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南江大葉茶

鎖定
南江大葉茶,四川省巴中市南江縣特產,全國農產品地理標誌。 [1] 
南江大葉茶嫩綠有毫,扁形茶扁平勻齊,針形茶緊細挺直,湯色嫩綠亮,滋味醇厚爽口,慄香濃郁帶毫香,葉底黃綠明亮。 [1]  南江大葉茶內含茶多酚氨基酸等營養物質,具有適應性廣、抗逆性強、產量高等特點。 [1] 
2009年11月27日,原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批准對“南江大葉茶”實施國家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 [2] 
中文名
南江大葉茶
產地名稱
四川省巴中市南江縣
品質特點
嫩綠有毫,嫩綠有毫,含茶多酚氨基酸,產量高
地理標誌
國家農業部農產品地理標誌
批准文號
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公告第1297號
批准日期
2009年11月27日

南江大葉茶產品特點

南江大葉茶外在感官特徵

南江大葉茶嫩綠有毫,扁形茶扁平勻齊,針形茶緊細挺直,湯色嫩綠亮,滋味醇厚爽口,慄香濃郁帶毫香,葉底黃綠明亮。 [1] 
南江大葉茶 南江大葉茶

南江大葉茶內在品質指標

南江大葉茶內含物豐富,茶多酚18.0-29.0%、氨基酸2.8-5.0%、水浸出物45.0-50.0%,含量0.05-0.25微克/克,具有適應性廣、抗逆性強、產量高等特點。 [1] 

南江大葉茶產地環境

南江大葉茶地形地貌

南江縣地處川東北盆周邊緣,地形整體呈北高南低的勢態,北有
南江大葉茶
南江大葉茶(2張)
米倉山脈天然屏障及國家級光霧山森林公園和光霧山風景區,全縣地貌以中高山地和台地為主體,峽谷相間,坪壩狹小零碎,自然概貌為“八山、一水、一分田”。全縣平均海拔1100米,最低位置鳳儀鄉桑樹壩村(海拔370米),最高位置光霧山鎮(海拔2507米),海拔800-1200米,區域是南江大葉茶生產的適宜區。 [1] 

南江大葉茶土壤情況

南江大葉茶產區土壤呈南北地帶特徵,土層深厚,土體厚度達10-25釐米,表土顆粒以粉砂、粘粒為主。由於基岩為水平沉積岩,土體發育常見典型的粘盤層,黃剛土粘粒含量高,交換性氫、鋁和鹽基離子較高,礦質養分豐富,呈酸性和微酸性,pH值在4.5-6.5的土壤佔全縣總土壤面積的69.8%,土壤中富含硒元素,適宜南江大葉茶茶樹種植。 [1] 

南江大葉茶氣候特徵

南江縣屬亞熱帶秦巴山區濕潤性季風氣候,處於四川盆地川東北邊緣,具有明顯的立體氣候特點。不同海拔高度氣候差異懸殊,年平均氣温16.2℃,最熱7、8月份的平均氣温26.3℃,最冷1月份的平均氣温5.1℃,無霜期259天,年積温平均為5070℃,年日照1500小時,年降水量1180毫米,相對濕度72%,森林覆蓋率為62.3%。由於南江縣獨特地理位置、地貌特徵和綠色的生態環境,形成了“冬無嚴寒、夏無酷暑、空氣濕度大、春季回暖早”的獨特氣候條件,使南江大葉茶常年在3月上旬就可開園生產上市。 [1] 

南江大葉茶水文情況

南江縣境內主要河流有明江河、巴河、木門河、韓溪河,都屬於長江上游支流,水資源豐富,水質清澈、純淨,能充分保證工農業生產和生活用水。 [1] 

