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南極科學考察站

鎖定
南極科學考察站,開展南極科學考察,建在南極地區(《南極條約》規定的南緯60°以南)內陸、沿岸及島嶼上,具有適應南極特殊環境和氣候條件,具備完善的生活設施、科研實驗室、交通通信和後勤保障的科學考察基地。 [1] 
中文名
南極科學考察站
外文名
Antarctic research station

南極科學考察站基本介紹

1901年英國極地探險家R.F.斯科特在南極建立第一個簡易考察站——斯科特棚(77°50′S,166°05′E)至今,南極科學考察站經歷了3個階段:第一階段為20世紀50年代前,建立的簡易房屋大多以木結構為主、基本能保證考察人員在站上的生活和工作條件及其生命安全的度夏考察站,即僅在南極夏季(每年11月到次年2月)開展考察工作,其他月份關閉的考察站。第二階段為20世紀50年代至90年代,各南極考察國開始在南極建立有固定基礎設施,建築大多為架空式(離地面1.5~1.8米)、單層鋼體結構或集裝箱式房屋,保温性能較好,發電、通信、運輸和後勤保障功能齊全,生活、工作條件較優越的常年考察站(全年都有考察人員)近40處。1954年2月,澳大利亞在東南極大陸的莫森海岸上建立了第一個常年南極科學考察站——莫森站(67°36′S,62°52′E)。第三階段為1990年至今,隨着高新技術和建築材料的飛速發展,各南極考察國家加大對南極考察的投入,逐年更新或新建南極科學考察站。建築大多造型新穎、抗風力強、保温性好、配套齊全、安全舒適,除了工作實驗室、生活居室外,還有圖書閲覽、商場、郵局、酒吧和體育等設施。南極洲沒有常住居民。考察站人員實行輪換制,分為度夏考察人員(夏季在站上)和越冬考察人員(在站上一年到一年半)。南極科學考察站的規模差異很大,站上的建築物從幾棟到100多棟,容納的考察人員從幾個人到上千人不等。例如,美國建在羅斯島上的麥克默多站(77°51′S,166°40′E),有各種建築100多棟,夏季站上人員達2 000多人,號稱南極一城。21世紀初,《南極條約》的44個締約國在南極洲建有夏季考察站100多處。常年考察站44個。中國建有2個常年考察站,長城站和中山站。 [1] 

南極科學考察站考察歷程

1957年的國際地球物理年,發達國家開始廣泛介入南極科學考察,並在全球掀起了南極熱。當時,中國著名氣象學家、地理學家、中國科學院副院長竺可楨院士提出:地球是一個整體,中國自然環境的形成和演化是地球環境的一部分,極地的存在和演化與中國有着密切的關係。
1962 年,在制訂全國科學技術發展規劃時,一些科學家提議中國要進行南極科學考察工作。1964 年,在新成立的國家海洋局的任務中,就有“將來進行南、北極海洋考察”的設想。
1978 年的改革開放拉開了中國對內改革的大幕,也為中國的南極事業提供了發展機遇。1980年1月,中國首次派出兩名科學家赴澳大利亞的南極凱西站,參加澳大利亞組織的南極考察活動,從而揭開了中國極地考察事業的序幕。
1981 年 5 月,中國成立了國家南極考察委員會及其辦事機構南極辦公室。1983 年5 月9 日,全國人大常委會批准中國加入《南極條約》的決議。
1984年11月20日,由“向陽紅 10 號”科學考察船和“J121”打撈救生船組成的中國首次南極考察編隊從上海國家海洋局東海分局碼頭起航,12 月 26 日抵達南極洲南設得蘭羣島喬治王島的麥克斯韋爾灣。此次南極科學考察包括兩大部分:南極建站及南極洲、南大洋科學考察。中國首次南極考察隊共有591名航海人員、科學工作者及建築施工人員參加。當地時間1985年2月14日晚22點(北京時間15日上午10點),中國南極長城站的建設全部完成,我國第一個南極考察站崛起在南極洲喬治王島。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