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蕭衍

鎖定
梁武帝蕭衍(464年-549年6月12日 [1]  ),叔達,小字練兒,南蘭陵郡東城裏(今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 [232-233]  )人。南朝梁開國皇帝(502年4月30日-549年6月12日在位) [221]  ,西漢相國蕭何的二十五世孫, [222]  南齊丹陽尹蕭順之之子 [63] 
蕭衍出身蘭陵蕭氏。南齊時以門蔭入仕,為“竟陵八友”之一。齊明帝時擔任雍州刺史,參與抵禦北魏入侵。永元二年(500年),起兵攻討東昏侯蕭寶卷,擁戴南康王蕭寶融稱帝,次年攻陷建康。中興二年(502年),接受蕭寶融“禪位”,建立南梁。蕭衍統治初期,留心政務,糾正宋、齊以來的弊政。為使各州郡置於自己的控制之下,採取了更換異己、任用親信,兼以討伐的方針;改定“百家譜”,寬待宗室,注重調和門閥世族與寒門素族之間的矛盾 [226]  。軍事上抵禦北魏南侵,一度在鍾離之戰取勝,維持了南北均勢 [169]  ;後數次發動北伐,但戰果不大。在位中後期,大興佛教,修建寺院,三次捨身同泰寺,並隨着年齡增長,開始怠於政事。太清二年(548年),東魏降將侯景發動叛亂,次年渡江攻破建康,蕭衍被囚死於建康台城,享年八十六歲。 [221]  諡號武皇帝,廟號高祖,葬於修陵 [29] 
蕭衍統治南梁近半個世紀,是南朝諸帝中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 [226]  。他才思敏捷,博通文史,所作千賦百詩,不乏名作。即位後,曾令編《通史》六百卷,並親自撰寫贊序。後人認為“歷觀古帝王藝能博學,罕或有焉 [44]  ”。蕭衍善音律,精書法,在其倡導下,南梁的文學藝術得到長足發展。 [84]  原有文集,已佚,明人輯有《梁武帝御製集》。 [221] 
全    名
蕭衍 [222] 
別    名
梁武帝
梁高祖
練兒
叔達
諡    號
武皇帝 [82] 
廟    號
高祖 [82] 
年    號
天監普通大通中大通大同中大同太清 [23]  [82] 
所處時代
南北朝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秣陵縣同夏裏三橋宅
出生日期
464年
逝世日期
549年6月12日
逝世地
建康淨居殿 [82] 
陵    墓
修陵 [82] 
在位時間
502年4月30日 至 549年6月12日 [23]  [82] 
繼    任
梁簡文帝蕭綱
主要成就
建立南梁,革除弊政,鍾離大捷
主要作品
《涅萃》《大品》《淨名》《大義》等 [3] 
籍    貫
南蘭陵郡東城裏 [232-233]  (今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

蕭衍人物生平

蕭衍少年英才

蕭衍於宋孝武帝大明八年(464年)生於秣陵縣同夏裏三橋宅 [2]  。從血緣上看,蕭衍和南齊皇室關係很密切,他的父親蕭順之是齊高帝蕭道成的族弟 [3]  ,曾經做過侍中衞尉等高官。他們都是東晉淮陰縣令蕭整的後代。蕭衍後來之所以能建立功勳,他的家族背景在其中起了很大作用。蕭衍小時候就很聰明,而且喜歡讀書,博學多才,尤其在文學方面很有天賦。憑藉家族背景,蕭衍剛出仕時,擔任巴陵王、南中郎將蕭子倫府的法曹行參軍,後改為衞將軍王儉屬下的東閣祭酒 [4]  他籌略過人,兼有文武之才,王儉一見,便對他非常賞識,奏請蕭衍任户曹屬一職。王儉曾對名士何憲説:“這個蕭郎三十歲內將做侍中,三十以後則貴不可言。” [5-6] 
永明二年(484年)正月,竟陵王蕭子良開建西邸,廣招文學之士,蕭衍和範雲蕭琛任昉王融謝朓沈約陸倕七人一同交遊於蕭子良門下,被稱為“竟陵八友”。 [4]  王融號稱“識鑑過人”,時常對親友説:“以後宰制天下,必在此人(指蕭衍)。” [7] 
永明八年(490年) [8]  ,蕭衍被調為隨王、鎮西將軍蕭子隆的諮議參軍。蕭順之去世後,蕭衍離職回到建鄴,為父守喪三年。 [7]  [9] 

蕭衍襄助蕭鸞

蕭衍畫像,取自明朱天然《歷代古人像贊》 蕭衍畫像,取自明朱天然《歷代古人像贊》
永明十一年(493年),齊武帝蕭賾病重,蕭子良任用蕭衍、蕭懿(蕭衍同母兄)、王融、範雲等人為帳內軍主。王融想在蕭賾去世後擁立蕭子良 [10]  ,蕭衍卻並不認同。 [11]  蕭賾去世後,皇太孫蕭昭業即位為帝,由西昌侯蕭鸞輔政。 [12] 
蕭昭業為帝后,只知享樂,不理政務,對大臣的勸諫也不接受。蕭鸞時常與蕭衍等人商議,想要將蕭昭業廢黜。為達成目標,蕭鸞想要將鎮守荊州的隨王蕭子隆召回,又擔心蕭子隆不從,且忌憚在會稽的王敬則生變,於是向蕭衍問計。蕭衍認為:“隨王雖有美名,但其實是庸劣之才,屬下也沒有智謀之士,只是依賴司馬垣歷生、武陵太守卞白龍罷了。這兩人唯利是圖,只要許諾高官厚祿,就可以輕易召回。召回隨王,只需一封書信罷了。王敬則滿足於安坐江東,享極富貴,應該挑選美女以娛樂其心。”蕭鸞對蕭衍的分析很贊同,於是照計執行,解除了奪權的威脅,賜死了蕭子隆。 [13] 
為防備齊武帝時代的宿將、豫州刺史崔慧景,蕭鸞起用蕭衍為寧朔將軍,鎮守壽春。蕭衍對崔慧景恩威並施,使其安心效力。 [14] 
隆昌元年(494年),蕭衍又被任為中書侍郎,後遷太子庶子給事黃門侍郎,“入直殿省”。 [15]  蕭鸞廢殺蕭昭業後,擁立新安郡王蕭昭文即位,自己掌握朝政大權。 [12]  三個月之後,蕭鸞廢蕭昭文,自立為帝。蕭鸞登基後,蕭衍因參與“定策”之功,被封為建陽縣男,食邑三百户。 [12]  自此蕭衍的地位日益顯赫。

蕭衍兩戰北魏

  • 義陽之戰
建武二年(495年),北魏孝文帝拓跋宏率領三十萬軍隊親自進攻南齊,沿淮河向東攻打鐘離(今安徽鳳陽東北)。蕭鸞先派左衞將軍崔慧景、寧朔將軍裴叔業領兵迎戰。聽到魏軍分兵攻打義陽後,又派遣蕭衍和平北將軍王廣之領兵救援。 [16]  王廣之領兵進到離義陽百里之外時,聽説魏軍人強馬壯,於是畏縮不前。蕭衍則請求充當先鋒,和魏軍交戰。王廣之於是派部分軍隊歸蕭衍指揮,進兵義陽。 [17]  蕭衍領軍連夜抄小路趕到了距離魏軍營地只有幾里地的賢首山,然後命士兵將旗幟插遍滿山。天亮後,義陽城中的齊軍看到此景,以為重兵已經趕來解圍,於是士氣大增,馬上整軍出城攻擊魏軍,同時順風放火。蕭衍也親自領軍夾擊,搖旗擂鼓助威,齊軍士氣高昂,個個奮勇殺敵。魏軍在齊軍前後夾擊下,潰不成軍,只好退卻。齊軍最終取得了這場戰役的勝利。蕭衍也因戰功而升任太子中庶子 [18] 
  • 兵敗鄧城
建武四年(497年)秋,北魏軍再次南下,接連攻下了新野、南陽,前鋒直逼雍州(今湖北襄陽 [234]  )。蕭鸞馬上派蕭衍出兵援救雍州,於十月抵達襄陽。隨後蕭鸞又派崔慧景總督諸軍,蕭衍及雍州刺史曹虎等受其節度 [19] 
建武五年(498年)三月,蕭衍和崔慧景領兵與魏軍作戰,在雍州西北的鄧城被數萬魏軍包圍。蕭衍知道城中糧草和槍械缺乏,就對崔慧景説:“我們遠道征戰,本來就很疲憊,需要休整,如今又遇強敵圍困。如果軍中知道糧草缺乏的實情,肯定會發生兵變。為防萬一,我們還是趁敵人立足未穩,鼓舞士氣殺出重圍為上策。”崔慧景雖然心中憂慮膽怯,卻強作鎮靜道:“北軍都喜歡遊動作戰,他們不會夜裏攻城的,不久自然會退兵的。”沒想到魏軍越來越多,沒有退卻的跡象。原來還表現得很鎮靜的崔慧景這時露出了膽怯的原形,沒有和蕭衍商議,就私自帶着自己的部曲逃走,其餘各部也紛紛逃散。蕭衍無法控制局面,只好邊戰邊退,一直退到樊城才站穩腳跟。 [19] 
  • 主政雍州
鄧城戰敗後,蕭鸞未責怪蕭衍,而是讓他主持雍州的防務,接替曹虎任雍州刺史。從此蕭衍就有了一塊固定的根據地,這為他勢力的發展奠定了基礎,成為他日後爭奪政權的資本。 [19] 

蕭衍誅除東昏

建武五年(498年)七月,在位僅五年的蕭鸞病逝,由其子蕭寶卷(即東昏侯)即位。 [20]  蕭寶卷為人暴虐,即位後誅戮重臣,收回朝權,又“委任廝小”,致使內部動亂頻繁,“方鎮各懷異計”。 [183] 
永元二年(500年)冬,蕭衍聽聞蕭懿被蕭寶卷殺害的消息,於是召見中兵參軍呂僧珍、長史王茂、別駕柳慶遠、功曹史吉士瞻等幕僚,開始制定起兵攻討蕭寶卷的計劃。 [105]  眾人非常贊同,蕭衍於是大力招兵,準備和蕭寶卷決戰,很快招募到甲士千人,馬一千匹,戰船三千艘(《南史·梁本紀》作“鐵馬五千匹,甲士三萬人” [106]  )。 [21]  適逢行荊州府事的宗室蕭穎胄誘殺蕭寶卷派來征討蕭衍的巴西太守劉山陽,擁立南康王蕭寶融舉兵。蕭衍拒絕部下勸己稱帝的建議,與蕭穎胄聯合,自己在沔南立新野郡,以壯大勢力。 [107] 
永元三年(501年)二月,南康王自稱相國,建西台,任命蕭衍為徵東將軍。同月,蕭衍出兵襄陽,移檄建鄴,耀武揚威。抵達竟陵郡後,命王茂與竟陵太守曹景宗大敗忠於蕭寶卷的郢州(治今湖北武昌)刺史張衝,並築漢口城以困厄郢、魯二城。 [108]  三月,蕭寶融在江陵即位,即齊和帝。 [22]  和帝升授蕭衍為尚書左僕射,加徵東大將軍、都督征討諸軍,假黃鉞。四月,蕭衍出兵沔水,命王茂及西台將領蕭穎達等圍困郢城。五月,蕭衍移駐漢南。七月,王茂等部率水師突襲加湖,大破蕭寶卷所派的寧朔將軍吳子陽、光子衿等十三部援軍。 [109]  郢、魯守軍被困日久,見援兵已敗,遂相繼投降。其中郢城因流疾橫行,使城中“將佐文武男女口十餘萬人”竟死亡十之七八。等到城門打開後,蕭衍對倖存的軍民均一體撫卹。 [110]  八月,蕭衍繼續進軍江州,命部將鄧元起先率部至尋陽,威懾意圖首鼠兩端的江州刺史陳伯之投誠。 [111]  九月,和帝因蕭衍“平定東夏”,於是允許他“便宜從事”。蕭衍麾師沿長江而下,前鋒自蕪湖、姑孰直抵江寧。隨後,曹景宗等大破徵虜將軍李居士,生擒新亭城主江道林,諸將從各處包圍建康城,建康士民紛紛響應。 [112]  十月,蕭寶卷又派徵虜將軍王珍國率精兵十餘萬列陣於朱雀航南大路,王茂、曹景宗等以掎角之勢大破其部,徹底摧毀了蕭寶卷的主力。建康的新亭壘、東府城、石頭城、白下壘駐軍或投降或崩潰。壬午日,蕭衍坐鎮石頭,指揮眾軍圍攻建康宮城。同時,他派人招降京口、廣陵、瓜步、破墩等地守將,分別以諸弟接替鎮守。 [113]  十二月丙寅日夜,王珍國等謀殺蕭寶卷,將其首級送交蕭衍。次日,蕭衍派人封存府庫圖籍,然後入城。 [114] 

蕭衍代齊建梁

蕭衍掌權後,下令處死蕭寶卷寵妃潘玉奴及其寵臣共四十一人,並授意宣德太后王寶明褫奪蕭寶卷的帝號,進拜自己為中書監大司馬、錄尚書、驃騎大將軍、都督、揚州刺史,封爵建安郡公,食邑一萬户,賜班劍四十人,其餘“黃鉞、侍中、征討諸軍事並如故”。百官按照東晉武陵王司馬遵承製行事時的舊例,要向蕭衍致敬。永元三年(501年)十二月己卯日,蕭衍入駐閲武堂,下令大赦,並派使者率軍“慰勞東方十二郡”。 [114] 
早在中興元年(501年),留守江陵的侍中、尚書令蕭穎胄便因後方戰事不利而憂慮去世。 [120]  所以等到蕭衍掌握大權,建立功業後,已經無人能阻擋他稱帝的野心。而蕭衍雖想自立為帝,卻沒有急於求成,只是靜待時機。這時,蕭衍原來的好友沈約揣摩他的心事,曾試探性地提及代齊的話題,蕭衍開始不應答。過了幾天,沈約又進言,蕭衍説:“讓我再想一想。”沈約離開後,蕭衍召見範雲,範雲也與沈約意見相同。蕭衍於是讓他們負責籌劃禪代事宜。 [118]  此時,蕭衍竟貪戀起蕭寶卷宮中的妃子餘氏,耽擱政務。範雲知道後,勸阻不成,只得找來王茂與他一同進諫,並以將餘氏轉賜王茂的方式巧妙地解決了此事。事後,蕭衍分別賜範雲、王茂一百萬錢。 [119] 
蕭衍畫像,取自《三才圖會》 蕭衍畫像,取自《三才圖會》
中興二年(502年)正月甲午日,和帝所遣使者抵達建康慰勞,並追贈蕭衍的父祖官職。戊戌日,正式進官大司馬。丁亥日,進拜都督中外諸軍事,獲得“劍履上殿入朝不趨贊拜不名,加前後部羽葆、鼓吹”的榮譽,並擁有了開置幕府,徵辟僚屬的權力。甲寅日,蕭衍再進位為相國揚州牧,總攬百揆,以豫州的梁郡、歷陽,南徐州的義興,揚州的淮南、宣城、吳、吳興、會稽、新安、東陽十郡之地受封梁公,獲賜九錫之禮,“加遠遊冠綠綟綬”,位在諸王之上。蕭衍先是推辭,後在幕僚一再勸進下,才在二月接受任命。 [116]  二月以來,南兗州宣武城、建康縣桐下里又相繼出現“符瑞”。丙戌日,蕭衍被進封為梁王,所享封邑增至二十郡(梁公時十郡,加上豫州的南譙、廬江,江州的尋陽,郢州的武昌、西陽,南徐州的南琅邪、南東海、晉陵,揚州的臨海、永嘉十郡)。蕭衍一番假意推辭後,於三月癸巳日接受此命。 [124] 
在此前後,範雲和沈約寫信給蕭寶融的中領軍夏侯詳,要他逼迫蕭寶融禪位。同時,蕭衍的弟弟、荊州刺史蕭憺也讓人傳播民謠“行中水,為天子”,利用人們的迷信觀念為蕭衍稱帝大造輿論。三月丙午日,和帝命帝佩戴十二旒冕,“建天子旌旗”,一切禮儀均按天子標準,為禪代做準備。丙辰日,和帝下詔禪位。四月壬戌,和帝下策書宣佈禪位之事。 [122]  但等到禪讓詔書送到後,蕭衍又假裝謙讓。於是,範雲帶領眾臣一百一十七人,再次上書稱臣,請求蕭衍早日登基稱帝。太史令也陳述天文符讖,證明他稱帝合乎天意,蕭衍這才裝着勉強接受眾人的請求。 [125] 
天監元年四月丙寅日(502年4月30日),蕭衍正式在都城的南郊祭告天地,登壇接受百官朝賀,建立梁朝,建年號天監。 [23]  蕭衍稱帝后,先是封和帝為巴陵王。之後又派人給和帝送去生金,逼其吞金自盡(和帝則選擇在大醉後被殺死)。待到其死後,對外宣傳他暴病而死,按照皇帝的規格舉行喪禮陵。 [126] 