南江大葉茶歷史淵源

南江種茶歷史源遠流長。南宋時期就有官方在南江收茶税的記載,正德年間(1506-1521年),茶葉就列為貢品,朝廷以金碑相賜,故南江金碑茶享譽至今。南江縣北接陝西,是西北茶商販運茶葉最近的產茶縣,故陝西、甘肅、青海的茶商在南江購銷的記載屢見不鮮。南江茶事豐富多彩,南宋期間就有了“以茶易鹽”的貿易形勢,開設了茶鹽交易市場,從事商貿活動,經過南宋和明清時期的茶鹽交易活動,南江成了名副其實的茶鹽之地。南江的金玉茶、條茶、金尖茶每年數萬擔沿米倉古道至陝西、甘肅、青海等地。周邊地區往返南江的鹽茶、布匹及日用品的運輸也繁忙起來,促進了川北盆周山區的開發,促進了南江的經濟發展,出現大量經營茶葉的商家,中間商、經紀人、貨棧應運而生,“巴山背二哥”就此出名。以南江“茶鹽互市”為中心,輻射出了茶鹽運輸路線-米倉古道,南江本地人還稱陝西、甘肅、青海的茶商為“毛葫蘆”,這也是延用了宋、明朝對茶商的稱謂。茶商對南江茶的產地和質量評價為,“一金碑、二落埡、早茶出於鹽井壩”,四川茶葉界專家這樣評論四川茶葉:“歷史悠久看蒙山,規模經營看峨嵋,品質優良在南江”。
南江大葉茶 南江大葉茶
1958年,南江縣流壩鄉金台村牡丹園首先發現南江大葉茶,主要分佈在南江縣趕場鎮、上兩鄉、貴民鄉、楊壩鎮、小河等海拔800米以上地區。
1959年,四川省茶葉研究所派員調查,後又在匯灘鄉高巖村發現。
1961年,南江大葉茶進行了產地鑑定。
1965年2月,南江大葉茶被中國茶葉協會認定為全國21個地方良種之一。
1985年4月經四川省茶樹良種審定委員審定為四川省4大地方良種之一。南江大葉茶具有發芽早(二月下旬萌動,三月上旬採茶)、芽頭壯、生長快、持嫩性好、發芽整齊、內含物豐富,適應性廣、抗逆性強、產量高等特點(1991年貴州省湄潭茶科所引種栽培試驗:五齡南江大葉茶生產園比同齡福鼎大白茶生產園鮮葉產量高出45個百分點),經中國茶科所、四川省茶葉研究所、川農大、西南農大等科研院所專家學者鑑定:南江大葉茶是制高檔綠茶的優良品種。
1987年,南江縣茶研所在南江縣下兩鎮黃草坪建立了四川省第一個縣級茶葉良種場。新一代茶葉工作者又從南江大葉茶優良羣株中選育出了南江1號、2號、20號、91號、93號、99號6個優良株系,其中南江2號已審定為國家級良種。
自1990年起,南江縣茶葉企業就開始了南江茶葉產業化經營的探索與實踐,通過走“公司+農户+基地”等經營模式,使茶農、茶商、茶企、農資經營者形成利益共同體,基本實現了生產、加工、銷售一條龍。
2009年,四川省編制的《茶葉優勢區域規劃佈局》中,將南江縣列為了“川東北富硒茶產業區”。南江縣共有48個鄉鎮種植南江大葉茶,面積超過10萬畝,有茶葉生產加工企業近100家,其中15家擁有QS認證,已在成都、西安、重慶等大都市建有南江茶葉專賣店,年加工銷售茶葉2800噸,實現產值1.7億元。
2008年底,南江縣舉辦“南江茶葉節”兩屆,並將其確定為南江縣兩個重要節慶之一(紅葉節、茶葉節)。 [1] 
2014年,浙江大學CARD中國農業品牌研究中心、《中國茶葉》雜誌和中茶所中國茶葉網聯合組成的中國茶葉區域公用品牌價值評估課題組,依據“浙大CARD農產品品牌價值評估模型”,通過消費者抽樣調查、文獻研究、問卷調研、專家評議等方式,對全國95個茶葉區域公用品牌進行了價值評估。根據評估,南江大葉茶品牌價值為8.18億元,較上次評估增加3.88億元,增長90.2%。 [3] 

南江大葉茶生產情況

2009年,南江縣共有48個鄉鎮種植南江大葉茶,面積超過10萬畝,年產量2800噸。 [1] 

