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南河崖鹽業遺址羣

鎖定
南河崖鹽業遺址羣,位於山東省東營市廣北農場南河崖村周圍,總面積約10平方千米,是商周時期的遺址羣。 [2-3] 
南河崖鹽業遺址羣由70餘處商周時期的鹽業遺址組成。2008年,山東大學考古系和東營市歷史博物館考古專家聯合對遺址羣1號遺址約1000平方米區域進行了發掘,清理各類西周中期前後煮鹽相關遺蹟50餘個,其中滷水坑、刮滷攤場、鹽灶、淋滷或儲滷坑,發掘出同時期灰坑、房址遺蹟。出土西周時期遺物較多,其中完整或可復原器及典型標本800件左右。南河崖鹽業遺址羣的發掘是中國古代海鹽生產遺址的首次大規模科學發掘,發現的煮鹽遺存能夠組成一個完整的煮鹽技術流程,對於研究古代海岸變遷、制定現代防治海水倒灌的相關對策具有重要學術價值。 [2-3] 
2013年5月3日,南河崖鹽業遺址羣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中文名
南河崖鹽業遺址羣
地理位置
山東省東營市廣北農場南河崖村周圍
所處時代
商周
保護級別
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編    號
7-0244-1-244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南河崖鹽業遺址羣歷史沿革

2007年夏,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博士燕生東在東營市歷史博物館的配合下首次調查,共發現60餘處古遺址。 [2] 
2008年至2010年初,廣饒縣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時對其進行了重新核實,初步確定遺址羣東西長約3千米,南北寬2.5千米,分佈面積約7平方千米,共發現65處製鹽遺址點,其中,商末周初遺址57處,東周遺址12處(另有4處與早期遺址重合),漢魏遺址2處(與早期遺址重合)。商末周初的製鹽遺址分佈密集,每平方千米高達12處,有些遺址間隔僅50米。 [2] 
2008年3月至6月,經國家文物局批准,在山東大學考古系主持下,聯合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東營市歷史博物館對南河崖N1號遺址進行了正式發掘,實際發掘面積915.3平方米,共清理各類西周中期前後煮鹽相關遺蹟50餘個,其中滷水坑2個、刮滷攤場1處、鹽灶3座、淋滷或儲滷坑18個;發掘出同時期灰坑25個、房址5座。另在發掘區西南部發現打破煮鹽遺存的戰國至西漢墓葬10座。出土西周時期遺物較多,其中完整或可復原器及典型標本800件左右。種類有陶、石、骨、蚌器等,以陶器為大宗,另有大量貝殼和少量獸骨等。 [2]  [3] 
2010年2月至4月,山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考古系對小清河下游進行了一次較大規模的全覆蓋式鹽業遺址調查,調查地域涵蓋廣饒縣東北部的丁莊鎮、壽光市西北部的羊口鎮及東營市廣北農場諸分場。在原南河崖調查區域周圍新發現遺址點10餘處。 [2] 