蕭衍梁魏爭霸

天監三年(504年),北魏趁司州刺史蔡道恭病逝之際,派中山王元英急攻義陽。寧朔將軍馬仙琕奉命救援,但被擊敗。八月,義陽守將蔡靈恩力竭降魏,義陽三關(武勝關、九里關、平靖關)亦被魏軍攻佔。 [194] 
天監四年(505年),蕭衍命臨川王蕭宏為帥,統軍大舉北伐。其中豫州刺史韋睿都督眾軍連克北魏小峴城、合肥等地。蕭宏進駐洛口(今安徽懷遠境),先鋒昌義之先敗後勝,攻克梁城(今安徽淮南田家庵附近);太子右衞率張惠紹攻徐州(治彭城,今屬江蘇)不利;宿預(今江蘇宿遷東南)守將藍懷恭連敗後被殺。作為統帥的蕭宏怯懦愚劣,在得知魏安東將軍邢巒已渡過黃河後不顧諸將反對,停軍不前。 [103]  後更擅自逃走,使梁軍不戰而潰,失亡近五萬人。 [104] 
鍾離之戰 鍾離之戰
自天監五年(506年)十月起,元英等率領號稱百萬的魏軍圍攻北徐州治所鍾離,遭守城的昌義之頑抗。蕭衍先後派曹景宗與韋睿督軍二十餘萬救援鍾離。天監六年(507年)三月,韋睿等借淮水暴漲之際,派艦隊發起攻擊,大破魏軍,一路追擊至濊水上,使沿淮河百餘里間,魏軍的屍骸相藉,淮水為之不流。此役中,魏軍陣亡及淹死者各十餘萬,另有五萬人被俘。梁朝取得了自宋元嘉初年“南北交戰以來南朝所未有之一大捷”。 [193] 
天監七年(508年)十月,魏懸瓠軍主白皂生等殺其豫州刺史司馬悦,舉州降梁。蕭衍派馬仙琕等出兵救援,一度收復義陽及三關。但元英等在隨後分別擊潰各路梁軍,梁軍所復土地全部丟失。 [195]  蕭衍請韋睿出鎮安陸,這才避免魏軍的進一步進攻。 [196] 
天監十年(511年)三月,朐山(今江蘇連雲港)民眾王萬壽殺東莞、琅邪二郡太守劉碸,獻朐山於北魏。北魏徐州刺史盧昶派兵佔據該城。四月,蕭衍命馬仙琕督諸軍攻朐山,並給予充分的支持。梁魏雙方在朐山城外對峙至十二月後,陷入缺糧絕境的朐山城守將首先投降,魏軍因而潰敗,遭馬仙琕打擊,損失慘重。 [198-199]  《魏書·盧昶傳》稱“自國家經略江左,唯有中山王英敗於鍾離,昶於朐山失利,最為甚焉”。 [197] 
天監十三年(514年),蕭衍為與北魏爭奪壽陽(今安徽壽縣),不顧大臣勸阻,執意採納魏降將王足的建議,命太子右衞率康絢修浮山堰。 [96]  堰修成後,上游形成巨大水庫,使兩百公里以外的壽陽被水圍困 [99]  。堰底河牀為沙土,而在天監十五年(516年)秋康絢被徵回後,繼任者不修堰,導致建成的當年八月漲水時,大堰潰決,下游受災居民數以十萬計 [100-101] 
普通二年(521年),義州刺史文僧明叛降北魏。七月,信武將軍裴邃迅速擊破魏軍,收復義州。 [200] 
普通五年(524年),蕭衍命裴邃統帥諸軍北伐。九月,裴邃抵達壽陽城外,一度攻克外城,但因援軍未至,被迫撤退。隨後他整軍再戰,拓境至鄭城及汝水、潁水一帶,並於壽陽大破魏將元琛長孫稚等。
普通六年(525年)五月,裴邃卒于軍中,蕭衍派中護軍夏侯亶接替其都督北伐諸事,隨後北伐諸軍暫時撤退,待到“淮堰成”再發動攻勢。 [201-202]  [228] 
普通七年(526年)七月,蕭衍借“淮堰水盛”,淹沒壽陽的時機,命夏侯亶等再度北伐,圍困壽陽。十一月,魏揚州刺史李憲舉城投降,梁朝收復了自南齊末年以來失陷的壽陽。隨後,蕭衍梁以壽陽為治所,重新設置南豫州 [203-204] 
大通元年(527年)正月,蕭衍派司州刺史夏侯夔、譙州刺史湛僧智等北伐,連克平靜、穆陵、陰山三關。十月,魏東豫州刺史元慶和舉渦陽投降。十一月,蕭衍命中護軍蕭淵藻鎮守渦陽,並設西徐州 [205]  大通二年(528年)四月,蕭衍接受魏郢州刺史元願達的降服,並在義陽設置北司州。同年,北魏內部爆發“河陰之變”,魏宗室元顯(郢州刺史)、元悦(汝南王)、元彧(臨淮王)、元世俊(北青州刺史)、元志(南荊州刺史)等舉州降梁。十月,蕭衍應元彧之請,派東宮直閣將軍陳慶之護送其迴歸北魏。同月,魏豫州刺史鄧獻舉州投降。 [206] 
中大通元年(529年)四月,陳慶之連戰皆勝,使元顥成功入主洛陽,魏帝元子攸逃往河北。六月,魏淮陰太守晉鴻以湖陽城降梁。同月,魏權臣爾朱榮攻殺元顥,洛陽失陷,陳慶之撤回。十一月,魏巴州刺史嚴始欣舉州投降。 [208]  此後,蕭衍還曾試圖扶持魏宗室元悦、元法僧為魏帝,因諸種原因,均遭失敗。 [210] 
中大通四年(532年)正月,魏南兗州刺史劉世明為人脅迫,舉州降梁,蕭衍改魏南兗州為譙州,仍以劉世明為刺史。次年(533年)六月,魏建義城主蘭寶殺魏東徐州刺史,舉下邳城降梁。 [209] 
中大通六年(534年)十月,蕭衍命元慶和率眾北伐。 [211]  元慶和聽聞魏軍出師,不敢前進,最終無功而返。 [212] 
大同元年(535年)十一月,北梁州刺史蘭欽收復漢中,並迫使魏梁州刺史元羅投降。 [213] 
大同二年(536年),東魏將侯景入侵楚州,俘楚州刺史桓和,乘勝進抵淮上。梁武帝遣湘潭侯蕭退與夏侯夔等前去增援,軍至黎漿時,陳慶之已擊破侯景。 [207]  [229]  同年十月,蕭衍再次下詔大舉北伐,旋即又詔令眾軍班師,與魏通和停戰。 [214]  此後梁魏間到侯景內附之前,再未發生大規模戰事。 [29] 

蕭衍前明後昏

蕭衍統治南梁將近半個世紀,堪稱南朝諸帝中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他在稱帝前,有一定的從政經驗,對齊末的腐朽統治耳聞目睹,故而在即位後,勵精圖治,作出了一些政策上的調整:重視統治階級內部門閥大族與寒門素族之間的矛盾,於用人上採取調和政策;一改宋、齊皇帝御下太嚴而容易招致動亂的問題,竭力寬厚待人。在皇室內部,他想用骨肉恩愛來代替骨肉相殘;還令臣下制定《梁律》,使之成為繼《晉律》後南朝比較完備的一部刑律。 [226] 
在儲嗣問題上,蕭衍犯了“廢嫡立庶”的錯誤。早在稱帝的同一年,他便立長子蕭統為太子。蕭統為人舉止大方,在東宮以仁德而聞名,受朝野及百姓愛戴。在太子生母丁貴嬪死後,蕭衍父子因“蠟鵝厭禱”一事,產生嫌隙。中大通三年(531年),蕭統因病早逝,時年三十一歲。蕭統死後,按例蕭衍當立其長子蕭歡為太子,但他由於之前的嫌隙,轉而屬意晉安王蕭綱,同時認為天下初定,“不可以少主主大業”。自中大通三年(531年)四月至五月,蕭衍遲疑未決。直到五月二十一日才決定封蕭歡為豫章王,命其回鎮。 [230]  五月二十七日,蕭衍正式立蕭綱為太子。為補償蕭統一系,同時堵住天下人對他“廢嫡立庶”行為的非議,蕭衍破格將蕭統的諸子都封在大郡;太子妃蔡氏的待遇不變,只是遷居金華宮,與東宮相區別。 [231] 
總的來説,蕭衍實行的政策大都對維護南梁政治的安定,促進經濟的復甦、發展有益,但在司法實踐中“急於黎庶”,引起人民的不滿;“緩於權貴”,又使統治集團肆無忌憚,最後終於釀成惡果。只是在蕭衍統治的前期,這些矛盾還未激化,在政治上尚能保持一個粗安的局面。到了他在位晚年,委事羣幸,政事逐漸昏暗。 [226] 

蕭衍引狼入室

主詞條:侯景之亂
描繪蕭衍晚年的畫像
描繪蕭衍晚年的畫像(2張)
侯景早年在北齊奠基者高歡帳下征戰,屢立戰功,深受高歡倚重。但他為人反覆無常,且與高歡之子高澄不和。高歡死後,高澄想奪侯景的兵權,他就於太清元年(547年)正月投降西魏,但西魏宇文泰對他有戒心,並不傾心接納,於是侯景請求以“豫、廣、潁、洛、陽、西揚、東荊、北荊、襄、東豫、南兗、西兗、齊等十三州”降服梁朝。蕭衍很高興,封其為河南王、大將軍,並派軍接應。後來,蕭衍與高澄講和,但要以梁朝遣送侯景回東魏為條件。侯景得知後,以誅殺朝中弄權的朱異為藉口,發動叛亂。叛軍長驅直入,最後兵臨建康、圍困台城,本來蕭衍已經號召各地軍馬馳援,但由於各路援軍心志各異,在幾次作戰不利後就按兵不動,坐觀成敗,於是叛軍得以繼續圍攻台城。而守衞城門的臨賀王蕭正德早已投靠了侯景,開城把叛軍放入,台城淪陷。 [29] 
侯景掌權後,蕭衍雖在表面上受制於他,但內心極為不平。侯景想讓其黨羽宋子仙出任司空,蕭衍説:“調和陰陽(三公職責),怎可用此物?”侯景又請讓他的兩位同黨任便殿主帥,也被拒絕。侯景不能強迫蕭衍,心裏甚感忌憚,太子蕭綱曾入宮覲見,流淚勸諫,蕭衍卻説:“誰讓你來的!如果社稷有靈,還可恢復;如果不是這樣,何必流淚!”侯景派手下的兵卒入直省中,有的人趕着驢馬,帶着弓刀,在宮廷中隨意進出。蕭衍詢問原因,直閣將軍周石珍回答:“這是侯丞相的衞兵。”蕭衍聽後大怒,斥責周石珍道:“是侯景,為什麼管他叫丞相?”左右侍從都很害怕。自此以後,蕭衍的要求也大多不能被滿足,日常飲食供給也被減少。年邁的蕭衍憂憤交加,從此一病不起。 [25] 

蕭衍台城身亡

太清三年五月丙辰日(549年6月12日),蕭衍躺在台城皇宮淨居殿,嘴裏發苦,索要蜂蜜不得,在發出了兩聲”嗬!嗬!”(表示驚訝)的聲音後,便在飢渴交加中逝世,享年八十六歲。侯景密不發喪,將其遺體暫時置於昭陽殿,到二十六天後方才被遷移到太極前殿發喪。由蕭綱繼位,即梁簡文帝。 [1]  [81]  同年十一月,蕭衍被追尊諡號為武皇帝,廟號高祖。葬於修陵(今江蘇丹陽陵口)。 [82] 

蕭衍為政舉措

蕭衍政治

  • 勤於政事
蕭衍像,取自鄭振鐸《插圖本中國文學史》 蕭衍像,取自鄭振鐸《插圖本中國文學史》
早在入主建康時,掌權的蕭衍便下令廢除了東昏侯在位時的苛政。 [114]  如中興二年(502年)初,蕭衍下令“減損浮費”,“御府中署,量宜罷省” [115]  ,又命公開焚燬東昏侯的“淫奢異服六十二種” [121] 
蕭衍稱帝之後,初期的政績是非常顯著的。他吸取了齊滅亡的教訓,自己很勤於政務,而且不分春夏秋冬,總是五更天起牀,批改公文奏章,在冬天把手都凍裂了。 [181] 
  • 選拔良吏
蕭衍雖雅愛文士,但頗注重政事能力。他曾手敕答劉孝綽雲:“美錦未可便制,簿領亦宜稍習。” [224]  在對官吏的選拔任用方面,他儘量選用良吏。首先,蕭衍注意對在中央掌握重權的官員的任命,他先後重用範雲周舍徐勉等人。這些人或者有才能,或者有德識,或者敢於直言諫諍,都是難得人才。蕭衍任用他們對於改良南齊後期混亂的政局,穩定社會,恢復生產起到了重要作用。其次,他要求地方的長官一定要清廉,經常親自召見他們,訓導他們遵守為國為民之道,清正廉明。為了推行他的思想,蕭衍還下詔書到全國,如果有小的縣令政績突出,可以升遷到大縣裏做縣令。大縣令有政績就提拔到郡做太守。他的政令實行起來以後,梁朝的吏治得到顯著改善。蕭衍也十分清楚,當時州郡官員多非良才,但是對於貪暴官吏,一經發現都要給予嚴厲懲處。 [181] 
東晉六朝是貴族門閥把握話事權的時代,九品中正制已不能起到選拔人才的作用,社會人才機制出現壅塞。因此在選用官吏問題上,蕭衍遇到了一個如何處理士族與庶族關係的問題。要穩定、鞏固統治,必須首先調和統治集團內部士族與寒門之間的矛盾。為了提高蕭梁政權的影響力,蕭衍便採取了拉攏高門士族的措施。讓這些崇尚玄虛、不親事務的高門士族中的不少人擔任高官,維護和擴大他們在政治上的地位,使這部分人成為穩定政權的支持力量。同時,也注重寒門才學之士,起用範雲、徐勉、周舍、朱異等中下層士族擔任機要之職。 [181]  [226]  對寒門庶族,他儘量做到“惟才是務”。 [123]  天監四年(505年),梁朝設置五經博士,又設立招收寒門弟子的五經館,“修飾國學,增廣生員”。 [223]  學生免學費,食宿全由國家供給。生員只要能精通其中一部經書,經過考試後都可以錄取進入官吏隊伍。在詔令中蕭衍説,哪怕是放羊的,看牛的,只要能考上,有才能,就錄用他,絕對不準阻攔。此舉讓寒門子弟有了進入國家管理層的可能性。在政府提倡鼓勵之下,向學之士自四方雲集。自蕭衍開始,通過考試錄用人才成為常設制度,這為以後隋唐時期科舉制的興起奠定了基礎。
  • 廣納諫言
蕭衍還廣開言路,曾多次下詔稱不論是在朝的官吏或地方的刺史以及四方士民,如果想對刑政發表意見,只要利國利民的都可以上奏。為此,他下令在門前設立兩個盒子(當時叫函),一個是謗木函,一個是肺石函。如果功臣和有才之人,沒有因功受到賞賜和提拔,或者良才沒有被使用,都可以往肺石函裏投書信。如果是一般的百姓,想要給國家提什麼批評或建議,可以往謗木函裏投書。 [127]  [181] 
  • 修訂刑律
蕭衍重視刑律的制定。稱帝之後,他就命令羣臣制定新律法。南齊時的郎官、洛陽人蔡法度,家傳律學。他家中藏有齊武帝時刪定郎王植之的《集註張杜舊律》,共一千五百三十條,但未實行過,而字跡卻將磨滅。蕭衍於是任蔡法度為尚書刪定郎,使其損益王氏舊律,編寫《梁律》。天監元年(502年),以尚書令王亮、侍中王瑩、尚書僕射沈約、吏部尚書範雲等,參議斷定,定為二十篇。天監二年(503年),《梁律》修成,又有《令》《科》各三十卷。 [192] 
宋齊只沿用晉律,無所創制,至《梁律》成,才開始有了比較完備的刑律。在法律的具體執行過程中,蕭衍“急於黎庶,緩於權貴”,有權貴犯罪者則想方設法為之辯解。而百姓有罪,都案之以法。 [226]  有的連坐則老幼不免,一人逃亡,則全家治罪。有一位秣陵老人曾當面向蕭衍指出:“陛下為法,對老百姓要求嚴,對於權貴卻寬鬆,這不是長久之術。如果能改正,將是天下百姓的福分。”蕭衍接受了這—批評,便下達了一些寬減刑法的詔書。 [181]  但蕭衍“鋭意儒雅,疏簡刑法”,致使公卿大臣都不重視刑獄,特別是蕭衍晚年,怠於政事,又專精佛戒,對王侯子弟的犯法,則寬之又寬。以致王侯子弟更加驕橫,有的竟然白日在建康大街上殺人。至中大同元年(546年)之後,禁網逐漸寬疏,百姓安之,而貴戚之家,更加目無王法,為非作歹。侯景亂梁時,便有書告城中士民,歷數此種權貴盤剝以供己用的狀況。 [192] 

蕭衍經濟

蕭衍在外時所鑄五銖錢 蕭衍在外時所鑄五銖錢 [181]
為了實現經濟的發展,蕭衍曾下令廣闢良田。不管公私土地,務盡其地利。為了增加勞動力,招撫流亡,蕭衍規定:凡天下之民,有流移到其他地方的,都可以讓他們回到故地,免徵課税三年;如有不願還者,就允許他著土籍為民;凡是荒田廢宅被沒收為公田的,除官府已墾種的部分外,都分給貧民。同時,他下令禁止豪家佔取公田。 [181] 
另外,蕭衍還今各地利用宮田或荒地,進行屯田 [181]  這些措施對梁朝的經濟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

蕭衍軍事

  • 北伐及抵禦魏軍南侵的戰爭
時間
名稱
梁方指揮官
結果
天監二年(503年)至天監三年(504年)
第一次義陽之戰
司州等梁北境要郡被魏軍攻陷
天監四年(505年)
梁軍抵抗失敗,梁州被魏軍攻陷
天監四年(505年)
魏軍前鋒王足主動撤軍
天監五年(506年)
初期取得一定成果,後主帥驚慌遁逃,梁軍失亡近五萬人
天監六年(507年)
韋睿、曹景宗、昌義之
梁軍大勝,魏軍陣亡及淹死者各十餘萬,五萬人被俘
天監七年(508年)
第二次義陽之戰
馬仙琕等
梁軍先奪取懸瓠義陽三關,後為魏軍所敗,所收土地盡失
天監十年(511年)
馬仙琕
收復朐山,大破魏軍
天監十三年(514年)至天監十五年(516年)
浮山之役(硤石之戰浮山堰
康絢趙祖悦、昌義之等
梁軍擊退魏軍攻勢,修成浮山堰,後淮水暴漲,沖毀浮山堰,造成重大損失
普通五年(524年)
一度攻克壽陽附近諸城,後因裴邃逝世而撤回 [228] 
普通七年(526年)
夏侯亶、韋放
諸軍夾擊壽陽,魏壽陽守將李憲獻城而降 [227] 
大通二年(528年)
先成功護送魏宗室元顥北歸洛陽即位,元顥兵敗身死梁軍潰退
太清元年(547年)
寒山堰之戰
梁軍大敗,蕭淵明被生擒
蕭衍在位時期發動的北伐 蕭衍在位時期發動的北伐 [32]

蕭衍文化

  • 崇儒興學
自劉宋迄齊梁,尚文之風日盛,然出於道德倫理和政治秩序層面的需要,重振儒學的努力未曾中斷。其中,維持了近五十年承平之世的梁朝又是關鍵。天監之初,蕭衍下詔制禮作樂,提倡儒術。 [169]  他本人的儒學修養也很高。曾親撰《春秋答問》等書,解答大臣們的疑問,示範了良好的向學風氣。另據《梁書·武帝本紀》與《隋書·經籍志》的記載,蕭衍一生著述上千卷,大半屬於儒學,另一小部分屬於佛教,道教部分幾乎不名其一。蕭衍所造諸書,幾乎皆與儒家六經有關,他在信道宗佛的過程中,仍然在堅持閲讀儒家經典。相反,其“篤信正法,尤長釋典”則只是“兼”之。 [89] 
此外,蕭衍亦親自給學子講學,以表重視。天監九年(510年),他親臨國子學講經,並主持策試,次年(511年)親祀明堂。天監十一年(512年),蕭衍命名儒何佟之賀瑒嚴植之明山賓等重訂五禮(吉、兇、軍、賓、嘉),集成一千餘卷,蕭衍“稱制斷疑”,頒行天下。此後,朝野上下“穆穆恂恂,人知禮節”,梁朝號稱“文物之美,為江左二百年來所僅見”,誕生了諸如《昭明文選》在內的優秀作品。 [169]  在蕭衍的倡導之下,梁朝官學非常發達,為南朝官學教育的高峯。 [181] 
  • 史學成就
在史學方面,蕭衍不滿《漢書》等斷代史的寫法,認為那是割斷了歷史,因而主持編撰了六百卷的《通史》,並“躬制贊序”。此書開南北史之先河,被認為“此一時代中史學之盛,於焉可見”。蕭衍對此書也頗為自負,曾對蕭子顯説:“我造《通史》,此書若成,眾史可廢。”可惜《通史》到宋朝時即已失傳。 [173-174] 
  • 兼信道佛
蕭衍(右上)捨身同泰寺圖 蕭衍(右上)捨身同泰寺圖 [176]
蕭衍認為“老子、周公、孔子等雖是如來弟子,而化跡既邪,止是世間之善,不能革凡成聖”。大同初年陶弘景去世,大同五年(539年)有道士袁矜以妖言煽惑叛亂,這些都有可能促使蕭衍在晚年傾向佛教。 [86] 
普通八年(527年)三月八日,蕭衍親自第一次前往同泰寺舍身出家,三日後返回,大赦天下,改年號大通;大通三年(529年)九月十五日,第二次至同泰寺舉行“四部無遮大會”,脱下帝袍,換上僧衣,捨身出家,九月十六日講解《大般涅槃經》,二十五日由羣臣捐錢一億,向“三寶”禱告,請求贖回“皇帝菩薩”,二十七日蕭衍還俗;大同十二年(546年)四月十日,蕭衍第三次出家,這次羣臣用兩億錢將其贖回;太清元年(547年),三月三日蕭衍又第四次出家,在同泰寺住了三十七天,四月十日朝廷出資一億錢贖回。此後陳武帝陳後主等皆曾捨身佛寺。 [88] 
蕭衍援引《楞伽經》《涅槃經》等如來藏系經典“食肉者斷大慈種”之説,主張全面素食。 [86]  從此,漢傳佛教形成吃素的傳統。蕭衍不近女色,不吃葷,不僅他這樣做,還要求全國效仿:“以後祭祀宗廟,不準再用豬牛羊,要用蔬菜代替。”他吃素,要神靈也吃素。這個命令下達之後,大臣議論紛紛。最後,蕭衍允許用面捏成牛羊的形狀祭祀。蕭衍不僅幾次入寺做和尚,還精心研究佛教理論。在蕭衍的支持下,梁代佛教達到了南朝佛教的最盛期。蕭衍之後,簡文帝和元帝也都奉佛。 [87] 