南江大葉茶產品榮譽

1987年,南江大葉茶被四川省評為優質名茶。 [1] 
南江大葉茶 南江大葉茶
1992年,南江大葉茶獲中國首屆農業博覽會雙銀獎、農業部金獎,並收藏於中國茶葉博物館。 [1] 
1995年,南江大葉茶榮獲第二屆中國農業博覽會金獎。 [1] 
2000年,南江大葉茶榮獲國際(成都)茶博覽會雙銀獎。 [1] 
2008年10月,南江縣被譽名為“中國富硒茶之鄉”。 [1] 
2009年4月,“南江大葉茶”被國家工商總局認定為證明商標。 [1] 
2009年11月27日,原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批准對“南江大葉茶”實施國家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 [2] 

南江大葉茶地理標誌

南江大葉茶地域保護範圍

南江大葉茶地域保護範圍為四川省巴中市南江縣所轄區域內的匯灘鄉流壩鄉貴民鄉楊壩鎮上兩鄉趕場鎮寨坡鄉坪河鄉光霧山鎮南江鎮東榆鎮下兩鎮長赤鎮黑潭鄉及四川省元頂子茶場等48個鄉(鎮)的171個自然村。地理座標北緯31°50′-32°45′,東經106°27′-107°10′。南江大葉茶保護面積6200公頃。 [1] 