南河崖鹽業遺址羣遺址羣概況

綜述
南河崖鹽業遺址羣4號鹽灶 南河崖鹽業遺址羣4號鹽灶
南河崖遺址羣,東距渤海約22千米,遺址羣南側有一道古貝殼堤,小清河從遺址羣南部穿過。這裏與壽光縣毗鄰,西南距壽光東北塢遺址羣約5千米,南距大荒北央遺址4.5千米,後者也均為重要的製鹽遺址。截至2010年4月份,共發現遺址點總數70餘個,分佈面積將近10平方千米。這些遺址點在南河崖村周圍密集散佈,向西達到蘆清溝村附近、向南越過小清河分佈到壽光市卧鋪鄉東桃園、西桃園村周圍,表現出明顯的聚羣分佈格局。多數遺址點之間相距只有幾百米乃至幾十米,外圍少數遺址點相距在1千米左右。 [2]  [3] 
地層堆積
南河崖遺址羣所在區域為濱海平原,多鹽鹼地,加之地勢平窪,不利排水,較難開墾種植作物,歷史上也較少有村落分佈。但地下豐富的滷水資源,鹽鹼地上的怪柳,窪地、沼澤、河畔的蘆葦等植物,卻客觀上為煮鹽工作提供了便利條件,因而南河崖鹽業遺址羣性質、功能較單一,文化堆積相對簡單。
第一層:耕土層,灰褐粉砂土,厚15~25釐米,土質較疏鬆,含植物根莖、盔形器殘片。
第二層:商周文化層,淺灰褐粉砂土,厚10~30釐米,土質較緻密,含植物根莖、紅燒土粒、草木灰和盔形器殘片。
第三層:商周文化層,淺灰褐粉砂土,厚40~50釐米,土質較緻密,含大量草木灰、紅燒土粒、陶片(盔形器、盆殘片)等。
第四層:商周文化層,淺灰青粉砂土,厚20~35釐米,土質較緻密,含少量草木灰。
第五層:淤積層,淺黃粉砂土,厚20~30釐米,土質較疏鬆,較純淨。
第六層:淤積層,淺黃粉砂土,厚20~30釐米,土質較疏鬆,含植物根莖。
第七層:淤積層,淺灰粉砂土,厚25~35釐米,土質較疏鬆,含植物根莖、粉砂塊。
南河崖鹽業遺址羣草木灰攤場 南河崖鹽業遺址羣草木灰攤場
以下為生土層,淺黃粉砂土,土質較疏鬆,無包含物,距地表約2米。其他處於地勢較低處的遺址耕土層下有1至2層墊土層,尤其是靠近溝渠、堤壩等處的遺址,鑽探時往往會發現包含雜亂草木灰、紅燒土或盔形器殘片的墊土,應是被破壞的遺址文化層。遺址羣西、北部地勢最低處的遺址(如N1、N3、N67等17處遺址),在勘探過程中往往在文化層之上還會發現一層紅粘土層,土質緻密,經陸地調查發現,紅粘土層越往北(尤其是齊潤化工廠以西、以北)分佈越密集,且在地表就開始暴露出來,可能與歷史上黃河水災有關。 [2] 
作坊區
南河崖鹽業遺址羣GN22陶片及燒土堆積 南河崖鹽業遺址羣GN22陶片及燒土堆積
南河崖遺址羣多為作坊區。有的遺址地表和排水溝的斷崖上暴露出大量紅燒土塊和盔形器殘片。在GN17遺址南部斷崖上暴露有坑池遺蹟,長超過10米,深80釐米。坑內依次堆積青灰色淤土、黃砂土、草木灰堆層等。在GN33和GN43遺址發現了厚5釐米的盔形器碎片堆積若干層(似為有意鋪墊),並與黃色粉砂土相間疊壓。GN22遺址中心位置的盔形器碎片堆積超過50釐米。GN17和GN31遺址斷面發現厚20釐米的草木灰層,長超過10米。GN27遺址上半部被村民挖掉,殘留2座坑池和盔形器殘片堆積。坑池之間有地溝相通。坑池面積達數百平方米,其內堆積分2層,上層為厚30釐米的草木灰層,下層為厚約20釐米的青灰色淤土。草木灰層夾雜少量盔形器,片徑多超過10釐米,部分可以拼合。這些特殊遺蹟的性質和功能尚不清楚,估計多半是具有不同功能的製鹽遺蹟殘留。 [3] 

南河崖鹽業遺址羣文物遺存

南河崖鹽業遺址羣GN27遺址盔形器碎片 南河崖鹽業遺址羣GN27遺址盔形器碎片
南河崖鹽業遺址羣堆積有大量的盔形器(圜底罐)殘片,佔陶器總量的95%強。器型普遍較大,陶胎較厚,火候高,顏色多紅色或灰色,器表拍印繩紋,內壁拍印方形、菱形或花瓣狀紋樣。器物多半為東周時期的鬲、豆、盂、罐等。這些器類造型較特殊,多見於沿海地帶,出土量大,估計也可能是與製鹽業有關的用具。 [2]  [3] 

南河崖鹽業遺址羣研究價值

南河崖鹽業遺址羣出土盆形器 南河崖鹽業遺址羣出土盆形器
南河崖鹽業遺址羣的發掘是中國古代海鹽生產遺址的首次大規模科學發掘,發現的煮鹽遺存能夠組成一個完整的煮鹽技術流程,對於研究古代海岸變遷、制定現代防治海水倒灌的相關對策具有重要學術價值。 [2]  [3] 

南河崖鹽業遺址羣保護措施

2013年5月3日,南河崖鹽業遺址羣經國務院批准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南河崖鹽業遺址羣旅遊信息

南河崖鹽業遺址羣地理位置

南河崖鹽業遺址羣位於山東省東營市廣北農場南河崖村周圍。

南河崖鹽業遺址羣交通信息

自駕:自山東省東營市廣北農場開車前往南河崖鹽業遺址羣,路程約5.5千米,用時約8分鐘。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