蕭衍科技

天監十三年(514年),蕭衍為與北魏爭奪壽陽(今安徽壽縣),命太子右衞率康絢統率二十萬民夫、士兵前往淮河築浮山堰。該堰南起浮山(《太平寰宇記》稱之為臨淮山,今安徽五河東分界處)、北抵巉石山(五河東30裏,橫跨淮口,南對浮山 [102]  ),於天監十五年(516年)四月修成。 [96] 
浮山堰主體為土壩,兩岸同時填土進築,中間用大量鐵器墊底,並用巨石大木截流 [95]  。壩高20丈(約合48m),頂寬45丈,底寬140丈,長9裏,壩上可種植杞柳、修築軍壘 [97-98]  。壩旁曾開有兩條溢洪道,以分流水勢,是中國水庫建設史上記載最早的溢洪道 [99] 

蕭衍外交

  • 北魏(東魏、西魏)
梁朝建立後,延續南北對峙局面,與北方的北魏及北魏分裂後的東魏西魏政權長期保持敵對狀態。雙方多次進行戰爭,互有勝負。自大同二年(536年)後,梁魏間停止了大規模的戰事,彼此遣使通和。 [214]  [29] 
  • 柔然
位於北魏北方柔然汗國長期與魏敵對。梁朝建國之後,柔然亦多次遣使向梁朝“朝貢”贈禮往來。據《南史》統計,柔然共有6次來使:天監十四年(515年) [143]  、天監十五年(516年) [144]  、大通二年(528年) [155]  、中大通元年(529年) [156]  、大同四年(538年) [162]  及大同七年(541年) [165] 
  • 嚈噠
6世紀初,勢力強盛的中亞強國嚈噠(中國史書稱滑國)東進控制塔里木盆地西部,經過西域南北道與北魏與梁朝開展交往。 [149]  《南史》記載,嚈噠曾於普通元年(520年) [148]  、普通七年(526年) [153]  、大同元年(535年) [161]  及大同七年(541年) [165]  分別遣使贈禮。
  • 波斯
中大通五年(533年),薩珊波斯派遣使者來贈送禮物。 [159]  大同元年(535年)夏四月庚子,波斯國遣使朝貢。 [161] 
  • 西北割據政權與西域各國
  1. 宕昌國:天監元年(502年),梁朝授行(代理)宕昌國梁彌邕為安西將軍、河涼二州刺史,正式冊封其為宕昌王。 [129]  天監四年(505年),授行宕昌王梁彌博為安西將軍、河涼二州刺史,正封宕昌王。 [135]  天監十年(511年),宕昌遣使朝貢。 [139]  大同七年(541年)初,梁授行宕昌王梁彌泰為平西將軍、河、涼二州刺史,正封宕昌王。同年,宕昌再遣使朝貢。 [165] 
  2. 武興國:天監元年(502年),梁朝封武興國第四位國君、名義上的梁北秦州刺史楊紹先為武都王。 [129] 
  3. 鄧至國:天監元年(502年),梁朝進拜鄧至國王,名義上的梁平北將軍、西涼州刺史象舒彭為安西將軍,封鄧至王。 [129]  天監五年(506年),鄧至遣使朝貢。 [136] 
  4. 吐谷渾:天監三年(504年),梁朝授吐谷渾君主、“河南王世子”伏連籌為鎮西將軍,西秦、河二州刺史,封河南王。 [134]  雙方交流密切,天監十五年(516年)至大同四年(538年)間,吐谷渾6次遣使進貢 [144]  [148]  [153]  [159]  [162]  。中大通六年(534年),梁冊封行河南王可沓振為西秦、河二州刺史,正封河南王。 [160]  大同六年(540年),河南王(應指取代可沓振的誇呂)遣使進獻馬及方物,同時向梁朝求取釋迦像及佛教經論十四條。蕭衍敕令賜像以及《制旨涅槃經》《般若經》《金光明講疏》共103卷。 [164] 
此外,梁朝與西域各國亦有往來:天監二年(503年),龜茲遣使朝貢。 [133]  天監九年(510年) [138]  、天監十三年(514年) [142]  及天監十八年(519年) [146]  于闐3次遣使朝貢。普通三年(522年),白題國遣使朝貢。 [151]  中大同元年(546年),朅盤陀國遣使“獻方物”。 [167] 
  • 東北亞(高麗、百濟、倭國)
蕭衍在位時,遼東、朝鮮半島的高麗、百濟新羅等國多次來朝,梁朝方面也按照慣例對其國王進行冊封:
  1. 高麗:天監元年(502年)四月,梁朝進封車騎將軍、高麗王高羅雲(高麗文諮王)為車騎大將軍 [128]  天監七年(508年)二月,又任命高羅云為撫東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 [137]  自天監十一年(512年)至大同七年(541年),高麗共向梁朝朝貢8次 [140]  [147]  [153]  [154]  [161]  [165]  。普通元年(520年)二月,梁朝冊封高麗王嗣子高安(高麗安藏王)為寧東將軍、高麗王。 [147]  太清二年(548年)三月,又封高麗王高延(高麗安原王)之子高成(高麗陽原王)為寧東將軍、高麗王、樂浪公。 [168] 
  2. 百濟:天監元年(502年)四月,梁朝進封鎮東大將軍、百濟王扶余牟太(百濟東城王,此前一年已死)為徵東大將軍。 [128]  在餘太繼任者扶余隆(百濟武寧王)在位期間,百濟於天監十一年(512年) [141]  、普通二年(521年) [150]  2次遣使朝貢。 [160]  普通二年(521年)十二月,梁朝將扶余隆的軍號自鎮東大將軍進為寧東大將軍。 [150]  中大通六年(534年),欲與梁朝結盟對抗高麗的百濟聖王扶余明再度遣使朝貢。 [160]  大同七年(541年),百濟遣使朝貢,並向梁朝求賜《涅槃經》等經疏及《毛詩》博士、工匠、畫師,得到允准。 [165] 
  3. 新羅:普通二年(521年)十一月,新羅曾遣使朝貢。 [150] 
此外,梁朝方面也曾在天監元年(502年)四月單方面拜“鎮東大將軍”、倭國王武進為徵東將軍。 [128] 
  • 東南亞
蕭衍在位期間,東南亞諸國頻繁遣使入梁進貢,雙方交流不斷擴大:
  1. 林邑:林邑國自梁朝建立後,便多次入貢,自天監元年(502年)至中大通六年(534年),計有7次 [130]  [138]  [141]  [142]  [153]  [154]  [160]  。除在大同九年(543年)林邑王乘交州李賁叛亂之機攻破德州,與李賁部將範修發生衝突(被擊敗)之外 [166]  ,雙方基本保持了和平。
  2. 幹陀利:天監元年(502年),幹陀利(今印度尼西亞巨港一帶 [131]  ,另有其他説法 [132]  )遣使朝貢。 [130]  天監十七年(518年),幹陀利再次來朝。 [145] 
  3. 扶南:自天監二年(503年)起,扶南7次遣使朝貢 [133]  [141]  [142]  [144]  [146]  [161]  [163]  ,曾向梁朝進獻犀牛 [163]  。天監三年(505年),梁朝授扶南國王憍陳如闍耶跋摩為安南將軍。 [133] 
  4. 婆利:天監十年(511年),婆利國派使者進貢金席。 [139]  此後在天監十六年(517年) [144]  、普通三年(522年) [151]  均遣使朝貢。
  5. 狼牙修:天監十四年(515年) [143]  、普通四年(523年) [152]  及中大通三年(531年) [158]  狼牙修國3次來朝。
  6. 盤盤國:中大通元年(529年)、中大通四年(532年)及大同六年(540年),盤盤國(今泰國南萬倫灣沿岸,另有其他説法)3次遣使朝貢。 [156]  [157]  [159]  [164] 
  7. 丹丹國:中大通三年(531年),丹丹國(今馬來西亞馬來吉蘭丹,另有其他説法)遣使朝貢。 [158]  大同元年(535年),丹丹國再遣使來貢。 [161] 
  • 南亞
天監二年(503年)七月,“中天竺國”遣使朝貢。次年(504年)九月,“北天竺國”遣使朝貢。 [133]  大通元年(505年),師子國(今斯里蘭卡)遣使朝貢。 [154] 
蕭繹《職貢圖》(宋摹本),描繪蕭衍在位時12國使者朝貢的形象

蕭衍主要影響

蕭衍經史

在學術上,蕭衍以經學、史學的研究為卓著。在經學方面,他曾撰有《周易講疏》《春秋答問》《孔子正言》等二百餘卷,可惜大都沒有流傳下來。天監十一年(512年),又與名儒共同製成五禮,共一千餘卷,八千零十九條,頒佈施行。此外,蕭衍最大的著述是《通史》六百卷,《金海》三十卷,《五經義注講疏》等共二百卷,贊、序、詔、誥、銘、誄、箴、頌、箋,奏等文共一百二十卷。
蕭衍又傾注大量精力研究佛學,著有《涅萃》《大品》《淨名》《三慧》等數百卷佛學著作。對道教學説,他也頗有研究。在此基礎上,他把儒家的“禮”、道家的“無”和佛教的涅槃、“因果報應”揉合在一起,創立了“三教同源説”,在中國古代佛教思想史上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3] 

蕭衍文學

清人繪蕭衍畫像 清人繪蕭衍畫像
蕭衍的詩賦文才,也有過人之處。齊武帝永明年間(485年-493年),詩壇創作風氣大盛,很多文人學士都聚集在竟陵王蕭子良的周圍,各逞其能,施展他們的詩歌創作才華。在這些文人學士中,比較著名的有八位,如謝脁沈約任昉範雲等人,時人稱之為“竟陵八友”。蕭衍也是“竟陵八友”中的一位。他的很多詩歌都是在這一時期寫的。建梁稱帝后,他素性不減,經常招聚文人學士,以賦詩為樂。他的文學創作,推動了梁代文學風氣的興盛。 [175] 
蕭衍現存詩歌有80多首,按其內容、題材可大致分為四類:言情詩、談禪悟道詩、宴遊贈答詩、詠物詩 [175] 
蕭衍的言情詩集中在新樂府辭中,又稱擬樂府詩,數量幾乎佔了其全部詩作的一半。他在鎮守襄陽時,就非常喜好當地的民歌,其許多擬樂府詩,如《芳樹》《有所思》《臨高台》等,便是在此時創作出來的。即使在稱帝以後,蕭衍對樂府詩的興趣也仍然不減當年。在天監十一年(512年),他親自動手改西曲,制《江南上雲樂》十四曲、《江南弄》七曲,可見其愛好沉迷的程度。 [175] 
和樂府民歌一樣,蕭衍的樂府擬作也是情歌,主要以女性為詠唱對象。他的大多數詩作都是描摹女子對愛情的殷盼,為離別相思所苦的情態,感情纏綿,風格綺麗,語言平易,具有濃郁的江南民歌風味。如在《子夜四時歌·冬歌》中説“一年漏將盡,萬里人未歸。君志固有在,妾驅乃無依”,《襄陽蹋銅蹄歌》中説“草樹非一香,花葉百種色。寄語故情人,知我心相憶”等。現代詩人鄭振鐸認為:“蕭衍新樂府辭最為嬌豔可愛。” [175] 
值得特別注意的是蕭衍的七言詩。蕭衍有10餘首樂府詩是用七言歌行的體裁寫的,如《河中之水歌》《江南弄》《東飛伯勞歌》等。其中以《東飛伯勞歌》最為著名:“東飛伯勞西飛燕,黃姑織女時相見。誰家女兒對門居,開顏法豔照里閭。南窗北牗掛明光,幄帷綺帳脂粉香。女兒年幾十五六,窈窕無雙顏如玉。三春已暮花從風,空留可憐與誰同。”七言體詩歌的創作始於魏文帝曹丕,宋、齊時代也間有此類作品問世,但影響不大。到了蕭衍,七言詩才有了進一步的發展。而且他的七言體詩平、仄韻互換,抑揚起伏,頗具獨創性。其後仿效者四起,其子蕭綱(梁簡文帝)、蕭繹(梁元帝),大臣沈約、吳均等,都有七言詩的創作。到陳朝時,七言詩的句式、結構更趨完美,韻律也更加和諧多姿。後來,唐朝的李白杜甫高適等人創造性地運用這一詩體寫出了許多氣勢磅礴的詩篇,七言體詩更為發展。蕭衍等人的開拓之功是不容抹煞的。 [175] 
蕭衍的談禪悟道詩的數量僅次於其樂府詩。他早年信道,晚年崇佛,他所撰寫的談禪悟道詩是其道佛思想的自我寫照。這些詩,如同宗教哲學箴言,十分乏味,藝術價值不大。 [175] 
梁普通元年(520年)款鎏金佛像 梁普通元年(520年)款鎏金佛像
蕭衍的第三類詩是宴遊贈答詩,內容較前兩類詩複雜。這裏有表現宗教哲理、宣揚佛教思想、規勸臣下信奉佛教之作,如《遊鐘山大愛敬寺》《覺新意贈江革》等;有巡幸記遊、描繪景物之作,如《首夏泛天池詩》《登北顧樓》《天安寺疏圃堂》等;有送別詩,如《答任殿中宗記室王中書別詩》等。這類詩中不乏上乘之作,如《首夏泛天池詩》説:“舟楫互客與,藻蘋相推移。碧池紅菡萏,白沙青漣漪;新波拂舊石,殘花落故枝;葉軟風易出,草密路難披。薄遊朱明節,泛漾天淵池。”該詩畫面景物鮮明,色彩絢麗多彩,讀來頗有韻味。”再如《答任殿中宗記室王中書別詩》説:“蘭華時未晏,舉袂徒離憂,……謄言無歇緒,深情附還流。”寫友人將別時深沉真摯的眷戀之情,也是贈別詩中較好的作品。 [175] 
蕭衍的第四類詩是詠物詩,如《詠舞詩》《詠燭詩》《詠筆詩》等。這類詩雖窮力追新,但內容淺薄,可足稱道者甚少。他的《贈逸民十一》,以樹木異心、飛鳥殊音、游魚浮沉、山高水深難以知曉的某些不可思議之處,來説明世間事物的本質、規律實在是難以尋求。 [175] 
蕭衍的詩歌從題材、內容、風格諸方面來説,都無一例外地體現了齊梁詩歌“嘲風月,弄花草”(唐人白居易語),“風雲氣少,兒女情多”的特點。這當然與他即位前漫長優裕的貴族生活環境不無關係。他雖然是一個開國創業之君,但即位前已官居高位,養尊處優,並未受過太多的打擊;其滅齊建梁,也只經歷過一年多的時間,而且非常順利。所以,蕭衍的詩歌中多“兒女情語”“神仙道氣”,少“風雲之氣”,少言志述懷、積極進取之作,也就不奇怪了。 [175] 
蕭衍對文學活動所設的種種規鉕限制和對數典隸事之風的注重,深刻地影響了梁代文學創作的審美情趣和價值取向。在他的影響和提倡下,梁朝文化事業的發展達到了東晉以來最繁榮的階段。《南史》作者李延壽評價説:“自江左以來,年逾二百,文物之盛,獨美於茲。” [33]  這句話頗能反映當時的實際。 [175] 

蕭衍音樂

蕭衍對音樂也頗有研究,他創制了許多新歌。《隋書·音樂志》上説:蕭衍“既善鐘律,詳悉舊事,遂自制定禮樂”。如“鼓吹,宋、齊並用漢曲,又充廷用十六曲”,蕭衍“乃去四曲,留其十二,合四時也。更創新歌,以述功德”。 [225] 
蕭衍創制了不少頌揚佛教的歌曲,如“制《善哉》《大樂》《大歡》《大道》《仙道》《神王》《龍王》《滅過惡》《除愛水》《斷苦磚》等十篇,名為正樂,皆述佛法”。 [225] 
蕭衍重視禮樂。他素善鐘律,曾創制準音器四具,名曰“通”。每通三絃,以推月氣。又制十二笛和十二律相應。每律各配編鐘、編磬,豐富了中國傳統器樂的表現能力。

蕭衍繪畫

蕭衍很喜歡繪畫,尤善畫花鳥與走獸。著名畫家張僧繇善於寫貌,頗受蕭衍賞識。當時,蕭衍諸子多出鎮外州,蕭衍常常想念他們,便命張僧繇前往各州郡去畫諸子之像,懸於居室之中,蕭衍見圖如見其子,思念頓減。蕭衍信佛,在位時建造了很多佛院寺塔,也都命張僧繇作畫。

蕭衍書法

蕭衍在書法上也有很深的造詣,對書法的技巧,對王羲之、王獻之書法藝術的特點和成就,都提出了些獨特的看法。
蕭衍留下了《觀鍾繇書法十二意》、《草書狀》、《答陶隱居論書》(《與梁武帝論書啓》)、《古今書人優劣評》四部書法理論著作。前兩篇見於唐張彥遠法書要錄》,《草書狀》見於南宋陳思書苑菁華》,《古今書人優劣評》見於宋《淳化閣帖》,內容多與袁昂古今書評》有相同之處,疑為在此基礎上增刪而成。 [83] 
《觀鍾繇書法十二意》是蕭衍最重要的一篇書論。蕭衍從“法”的角度概括學書普遍原則。他學習鍾繇書法後,總結出了書法十二意,即“平、直、均、密、鋒、力、輕、決、補、損、巧、稱”,其內容涉及用筆、結構、章法等諸多方面,比前代著作更為全面具體。同時,蕭衍反對自東晉末年到南朝宋、齊時期對王獻之的過度崇拜,明確提出:“子敬之不迨逸少(王獻之之父王羲之),猶逸少之不迨元常。”此外,蕭衍把張芝、鍾繇的書法擺在“二王”之上,改變了宋齊以來認為“二王”高於眾書家的看法。 [83]  [84] 
蕭衍也像蔡邕衞夫人一樣,重視用筆與取勢,強調書法用筆中對立因素的統一。他在《答陶隱居論書》中認為“純骨無肉,純肉無力”,應該“肥瘦相和,骨力相稱”。只有這樣,才能達到中和之美。 [83]  [84] 

