寬處100多米,最窄處30米。流域面積389.6平方公里,包括朱家窯頭、張官屯、王官屯、大白登、獅子屯五個鄉鎮的全部或大部;城關、潘寺的一部分及大同縣聚樂鎮的一部分。流域內有大小溝壑支流40多條。為黃土丘陵水土流失嚴重區,河水含泥量大,隨帶礦化物高,水質鹼度一般為1~2克/升,潘屯、羅屯一帶高達7~8克/升。該河本為陽高盆地的主要排泄河道,卻因在天鎮境受地形高之阻,排泄不暢,使獅子屯、北徐屯一帶積水留鹼,成為鹽鹼灘。河兩岸多生長有酸棘。 [5] 
吾其河,發源於黑龍洞山前天鎮縣境內的於家窯、盆兒井一帶,先東後西流入陽高下吾其村南的深溝內,至村西南折向北流,經潘寺、後營之間,入獅子屯鄉吳家河村北,匯於白登河。流長約24公里。為永定河三級支流,下游屬間歇性河,常年清水流量47萬立方米左右,約0.02立方米/秒。流域面積177.1平方公里,包括後營、獅子屯全部,潘寺、大白登一部分,有14條大、小溝壑,分佈於黃土丘陵坡上,洪水含泥沙量大,最大洪流量40立方米/秒。 [5] 
黃水河,發源於本縣採涼山北麓的左家窯和內蒙古的大盤梁山。左家窯源頭集各承壓泉水由南向北流,於廿六村南折向東流,匯大盤山南麓之水順山谷直至張小村北的開山口,向東南傾斜平原而下,經縣城東北段被稱為洋頓河,東南流,原在柳家泉村匯入白登河,現因灘改工程改變流向,由城東順北六乾渠,到八里台村東向南到大白登東北入白登河。全長26.5公里。為永定河三級支流,間歇性河流。河道一般寬150米,窄處40米。清水流量,豐水期0.2立方米/秒,枯水期0.15立方米/秒。1989年6月3日實測為0.3立方米/秒,年清水總量630萬立方米。水質良好,最大洪流量150立方米/秒。流域面積186平方公里,包括長城鄉全部,內蒙古大營盤鄉一部,孫仁堡、城關、北徐屯一部。開山口以上峽谷兩側多溝壑,大南溝、龐窯溝為主要溪流。因雨後羣溝沖刷黃土匯流,得名黃水河。坡陡流急,洪水短促。 [5] 
支流黑水河陽高守口堡村段 支流黑水河陽高守口堡村段
支流黑水河陽高守口堡村段 支流黑水河陽高守口堡村段
黑水河,古稱雁門水,後被稱作洋河。近代名十里河。發源於內蒙古豐鎮縣旗杆梁村和天蘭窯子村兩地。在30公里長的山峽間繞行南下,沿途土質為山地黑鈣土,每遇山洪,河水含肥黑的泥沙,故金代有墨谷之稱。黑水因此得名。其水由猴兒山與虎兒山間的葫蘆峪進入守口堡,繼續南下,由太師莊村中間折向東流,過謝家屯南,在孤山村西南折向東南,此間俗名柳林河,由柳林西進入馬莊、北徐屯東至天鎮境入南洋河。全長73.6公里,境內長23公里。為永定河三級支流,間歇性河流。上游常年有清水,1989年5月實測,流量1068.12萬立方米/年。一般清水流量,豐水期0.5立方米/秒,枯水期0.4立方米/秒。1979年6月3日實測為0.6立方米/秒。河寬140~200米,高差745米。縱坡在守口堡以上達40~60分之一,以下漸緩。因山深坡陡,含沙量最高達30%。流域面積414.6平方公里,屬本縣境內363.4平方公里,包括孫仁堡、羅文皂、太平堡全部,城關、北徐屯一部。沿途較大支流有21條。因上游氣候寒冷,所以積冰量大,消冰水多,春季最大消冰水達0.69立方米/秒,宜於春匯土地。利用落差,在守口堡村建有水電站,發電量約25萬度/年。 [5] 
三道邊河,發源於自家營鄉黃石崖山南麓,向南至小沙溝出境,進入山西省陽高縣境內,注入南洋河支流黑水河。境內全長9公里,流域面積75平方公里,河牀平均寬度5.77米,河網密度0.53公里/平方公里。有支流9條,總長度81公里。 [14] 
三沙河,古稱惠水。境內南洋河最大支流,發源摩天嶺西麓。由東沙河、南沙河、北沙河三條溪流在張辛窯村南匯流,稱三沙河。徑流西北至上吾其村東側入南洋河。全長35公里,流域面積309平方公里,縱坡13.3/1000。多年清水枯水期最小流量0.15立方米/秒,多年平均徑流量530.9萬立方米,流速0.4至0.5米/秒。枯水年徑流量473萬立方米。 [6] 
柳林河,又稱黑水河,為客水。發源豐鎮縣旗杆梁村及大蕪窯兩處,為南洋河支流之一。由小辛莊村西入境。原在劉家莊村東匯人白登河。1976年人工改道,在小辛莊村東注人白登河,稱南洋河。全長73.6公里,流域面積656公里。境內流長9公里,流域面積80公里,縱坡5/1000,多年清水流量0.4立方米/秒,流速0.6米/秒,消融冰水最大流量0.69立方米/秒。洪水期最大流量170立方米/秒。 [6] 
天潮河,明正德《大同府志》稱“天河”,清乾隆《天鎮縣誌》稱“天潮河",1949年後稱“泥河"。源於沙梁坡西麓楊家屯村,北流經縣城西,又北注人南洋河。 [6] 
朱家沙溝,清《天鎮縣誌》稱張家河。源於溜冰台北麓,流經東盤道村東南,向北流過上營村東,譁然又北,漸伏流至張西河村東復出,匯黑龍泉水北下,穿朱家溝村,又北,由新堡灣村東注入南洋河。流長21公里,流域面積90平方公里,清水流量為0.12立方米/秒,融冰水最大有0.4立方米/秒。 [6] 

