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南柯子·淮西客舍接得陳敬止書有寄

鎖定
《南柯子·淮西客舍接得陳敬止書有寄》是清代詞人毛奇齡創作的一首詞,是作者在淮西旅途中接京師友人陳敬業書後寄贈之作。詞的上片倒敍回憶兩人去冬淮西相逢的情景,“記得”二字至第四句方出,言殘燭而概其餘,言去年而襯今日,十分含蓄;下片轉入現時相思之意,末二句以書久盼方來,秋不期而至相對,蹉跎歲月之感盡在不言中。這首詞抒寫思友之情,純從與友人的聚別情景落墨,無一處用典,也無一句刻意求奇,而自有真摯動人的韻致。
作品名稱
南柯子·淮西客舍接得陳敬止書有寄
作    者
毛奇齡
創作年代
清朝
出    處
西河合集
作品體裁

南柯子·淮西客舍接得陳敬止書有寄作品原文

南柯子·淮西客舍接得陳敬止書有寄1
驛館吹蘆葉2,都亭舞柘枝3。相逢風雪滿淮西。記得去年殘燭,照征衣4
曲水東流淺5,盤山北望迷6。長安書遠寄來稀7。又是一年秋色,到天涯。 [4] 

南柯子·淮西客舍接得陳敬止書有寄註釋譯文

南柯子·淮西客舍接得陳敬止書有寄詞句註釋

  1. 南柯子:詞牌名,本唐教坊曲名,有單調、雙調。淮西:指今安徽合肥市,宋淮南西路(簡稱淮西)故治所在,此用舊名。陳敬止:作者的朋友,餘皆不詳。
  2. 驛館:客舍。蘆葉:以蘆葉為管,管口有吹簧,管面有音孔,下端為銅喇叭嘴。清代喀爾喀部樂有此器。
  3. 都亭:指客舍。柘(zhè)枝:柘枝舞,唐代西北少數民族的舞蹈,此處泛指舞蹈。
  4. 征衣:出門在外的人穿用的衣物。此處代指被送的人,即陳敬止。
  5. 曲水:曲折江流。肥水源出紫篷山,分為二支,其一東流經合肥,又東南歸巢湖。
  6. 盤山:盤踞的高山。合肥北有土山、龍山;龍山蜿蜒如龍。
  7. 長安:代指北京。 [1]  [2] 

南柯子·淮西客舍接得陳敬止書有寄白話譯文

客舍中吹奏着蘆笳,亭台前我們一起欣賞着柘枝之舞。相逢時正是雪花瀰漫狂風怒吼,至今仍記得深夜裏我們促膝交談,不知不覺一直燒完蠟燭。
家鄉彎曲清淺的河水向東流去,北望盤山雲霧茫茫模模糊糊。與京城相隔太遠音書寄得太少,收到信後已是秋色瀰漫的深秋。 [3] 

南柯子·淮西客舍接得陳敬止書有寄創作背景

陳敬止是與毛奇齡交往甚深的友人。友人從京城寄來一封書信,便使客寓淮西的詞人激動不已。在滿窗秋色的客舍,吟成了這首小令。 [4] 