蕭衍歷史評價

盧延光繪蕭衍畫像 盧延光繪蕭衍畫像 [219]
蕭衍自評:“世論者以朕方之湯、武,然朕不得以比湯、武,湯、武亦不得以比朕。湯、武是聖人,朕是凡人,此不得以比湯、武。但湯武君臣義未絕,而有南巢白旗之事;朕君臣義已絕,然後掃定獨夫,為天下除患。以是二途,故不得相比。” [92] 
南齊王融:“宰制天下,必在此人。” [26] 
南齊開國功臣王儉:“此蕭郎三十內當作侍中,出此則貴不可言。” [26] 
北魏郭祚認為蕭衍修浮山堰的舉動“擅斷川瀆,役苦人勞,危亡已兆”。 [27] 
北魏大臣源子恭:“蕭衍雖復崎嶇江左,竊號一隅,至於處物,未甚悖禮。” [91] 
東魏權臣高歡:“江東復有一吳翁蕭衍,專事衣冠禮樂,中原士大夫望之以為正朔所在。” [28] 
隋代姚察在《梁書》中稱:
齊季告終,君臨昏虐,天棄神怒,眾叛親離。高祖英武睿哲,義起樊、鄧,仗旗建號,濡足救焚,總蒼兕之師,翼龍豹之陣,雲驤雷駭,剪暴夷兇,萬邦樂推,三靈改卜。於是御鳳歷,握龍圖,闢四門,弘招賢之路,納十亂,引諒直之<矢見>。興文學,修郊祀,治五禮,定六律,四聰既達,萬機斯理,治定功成,遠安邇肅。加以天祥地瑞,無絕歲時。徵賦所及之鄉,文軌傍通之地,南超萬里,西拓五千。其中瑰財重寶,千夫百族,莫不充牣王府,蹶角闕庭。三四十年,斯為盛矣。自魏、晉以降,未或有焉。及乎耄年,委事羣幸。然朱異之徒,作威作福,挾朋樹黨,政以賄成,服冕乘軒,由其掌握,是以朝經混亂,賞罰無章。“小人道長”,抑此之謂也。賈誼有云“可為慟哭者矣”。遂使滔天羯寇,承間掩襲,鷲羽流王屋,金契辱乘輿,塗炭黎元,黍離宮室。嗚呼!天道何其酷焉。雖歷數斯窮,蓋亦人事然也。 [29] 
唐代魏徵在《梁書》中首先稱讚説:
高祖固天攸縱,聰明稽古,道亞生知,學為博物,允文允武,多藝多才。爰自諸生,不羈之度,屬昏凶肆虐,天倫及禍,紏合義旅,將雪家冤,曰:紂可伐,不期而會,龍躍樊漢,電擊湘郢,剪離德如振槁,取獨夫如拾遺,其雄才大略,固不可得而稱矣!既懸白旗之首,方應皇天之眷。而布澤施仁,悦近來遠,開蕩蕩之王道,革靡靡之商俗,大修文學,盛飾禮容,鼓扇玄風,闡揚儒業,介冑仁義,折衝樽俎,聲振寰區,澤周遐裔,干戈載戢,凡數十年,濟濟焉!洋洋焉!魏晉以來,未有若斯之盛也。 [30] 
但他隨後又指出:
然不能息末敦本,斫雕為樸,慕名好事,崇尚浮華,抑揚孔、墨,流連釋、老。或經夜不寢,或終日不食,非弘道以利物,惟飾智以驚愚。且心未遺榮,虛廁蒼頭之伍;高談脱屣,終戀黃屋之尊。夫人之大欲,在乎飲食男女,至於軒冕殿堂,非有切身之急。高祖屏除嗜慾,眷戀軒冕,得其所難而滯於所易,可謂神有所不達,智有所不通矣。逮夫精華稍竭,鳳德已衰,惑於聽受,權在奸佞,儲後百辟,莫得盡言。險躁之心,暮年愈甚。見利而動,愎諫違卜,開門揖盜,棄好即仇,釁起蕭牆,禍成戎羯,身殞非命,災被億兆,衣冠敝鋒鏑之下,老幼粉戎馬之足。瞻彼《黍離》,痛深周廟;永言《麥秀》,悲甚殷墟。自古以安為危,既成而敗,顛覆之速,書契所未聞也。 [30] 
唐太宗李世民
  • 梁武帝父子、陳後主、隋煬帝皆有文集行於世,何救於亡!為人主患無德政,文章何為! [78] 
  • 至若梁武窮心於釋氏,簡文鋭意於法門,傾帑藏以給僧祗,殫人力以供塔廟。及乎三淮沸浪,五嶺騰煙,假餘息於熊蹯,引殘魂於雀谷。子孫覆亡而不暇,社稷俄頃而為墟,報施之徵,何其繆也! [215] 
唐代虞世南帝王略論》:“梁武帝夷兇剪暴,克成帝業,南面君臨,五十餘載,蓋有文、武之道焉。至於留心釋典,桑門比行,以萬乘之君,為匹夫之善,薰蕕不驗(一作“薰羞不染),危亡已及。” [93] 
唐代朱敬則梁武帝論》:“梁高祖聰明文思,寬厚通博,生而神異,動多奇怪,此天表也。永元之初,羣賢受命,竭懷輔正,盡力康衢。細隙未開,纖塵不動,而雄圖英算,孤識獨見。” [31] 
唐代李延壽所修《南史》:“梁武帝時逢昏虐,家遭冤禍。既地居勢勝,乘機而作,以斯文德,有此武功。始用湯、武之師,終濟唐、虞之業。豈曰人謀,亦惟天命。及據圖錄,多歷歲年,製造禮樂,敦崇儒雅。自江左以來,年逾二百,文物之盛,獨美於茲。然先王文武遞用,德刑備舉。方之水火,取法陰陽,為國之道,不可獨任。而帝留心俎豆,忘情干鏚,溺於釋教,弛於刑典。既而帝紀不立,悖逆萌生,反噬彎弧,皆自子弟,履霜弗戒,卒至亂亡。自古撥亂之君,固已多矣,其或樹置失所,而以後嗣失之;未有自己而得,自己而喪。追蹤徐偃之仁,以致窮門之酷,可為深痛,可為至戒者乎!” [33] 
唐代韓愈論佛骨表》:“惟梁武帝在位四十八年,前後三舍身為寺家奴,竟為侯景所逼,餓死台城,國亦尋滅。事佛求福,乃更得禍。” [79] 
唐代李德裕梁武論》:“世人疑梁武建佛剎三百餘所,而國破家亡,殘禍甚酷,以為釋氏之力,不能拯其顛危。餘以為不然也。……而梁武所建佛剎,未嘗自損一毫,或出自有司,或厚斂氓俗。竭經國之費,破生人之產,勞役不止,杼柚其空,閏位偏方,不堪其弊,以此徼福,不其悖哉!此梁武所以不免也。” [34] 
唐代杜牧杭州新造南亭子記》:“梁武帝明智勇武,創為梁國者,捨身為僧奴,至國滅餓死不聞悟,況下輩固惑之。” [35] 
宋代歐陽修:“梁蕭氏興於江左,實有功在民,厥終無大惡。” [36] 
宋代蘇轍:“老、佛之道,與吾道同,而欲絕之;老、佛之教,與吾教異,而欲行之;皆失之矣。秦姚興區區一隅,招延緇素,譯經談妙,至者凡數千人,而姚氏之亡,曾不旋踵。梁武繼之,江南佛事,前世所未嘗見,至捨身為奴隸,郊廟之祭,不薦毛血,父子皆陷於侯景,而國隨以亡。議者觀秦、梁之敗,則以佛法為不足賴矣。” [37] 
宋代程頤道山清話》:“梁武帝英偉之姿,化家為國,史稱其生知淳孝,篤學勤政,誠有之。終其身無他過,止緣好佛一事,家破國亡,身自餒死,子孫皆為侯景殺戮俱盡。可不深戒!” [38] 
蕭衍在位初年名將韋睿 蕭衍在位初年名將韋睿 [43]
元人郝經《論南北朝形勢》:“梁武帝以妖夢之故,思中原牧伯之朝,卒自貽侯景之禍。只為揭其本根,而以之召亂。” [39] 
宋末元初陳普
  • 浮山未破水先腥,浩浩蠅蟻書夜聲。東海不知蒲塞味,誰人十萬作犧牲。 [40] 
  • 戒舍工夫老未員,百雙雞子送殘年。一生般若成何事,贏得江頭載荻船。 [40] 
明末清初王夫之讀通鑑論》:
  • 梁氏享國五十年,天下且小康焉。 [41] 
  • 曹景宗,驍將也,韋叡執白角如意、乘板輿以麾軍,夫二將之不相若,固宜其相輕矣。武帝豫敕景宗曰:“韋叡,卿之鄉望,宜善敬之。”得將將之術矣。……武帝曰:“二將和,師必濟。”自信其御之之道得也。鍾離之勝,功侔淝水,豈徒二將之能哉。 [41] 
清聖祖愛新覺羅·玄燁:“昔梁武帝亦創業英雄,後至耄年,為侯景所逼,遂有台城之禍。” [42] 
清人趙翼廿二史札記》:“創業之君兼擅才學,……至蕭梁父子間,尤為獨擅千古。武帝少而篤學,洞達儒玄,雖萬機多務,猶卷不輟手。……天性睿敏,下筆成章,千賦百詩,直疏便就。……兼長釋義,……歷觀古帝王藝能博學,罕或有焉。” [44] 
清末民初蔡東藩在《南北史演義》多次提及蕭衍,對其評價以負面為主:
  • 蕭穎胄之起事江陵,實由蕭衍誘成之,是穎胄之才智,已非衍敵。寶融固一傀儡耳,穎胄亦一蕭衍之傀儡也。……彼為衍效力諸軍將,皆傀儡中之傀儡耳。 [45] 
  • 蕭衍無弒主之名,坐收討亂之實,雖其智力過人,亦未始非乘勢待時之利也。 [46] 
  • 異哉蕭衍,明知韋睿之為時望,而不能重用,幾陷乃弟於死地。乃弟可死,如全軍何!及鍾離一役,又未嘗專任韋睿,而獨任曹景宗,令睿歸景宗節制。幸睿素負重名,為景宗所敬禮,始得和衷共濟,大破魏軍。否則,景宗嘗違詔進軍矣;雖有密敕,令彼敬睿,亦烏足恃!然後知蕭衍之智,不過尋常,無怪其老且益愚也! [47] 
  • 梁主用降人王足計,命築淮堰,無論其勞民費財,實為厲階,即令淮堰易成,成且經久,亦豈遽足奪壽陽!果使壽陽歸梁,於魏亦無一損,仁者殺一不辜而得天下,猶且不為,況喪民無數,以鄰為壑,必欲爭此一城,果何為者?甚矣哉梁武之不仁也!夫欲築淮堰,不惜民命,薦祭宗廟,乃欲廢牲,甚至如宏之一再謀亂,一再姑息,子弟可愛,百姓獨不必愛乎?犧牲可惜,人民獨不足惜乎?愚謬若此,真出意外。 [48] 
  • 梁主衍安據江南,不乘兩魏相爭之際,修明政治,漸圖混一,乃迷信釋教,捨身佛寺,一任朱異擅權,紊亂朝紀,何其憒憒乃爾!夫梁主衍手造邦家,未始非一英武主,其所由誤入歧途,攻乎異端者,得毋鑑沈約之死,獲罪齊和,自省亦未免多疚,乃欲借佛教以圖懺悔耶!然而愚甚!然而謬甚! [49] 
  • 高歡能防景於身後,而梁主衍不能察景於生前。杜弼謂年既老矣,髦又及之,正不啻一梁主寫照。且誤用從子淵明,自覆全軍,昏耄之徵,一至於此,無怪其終困死台城也。 [50] 
  • 梁主固昏耄無知,太子綱亦一庸才耳。 [51] 
  • 梁主亦知和不如死,乃胸無主宰,始明終昧,卒致墮入賊計,台城陷而正容語景,果何益耶? [52] 
民國呂思勉中國通史》:“梁武帝在位四十八年,其早年政治頗清明……然梁武性好佛法,晚年刑政殊廢弛。又因太子統早卒,不立嫡孫而立次子簡文帝為太子,心不自安,使統諸子出刺大郡,又使自己的兒子出刺諸郡,以與之相參。彼此乖離,已經醖釀着一個不安的形勢。” [53] 
現代無產階級革命家毛澤東
  • 蕭衍善攝生,食不過量,中年以後不近女人。然予智自雄,小人日進,良佐自遠,以至滅亡,不亦宜乎。 [94] 
  • “專聽生奸,獨任成亂”,梁武有焉。 [94] 
現代錢穆:“獨有一蕭衍老翁,儉過漢文,勤如王莽,可謂南朝一令主。而他的思想意境,到底超不出並世名士的範圍。自身既皈依佛乘,一面又優假士大夫,結果上下在清談玄想中誤了國事。” [54] 
現代何茲全中國通史》:“梁武帝在南朝各帝中,算得上一個勵精圖治的皇帝。” [226] 
現代陳致平中華通史》:“(蕭衍在位)這四十八年中,大體説來,國家承平,政治安定。在那黑暗的南朝,這是一段黃金時代,史稱‘梁武中興’。但是梁武帝四十八年的政局,並非全盛,武帝即位之初在天監年間,勵精圖治,國勢蒸蒸日上,史稱‘天監之治’。及至武帝晚年,忽然迷信佛法,政事廢弛,國家乃由盛而衰,終致釀成了赫然的侯景之亂。” [169] 
現代閻步克:“梁朝政權,江左最盛……不過樑武帝既扶植宗室,也優容甲族;既任用寒士,也保障舊門;既有意于軍功事功,又耽迷於制禮作樂、玄佛文史。他力圖調合各種相互矛盾的因素,但未能造就一支新興政治勢力,其繁榮只是非驢非馬、破綻百出的‘繁榮’。侯景之亂中,梁朝的外繁榮而內腐朽就充分暴露了。” [220] 

蕭衍軼事典故

蕭衍形象外貌

據《梁書》記載,蕭衍“生而有奇異”,出生時兩胯之間駢骨(二骨相連),頭頂有隆起之狀,並在右手有一個“武”字。 [55]  又據説他早年的住所常有“雲氣”環繞,旁人經過,都會肅然而立。 [56] 
宋代書畫家米芾説他看過樑代畫家張僧繇畫的《梁武帝翻經像》,提到蕭衍的形象是戴着白紗帽,“反唇露齒”(翻着嘴唇,露出牙齒)。 [90] 

蕭衍小名來歷

蕭衍小名“練兒”。蕭衍篤信佛教,練兒出自佛經,是梵語音譯,全稱“阿練若”或“阿蘭若”,譯成漢語,就是樹林、寂靜處、無諍地,指能遠離喧噪,安心修習的禪定之所。蕭衍的子孫為親者諱,把“練”叫做“絹”。《顏氏家訓·風操篇》講到避諱時説:“凡避諱者,皆須得其同訓以代換之……梁武小名阿練(練兒),子孫皆呼練為絹;乃謂銷煉物為銷絹物,恐乖其義。”蕭氏子孫為蕭衍避諱,絕口不提“練”字。 [180] 

蕭衍識人之明

齊武帝病重時,蕭衍與長兄蕭懿,好友範雲、王融等同在竟陵王蕭子良帳下。王融想要越過皇太孫蕭昭業,擁立蕭子良為帝,蕭衍卻認為廢立屬於“非常之事”,需要“非常之人”來做,王融“才非負圖”,必將失敗。範雲説:“憂心國家的,只有王中書(指時任中書侍郎的王融)。”蕭衍反問:“憂心國家,是想做周公、召公?還是想做豎刁?”蕭懿感嘆道:“直哉史魚,何其木強也!” [11]  蕭昭業即位後,將王融下獄賜死,果如蕭衍所料。 [57] 

蕭衍為人節儉

蕭衍的節儉也是出了名的,史書上説他“一冠三年,一被二年”,他不講究吃穿,衣服可以是洗過好幾次的,吃飯也是蔬菜和豆類,而且每天只吃一頓飯,太忙的時候,就喝點粥充飢。在這方面,蕭衍在中國古代所有皇帝中也算得上出類拔萃之輩。 [181] 

蕭衍梁皇懺法

梁武帝捨身像,位於南京十朝歷史文化園 梁武帝捨身像,位於南京十朝歷史文化園
蕭衍的元配郗徽為人明惠,形貌秀麗,且善於隸書,對史傳、女工之事,都很熟習。宋、齊時期,諸王皆慕名而來求婚,均為其父郗曄所拒。她後來嫁給蕭衍,生下三個女兒。當蕭衍為雍州刺史時,郗徽就不壽而死。據説她生性善妒,死後化為龍,鑽入後宮的井中,託夢給蕭衍。有時現出龍形,光彩照耀。蕭衍身體不適時,龍就激水騰湧。蕭衍於是在露天的井口上建造了一座宮殿,用衣服堆積在上面,經常置放銀製轆轤(提取井水的裝置)、金瓶灌上各種美味來祭祀她。有説法認為蕭衍受此事影響,終身未立皇后。 [117] 
後來由此衍生出另一種版本:郗徽不信佛法,死後墮為巨蟒。一日,託夢給蕭衍,請求他設法為她超度。蕭衍念於舊情,便參閲佛經而撰《慈悲道場懺法》十卷,請僧人為她超度。郗氏遂脱離蟒身,化為天人,現身空中,感謝蕭衍而去。此懺因在蕭衍時肇始,故稱“梁皇寶懺”。

蕭衍文武盛事

曹景宗像,取自清光緒修《安徽涇縣曹氏宗譜》 曹景宗像,取自清光緒修《安徽涇縣曹氏宗譜》
由於蕭衍雅好詩文,大臣們紛紛效仿,甚至連赳赳武夫也能偶爾吟出幾句好詩來。天監六年(507年),梁將曹景宗韋睿鍾離之戰大敗魏軍。班師回朝後,蕭衍在華光殿設宴慶功。宴飲中,君臣連句賦詩。鑑於曹景宗不善詩文,負責安排詩韻的尚書左僕射沈約便沒有分給他詩韻。曹景宗深感不平,堅決要求步韻賦詩。蕭衍對曹景宗這種不甘人後的性格早有了解,於是安慰他説:“將軍是一位出眾的人才,何必在乎作一首詩呢!”當時曹景宗已經有一些醉意,就乘酒興再三固請。蕭衍不願再掃他的興,便命沈約分給他詩韻。這時詩韻差不多已經分完,只剩下“競”“病”二字。在這種侷限之下要按韻賦詩是很困難的。可是曹景宗只是稍微想了一會兒,便提筆賦出一首詩:“去時女兒悲,歸來笳鼓競。借問行路人,何如霍去病。”詩寫得自然流暢,而且非常切合眼前凱旋慶功的實際。此詩一出,語驚四座,文人們自嘆弗如,連蕭衍也感嘆不已,特命史官記入國史。 [58] 