南洋河治理開發

南洋河灌溉工程

  • 建國前灌溉工程
渠道清乾隆《天鎮縣誌》載,南洋河水“間資灌溉,蔬園為多",石佛寺至永嘉堡村一帶開有渠道,引南洋河水澆田。宋家廠等村引三沙河水灌地。民國《大中華山西地理志》載,民國8年(1919)全縣灌溉有“成渠八,長八十九里。 [11] 
清咸豐年間,織錦莊人楊慧,組織開山口渠工程,從張小村東北黃水河上引水灌地,並在今富貴村西淤地。因沒有固壩材料和限水裝置,於同治六年(1867)初夏,一場洪水全毀,楊家因此破產。後又有人聯合西園四個村共同開渠淤地。根據各村投入情況將壘起的六排地框分於龍泉寺3排,景家廟兩排,富貴、興隆巷兩村1排(後人稱之為西園六大排)。4村各推選承辦人,共同制定使水公約,刻於石碑之上,以便世代遵循。
民國初年,民辦水利公司之風大盛。6年,由紳士牽頭,在楊家堡村西開渠引黑水河水,經馬家莊到北徐屯,取名和順渠,長3.5公里,可灌地1400畝。9年,由張公譜出面,與其校長尹依仁(---人均在大同省立第三師範供職)合資,請陽曲縣袁根山等六人,選擇夏家場村北,利用鐵路橋涵洞,引黑水河水,開清洪水渠一條,取名和濟渠。渠經沙河台、姚莊、王莊,到南徐屯。到民國二十二年已修通16.4公里,工程計劃到二十五年完成,能灌地3萬畝。可未等工峻,上游沙河台人嫌渠長本村用水機會少出面爭水,竟在渠中打壩,只好停工。這兩條渠因軍閥戰爭頻繁,富紳避走,百姓逃亡,工程失修而成廢渠。
中部,民國二十二年,磚井大地主孫煥受各地辦水利的影響,出面在白登河上游的常安堡辦起水利公司。僱傭勞力在河兒屯東北挖一進水口,在半坡村東北挖一進水口,引這兩條支流的水淤灌常安堡北、河兒屯東北的大片荒灘。然後在北部挖出三條退水渠,將水退入白登河西支流中。乾渠長6.5公里,支渠長1公里左右,受益面積達9700畝。正當工程初有眉目時,董家莊人董謀,糾集羣眾,以孫煥無償佔用土地為由,阻攔施工,發生械鬥,打死王成,引起訴訟而停工。 [8] 
  • 建國後灌溉工程
新中國成立初,本縣於1950年在水利局長錢豐的主持下,仍請袁根山出面,組織原和濟渠受益村修復疏通該渠,使灌溉面積恢復到萬餘畝,並改渠名為德合渠。1951年,恢復原和順渠,增開大渠,引洪淤灌東至紀家莊的5000多畝地,改名為義合渠。二渠修復後,組成聯合管理委員會,受益村各出一人,共同管理使用,遂將這一工程取名為德義聯合渠,同年在東關至柳家泉新開聯合渠,1953年又在紀家莊到南徐屯間開東聯合渠。
黃水河上,南岸的四個村選富貴村趙文彩負責管理,統一使水。將各入水口,渠道加以修復。
