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南樂目連戲

鎖定
南樂目連戲是河南省濮陽市南樂縣的傳統戲曲劇種。目連戲有中國戲劇的活化石之稱,對中國的戲劇起源,沿革及發展傳承等研究有較高的學術研究價值,也為研究華夏史學史、文學史、民俗文化等提供珍貴資料。該劇無論在表演形式上還是在內容上都注入了中國傳統宗教和倫理説教的內容,這對研究宗教信仰,佛教文化和歷史等提供了有力佐證。
中文名
南樂目連戲
屬    性
戲劇
分佈地區
河南省濮陽市南樂縣

目錄

南樂目連戲起源

目連戲”是曾經流行於河南省濮陽市南樂縣民間的一個口述本,以中國民間雜耍為主,集綜合戲曲、武術、焰火、魔術於一身,有鋸解、磨研、開腸剖肚等特技表演,服裝、道具、化妝、表演均有獨特之處,唱腔初為中國民間小調,清朝時改為大平調。
“目連戲”自宋朝由開封傳到南樂縣。南樂縣地處冀、魯、豫三省交界處,偏僻封閉的地理環境、社會環境,使該戲曲一直保留着古老的原始風貌,其表演形式、戲劇程式等方面無不帶有傳統文化的烙印。
“目連戲”起源於河南、深藏於南樂民間,是中國最古老、最原始的中國戲曲劇種,堪稱戲劇的老鼻祖,有“中國戲劇的活化石”之稱,對中國的戲劇起源、沿革及發展傳承等都有較高的學術研究價值,也為研究華夏史學史、文學史、民俗文化、佛教文化等提供了珍貴資料。有專家認為,“目連戲”的發現和研究可能會改寫中國戲曲史。歷史上的戲曲藝術,據記載是以元雜劇為始,而“目連戲”則早於元雜劇,其情節內容與唐朝的目連變文一脈相承。南宋孟元老所著的《東京夢華錄》中記載:“構肆樂人,自過七夕,便搬《目連救母》雜劇,觀者倍增。”明朝有鄭之珍創作的戲劇《目連救母勸善戲文》。“目連戲”在清康熙年間曾傳入宮廷。

南樂目連戲現狀

“目連戲”曾在南樂縣廣泛流傳,多在春節上演,深受羣眾歡迎。“文革”期間被視為封建迷信禁演,1986年恢復演出,但受影視文化的衝擊,已瀕臨滅絕。“目連戲”入選國家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將有效地促進搶救保護工作。
南樂縣文化局組建了一支能演出“目連戲”的民間文藝隊,在2008年6月10日我國首個“文化遺產日”之際,赴鄭州參加了河南省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節目展演活動。

南樂目連戲傳承保護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南樂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獲得“南樂目連戲”保護單位資格。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