蕭衍棋藝超羣

蕭衍對圍棋特別喜愛,棋藝也很高超。在南齊為官時,每逢閒暇,常徹夜不眠,與人弈棋。稱帝之後,興趣不減。大臣朱異韋黯到溉,都是他的棋友,名將陳慶之原先為隨從時也常陪蕭衍下棋。 [59-60]  每到興致高時,蕭衍便不復君臣之別。一次,他又約到溉玩了一個通宵。到溉不能熬夜,一局未終,竟低頭睡着了。蕭衍見狀大笑,就作詩嘲諷他:“狀若喪家狗,又似懸風槌。”到溉被喚醒,頗為尷尬,等聽到蕭衍的詩句,又放聲大笑。君臣盡歡而散。 [61] 
蕭衍對圍棋如醉如痴,也有因此誤事的時候。他晚年崇佛,有一個名叫榼頭師的和尚,頗得他敬重。一天,蕭衍下敕召榼頭師覲見,但當榼頭師入宮的時候,蕭衍正在和人下棋,要殺死對方的棋子,便隨口説道:“殺掉!”左右侍從將此話理解錯了,以為蕭衍要殺掉榼頭師,便不由分説,將榼頭師推出斬首。下完棋,蕭衍下令召見榼頭師,左右侍從回答説:“剛才陛下叫人把他推出去殺了,我已經把他殺死了。”蕭衍聽罷,嘆息道:“榼頭師臨死時,有沒有説什麼?”左右侍從説:“榼頭師説:‘貧道沒有罪,以前剛做和尚的時候,用鐵鍬鏟地,錯誤地斷送了一條蚯蚓的小命,皇帝當時是那個蚯蚓,現在就得到了這樣的報應啊。’”蕭衍聽後為之流淚,追悔莫及。 [62] 

蕭衍山中宰相

宋人繪陶弘景像,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宋人繪陶弘景像,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南齊末年,蕭衍已經聽聞隱居句容句曲山(今江蘇茅山)的學者陶弘景的大名,並與其有所往來。到他即位後,對陶弘景愈加禮遇,“書問不絕,冠蓋相望”。蕭衍還贈給陶弘景黃金、硃砂、曾青、雄黃等物,使他煉製金丹。此丹號稱“飛丹”,服用後據稱可以讓人感到“體輕”。蕭衍服丹後,對陶弘景更加敬重。他每次得到陶弘景的書信,都要先焚香,再虔誠接受。之後,蕭衍多次派使者禮聘,但陶弘景堅不出山。於是朝廷每有“吉凶征討”大事,蕭衍經常遣使到其隱居處諮詢,二人書信往來頻繁,當時人稱陶弘景為“山中宰相”。 [85]  蕭衍曾要求陶弘景就佛教問題表明態度,陶弘景不願意接受,生出“自殺”的念頭。在天監十五年(516年)或稍早一點時間,陶弘景開始接受佛教。 [218] 
此外,蕭衍也常與陶弘景探討書法上的話題,陶弘景擅長行草書,師法鍾繇王羲之。二人的對話被整理為《與梁武帝論書啓》,成為書法史上的經典。 [177] 

蕭衍寬縱宗室

蕭衍對於宗室的寬縱,造成了一些不好的影響,以下舉出兩個典例。
  • 寬貸蕭宏
蕭衍對他的六弟蕭宏極為優待,兄弟之情篤厚 [190]  。天監五年(506年),蕭宏受命率領一支被認為是“百數十年所未之有”的龐大軍隊北伐,麾下有開國元勳呂僧珍柳惔等人輔佐。但平庸的蕭宏在抵達洛口後便畏懦不前,並在聽聞北魏軍隊前來時試圖撤軍,在諸將一再堅持下才勉強留下。後來又帶頭逃跑,使梁軍潰敗,損失近五萬人。 [182] 
另外,蕭宏小妾的弟弟吳法壽倚仗蕭宏的勢力,時常逞兇殺人。一次,遇害家屬向官府狀告此事,蕭衍下詔嚴討吳法壽。吳法壽逃入蕭宏府中,官府亦無可奈何。直到蕭衍親自敕令蕭宏交出吳法壽,當天正法。御史中丞奏請免去蕭宏的職位,蕭衍批示道:“我愛護蕭宏是出於兄弟私情,罷免他是按國家法令辦事,準其所奏。” [184] 
周公輔成王的故事為千古美談 周公輔成王的故事為千古美談 [186]
自從洛口戰敗後,建康城裏只要出現不法的事,往往都打着蕭宏的招牌,使得蕭宏屢次被有司奏報,蕭衍總是加以寬恕。天監十七年(518年),蕭衍要到光宅寺去,有人潛伏在驃騎航等待蕭衍在夜間經過。蕭衍將要出門時,突感心悸,於是改從朱雀航經過。此事被發覺後,此人聲稱是蕭宏指使。蕭衍流着淚訓誡蕭宏説:“我的才能比你強百倍,坐這個位置還怕栽跟斗,你為何要這樣呢?我不是不能效仿周公和漢文帝的故事把位置讓給你,只是考慮到你太愚笨。”蕭宏叩頭申辯道:“沒有這回事,沒有這回事。”蕭衍也只是免去他的官職而已。 [185] 
然而此事過後,蕭宏還是恣意放縱,不肯改過,生活極度奢侈,府第建造得等同於皇宮。他的後宅美女成百上千,都是天下的絕色佳麗。其寵幸的妾室家屬倚仗權勢,橫行建康。 [187] 
蕭宏肆意聚斂財物,存儲了近百間庫房的財富,緊鎖在內室之後。有人疑心他藏的是兵器,密報朝廷。即使是寵待蕭宏的蕭衍,聽了也很不高興。他借給蕭宏愛妾江氏送嘉餚的機會,帶上布衣時結交的朋友、射聲校尉丘佗卿前往蕭宏府中聚飲。半醉之後,蕭衍突然對蕭宏説:“我想到你後房去看看。”説着叫上看管後房的人直奔庫房。蕭宏害怕蕭衍發現屯積的財物,嚇得變了臉色。蕭衍心中更以為他藏的是兵器,便挨門查看。蕭宏生性愛錢,把一百萬串在一起,貼一張黃帖;一千萬作一堆,懸掛一個紫色的標籤,像這樣的共有三十多間。蕭衍和丘佗卿屈指計算,共有錢三億多。其他房子藏的是布、絹、絲、綿、漆、蜜、紵、蠟、硃砂、黃屑、雜貨,只見滿屋都是,不知有多少。蕭衍這才知道不是兵器,十分高興,對他説:“阿六,你真會過日子啊。”又回去接着痛飲,一直到深夜才回宮。兄弟間的情義更為親睦。 [190] 
蕭宏在建康有數十處店鋪作抵押貸款的生意,常把借錢人的田宅店鋪作抵押品記在債券上,到期不能償還便把債户趕出去,奪走他們的田宅。建康與浙東一帶的百姓不少因此失去生存依靠。蕭衍知道後,下令讓他放債,不得奪人田宅,從此貧苦百姓才不再喪失家產。豫章王蕭綜撰《錢愚論》,尖鋭地諷刺蕭宏的貪鄙。蕭衍明白蕭綜的意思,於是用此文來勸誡蕭宏,並對蕭綜説:“天下可寫的文章有多少,為什麼非要寫這個。”雖然叫他馬上毀掉這篇文章,但已流傳開去。蕭宏被此文刺痛,聚斂的毛病稍有改正。 [191] 
後來,蕭宏竟和自己的侄女,也就是蕭衍的大女兒永興公主私通。蕭宏與永興公主謀劃着要篡奪蕭衍的皇位,許諾事成後立永興公主為皇后。一次,蕭衍作三日齋戒,眾公主都參與。永興公主讓兩個男僕穿上婢女的衣服混進去動手。男僕過門檻時不小心掉了鞋,負責宿衞的閣帥見鞋懷疑,密告太子蕭統之母丁貴嬪。丁貴嬪打算告訴蕭衍,又怕他不信,便吩咐閣帥自行處理。閣帥讓宮內八名僕役用純綿裹身,藏在屏風後面。齋坐散後,永興公主請求與蕭衍獨處一間,蕭衍同意。她走上台階後,兩個男僕如期衝到蕭衍身後,而幕後八人出現將二人擒獲,蕭衍受驚,栽倒在屏風上。僕役從二人身上搜出刀子,他們也供出是蕭宏指使。蕭衍沒有聲張此事,在宮內殺死二人,用漆車把永興公主拉出宮去。永興公主受驚,懷恨而死,蕭衍也沒有參加女兒的喪禮。 [189] 
在這些事件發生後,蕭衍仍沒有怪罪蕭宏,其官職很快就得到了恢復。到蕭宏病重時,蕭衍前去探望達七次之多。蕭宏死後,蕭衍以極高的規格將他安葬。 [188] 
  • 東昏遺子
蕭衍的次子蕭綜,是淑媛吳景暉與東昏侯蕭寶卷的遺腹子。吳淑媛歸於蕭衍,僅七個月就生下了蕭綜,仍被蕭衍認為己子,封豫章王。蕭綜在南梁備受寵待,但吳淑媛自己失寵之後,出於對蕭衍的怨恨,將蕭綜的身世告訴了他。蕭綜得知身世真相,準備為生父復仇。後來,蕭衍讓他擔任徐州刺史,徐州有不少枝繁葉茂的練(楝)樹,因蕭衍小名叫練兒,蕭綜對此十分反感,就讓人將樹統統砍伐了。 [179] 
後來,蕭綜暗中聯繫在魏的叔父蕭寶夤,在梁魏交戰時帶着南徐州投降北魏,改名蕭贊 [178]  。蕭衍瞭解到真相之後,盛怒之下廢吳淑媛為庶人,將她毒死,併除去蕭讚的宗室屬籍,改易蕭讚的兒子蕭直的姓氏為悖,但不到十天又恢復其蕭氏宗籍,並封蕭直為永新侯。後來蕭衍心軟,下詔恢復吳淑媛的封號,給她加了諡號敬,讓蕭直主持她的喪事。蕭贊落魄死於北方,蕭衍取回了他的遺骨,以皇子身份陪葬於修陵 [24]  [179] 

蕭衍威懾侯景

九華山的蕭衍塑像 九華山的蕭衍塑像
台城淪陷後,叛將侯景派其親信王偉、陳慶先上殿謝罪説:“臣景與高氏有仇隙,所以來歸順投奔,每次上書啓奏都被扣壓,因此入朝。而奸邪之人害怕被殺,便對我拼命阻攔,以至於興兵多日,臣罪該萬死。”蕭衍問:“侯景現在在哪?可召他前來。”隨後,侯景帶着五百甲士入宮去見蕭衍。叩拜完畢,蕭衍神色不變,讓人引導他坐在三公之位,問道:“你征戰日久,太勞累了吧。”侯景默然不答。蕭衍又問:“你是哪州人?怎麼來到這裏?”侯景又答不上來。他的親信任約替他回答。蕭衍又問:“你過江時有多少兵馬?”侯景答道:“千人。”蕭衍問:“攻城時多少?”“十萬。”“現在呢?”“率土之內,莫非己有。”蕭衍聽完,俯首不言。侯景出宮後,對親信王僧貴説:“我時常在鞍上對敵,刀箭交至,從沒有膽怯過。這次見蕭公,讓人從心中感覺害怕,莫非真是天子威嚴不容侵犯嗎?我不可以再見他了。” [171] 

蕭衍達摩見武帝

唐代獨孤沛撰《菩提達摩南宗定是非論》,杜撰出了禪宗東傳初祖菩提達摩見梁武帝的故事:
梁武帝問法師曰:“朕造寺度人,造像寫經,有何功德不?”達摩答:“無功德”。武帝凡情不了達摩此言,遂被遣出。
後人進一步創造出達摩見蕭衍,話不投機,於是一葦渡江的故事。素有“禪門第一書”之稱的《碧巖錄》也收錄了這則故事,作為習禪者參究的話頭。 [86] 

蕭衍人際關係

按《梁書》所稱,蕭衍是西漢相國蕭何的後代。其所載世系為:蕭何生酇定侯蕭延,蕭延生侍中蕭彪,蕭彪生公府掾蕭章,蕭章生蕭皓,蕭皓生蕭仰,蕭仰生太子太傅蕭望之,蕭望之生光祿大夫蕭育,蕭育生御史中丞蕭紹,蕭紹生光祿勳蕭閎,蕭閎生濟陰太守蕭闡,蕭闡生吳郡太守蕭冰,蕭冰生中山相蕭苞,蕭苞生博士蕭周,蕭周生蛇丘長蕭矯,蕭矯生州從事蕭逵,蕭逵生孝廉蕭休,蕭休生廣陵郡丞蕭豹,蕭豹生太中大夫蕭裔,蕭裔生淮陰令蕭整,蕭整生濟陰太守蕭轄,蕭轄生州治中蕭副子,蕭副子生南台治書侍御史蕭道賜,蕭道賜生蕭順之。蕭順之即蕭衍之父。 [63]  有研究者認為,蕭氏家族較為可信的譜系傳承是蕭豹、蕭裔、蕭整。至蕭整,史書記錄才漸趨詳盡。 [217] 
據《新唐書·宰相世系表》的劃分,蕭衍所屬的蘭陵蕭氏分為“皇舅房”“齊梁房”二大房,蕭衍屬於齊梁房。 [172] 
關係
姓名及生卒年
簡介
父親
蕭順之
太祖文皇帝
母親
張尚柔(?-472)
獻皇后
兄長
蕭懿(?-500)
長沙宣武王
蕭敷(?-497)
永陽昭王
弟弟
衡陽宣王
蕭融(472-501)
桂陽簡王
蕭宏(473-526)
臨川靖惠王
蕭秀(475-518)
安成康王
蕭偉(476-533)
南平元襄王
蕭恢(476-526)
鄱陽忠烈王
蕭憺(478-522)
始興忠武王
姐妹
義興昭長公主
蕭氏
新安穆公主
配偶
郗徽(468-499)
皇后,追崇德皇后
——
潛邸舊妾
——
潛邸舊妾
丁令光(485-526)
貴嬪,追崇穆太后
阮令嬴(477-543)
修容,追崇文宣太后
淑媛
董氏
淑儀
丁氏
充華
葛氏
修容
兒子
蕭統(501-531)
長子;母丁貴嬪,封皇太子,早逝,後諡昭明皇帝。
蕭贊(502-531)
次子,母吳淑媛。史載為齊東昏侯蕭寶卷遺腹子。本名蕭綜,封豫章郡王
蕭綱(503-551)
三子,母丁貴嬪;南梁皇帝(549-551),諡號簡文皇帝
蕭績(504-529)
四子。母董淑儀。封南康郡王,諡號簡
蕭續(504-547)
五子。母丁貴嬪。封廬陵郡王,諡號威
蕭綸(?-551)
六子。母丁充華。封邵陵郡王,諡號攜(西梁諡忠壯)
蕭繹(508-555)
七子。母阮修容。南梁皇帝(552-555)。諡號孝元皇帝
蕭紀(508-553)
八子。母葛修容,封武陵郡王,諡號貞獻
女兒
蕭玉姚
長女。永興公主,母郗徽,嫁殷均
次女。永世公主,母郗徽,初嫁謝謨,蕭衍即位後悔婚,改嫁王諲
三女。永康公主,母郗徽
蕭氏
四女。富陽公主,嫁張纘,其女為梁明帝蕭巋皇后張氏
蕭氏
永嘉公主,嫁王琳長子王銓,子王溥又娶其侄女餘姚公主
蕭氏
蕭氏
長城公主,下嫁柳偃,其女柳敬言為陳宣帝陳頊皇后
蕭氏
安吉公主,下嫁王實
蕭氏
蕭氏
表格參考資料 [64-76] 

蕭衍後世紀念

主詞條:修陵
修陵石刻 修陵石刻
梁武帝蕭衍修陵石刻,位於江蘇省丹陽市雲陽鎮三城巷北,南靠其父梁文帝建陵,北毗其子梁簡文帝莊陵。修陵東向,三座陵墓由南向北排列,在一條直線上。 [216] 
此陵為蕭衍及皇后郗氏的合葬陵寢。蕭衍於太清三年(549年)十一月葬修陵。此陵鄰近古有皇業寺,後改名戒珠院。唐《元和郡縣圖志》:“(修陵)在(丹陽)縣東三十一里。貞觀十一年(637年),詔令百步禁樵採。”宋《嘉定鎮江志》:“武帝衍修陵在縣東三十一里。”元至順年間《鎮江志》載:“丹陽皇業寺,今為戒珠院,父老相傳,梁武帝之陵墓在其下。” [216] 
清代袁枚有《疑陵詩》,其中有“忽逢攔路兩麒麟,欲説前朝尚張口。一麟腹陷泥沙深,一麟僵蹲山角陰。牙須剝落麟爪盡,風雨千年石不禁。旁有穹碑無文字,萬萬蠅書紀某史”。可見在清代時還是兩個石獸。今陵前僅存一尊石獸,位於神道北側,南向。 [216] 