南柯子·淮西客舍接得陳敬止書有寄作品鑑賞

南柯子·淮西客舍接得陳敬止書有寄整體賞析

詞的上片從當年的相逢寫起:“驛館吹蘆葉,都亭舞柘枝。”當詞人接讀友人的書信時,那字字行行之間,便恍然有他的音容笑貌浮現,於是往日相逢時的歡樂景象,也便一幕幕展開在詞人眼前:他們也曾在幽寂的客舍墾,嗚嗚吹響蘆笳,正如戍邊的士卒,在吹奏中寄託悠邈的鄉思;他們也曾在州府的“都亭”中,觀看藝人的“柘枝舞”,那優美的舞姿伴着帽鈴聲旋轉。這樣的相逢,倘若是在春天,當然還應該點綴一片豔麗的桃花,暈染幾樹依依的翠柳。但他們的相逢卻又別有風味,那正是“風雪滿淮西”的冬日。詞人接着的這一筆追補,便頓為上述景象,添加了清瑩照人的“底色”一蘆笳聲聲,原來是向着風窗雪影而吹,則蘆笳之韻,正可與雪花同飛。柘枝舞女,原來是在雪霽天晴中婆娑,則舞者之姿,更見紅妝素裹之美。然而,這樣美好的相聚畢竟太過短暫,當蘆笳、舞影消歇之處,映照這一對友人的,便已是別離時的燭光:“記得去時殘燭、照征衣。”友人就要離去,詞人不捨得輕易放行。句中的“殘燭”正告訴讀者:在友人離別的前夜,他們高燒紅燭,從夜分直敍到燈暗燭殘。回憶中的相聚終於在離別中定格,最後浮現詞人眼前的,就只有這“殘燭”映照的友人上路身影了。詞人在追憶這一切時,不僅全藉助畫面形象展開,而且一句一景,此伏彼起,剛説到“相逢”,又跳向“去時”,恰正巧妙地表現了憶念思緒的片斷和飄忽的特點。
詞的下片則續寫友人離去後的思念:“曲水東流淺,盤山北望迷。”詞人與陳敬止的相聚本就在客中,友人這一離去,詞人便愈加感到孤清。或許友人赴京之程先由水路東浮,而後經由天津直馳京師。於是在曲折東流的河岸,便常見詞人獨佇的背影,凝望着水上的白帆消隱於遠天;或者登上淮西的城樓,遠眺雲煙悽迷的北方,唸叨着友人是否已過薊縣西北的“盤山”。這二句依然運用畫面展現的方式,以表現對友人的深切牽掛。但節奏顯然滯緩了,而且都取靜境,只覺有嫋嫋不絕的思緒,隨清淺的河水流淌,而後化作一片雲煙,飛向山影空漾的遠方。在這樣的牽念中,往還的書信便成了相互間最珍貴的賜予了。可惜的是山高路遠,就連這慰藉思情的來信,也那樣稀少。“長安書遠寄來稀”一句,由眺望轉向焦慮的期盼,用的是喟然嘆息的“情語”,而詞人徘徊驛站、坐立不安之身影,已宛然如在眼前,是為“情中景”。當這種焦慮的期盼,終於被意外的來信打破,遠在京城的友人,終於寫來慰問詞人的千言萬語。這喜訊在詞中雖沒有明言,但在詞題中卻已欣然告知:“淮西客舍得陳敬止書”。看來只是簡略的一語,而且幾乎是不動聲色,但有了詞中對相聚相離景象的深情憶念,以及離去後焦慮牽掛的唸叨,讀者自可體會其間已包含了許多欣悦和慰藉。不過人的情感往往是奇妙的,高興的時候可以放情大笑,但有時候又會喜極而泣。詞人大抵正屬於後者。他在接讀友人來書時,開初無疑是興奮的,但讀着讀着,又不禁悲從中來,終於化作了結拍的悽然自語:“又是一年秋色、到天涯。”友人的書信雖然令我欣喜,但分隔天涯的處境卻依然如故。想不到在風雪初晴的冬天離別,這一別就已又近一年。在這秋色蒼涼中讀信,更生一重天涯分隔的傷悲。全詞在幽幽的嘆息中收結,詞行間似還見兩位千里相隔的友人,正遙遙相望於蕭蕭秋風……
這首詞抒寫思友之情,純從與友人的聚別情景落墨,無一處用典,也無一句刻意求奇,而自有真摯動人的韻致。王國維曾稱歎“北宋詞多就景敍情,故珠圓玉潤,四照玲瓏”(《人間詞話》),崇尚的正是這種真摯自然的詞風。陳廷焯也以為,有些詞家“第自寫性情,不必求勝人,已成絕響。後人刻意爭奇,愈趨愈下”(《白雨齋詞話》)。毛奇齡此詞淺易中藴含真情,正有“珠圓玉潤,四照玲瓏”之妙。 [4] 

南柯子·淮西客舍接得陳敬止書有寄名家點評

清·譚獻《篋中詞》:“北宋句法。” [2] 

南柯子·淮西客舍接得陳敬止書有寄作者簡介

毛奇齡(1623~1716),字大可,號西河,浙江蕭山人。康熙時舉博學鴻詞科,授翰林院檢討,充明史館纂修官。為文縱放,詩文雜著頗多,有《西河合集》。亦作曲,有傳奇二種。 [1] 
參考資料
  • 1.    季鎮淮,馮鍾芸,陳貽焮,倪其心選注.歷代詩歌選 下.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13.05:301
  • 2.    張秉戍選評.元明清詞.北京:文津出版社,2019.05:217
  • 3.    郭彥全編著.歷代詞今譯.北京:中國書店,2000.01:598
  • 4.    上海辭書出版社文學鑑賞辭典編纂中心編.元明清詞三百首鑑賞辭典 文通版.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7.04: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