中部原孫煥水利工程50年代初栽了大片林,渠道只在半坡短矩離使用。同期,在東雙寨村東南開新民渠一條。 [8] 
  • 黃黑水河灌區
1950年代末,全縣大辦水利,逐步建成黃黑水河自流灌區。黃黑水河灌區渠是本縣工程最大、受益最大的自流灌區。工程覆蓋城關、孫仁堡兩鄉鎮20個村。歷史上,兩河沿岸受益的土地只有1.6萬畝,佔可受益面積6萬畝的26%左右,新中國以來,連續治理,使水澆地擴大到3.5萬餘畝。但黃水河流域地多水缺,黑水河流域地少水餘,均難擴大灌溉。人民公社化後,縣委、縣人委提出“黑水黃用”的構想。經調查研究,很快作出綜合治理黃黑水河的規劃。1959年,從守口堡水庫壩址引水,順西山坡開出一條長4.1公里的漿砌大幹渠,直通張小村西北;從太師莊村後引水,挖聯益聯,使孫仁堡以北8000畝坡地最少保春澆一次。1964年,接大幹渠築遂洞150多米,將水穿黃水河底引入黃水河二乾渠。澆張小村、胡窯、花窯4000畝地。黃水河一干渠起於張小村,順西山坡6公里到義合,原設計在旦山樑下鑿280米隧道,引黃水河洪水澆地上萬畝,並引入陽高盆地,洪淤改鹼。因施工中發現引水困難,只好增設瓦窯溝水庫工程。蓄水11萬方,設閘3孔,緩洪蓄清後弓}入隧道,經一千渠澆地。1967年,在新孫仁堡村南的黑水河上建分水閘,把黑水河水通過馬槽溝暗洞和黃水河底涵洞引入黃水河三乾渠。澆景家廟、興隆巷、小李官屯間的5000畝窪地。這樣一來,黃、黑水河主體工程配套,兩河相濟,成為一個整體。整個工程,到1975年基本完成,共開挖大幹渠7條,支渠68條,總長65公里。修建緩洪塘庫1座,築橋樑、涵洞、隧洞、渡槽、閘門、跌水等建築233座。動土石54萬方,使用人工86萬個。國家投資65萬元。 [8] 
朝陽渠,1973年開通。由上灣村西引南洋河水,沿畔東下、至下灣村東,長4.7公里。灌溉面積2000畝o1975年涵洞淤塞滯廢。上灣、下灣只用部分渠段。 [12] 
孤峯山水庫灌渠,從1958年始,逐年浚新疏舊,共有乾渠7條,長40.9公里;支渠16條,長34.9公里;農渠66條,長72.2公里。渠道建築物710座,主要渠道有東西乾渠。東干渠在三沙河東,經楊家屯至唐八里、至滹沱店村南。渠底寬2.4米、深2米,設計流量15立方米/秒,可灌田5.2萬畝。此渠乾渠長885米,下分三條支渠長18890米,一直未配套受益。西乾渠,在三沙河西,沿孤峯山麓西繞,經南河堡、顧家灣村南、至康小屯村南,渠底寬8米、深2米,設計流量4立方米/秒,灌溉面積4.8萬畝。此渠有乾渠長2269米,下分一支渠長10780米,二支渠長8050米。近年實有灌溉面積鋭減。 [12] 