蕭衍史料索引

梁書》卷1~卷3 [26]  [29]  [77] 
南史》卷6~卷7 [33] 
資治通鑑》卷136~卷162 [80] 
參考資料
  • 1.    《資治通鑑》卷162:(太清三年)五月,丙辰,上卧淨居殿,口苦,索蜜不得,再曰“嗬!嗬!”逐殂。年八十六。景秘不發喪,遷殯於崐昭陽殿,迎太子於永福省,使如常入朝。
  • 2.    《梁書》卷1《武帝紀上》:高祖以宋孝武大明八年甲辰歲生於秣陵縣同夏裏三橋宅。
  • 3.    《南史》卷6《梁本紀上》:道賜生皇考,諱順之,字文緯,於齊高帝為始族弟。
  • 4.    《資治通鑑》卷136:(永明二年)春,正月,乙亥,以後將軍柳世隆為尚書右僕射;竟陵王子良為護軍將軍兼司徒,領兵置佐,鎮西州。子良少有清尚,傾意賓客,才雋之士,皆遊集其門。開西邸,多聚古人器服以充之。記室參軍範雲﹑蕭琛﹑樂安任昉﹑法曹參軍王融﹑衞軍東閤祭酒蕭衍﹑鎮西功曹謝朓﹑步兵校尉沈約﹑揚州秀才吳郡陸倕,並以文學,尤見親待,號曰八友。
  • 5.    《南史》卷6《梁本紀上》:初為衞軍王儉東閣祭酒,儉一見深相器異,請為户曹屬。謂廬江何憲曰:“此蕭郎三十內當作侍中,出此則貴不可言。”
  • 6.    《資治通鑑》卷136:蕭衍好籌略,有文武才幹,王儉深器異之,曰:“蕭郎出三十,貴不可言。”
  • 7.    《梁書》卷1《武帝紀上》:起家巴陵王南中郎法曹行參軍,遷衞將軍王儉東閣祭酒。儉一見,深相器異,謂廬江何憲曰:“此蕭郎三十內當作侍中,出此則貴不可言。”竟陵王子良開西邸,招文學,高祖與沈約、謝朓、王融、蕭琛、範雲、任昉、陸倕等並遊焉,號曰八友。融俊爽,識鑑過人,尤敬異高祖,每謂所親曰:“宰制天下,必在此人。”累遷隋王鎮西諮議參軍,尋以皇考艱去職。
  • 8.    《南齊書》卷40《隨郡王子隆傳》:(永明)八年,代魚復侯子響為使持節、都督荊雍梁寧南北秦六州、鎮西將軍、荊州刺史,給鼓吹一部。
  • 9.    《南史》卷6《梁本紀上》:尋以皇考艱去職,歸建鄴。
  • 10.    《南齊書》卷47《王融傳》:世祖疾篤暫絕,子良在殿內,太孫未入,融戎服絳衫,於中書省閣口斷東宮仗不得進,欲立子良。
  • 11.    《南史》卷6《梁本紀上》:及齊武帝不豫,竟陵王子良以帝及兄懿、王融、劉繪、王思遠、顧暠之、範雲等為帳內軍主。融欲因帝晏駕立子良,帝曰:“夫立,非常之事,必待非常之人,融才非負圖,視其敗也。”範雲曰:“憂國家者,惟有王中書。”帝曰:“憂國欲為周、召?欲為豎、刁邪?”懿曰:“直哉史魚,何其木強也!”
  • 12.    《梁書》卷1《武帝紀上》:隆昌初,明帝輔政,起高祖為寧朔將軍,鎮壽春。服闋,除太子庶子、給事黃門侍郎,入直殿省。預蕭諶等定策勳,封建陽縣男,邑三百户。
  • 13.    《南史》卷6《梁本紀上》:初,皇考之薨,不得志,事見《齊魚復侯傳》。至是,鬱林失德,齊明帝作輔,將為廢立計。帝欲助齊明,傾齊武之嗣,以雪心恥。齊明亦知之,每與帝謀。時齊明將追隨王,恐不從,又以王敬則在會稽,恐為變,以問帝。帝曰:“隨王雖有美名,其實庸劣,既無智謀之士,爪牙惟仗司馬垣歷生、武陵太守卞白龍耳。此並惟利是與,若啖以顯職,無不載馳。隨王止須折簡耳。敬則志安江東,窮其富貴,宜選美女以娛其心。”齊明曰:“亦吾意也。”即徵歷生為太子左衞率,白龍游擊將軍,並至。續召隨王至都,賜自盡。
  • 14.    《南史》卷6《梁本紀上》:豫州刺史崔慧景既齊武舊臣,不自安,齊明憂之。乃起帝鎮壽陽,外聲備魏,實防慧景。師次長瀨,慧景懼罪,白服來迎,帝撫而宥之。將軍房伯玉、徐玄慶並曰:“慧景反跡既彰,實是見賊,我曹武將,譬如韝上鷹,將軍一言見命,便即制之。”帝笑曰:“其如掌中嬰兒,殺之不武。”於是曲意和釋之,慧景遂安。
  • 15.    《南史》卷6《梁本紀上》:隆昌元年,拜中書侍郎,遷黃門侍郎。
  • 16.    《梁書》卷1《武帝紀上》:以高祖為冠軍將軍、軍主,隸江州刺史王廣為援
  • 17.    《梁書》卷1《武帝紀上》:距義陽百餘里,眾以魏軍盛,趑趄莫敢前。高祖請為先啓,廣即分麾下精兵配高祖。
  • 18.    《梁書》卷1《武帝紀上》:爾夜便進,去魏軍數里,逕上賢首山。魏軍不測多少,未敢逼。黎明,城內見援至,因出軍攻魏柵。高祖帥所領自外進戰。魏軍表裏受敵,乃棄重圍退走。軍罷,以高祖為右軍晉安王司馬、淮陵太守。還為太子中庶子,領羽林監。
  • 19.    《梁書》卷1《武帝紀上》:四年,魏帝自率大眾寇雍州,明帝令高祖赴援。十月,至襄陽。詔又遣左民尚書崔慧景總督諸軍,高祖及雍州刺史曹虎等並受節度。明年三月,慧景與高祖進行鄧城,魏主帥十萬餘騎奄至。慧景失色,欲引退,高祖固止之,不從,乃狼狽自拔。魏騎乘之,於是大敗。高祖獨帥眾距戰,殺數十百人,魏騎稍卻,因得結陣斷後,至夕得下船。慧景軍死傷略盡,惟高祖全師而歸。俄以高祖行雍州府事。
  • 20.    《梁書》卷1《武帝紀上》:其月,明帝崩,東昏即位。
  • 21.    《梁書》卷1《武帝紀上》:既定,以十一月乙巳召僚佐集於廳事,謂曰:“昔武王會孟津,皆曰‘紂可伐’。今昏主惡稔,窮虐極暴,誅戮朝賢,罕有遺育,生民塗炭,天命殛之。卿等同心疾惡,共興義舉,公侯將相,良在茲日,各盡勳效,我不食言。”是日建牙。於是收集得甲士萬餘人,馬千餘匹,船三千艘,出檀溪竹木裝艦。
  • 22.    《梁書》卷1《武帝紀上》:乙巳,南康王即帝位於江陵,改永元三年為中興元年,遙廢東昏為涪陵王。
  • 23.    《梁書》卷2《武帝紀中》:天監元年夏四月丙寅,高祖即皇帝位於南郊。
  • 24.    《魏書》卷59《蕭贊傳》:至元象初,吳人盜其喪還江東,蕭衍猶以為子,祔葬蕭氏墓焉。
  • 25.    《資治通鑑》卷162:(太清三年)上雖外為侯景所制,而內甚不平。景欲以宋子仙為司空,上曰:“調和陰陽,安用此物!”景又請以其黨二人為便殿主帥,上不許。景不能強,心甚憚之。太子入,泣諫,上曰:“誰令汝來!若社稷有靈,猶當克復;如其不然,何事流涕!”景使其軍士入直省中,或驅驢馬,帶弓刀,出入宮庭,上怪而問之,直閤將軍周石珍對曰:“侯丞相甲士。”上大怒,叱石珍曰:“是侯景,何謂丞相!”左右皆懼。是後上所求多不遂志,飲膳亦為所裁節,憂憤成疾。
  • 26.    《梁書·卷一·本紀第一》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4-01-05]
  • 27.    《北史·卷四十三·列傳三十一》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5-02-22]
  • 28.    《資治通鑑·卷第一百五十七·梁紀十三》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4-09-12]
  • 29.    《梁書·本紀第三·武帝下》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4-01-05]
  • 30.    《梁書·卷六·本紀第六》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0-12-13]
  • 31.    《全唐文·卷一百七十一》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0-12-13]
  • 32.    郭利民 編著.中國古代史地圖集:星球地圖出版社,2017.03:113
  • 33.    《南史·卷七·梁本紀中第七》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0-12-13]
  • 34.    《會昌一品集》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0-12-13]
  • 35.    《全唐文·卷七百五十三》  .漢典古籍[引用日期2014-09-06]
  • 36.    徐兵博 著.讀史要略 上:新華出版社,2017-01:317
  • 37.    《欒城集·後集·卷十》  .漢典古籍[引用日期2020-12-13]
  • 38.    《道山清話》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6-11-18]
  • 39.    (元)郝經 撰;秦雪清 點校.郝文忠公陵川文集:山西人民出版社 山西古籍出版社,2006-01:540
  • 40.    《全宋詩》  .古籍文獻網[引用日期2016-11-27]
  • 41.    《讀通鑑論·卷十七·梁武帝》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0-12-13]
  • 42.    王鍾翰 著.清史新考:遼寧大學出版社,1990-07:311
  • 43.    韋睿半身像取自清顧沅輯,道光十年刻本《古聖賢像傳略》。
  • 44.    《廿二史劄記·卷十二·宋齊梁陳書並南史》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6-03-05]
  • 45.    南北史演義:殺山陽據城傳檄 立寶融廢主進兵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6-04-02]
  • 46.    南北史演義:張欣泰敗謀罹重闢 王珍國懼禍弒昏君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6-04-02]
  • 47.    南北史演義:弟子輿尸潰師洛口 將帥協力戰勝鍾離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6-04-02]
  • 48.    南北史演義:築淮堰梁皇失計 害清河胡後被幽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6-04-02]
  • 49.    南北史演義:戰邙山宇文泰敗潰 幸佛寺梁主衍捨身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6-04-02]
  • 50.    南北史演義:悍高澄毆禁東魏主 智慕容計擒蕭淵明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6-04-02]
  • 51.    南北史演義:縱叛賊朱異誤國 卻強寇羊侃守城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6-04-02]
  • 52.    南北史演義:援建康韋粲捐軀 陷台城梁武用計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6-04-02]
  • 53.    呂思勉.中國通史.瀋陽:萬卷出版公司,2014-09:381
  • 54.    韓復智 編著.錢穆先生學術年譜 卷3:中央編譯出版社 全國百佳出版社,2012-03:737
  • 55.    《梁書》卷1《武帝紀上》:生而有奇異,兩胯駢骨,頂上隆起,有文在右手曰“武”。
  • 56.    《梁書》卷1《武帝紀上》:所居室常若雲氣,人或過者,體輒肅然。
  • 57.    《南齊書》卷47《王融傳》:世祖疾篤暫絕,子良在殿內,太孫未入,融戎服絳衫,於中書省閣口斷東宮仗不得進,欲立子良。上既蘇,太孫入殿,朝事委高宗。融知子良不得立,乃釋服還省。嘆曰:“公誤我。”鬱林深忿疾融,即位十餘日,收下廷尉獄,……詔於獄賜死。時年二十七。
  • 58.    《南史》卷55《曹景宗傳》:景宗振旅凱入,帝於華光殿宴飲連句,令左僕射沈約賦韻。景宗不得韻,意色不平,啓求賦詩。帝曰:“卿伎能甚多,人才英拔,何必止在一詩?”景宗已醉,求作不已,詔令約賦韻。時韻已盡,唯餘競病二字。景宗便操筆,斯須而成,其辭曰:“去時兒女悲,歸來笳鼓競。借問行路人,何如霍去病?”帝嘆不已。約及朝賢驚嗟竟日,詔令上左史。
  • 59.    《梁書·》卷32《陳慶之傳》:(陳慶之)幼而隨從高祖。高祖性好棋,每從夜達旦不輟,等輩皆倦寐,惟慶之不寢,聞呼即至,甚見親賞。
  • 60.    《南史》卷25《到溉傳》:溉弈棋入第六品,常與朱異、韋黯於御坐校棋比勢,復局不差一道。
  • 61.    《南史》卷25《到溉傳》:溉特被武帝賞接,每與對棋,從夕達旦。或復失寢,加以低睡,帝詩嘲之曰:“狀若喪家狗,又似懸風槌。”當時以為笑樂。
  • 62.    《太平廣記》卷125《報應二十四》:梁有榼頭師者,極精進,梁武帝甚敬信之。後敕使喚榼頭師,帝方與人棋,欲殺一段,應聲曰:“殺卻。”使遽出而斬之。帝棋罷,曰:“喚師。”使諮曰:“曏者陛下令人殺卻,臣已殺訖。”帝嘆曰:“師臨死之時,有何所言?”使曰:“師雲:‘貧道無罪,前劫為沙彌時,以鍬劃地,誤斷一曲蟮。帝時為蟮,今此報也。’”帝流淚悔恨,亦無及焉。
  • 63.    《梁書》卷1《武帝紀上》:高祖武皇帝,諱衍,字叔達,小字練兒,南蘭陵中都里人,漢相國何之後也。何生酇定侯延,延生侍中彪,彪生公府掾章,章生皓,皓生仰,仰生太子太傅望之,望之生光祿大夫育,育生御史中丞紹,紹生光祿勳閎,閎生濟陰太守闡,闡生吳郡太守冰,冰生中山相苞,苞生博士周,周生蛇丘長矯,矯生州從事逵,逵生孝廉休,休生廣陵郡丞豹,豹生太中大夫裔,裔生淮陰令整,整生濟陰太守轄,轄生州治中副子,副子生南台治書道賜,道賜生皇考諱順之,齊高帝族弟也。
  • 64.    《梁書·卷二十九·列傳第二十三》  .國學網[引用日期2020-12-12]
  • 65.    《南史》卷57《範雲傳》:雲曰:“此乃天意令道發耳。”帝又云:“布衣時,嘗夢拜兩舊妾為六宮,有天下,此嫗已卒,所拜非復其人,恆以為恨。”
  • 66.    《魏書》卷59《蕭贊傳》:寶夤兄寶卷子贊,字德文,本名綜,入國,寶夤改焉。初,蕭衍滅寶卷,寶卷宮人吳氏始孕,匿而不言。衍乃納之,生贊,以為己子,封豫章王。及長,學涉有才思。其母告之以實,贊晝則談謔如常,夜則銜悲泣涕;結客待士,恆有來奔之志。為衍諸子深所猜疾,而衍甚愛寵之。
  • 67.    《梁書》卷55《豫章王綜傳》:初,其母吳淑媛自齊東昏宮得幸於高祖,七月而生綜,宮中多疑之者。及淑媛寵衰怨望,遂陳疑似之説,故綜懷之。既長,有才學,善屬文。高祖御諸子以禮,朝見不甚數,綜恆怨不見知。每出藩,淑媛恆隨之鎮。至年十五六,尚裸袒嬉戲於前,晝夜無別,內外鹹有穢議。綜在徐州,政刑酷暴。又有勇力,手製奔馬。常微行夜出,無有期度。每高祖有敕疏至,輒忿恚形於顏色,羣臣莫敢言者。恆於別室祠齊氏七廟,又微服至曲阿拜齊明帝陵。然猶無以自信,聞俗説以生者血瀝死者骨,滲,即為父子。綜乃私發齊東昏墓,出骨,瀝臂血試之。並殺一男,取其骨試之,皆有驗,自此常懷異志。
  • 68.    《南史》卷60《殷鈞傳》:鈞九歲以孝聞,及長,恬靜簡交遊,好學有思理,善隸書,為當時楷法。南鄉範雲、樂安任昉並稱美之。梁武帝與睿少故舊,以女永興公主妻鈞,拜駙馬都尉。歷秘書丞,在職啓校定秘閣四部書,更為目錄。又受詔料檢西省法書古蹟,列為品目。累遷侍中,東宮學士。
  • 69.    《南史》卷19《謝朓傳》:朓及殷睿素與梁武以文章相得,帝以大女永興公主適睿子鈞,第二女永世公主適朓子謨。及帝為雍州,二女並暫隨母向州。及武帝即位,二主始隨內還。武帝意薄謨,又以門單,欲更適張弘策子,弘策卒,又以與王志子諲。而謨不堪嘆恨,為書狀如詩贈主。主以呈帝,甚蒙矜嘆,而婦終不得還。
  • 70.    《南史》卷56《張纘傳》:纘字伯緒,出繼從伯弘籍。武帝舅也,梁初贈廷尉卿。纘年十一,尚武帝第四女富陽公主,拜駙馬都尉,封利亭侯。
  • 71.    《隋故貴鄉夫人張氏墓誌之銘》:父纘……駙馬都尉、雍州刺史、利亭侯……夫人即簡憲公第五女,梁武皇帝外孫,母富陽悼公主,今上皇后之姨。
  • 72.    《南史》卷23《王銓傳》:長子銓,字公衡,美風儀,善佔吐,尚武帝女永嘉公主,拜駙馬都尉。銓雖學業不及弟錫,而孝行齊焉,時人以為銓、錫二王,可謂玉昆金友。母長公主疾,銓形貌瘠貶,人不復識。及居喪,哭泣無常,因得氣疾。位侍中、丹陽尹。卒於衞尉卿。子溥,字伯淮,尚簡文帝女餘姚公主。
  • 73.    [宋]周煇《清波雜誌》卷3:又至白下門外齊安院,主僧曰:“近治地得一玉杯,已碎。銀一鋌,上刻‘永定公主為志公和尚淨髮之資,一樣十鋌’‘。
  • 74.    《南史》卷23《王實傳》:少子實嗣。起家秘書郎,尚梁武帝女安吉公主,襲爵建城縣公,為新安太守。……實稱主名謂王曰“蕭玉志念實,殿下何見憎”王驚赧即起。
  • 75.    《南史》卷51《梁宗室傳上》:帝諸女臨安、安吉、長城三主並有文才,而安吉最得令稱。
  • 76.    《隋書》卷8《禮儀志三》:……天監十年,信安公主當出適,而有臨川長子大功之慘,具論此義,粗已詳悉。太子今又啓審大功之末乃下殤之小功行婚冠嫁三吉之事。案《禮》所言下殤小功,本是期服,故不得有三吉之禮。況本服是期,降為大功,理當不可。人間行者,是用鄭玄逆降之義。《雜記》雲:'大功之末,可以冠子嫁子。'此謂本服大功,子則小功,逾月以後,於情差輕,所以許有冠嫁。此則小功之末,通得取婦。前所云'大功之末,可以冠子嫁子',此是簡出大功之身,不得取婦。後言'小功之末,可以冠子嫁子',非直子得冠嫁,亦得取婦。故有出沒。婚禮國之大典,宜有畫一。今宗室及外戚,不得復輒有幹啓,禮官不得輒為曲議。可依此以為法。