南江大葉茶質量技術要求

質量控制技術規範編號:AGI2009-09-00199。 [2] 
安全要求
產品包裝應按GB7718規定執行,符合牢固、整潔、防潮、美觀的要求。同批茶葉的包裝、箱種、尺寸大小、包裝材料、淨重應一致,接觸茶葉的包裝材料應符合食品衞生要求。 [1] 
特定生產方式
1、產地選擇與特殊內容規定:產地選擇上重點考慮氣候、土壤、地形三個方面因素。年均氣温大於13℃,年降雨量大於1000毫米,茶樹生長季節月降雨量在100毫米以上;土壤為酸性土壤(pH4.0-6.5),土層深厚(50釐米以上)肥沃,土質以壤土為宜;地形地勢,坡度15°-25°的坡地,應開梯建成水平梯級茶園;海拔高度不宜超過1500米。
2、品種選擇與特定要求:選擇國家級良種南江大葉茶無性系苗木為栽培品種,苗木質量達到國家乙級標準,苗高20釐米以上、莖部直徑0.4釐米以上、根系完整、無檢疫性病蟲害。
3、生產過程管理
南江大葉茶
南江大葉茶(2張)
3.1合理密植:實行雙行錯窩條栽,大行距150釐米,小行距33-45釐米,株距20-33釐米,每穴栽2株,每畝栽4800-5000株。
3.2深耕施肥:劃線定行挖種植溝,溝深40-50釐米,寬60-70釐米;老茶園換種改植時,應先挖除老茶樹,再在老茶園的行間挖種植溝。底肥每畝施農家肥1500-2500千克,或油枯200-300千克,磷肥50-100千克,肥與土混勻後,再蓋土至高於地面5-10釐米。
3.3茶苗移栽:首先淺鋤,拌細種植溝土壤,然後拉行繩,按大小行距放線開溝,溝深10釐米左右。移栽時間以晚秋(9月至10月中旬)或早春為宜。移栽時,注意根系舒展,逐步加土,層層踩緊踏實。埋土過半,澆一次定根水,待水分下滲後繼續加土,直至與泥門相平(原插穗頂端上的短莖剛好埋入土中為宜),不宜過深過淺。
3.4幼苗期的管理
3.4.1抗旱、防凍保苗。茶苗移栽後,要保持茶園土壤濕潤,一週內無雨,要及時澆水以抗旱保苗。最好在茶苗兩旁各30釐米左右,蓋草10釐米厚,上壓碎土,既保水分及防凍,還可防止雜草生長。在茶園行間,可適當間作花生、豆類、草莓等矮稈作物,並與茶苗保持30釐米的距離,避免對茶苗造成損害。此外,增施基肥、培土壅根、茶園灌水等對預防凍害,也有很好的效果。
3.4.2間苗補苗。新建茶園,一般均有不同程度的缺株,必須抓緊時間在建園1-2年內將缺苗補齊,最好採用同齡的茶苗補,補植後要澆透水。
3.4.3澆耕施肥。新建茶園,行間空隙大,易滋生雜草,妨礙茶樹生長,必須經常淺耕除草深耕施足底肥。茶叢周圍的雜草要用手拔,避免損傷根。從栽後第一年的4月下旬開始,年施追肥2-3次。第一次在距茶苗13-15釐米遠的上方,挖7-10釐米深的穴,澆上半瓢清糞水(50升水兑三四瓢豬糞尿或250-300克硫酸銨),隨即覆蓋。以後每次每畝可施純氮1-2千克(摺合尿素2.5-5千克)。
3.4.4把好定型修剪關。第一次定型修剪:當75%-80%的茶苗長到30釐米以上時,即可進行第一次定型修剪,修剪高度以離地面15-20釐米為宜。用整枝剪逐株依次修剪,只剪主枝,不剪側枝;剪時儘量保留外側的腋芽,使發出的新枝向四周伸展。剪口要光滑,切忌剪裂。第二次定型修剪:一般在上次修剪後一年進行。修剪高度可在上次剪口上提高15-20釐米(即離地面30-40釐米為宜)。如果茶苗生長旺盛,只要苗高達到修剪標準,即可提前進行。用水平剪按修剪高度剪平,然後用整枝剪修去過長的茬頭。第三次定型修剪:一般在第二次定型修剪一年後進行,修剪高度在上次剪口上提高10-15釐米(離地40-50釐米),用水平前將蓬面剪平即可。幼年茶樹經二次定型修剪後,若生長良好,可打頂輕採(留下三四片葉)。待茶樹高度達60釐米以上,樹幅達80釐米左右,樹冠基本定型後,可適當留葉採摘;直到樹高70釐米以上,樹幅120釐米時,即進入旺採期。
3.5投產茶園的管理技術
3.5.1基肥施用。一般在9-11月結合深耕施入,名優茶生產園應適當早施。基肥用量:幼齡茶園每年平均畝施有機肥750千克以上,有條件的地方還要增加50-100千克餅肥,25千克過磷酸鈣和15千克硫酸鉀。投產茶園,每年平均畝施有機肥1500-2500千克,或餅肥100-150千克,過磷酸鈣25-50千克,硫酸鉀15-25千克。基肥要深施,成齡茶園,通常在茶叢邊緣垂直向下位置開施肥溝,也可隔行開溝,每年更換位置,溝深20-30釐米;幼齡茶園按苗穴施,施肥穴與根頸的距離:一二年生茶樹為5-10釐米,三四年生茶樹為10-15釐米。深度15-25釐米。