南洋河水庫工程

孤峯山水庫 孤峯山水庫
孤峯山水庫,地址在孤峯山東麓、三沙河起首。1958年10月開工。1960年2月截流,1961年7月22日竣工,為中型水庫。國家投資424.14萬元,平調款100萬元,遷移費14.06萬元。有大壩、泄洪洞,東西輸水涵洞,溢洪道五部工程組成。主壩為粘土斜牆碾壓式土壩,長507米、高25.2米、頂寬6.2米。副壩長80米、高5米。溢洪道進口寬50米,最大泄洪量每秒660立方米。泄洪洞長66.7米,洞身直徑3.3米,設計泄洪量每秒131立方米。東輸水涵洞進口底比壩底高9米,洞身長92.7米,內直徑1.5米,設計最大泄洪量每秒19.7立方米;西輸水涵洞進口底比主壩底高5.8米,洞身長118米,內直徑1米,設計最大泄量每秒6.6立方米。庫區控制流域面積291.2平方公里,設計總庫容2380萬立方米,年調節為233.1萬立方米,防洪庫容580萬立方米,重複利用庫容233.1萬立方米,死庫容1478萬立方米。淤積年限15年。水庫多年平均逕流量為1117.9萬立方米,年輸砂量為135萬立方米,控制灌溉區耕地10.08萬畝,配套面積4.8萬畝,有效灌溉面積3.75萬畝。有5個鄉鎮,27個村莊受益o1976年泥沙淤積1576立方米,佔總庫容的66.2%,被迫空庫渡汛。同年,增建衝沙泄洪洞。又經10年對水庫興建、維修,但收效未盡如人意。1986年、1987年投資56萬元,對大壩維修,5年平均灌溉1.35萬畝。 [13] 
張小村水庫,在陽高縣黃水河上,建於1973年11月,集水面積10.0平方公里,庫容20萬立方米,灌溉面積900畝。 [9] 
東關水庫,在黃陽高縣水河上,建於1958年12月,集水面積20.0平方公里,庫容20萬立方米,灌溉面積900畝。 [9] 
潘寺前溝水庫,在陽高縣吾其河上,建於1972年5月,集水面積1.3平方公里,庫容36萬立方米,灌溉面積800畝。 [9] 
趙家寨水庫,在陽高縣吾其河上,建於1965年4月,集水面積3.0平方公里,庫容10萬立方米,灌溉面積21畝。 [9] 
上富寨水庫,在陽高縣白登河上,建於1972年9月,集水面積1.5平方公里,庫容36萬立方米,灌溉面積3000畝。 [9] 
兩家營水庫,在陽高縣白登河上,建於1968年8月,集水面積3.0平方公里,庫容20萬立方米,灌溉面積1000畝。 [9] 
柳溝(一)水庫,在陽高縣白登河上,建於1969年9月,集水面積2.0平方公里,庫容10萬立方米,灌溉面積500畝。 [9] 
柳溝(二)水庫,在陽高縣白登河上,建於1975年5月,集水面積8.3平方公里,庫容66萬立方米,灌溉面積2000畝。 [9] 
豐稔山(一)水庫,在陽高縣白登河上,建於1970年9月,集水面積6.3平方公里,庫容47萬立方米,灌溉面積800畝。 [9] 
豐稔山(二)水庫,在陽高縣白登河上,建於1974年9月,集水面積9.0平方公里,庫容43萬立方米,灌溉面積32畝。 [9] 
磚井水庫,在陽高縣白登河上,建於1975年7月,集水面積6.3平方公里,庫容42萬立方米,灌溉面積800畝。 [9] 
東水頭水庫,在陽高縣白登河上,建於1972年10月,集水面積14.0平方公里,庫容38萬立方米,灌溉面積1000畝。 [9] 
孫家堆水庫,在陽高縣白登河上,建於1972年10月,集水面積2。0平方公里,庫容52萬立方米,灌溉面積1000畝。 [9] 