  • 77.    《梁書·卷二·本紀第二》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4-01-05]
  • 78.    胡三省注《資治通鑑·卷第一百九十五》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1-03-24]
  • 79.    《五百家注昌黎文集·卷三十九·表狀二》  .漢典古籍[引用日期2021-03-24]
  • 80.    胡三省注《資治通鑑·卷第一百六十二》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1-03-24]
  • 81.    胡三省注《資治通鑑》卷162:辛巳,發高祖喪,〔帝殂二十六日而後發喪。〕升梓宮於太極殿。是日,太子即皇帝位,大赦,侯景出屯朝堂,分兵守衞。
  • 82.    《梁書》卷3《武帝紀下》:(太清)三年……五月丙辰,高祖崩於淨居殿,時年八十六。辛巳,遷大行皇帝梓宮於太極前殿。冬十一月,追尊為武皇帝,廟曰高祖。乙卯,葬於修陵。
  • 83.    崔樹強.中國書法通識叢書 書為心畫 書法理論批評:江西美術出版社,2017-08:32-34
  • 84.    楊成寅 主編.中國曆代書法理論評註 先秦兩漢魏晉南北朝卷:杭州出版社,2016-10:274
  • 85.    《南史》卷76《陶弘景傳》:於是止於句容之句曲山。……武帝既早與之遊,及即位後,恩禮愈篤,書問不絕,冠蓋相望。弘景既得神符秘決,以為神丹可成,而苦無藥物。帝給黃金、硃砂、曾青、雄黃等。後合飛丹,色如霜雪,服之體輕。及帝服飛丹有驗,益敬重之。每得其書,燒香虔受。帝使造年曆,至己巳歲而加朱點,實太清三年也。帝手敕招之,錫以鹿布巾。後屢加禮聘,並不出,唯畫作兩牛,一牛散放水草之間,一牛著金籠頭,有人執繩,以杖驅之。武帝笑曰:“此人無所不作,欲斅曳尾之龜,豈有可致之理!”國家每有吉凶征討大事,無不前以諮詢。月中常有數信,時人謂為山中宰相。二宮及公王貴要參候相繼,贈遺未嘗脱時。多不納受,縱留者即作功德。
  • 86.    《梁書》專題︱陳志遠:梁武帝崇佛的遠景與近觀  .澎湃新聞.2020-06-25[引用日期2021-03-27]
  • 87.    梁武帝捨身興佛法  .鳳凰網[引用日期2021-03-27]
  • 88.    江曉原説梁武帝:成也天學,敗也天學  .澎湃新聞[引用日期2021-03-27]
  • 89.    楊少涵:佛道迴流,還是經學勢然?——《中庸》升經再論  .澎湃新聞[引用日期2021-03-27]
  • 90.    米芾《畫史》:《梁武帝翻經像》在宗室仲忽處……皆張僧繇筆也……武帝作居士服,反唇露齒,宮女四人擎花後,四武士持戈劍,發如神也。……峨峨太平老寺主,白紗帽首無冠蕤。武士後列肅大劍,宮女旁侍顰修眉。神清眸子知寡慾,齒露唇反法定飢。世人見服似摩詰,不知六朝居士衣。
  • 91.    《魏書·卷四十一·列傳第二十九》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1-04-04]
  • 92.    嚴可均輯.《全梁文》:商務印書館,1999年:第5頁
  • 93.    周紹良 主編.全唐文新編 第1部 第3冊: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12:1569
  • 94.    盛巽昌 著.毛澤東論中國歷史人物 從軒轅黃帝到孫中山 上:上海書店出版社,2018-05:322-323
  • 95.    《梁書》卷18《康絢傳》:十四年,堰將合,淮水漂疾,輒複決潰,眾患之。或謂江、淮多有蛟,能乘風雨決壞崖岸,其性惡鐵,因是引東西二冶鐵器,大則釜鬵,小則鋘鋤,數千萬斤,沉於堰所。猶不能合,乃伐樹為井榦,填以巨石,加土其上。緣淮百里內,岡陵木石,無鉅細必盡,負擔者肩上皆穿。夏日疾疫,死者相枕,蠅蟲晝夜聲相合。高祖愍役人淹久,遣尚書右僕射袁昂、侍中謝舉假節慰勞之,並加蠲復。是冬又寒甚,淮、泗盡凍,士卒死者十七八,高祖復遣賜以衣袴。
  • 96.    《梁書》卷18《康絢傳》:時魏降人王足陳計,求堰淮水以灌壽陽……高祖以為然,使水工陳承伯、材官將軍祖芃視地形,鹹謂淮內沙土漂輕,不堅實,其功不可就。高祖弗納,發徐、揚人,率二十户取五丁以築之。假絢節、都督淮上諸軍事,並護堰作,役人及戰士,有眾二十萬。
  • 97.    《梁書》卷18《康絢傳》:十五年四月,堰乃成。其長九里,下闊一百四十丈,上廣四十五丈,高二十丈,深十九丈五尺。夾之以堤,並樹杞柳,軍人安堵,列居其上。其水清潔,俯視居人墳墓,瞭然皆在其下。
  • 98.    《資治通鑑》卷148:(天監十五年)夏,四月,淮堰成,長九里,下廣一百四十丈,上廣四十五丈,高二十丈,樹以杞柳,軍壘列居其上。
  • 99.    《梁書》卷18《康絢傳》:或人謂絢曰:“四瀆,天所以節宣其氣,不可久塞。若鑿湫東注,則遊波寬緩,堰得不壞。”絢然之,開湫東注。又縱反間於魏曰:“梁人所懼開湫,不畏野戰。”魏人信之,果鑿山深五丈,開湫北注,水日夜分流,湫猶不減。其月,魏軍竟潰而歸。水之所及,夾淮方數百里地。魏壽陽城戍稍徙頓於八公山,此南居人散就岡壟。
  • 100.    《南史》卷55《康絢傳》:絢徵還,豹子不修堰,至其秋,淮水暴長,堰壞,奔流於海,殺數萬人。其聲若雷,聞三百里。水中怪物,隨流而下,或人頭魚身,或龍形馬首,殊類詭狀,不可勝名。
  • 101.    《資治通鑑》卷148:(天監十五年)絢既還,張豹子不復脩淮堰。九月,丁丑,淮水暴漲,堰壞,其聲如雷,聞三百里,緣淮城戍村落十餘萬口皆漂入海。
  • 102.    胡三省《資治通鑑》卷147“役人及戰士合二十萬,南起浮山,北抵巉石”下注曰:《水經注》:淮水自鍾離縣又東徑浮山,山北對巉石山。
  • 103.    《資治通鑑》卷146:(天監五年)九月……臨川王宏以帝弟將兵,器械精新,軍容甚盛,北人以為百數十年所未之有。軍次洛口,前軍克梁城,諸將欲乘勝深入,宏性懦怯,部分乖方。魏詔邢巒引兵渡淮,與中山王英合攻梁城。宏聞之,懼,召諸將議旋師。……宏不敢遽違羣議,停軍不前。魏人知其不武,遺以巾幗,且歌之曰:“不畏蕭娘與呂姥,但畏合肥有韋虎。”虎,謂韋睿也。僧珍嘆曰:“使始興、吳平為帥而佐之,豈有為敵人所侮如是乎!”欲遣裴邃分軍取壽陽,大眾停洛口,宏固執不聽,令軍中曰:“人馬有前行者斬!”於是將士人懷憤怒。
  • 104.    《資治通鑑》卷146:(天監五年)九月……己丑,夜,洛口暴風雨,軍中驚,臨川王宏與數騎逃去。將士求宏不得,皆散歸,棄甲投戈,填滿水陸,捐棄病者及羸老,死者近五萬人。
  • 105.    《梁書》卷11《呂僧珍傳》:永元二年冬,懿被害。信至,高祖密召長史王茂、中兵呂僧珍、別駕柳慶遠、功曹史吉士瞻等謀之。
  • 106.    《南史》卷6《梁本紀上》:既定,以十一月乙巳召僚佐集於廳事,告以舉兵。是日建牙,出檀溪竹木裝舸艦,旬日大辦。百姓願從者,得鐵馬五千匹,甲士三萬人。
  • 107.    《南史》卷6《梁本紀上》:先是,東昏以劉山陽為巴西太守,使過荊州就行事蕭穎胄以襲襄陽。……山陽信之(蕭穎胄),馳入城,將逾閾,縣門發,折其車轅,投車而走,中兵參軍陳秀拔戟逐之,斬於門外,傳首於帝。仍以南康王尊號之議來告,……竟陵太守曹景宗遣杜思衝勸帝迎南康,都襄陽,時正尊號,帝不從。……於沔南立新野郡,以集新附。
  • 108.    《南史》卷6《梁本紀上》:(永元)三年二月,南康王為相國,以帝為徵東將軍。戊申,帝發襄陽。……遂移檄建鄴,闡揚威武。及至竟陵,命長史王茂與太守曹景宗為前軍,中兵參軍張法安守竟陵城。茂、景宗帥眾濟岸,進頓九里。其日,郢州刺史張衝迎戰,茂等大破之。……帝築漢口城以守魯山,命水軍主張惠紹、朱思遠等遊遏中江,絕郢、魯二城信使。時張衝死,其眾推軍主薛元嗣及衝長史程茂為主。
  • 109.    《南史》卷6《梁本紀上》:(永元)三年……三月乙巳,南康王即帝位於江陵。遙廢東昏為涪陵王,以帝為尚書左僕射,加徵東大將軍、都督征討諸軍,假黃鉞。西台又遣冠軍將軍蕭穎達領兵來會。四月,帝出沔,命王茂、蕭穎達等逼郢城。五月己酉,帝移屯漢南。是日,有紫雲如蓋,蔭於壘幕。甲寅,東昏遣寧朔將軍吳子陽、光子衿等十三軍救郢州,進據巴口。七月,帝命王茂帥軍主曹仲宗、康絢、武會超等潛師襲加湖,將逼子陽。水涸不通艦,子衿喜。其夜流星墜其城,四更中無雨而水暴長,眾軍乘流齊進,鼓譟攻之,俄而大潰,子陽等竄走,眾盡溺於江。王茂虜其餘而旋。郢、魯二城相視奪氣。
  • 110.    《南史》卷6《梁本紀上》:(永元)三年……三月……戊午,魯山城主孫樂祖降。己未夜,郢城有數百毛人逾堞且泣,因投黃鵠磯,蓋城之精也。及旦,其城主程茂、薛元嗣遣參軍朱曉求降。帝謂曰:"城中自可不識天命,何意恆罵?"曉曰:"明公未之思耳,桀犬何嘗不吠堯?"初,郢城之閉,將佐文武男女口十餘萬人,疾疫流腫死者十七八。及城開,帝並加隱恤,其死者命給棺槥。
  • 111.    《南史》卷6《梁本紀上》:(永元)三年……陳伯之遣蘇隆之反命,求未便進軍。帝曰:“伯之此言,意懷首鼠,可及其猶豫逼之。”乃命鄧元起即日沿流。八月,天子遣兼黃門郎蘇回勞軍。帝登舟,命諸軍以次進路,留上庸太守韋睿守郢城,行州事。鄧元起將至尋陽,陳伯之猶懼,乃收兵退保湖口,留其子武牙守盆城。及帝至,乃束甲請罪。
  • 112.    《南史》卷6《梁本紀上》:九月,天子詔帝平定東夏,以便宜從事。前軍之次蕪湖,南豫州刺史申胄棄姑孰走,至是大軍進據之。自發雍州,帝所乘艦恆有兩龍導引,左右莫不見者。緣道奉迎百姓,皆如挾纊。仍遣曹景宗、蕭穎達領馬步進頓江寧。東昏遣徵虜將軍李居士迎戰,景宗擊走之。於是王茂、鄧元起、呂僧珍進據赤鼻邏,曹景宗、陳伯之為遊兵。是日,新亭城主江道林率兵出戰,眾軍禽之於陣。大軍次新林,建康士庶傾都而至,送款或以血為書。命王茂進據越城,曹景宗據皂莢橋,鄧元起據道士墩,陳伯之據籬門。道林餘眾退屯航南,迫之,因復散走,退保朱雀,憑淮自固。時李居士猶據新亭壘,請東昏燒南岸邑屋,以開戰場。自大航以西,新亭以北,蕩然矣。
  • 113.    《南史》卷6《梁本紀上》:十月,東昏石頭軍主朱僧勇歸降。東昏又遣徵虜將軍王珍國列陣於航南大路,悉配精手利器,尚十餘萬。閹人王倀子持白虎幡督諸軍。王茂、曹景宗等掎角奔之,珍國之眾,一時土崩,眾軍退至宣陽門。李居士以新亭壘,徐元瑜以東府城降,石頭、白下諸軍並宵潰。壬午,帝鎮石頭,命眾軍圍六門。……帝命諸軍築長圍。……初,眾軍既逼,東昏遣軍主左僧慶鎮京口,常僧景鎮廣陵,李叔獻屯瓜步。及申胄自姑孰奔歸,又使屯破墩,以為東北聲援。至是帝遣曉喻,並降。帝乃遣弟輔國將軍秀鎮京口,輔國將軍恢屯破墩,從弟寧朔將軍景鎮廣陵。
  • 114.    《南史》卷6《梁本紀上》:十二月丙寅,兼衞尉張稷、北徐州刺史王珍國斬東昏,其夜以黃油裹首送軍。帝命呂僧珍、張彌勒兵封府庫及圖籍。帝乃入,收嬖妾潘妃誅之,及兇黨王暄之以下四十八人屬吏。……宣德皇后令追廢涪陵王為東昏侯,授帝中書監、大司馬、錄尚書、驃騎大將軍、都督、揚州刺史,封建安郡公,食邑萬户,給班劍四十人,黃鉞、侍中、征討諸軍事並如故。依晉武陵王遵承製故事,百僚致敬。己卯,帝入屯閲武堂,下令大赦。丙戌,入鎮殿內。是日,鳳皇集建鄴。又下令:“凡昏制謬賦淫刑濫役,外可詳檢前源,悉皆除蕩。其主守散失,諸所損耗,精立科條,鹹從原例。”丁亥,遣豫州刺史李元履以兵五千慰勞東方十二郡。
  • 115.    《南史》卷6《梁本紀上》:(中興)二年正月辛卯,下令:“通檢尚書眾曹,東昏時諸諍訟失理、及主者淹停不時施行者,精加訊辯,依事議奏。其義師臨陣致命,疾病死亡者,並加葬斂,收恤遣孤。”……乙未,下令:"朱雀之捷,逆徒送死者,特許家人殯葬;若無親屬,或有貧苦,二縣長尉即為埋掩。建康城內不達天命,自取淪滅,亦同此科。"又下令減損浮費,自非奉粢盛,修紱冕,習禮樂之容,繕甲兵之備,此外一皆禁絕。御府中署,量宜罷省,命外詳為條格。
  • 116.    《南史》卷6《梁本紀上》:(中興)二年正月……戊戌,宣德皇后臨朝,入居內殿,拜帝大司馬,解承製,百僚致敬如前。丁亥,詔進帝都督中外諸軍事。劍履上殿,入朝不趨,贊拜不名,加前後部羽葆、鼓吹,置左右長史、司馬、從事中郎、掾、屬各四人,並依舊闢士,餘並如故。甲寅,齊帝進帝位相國,總百揆,封十郡為梁公,備九錫之禮;加遠遊冠,綠綟綬,位在諸王上。策曰:……今進授相國,改揚州刺史為牧,以豫州之梁郡、歷陽,南徐州之義興,揚州之淮南、宣城、吳、吳興、會稽、新安、東陽十郡,封公為梁公。……帝固辭,府僚勸進,不許。……二月辛酉,府僚重請曰:於是始受相國、梁公之命。
  • 117.    《南史》卷12《武德郗皇后傳》:後酷妒忌。及終,化為龍入於後宮井,通夢於帝。或見形,光彩照灼。帝體將不安,龍輒激水騰湧。於露井上為殿,衣服委積,常置銀鹿盧金瓶灌百味以祀之。故帝卒不置後。
  • 118.    《南史》卷57《沈約傳》:初,梁武在西邸,與約遊舊。建康城平,引為驃騎司馬。時帝勳業既就,天人允屬。約嘗扣其端,帝默然而不應。佗日又進曰:……帝曰:"吾方思之。"約曰:"公初起兵樊、沔,此時應思。今日王業已就,何所復思?昔武王伐紂,始入人便曰吾君。武王不違人意,亦無所思。公自至京邑,已移氣序,比於周武,遲速不同。若不早定大業,稽天人之望,脱一人立異,便損威德。且人非金石,時事難保,豈可以建安之封,遺之子孫。若天子還都,公卿在位,則君臣分定,無復異圖。君明於上,臣忠於下,豈復有人方更同公作賊?"帝然之。……而約先期入,帝令草其事。約乃出懷中詔書並諸選置……。
  • 119.    《南史》卷57《範雲傳》:武帝時納齊東昏餘妃,頗妨政事。雲嘗以為言,未之納。後與王茂同入卧內,雲又諫,王茂因起拜曰:“範雲言是,公必以天下為念,無宜留惜。”帝默然。雲便疏令以餘氏賚茂,帝賢其意而許之。明日,賜雲、茂各百萬。
  • 120.    《梁書》卷10《蕭穎達附蕭穎胄傳》:初,義師之起也,巴東太守蕭惠訓子璝、巴西太守魯休烈弗從,舉兵侵荊州,敗輔國將軍任漾之於硤口,破大將軍劉孝慶於上明,穎胄遣軍拒之;而高祖已平江、郢,圖建康。穎胄自以職居上將,不能拒制璝等,憂愧不樂,發疾數日而卒。
  • 121.    《南史》卷6《梁本紀上》:二年……二月……命焚東昏淫奢異服六十二種于都街。
  • 122.    《南史》卷6《梁本紀上》:三月……丙午,齊帝命帝冕十有二旒,建天子旌旗,出警入蹕,乘金根車,駕六馬,備五時副車,置旄頭雲珝,樂儛八佾,設鍾虡宮縣,王妃、王子、王女爵命之號,一如舊儀。丙辰,齊帝下詔禪位,即安姑孰。……四月……壬戌,策曰:……並命璽書,遣兼太保、中書監、兼尚書令王亮,兼太尉、中書令王志奉皇帝璽紱,受終之禮,一依唐、虞故事。
  • 123.    《南史》卷6《梁本紀上》:二年……二月……帝上表,以"前代選官,皆立選簿,請自今選曹,精加隱括,依舊立簿,使冠履無爽,名實不違,庶人識涯涘,造請自息。且聞中間立格,甲族以二十登仕,後門以過立試吏,豈所以弘獎風流,希向後進?此實巨蠹,尤宜刊革"。詔依表施行。
  • 124.    《南史》卷6《梁本紀上》:二年……二月……乙丑,南兗州隊主陳文興於宣武城內鑿井,得玉鏤騏麟、金鏤玉璧、水精環各二。又鳳凰見建康縣桐下里。……丙戌,詔進梁公爵為王,以豫州之南譙、廬江、江州之尋陽、郢州之武昌、西陽、南徐州之南琅邪、南東海、晉陵、揚州之臨海、永嘉十郡益梁國,並前為二十郡。其相國、揚州牧、驃騎大將軍如故。帝固辭,有詔斷表。相國左長史王瑩等率百僚敦請。……三月癸巳,受梁王之命。
  • 125.    《南史》卷6《梁本紀上》:帝抗表陳讓,表不獲通。於是齊百官豫章王元琳等八百一十九人,及梁台侍中範雲等一百一十七人,並上表勸進,帝謙讓不受。是日,太史令蔣道秀陳天文符讖六十四條,事並明著,羣臣重表固請,乃從之。
  • 126.    《資治通鑑》卷145:戊辰,巴陵王卒。時上欲以南海郡為巴陵國,徒王居之。沈約曰:“古今殊事,魏武所云‘不可慕虛名而受實禍。’上頷之,乃遣所親鄭伯禽詣姑孰,以生金進王,王曰:“我死不須金,醇酒足矣。”乃飲沈醉;伯禽就摺殺之。
  • 127.    《南史》卷6《梁本紀上》:天監元年夏四月……癸酉,詔“於公車府謗木、肺石傍各置一函。若肉食莫言,山阿欲有橫議,投謗木函。若從我江、漢,功在可策,犀兕徒弊,龍蛇方縣;次身才高妙,擯壓莫通,懷傅、呂之術,抱屈、賈之嘆,其理有皦然,受困包匭;夫大政侵小,豪門陵賤,百姓已窮,九重莫達,若欲自申,並可投肺石函。”
  • 128.    《南史》卷6《梁本紀上》:天監元年夏四月……車騎將軍高麗王高雲進號車騎大將軍,鎮東大將軍百濟王餘太進號徵東大將軍,鎮東大將軍倭王武進號徵東將軍。
  • 129.    《南史》卷6《梁本紀上》:天監元年……閏月丁酉,以行宕昌王梁彌邕為安西將軍、河涼二州刺史,正封宕昌王。……六月庚戌,封北秦州刺史楊紹先為武都王。……八月……乙巳,平北將軍、西涼州刺史象舒彭進號安西將軍,封鄧至王。
  • 130.    《南史》卷6《梁本紀上》:天監元年……八月……林邑、幹陀利國各遣使朝貢。
  • 131.    王仲犖 著.魏晉南北朝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08:685
  • 132.    《東南亞歷史詞典》編輯委員會 編.東南亞歷史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95-01:14