3.5.2追肥施用。一般每年進行3-4次。早春施催芽肥,以越冬芽鱗片初展期最為適當(2月中旬左右);春茶和夏茶結束後,應分別進行第二三次追肥。氣温高、雨水多、茶樹生長期長的地方,可進行第四次追肥。根外追肥應考慮施微量元素,噴施濃度要適宜。一般濃度為硫酸銨1%-2%,尿素0.5%-1%,過磷酸鈣1%-2%,硫酸鉀0.5%-1%,硫酸鋅50ppm、硫酸錳0.01%;以一芽一葉開展時噴施效果最好,每次每畝肥液50-100千克。噴施時要葉片正反面同時噴勻,特別是要注意背面的噴施,一般背面吸收能力較正面高5倍以上。
3.5.3土壤耕鋤技術。淺耕一般指不超過15釐米,一年需進行3-5次(多結合追肥進行),第一次淺耕在春茶前(2月中旬左右)進行,第二次淺耕在春茶結束後(5月中旬左右)進行,第三次淺耕在夏茶結束後(6月下旬至7月上旬)進行。深耕深度要超過20釐米以上,一般在9-11月結合施基肥進行。衰老茶園的耕作深度應增加到30-50釐米,寬度50釐米左右,以促進衰老茶樹更新復壯。
3.5.4茶園修剪技術:一般每年在樹冠採摘面上進行一次輕度修剪,每次在上次剪口上提高3-5釐米。名優茶生產園也可改在春茶結束後進行。作剪宜輕不宜重,一般只剪去當年秋梢和小部分夏梢,保留大部分夏梢和全部春梢。茶樹高度應控制在60-90釐米之間。經多年採摘的茶樹,每隔5年左右須進行一次深修剪,剪去樹冠上部10-15釐米深的一層雞爪枝。衰老茶樹可用重修剪更新復壯,一般是剪去樹冠1/3-1/2,以剪口離地30-45釐米為宜。對於十分衰老的茶樹,要實行台刈更新,促使抽出新枝,形成新的樹冠,台刈高度一般以離地5-10釐米為宜。
4、產品收穫:要求做到按標準分批及時留葉採摘,一般大宗、綠茶要求採摘一芽二三葉,名茶對鮮葉要求較高,一般要求採摘一芽一葉或一芽二葉初展。
4.1掌握好開採期。開採期宜早不宜遲,以略早為好。在採用手工分批採摘的情況下,春茶當蓬面有5%-10%的新梢達到採摘標準時,就可開採。夏、秋茶一般在有10%的新梢達到採摘標準時開始採摘,如需採摘細嫩的名茶原料,可適當提早採摘期。
4.2鮮葉集運。鮮葉採下後,須從鮮葉的嫩度、勻淨度、鮮度等三方面進行分級歸堆,不同等級的鮮葉分開,晴天葉與雨天葉分開,正常葉與劣變葉分開,成年茶樹葉與衰老茶樹葉分開,上午採的葉與下午採的葉分開。快速裝快運至生產加工車間,防止腐爛變質。
4.3茶葉加工技術:根據南江縣茶葉加工分類,主要有扁型茶和針型茶,無論是機制茶還是手工製作,都屬於綠茶大類。其工藝流程分為:鮮葉→攤晾→殺青→做形→毛火→攤晾→足火→揀剔→成品。
4.3.1扁形茶加工技術:鮮葉(單芽或葉包芽)→攤晾(場地要求清潔衞生通風,以散發清香氣為宜)→殺青(要求温度160℃-180℃,抖悶結合,多抖少悶,殺透殺勻,青草氣散失,清香氣顯露為宜)→攤晾→做形(手工做形或整形機做形要求扁平、圓、滑為宜)→毛火烘培(要求温度90℃-110℃,九成幹為宜)→攤晾→足火(温度70℃-90℃,水份含量在5%為宜)→揀剔(除去碎末或雜質)→成品。
4.3.2針形茶加工技術:鮮葉(一芽一葉初展或一芽二葉初展)→攤晾(場地要求清潔衞生通風,以散發清香氣為宜)→殺青(要求温度160℃-180℃,抖悶結合,多抖少悶,殺透殺勻,青草氣散失,清香氣顯露為宜)→攤晾→做形(手工做形或理條機理條要求直、緊、圓為宜)→毛火烘培(要求温度110℃-120℃,九成幹為宜)→攤晾→足火(温度70℃-90℃,水份含量在5%為宜)→揀剔(除去碎末或雜質)→成品。
5、生產記錄要求:南江大葉茶生產的全過程,要建立田間生產檔案、加工製作檔案、產品出入庫檔案等,全面記載並妥善保管,以備查閲。
6、包裝:產品包裝應按GB7718規定執行,符合牢固、整潔、防潮、美觀的要求。同批茶葉的包裝、箱種、尺寸大小、包裝材料、淨重應一致,接觸茶葉的包裝材料應符合食品衞生要求。宜採用食品級包裝材料,如紙板、聚乙烯、鋁箔複合膜、茶聽、白板紙、內襯紙及捆紮材料等。包裝上的印刷油墨或標籤、封籤中使用的粘着劑、印油、墨水等均應無毒。
7、儲藏運輸:運輸工具應清潔衞生,乾燥、無異味,嚴禁與有毒、有害、有異味,易污染的物品混裝、混運,運輸時應穩固、防潮、防雨、防曝曬,裝卸時應輕裝輕卸,防止碰撞或重壓。貯藏時禁止與化學合成物質接觸,嚴禁與有毒、有害、有異味,易污染的物品接觸。搞好防鼠、防蟲、防黴工作,倉庫應清潔、防潮、避光和無異味,保持通風乾燥,周圍環境要清潔衞生,遠離污染源。 [1] 

南江大葉茶專用標誌使用

標誌使用人應在其產品或其包裝上統一使用農產品地理標誌(南江大葉茶名稱和公共標識圖案組合標註形式)。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