南洋河水電工程

孫仁堡發電站 孫仁堡發電站
孫仁堡發電站,1977年孫仁堡公社在守口堡村東南黑水河上利用70年代初開闢猴兒山引水工程辦水電站。經多年邊施工改造,邊試驗運行,於1985年正式投入發電。裝機125千瓦發電機兩台,設計年發電量135萬度。因該河冬季結冰斷流,發電站只能在春末至初冬生產,常年利用時數只有800小時,同年與大同電網並聯。1986年發電30萬度,1987年14萬度,1988年為40萬度,1989年31萬度,1990年48萬度。 [10] 

南洋河河道治理

南洋河綜合治理工程天鎮縣城段總長3.9公里,劃分為13個標段,完成南洋河縣城段綜合治理工程已完成河道清淤、防洪堤填築、中隔堤回填等土方工程66.67萬立方米;完成泄洪導流渠堤壩砌石2.34萬立方米,生態鋁絲籠綁紮16.55萬平方米,土工布鋪設3.19萬平方米;備石料6.17萬立方米;備生態籠網25萬平方米;水利部分三條大堤中堤全部貫通。 [1] 
參考資料
  • 1.    山西日報:天鎮投資2.98億元治理南洋河  .山西日報/山西水利網.2010年8月2日[引用日期2015-04-02]
  • 2.    牛汝辰.中國水名詞典:哈爾濱地圖出版社,1995.3
  • 3.    懷安縣地方誌編纂委員會 . 懷安縣誌 . 中國社會出版社 . 1990 :106-107
  • 4.    大同市地方誌編纂委員會 . 雁北地區志 . 北嶽文藝出版社 . 2015: 109
  • 5.    陽高縣地方誌編纂委員會 . 陽高縣誌 . 中國工人出版社 . 1999 : 159-160
  • 6.    天鎮縣地方誌編纂委員會 . 天鎮縣誌 . 山西教育出版社 . 1990 : 72-74
  • 7.    大同市地方誌編纂委員會 . 大同市志1993-2013 . 中華書局 . 2019 : 190
  • 8.    陽高縣地方誌編纂委員會 . 陽高縣誌 . 中國工人出版社 . 1999 : 257-258
  • 9.    陽高縣地方誌編纂委員會 . 陽高縣誌 . 中國工人出版社 . 1999 :260
  • 10.    陽高縣地方誌編纂委員會 . 陽高縣誌 . 中國工人出版社 . 1999 :295
  • 11.    天鎮縣地方誌編纂委員會 . 天鎮縣誌 . 山西教育出版社 . 1990 : 250
  • 12.    天鎮縣地方誌編纂委員會 . 天鎮縣誌 . 山西教育出版社 . 1990 : 253
  • 13.    天鎮縣地方誌編纂委員會 . 天鎮縣誌 . 山西教育出版社 . 1990 : 260
  • 14.    興和縣地方誌編纂委員會 . 興和縣誌 . 內蒙古文化出版社 . 2004 : 161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