  • 133.    《南史》卷6《梁本紀上》:(天監)二年……秋七月,扶南、龜茲、中天竺國各遣使朝貢。……三年……夏五月丁巳,以扶南王憍陳如闍耶跋摩為安南將軍。……三年……北天竺國遣使朝貢。
  • 134.    《南史》卷6《梁本紀上》:(天監)三年……九月壬子,以河南王世子伏連籌為鎮西將軍、西秦、河二州刺史,封河南王。
  • 135.    《南史》卷6《梁本紀上》:(天監)四年……夏四月丁巳,以行宕昌王梁彌博為安西將軍、河涼二州刺史,正封宕昌王。
  • 136.    《南史》卷6《梁本紀上》:(天監)五年……秋七月乙丑,鄧至國遣使朝貢。
  • 137.    《南史》卷6《梁本紀上》:(天監)七年……二月……乙亥,以車騎大將軍高麗王高雲為撫東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
  • 138.    《南史》卷6《梁本紀上》:(天監九年)是歲,于闐、林邑國並遣使朝貢。
  • 139.    《南史》卷6《梁本紀上》:(天監十年)宕昌國遣使朝貢,婆利國貢金席。……十一年……秋九月,宕昌國遣使朝貢。
  • 140.    《南史》卷6《梁本紀上》:(天監)十一年……三月……庚申,高麗國遣使朝貢。……(天監)十五年……夏四月,高麗國遣使朝貢。
  • 141.    《南史》卷6《梁本紀上》:(天監)十一年……夏四月,百濟、扶南、林邑等國各遣使朝貢。
  • 142.    《南史》卷6《梁本紀上》:(天監十三年)是歲,林邑、扶南、于闐國各遣使朝貢。
  • 143.    《南史》卷6《梁本紀上》:(天監十四年)是歲,蠕蠕、狼牙修國各遣使來朝貢。
  • 144.    《南史》卷6《梁本紀上》:(天監)十五年……秋八月,蠕蠕、河南國各遣使朝貢。……十六年……是歲,河南、扶南、婆利等國各遣使朝貢。
  • 145.    《南史》卷6《梁本紀上》:(天監)十七年……閏八月,幹陀利國遣使朝貢。
  • 146.    《南史》卷6《梁本紀上》:(天監)十八年……秋七月,于闐、扶南國各遣使朝貢。
  • 147.    《南史》卷7《梁本紀中》:普通元年春正月……庚子,扶南、高麗等國並遣使朝貢。……二月癸丑,以高麗王嗣子安為寧東將軍、高麗王。
  • 148.    《南史》卷7《梁本紀中》:普通元年……三月,滑國遣使朝貢。夏四月,河南國遣使朝貢。
  • 149.    周偉洲,王欣 主編.絲綢之路辭典:陝西人民出版社,2018:134
  • 150.    《南史》卷7《梁本紀中》:(普通)二年……冬十一月,百濟、新羅國各遣使朝貢。十二月戊辰,以鎮東大將軍百濟王餘隆為寧東大將軍。
  • 151.    (普通)三年……秋八月甲子,婆利、白題國各遣使朝貢。
  • 152.    (普通)四年……十二月……狼牙修國遣使朝貢。
  • 153.    (普通七年)是歲,河南、高麗、林邑、滑國並遣使朝貢。
  • 154.    (大通元年)是歲,林邑、師子、高麗等國各遣使朝貢。……(中大通)四年……冬十一月,高麗國遣使朝貢。
  • 155.    (大通)二年春正月乙酉,蠕蠕國遣使朝貢。
  • 156.    (中大通元年)是歲,盤盤、蠕蠕國並遣使朝貢。……(中大通)四年……夏四月,盤盤國遣使朝貢。
  • 157.    周偉洲,王欣 主編.絲綢之路辭典:陝西人民出版社,2018:772
  • 158.    (中大通)三年……丹丹國遣使朝貢。……九月,狼牙修國遣使朝貢。
  • 159.    (中大通五年)是歲,河南、波斯、盤盤等國並遣使朝貢。
  • 160.    (中大通)六年……三月己亥,以行河南王可沓振為西秦、河二州刺史,正封河南王。甲辰,百濟國遣使朝貢。……秋七月甲辰,林邑國遣使朝貢。
  • 161.    大同元年……二月……辛丑,高麗、丹丹國並遣使朝貢。……三月……辛未,滑國遣使朝貢。……夏四月庚子,波斯國遣使朝貢。……秋七月辛卯,扶南國遣使朝貢。
  • 162.    (大同)四年……三月,河南、蠕蠕國並遣使朝貢。
  • 163.    (大同)五年……秋八月乙酉,扶南國獻生犀。
  • 164.    (大同)六年……五月巳卯,河南王遣使朝,獻馬及方物,求釋迦像並經論十四條。敕付像並《制旨涅槃》《般若》《金光明講疏》一百三卷。……八月……辛未,盤盤國遣使朝貢。
  • 165.    (大同)七年……二月乙巳,以行宕昌王梁彌泰為平西將軍、河、涼二州刺史,正封宕昌王。是歲,宕昌、蠕蠕、高麗、百濟、滑國各遣使朝貢。百濟求《涅槃》等經疏及醫工、畫師、《毛詩》博士,並許之。
  • 166.    (大同)九年……夏四月,林邑王破德州,攻李賁,賁將範修又破林邑王於九德,敗走之。
  • 167.    中大同元年……八月……甲午,渴盤陀國遣使獻方物。
  • 168.    (太清)二年……三月甲辰,撫軍將軍高麗王高延卒,以其子成為寧東將軍、高麗王、樂浪公。
  • 169.    陳致平 著.中華通史 修訂本 第3冊 第3篇 中古史 中 兩晉南北朝史: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8:256-258
  • 170.    梁武帝半身像  .中華珍寶館[引用日期2023-04-03]
  • 171.    《南史》卷80《侯景傳》:須臾,景乃先使王偉、儀同陳慶入殿陳謝曰:“臣既與高氏有隙,所以歸投,每啓不蒙為奏,所以入朝。而奸佞懼誅,深見推拒,連兵多日,罪合萬誅。”武帝曰:“景令何在?可召來。”景入朝,以甲士五百人自衞,帶劍升殿。拜訖,帝神色不變,使引向三公榻坐,謂曰:“卿在戎日久,無乃為勞?”景默然。又問:“卿何州人?而來至此。”又不對。其從者任約代對。又問:“初度江有幾人?”景曰:“千人。”“圍台城有幾人?”曰:“十萬。”“今有幾人?”曰:“率土之內,莫非己有。”帝俯首不言。景出,謂其廂公王僧貴曰:“吾常據鞍對敵,矢刃交下,而意了無怖。今見蕭公,使人自懾,豈非天威難犯?吾不可以再見之。”
  • 172.    《新唐書·卷七十一·表第十一·宰相世系一(蕭氏)》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1-08-20]
  • 173.    鄧之誠 著.中華二千年史 卷2 兩晉及南北朝:東方出版社,2013-11:233
  • 174.    莊輝明 著.蕭衍評傳: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10:195-196
  • 175.    閆春新 著.蘭陵蕭氏與中古文化研究:山東人民出版社,2013-08:63-67
  • 176.    中國曆代名人圖像多圖概覽  .浙江圖書館[引用日期2021-08-20]
  • 177.    上海社畫出版社,華東師範大學古籍整理研究室 編.歷代書法論文選 繁體豎排版:上海書畫出版社,2012-08:69
  • 178.    注:讚的繁體字是言字旁。梁武帝的兒子名字都是絞絲旁,而東昏侯太子蕭誦,蕭贊改名是為了刻意表明這一身份。
  • 179.    《魏書·卷五十九·列傳第四十七》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1-08-20]
  • 180.    王兆成 主編.歷史學家茶座 2009 第3輯 總第17輯:山東人民出版社,2009-08:156
  • 181.    車吉心 總主編;林吉玲,王耀祖 主編.中華名門才俊 蕭氏名門:泰山出版社,2005-05:118-119
  • 182.    《資治通鑑》卷146:(天監五年)九月……臨川王宏以帝弟將兵,器械精新,軍容甚盛,北人以為百數十年所未之有。軍次洛口,前軍克梁城,諸將欲乘勝深入,宏性懦怯,部分乖方。魏詔邢巒引兵渡淮,與中山王英合攻梁城。宏聞之,懼,召諸將議旋師。呂僧珍曰:“知難而退,不亦善乎!”宏曰:“我亦以為然。”柳惔曰:“自我大眾所臨,何城不服,何謂難乎!”裴邃曰:“是行也,固敵是求,何難之避!”馬仙琕曰:“王安得亡國之言!天子掃境內以屬王,有前死一尺,無卻生一寸!”昌義之怒,鬚髮盡磔,曰:“呂僧珍可斬也!豈有百萬之師出未逢敵,望風遽退!何而目得見聖主乎!”朱僧勇、胡辛生拔劍而退,曰:“欲退自退,下官當前向取死。”議者罷出,僧珍謝諸將曰:“殿下昨來風動,意不在軍,深恐大致沮喪,故欲全師而返耳。”宏不敢遽違羣議,停軍不前。魏人知其不武,遺以巾幗,且歌之曰:“不畏蕭娘與呂姥,但畏合肥有韋虎。”虎,謂韋睿也。僧珍嘆曰:“使始興、吳平為帥而佐之,豈有為敵人所侮如是乎!”欲遣裴邃分軍取壽陽,大眾停洛口,宏固執不聽,令軍中曰:“人馬有前行者斬!”於是將士人懷憤怒。……己丑,夜,洛口暴風雨,軍中驚,臨川王宏與數騎逃去。將士求宏不得,皆散歸,棄甲投戈,填滿水陸,捐棄病者及羸老,死者近五萬人。
  • 183.    《南齊書》卷38《蕭穎胄傳》:東昏侯誅戮羣公,委任廝小,崔、陳敗後,方鎮各懷異計。
  • 184.    《南史》卷51《臨川靜惠王宏傳》:宏妾弟吳法壽,性粗狡,恃宏無所畏忌,輒殺人。死家訴,有敕嚴討。法壽在宏府內,無如之何。武帝制宏出之,即日償辜。南司奏免宏司徒、驃騎、揚州刺史。武帝注曰:“愛宏者兄弟私親,免宏者王者正法,所奏可。”
  • 185.    《南史》卷51《臨川靜惠王宏傳》:宏自洛口之敗,常懷愧憤。都下每有竊發,輒以宏為名,屢為有司所奏,帝每貰之。十七年,帝將幸光宅寺,有士伏驃騎航待帝夜出。帝將行心動,乃於朱雀航過。事發,稱為宏所使。帝泣謂宏曰:“我人才勝汝百倍,當此猶恐顛墜,汝何為者?我非不能為周公、漢文,念汝愚故。”宏頓首曰:“無是,無是。”於是以罪免。
  • 186.    中國曆代名人圖像多圖概覽  .浙江圖書館[引用日期2021-08-20]
  • 187.    《南史》卷51《臨川靜惠王宏傳》:而縱恣不悛,奢侈過度,修第擬於帝宮,後庭數百千人,皆極天下之選。所幸江無畏,服玩侔於齊東昏潘妃,寶屟直千萬。好食鰿魚頭,常日進三百,其佗珍膳盈溢,後房食之不盡,棄諸道路。江本吳氏女也,世有國色,親從子女遍遊王侯后宮難免,兄弟九人,因權勢橫于都下。
  • 188.    《南史》卷51《臨川靜惠王宏傳》:宏未幾復為司徒。普通元年,遷太尉、揚州刺史,侍中如故。七年四月薨,自疾至薨,輿駕七出臨視。及薨,詔贈侍中、大將軍、揚州牧,假黃鉞,並給羽葆、鼓吹一部,增班劍為六十人,諡曰靖惠。
  • 189.    《南史》卷51《臨川靜惠王宏傳》:宏又與帝女永興主私通,因是遂謀弒逆,許事捷以為皇后。帝嘗為三日齋,諸主並豫,永興乃使二僮衣以婢服。僮逾閾失屨,閣帥疑之,密言於丁貴嬪,欲上言,懼或不信,乃使宮帥圖之。帥令內輿人八人,纏以純綿,立於幕下。齋坐散,主果請間,帝許之。主升階,而僮先趣帝后。八人抱而擒之,帝驚墜於扆。搜僮得刀,辭為宏所使。帝秘之,殺二僮於內,以漆車載主出。主恚死,帝竟不臨之。
  • 190.    《南史》卷51《臨川靜惠王宏傳》:宏以介弟之貴,無佗量能,恣意聚斂。庫室垂有百間,在內堂之後,關龠甚嚴。有疑是鎧仗者,密以聞。武帝於友于甚厚,殊不悦。宏愛妾江氏寢膳不能暫離,上佗日送盛饌與江曰:“當來就汝歡宴。”唯攜布衣之舊射聲校尉丘佗卿往,與宏及江大飲,半醉後謂曰:“我今欲履行汝後房。”便呼後閣輿徑往屋所。宏恐上見其賄貨,顏色怖懼。上意彌信是仗,屋屋檢視。宏性愛錢,百萬一聚,黃榜標之,千萬一庫,懸一紫標,如此三十餘間。帝與佗卿屈指計見錢三億餘萬,餘屋貯布絹絲綿漆蜜紵蠟朱沙黃屑雜貨,但見滿庫,不知多少。帝始知非仗,大悦,謂曰:“阿六,汝生活大可。”方更劇飲,至夜舉燭而還。兄弟情方更敦睦。
  • 191.    《南史》卷51《臨川靜惠王宏傳》:宏都下有數十邸出懸錢立券,每以田宅邸店懸上文券,期訖便驅券主,奪其宅。都下東土百姓,失業非一。帝后知,制懸券不得復驅奪,自此後貧庶不復失居業。晉時有《錢神論》,豫章王綜以宏貪吝,遂為《錢愚論》,其文甚切。帝知以激宏,宣旨與綜:“天下文章何限,那忽作此?”雖令急毀,而流佈已遠,宏深病之,聚斂稍改。
  • 192.    楊蔭樓 著.中古時代的蘭陵蕭氏:山東文藝出版社,2004-10:47-48
  • 193.    胡三省注《資治通鑑·卷第一百四十六 》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1-09-05]
  • 194.    《資治通鑑》卷145:(天監三年)魏人聞蔡道恭卒,攻義陽益急,短兵日接。曹景宗頓鑿峴不進,但耀兵遊獵而已。上覆遣寧朔將軍馬仙琕救義陽,仙琕轉戰而前,兵勢甚鋭。元英結壘於上雅山,分命諸將伏於四山,示之以弱。仙琕乘勝直抵長圍,掩英營;英偽北以誘之,至平地,縱兵擊之。……仙琕大敗,一子戰死,仙琕退走。……仙琕復帥萬餘人進擊英,英又破之,殺將軍陳秀之。仙琕知義陽危急,盡鋭決戰,一日三交皆大敗而返。蔡靈恩勢窮,八月,乙酉,降於魏。三關戍將聞之,辛酉,亦棄城走。
  • 195.    《資治通鑑》卷147:(天監七年)冬,十月,魏懸瓠軍主白早生殺豫州刺史司馬悦,自號平北將軍,求救於司州馬仙琕。……上亦詔仙琕救早生。……魏以尚書邢巒行豫州事,將兵擊白早生……使中山王英繼之。……魏主聞邢巒屢捷,命中山王英趣義陽,英以眾少,累表請兵,弗許。英至懸瓠,輒與巒共攻之。十二月,己未,齊苟兒等開門出降,斬白早生及其黨數十人。英乃引兵前趨義陽。寧朔將軍張道凝先屯楚王城,癸亥,棄城走,英追擊,斬之。……先是,馬仙琕使雲騎將軍馬廣屯馬薄,軍主胡文超屯松峴。丙申,英至長薄,戊戌,長薄潰,馬廣遁入武陽,英進圍之。上遣冠軍將軍彭甕生、驃騎將軍徐元季將兵援武陽,英故縱之使入城,曰:“吾觀此城形勢易取。”甕生等既入,英促兵攻之,六日而拔,虜三將及士卒七千餘人。進攻廣峴,太子左衞率李元履棄城走;又攻西關,馬仙琕亦棄城走。
  • 196.    《資治通鑑》卷147:上使南郡太守韋睿將兵救仙琕,睿至安陸,俱築城二丈餘,更開大塹,起高樓。眾頗譏其示怯,睿曰:“不然,為將當有怯時,不可專勇。”中山王英急追馬仙琕,將復邵陽之恥,聞睿至,乃退。上亦有詔罷兵。
  • 197.    《魏書·卷四十七·列傳第三十五》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1-09-05]
  • 198.    《梁書》卷17《馬仙琕傳》:十年,朐山民殺琅邪太守劉晣,以城降魏,詔假仙琕節,討之。魏徐州刺史盧昶以眾十餘萬赴焉。仙琕與戰,累破之,昶遁走。仙琕縱兵乘之,魏眾免者十一二,收其兵糧牛馬器械,不可勝數。
  • 199.    《資治通鑑》卷147:馬仙琕圍朐山,張稷權頓六里以督饋運,上數發兵助之。秋,魏盧昶上表請益兵六千,米十萬石,魏主以兵四千給之。……盧昶本儒生,不習軍旅。朐山城中糧樵俱竭,傅文驥以城降;十二月,庚辰,昶引兵先遁,諸軍相繼皆潰,會大雪,軍士凍死及墮手足者三分之二,仙琕追擊,大破之。二百里間,殭屍相屬,魏兵免者什一二,收其糧畜器械,不可勝數。
  • 200.    《梁書》卷28《裴邃傳》:普通二年,義州刺史文僧明以州叛入於魏,魏軍來援。以邃為假節、信武將軍,督眾軍討焉。邃深入魏境,從邊城道,出其不意。魏所署義州刺史封壽據檀公峴,邃擊破之,遂圍其城,壽麪縛請降,義州平。
  • 201.    《資治通鑑》卷150:(普通六年)五月,夷陵烈侯裴邃卒。邃沉深有思略,為政寬明,將吏愛而憚之。壬子,以中護軍夏侯亶督壽陽諸軍事,馳驛代邃。
  • 202.    《梁書》卷28《裴邃傳》:(普通)四年,進號宣毅將軍。是歲,大軍將北伐,以邃督征討諸軍事,率騎三千,先襲壽陽。九月壬戌,夜至壽陽,攻其郛,斬關而入,一日戰九合,為後軍蔡秀成失道不至,邃以援絕拔還。於是邃復整兵,收集士卒,令諸將各以服色相別。邃自為黃袍騎,先攻狄丘、甓城、黎漿等城,皆拔之。屠安成、馬頭、沙陵等戍。是冬,始脩芍陂。明年,復破魏新蔡郡,略地至於鄭城,汝潁之間,所在響應。魏壽陽守將長孫稚、河間王元琛率眾五萬,出城挑戰。邃勒諸將為四甄以待之,令直閣將軍李祖憐偽遁以引稚,稚等悉眾追之,四甄競發,魏眾大敗。斬首萬餘級。稚等奔走,閉門自固,不敢復出。其年五月,卒于軍中。
  • 203.    《梁書》卷28《夏侯亶傳》:七年夏,淮堰水盛,壽陽城將沒,高祖復遣北道軍元樹帥彭寶孫、陳慶之等稍進,亶帥湛僧智、魚弘、張澄等通清流澗,將入淮、肥。魏軍夾肥築城,
  • 204.    《梁書》卷3《武帝紀三》:(普通)七年……十一月……辛巳,夏侯亶、胡龍牙、元樹、曹世宗等眾軍克壽陽城。丁亥,放魏揚州刺史李憲還北。以壽陽置豫州,合肥改為南豫州。以中護軍夏侯亶為豫、南豫二州刺史。
  • 205.    《梁書》卷3《武帝紀三》:大通元年春正月……是月,司州刺史夏侯夔進軍三關,所至皆克。……冬十月庚戌,魏東豫州刺史元慶和以渦陽內屬。甲寅,曲赦東豫州。十一月丁卯,以中護軍蕭淵藻為北討都督、徵北大將軍,鎮渦陽。……以渦陽置西徐州。
  • 206.    《梁書》卷3《武帝紀三》:(大通)二年……夏四月辛丑,魏郢州刺史元願達以義陽內附,置北司州。時魏大亂,其北海王元顥、臨淮王元彧、汝南王元悦並來奔;其北青州刺史元世雋、南荊州刺史李志亦以地降。六月丁亥,魏臨淮王元彧求還本國,許之。冬十月丁亥,以魏北海王元顥為魏主,遣東宮直閣將軍陳慶之衞送還北。魏豫州刺史鄧獻以地內屬。
  • 207.    《梁書》卷32《陳慶之傳》:大同二年,魏遣將侯景率眾七萬寇楚州,刺史桓和陷沒,景仍進軍淮上,貽慶之書使降。敕遣湘潭侯退、右衞夏侯夔等赴援,軍至黎漿,慶之已擊破景。時大寒雪,景棄輜重走,慶之收之以歸。
  • 208.    《梁書》卷3《武帝紀三》:中大通元年……夏四月……癸巳,陳慶之攻魏梁城,拔之,進屠考城,擒魏濟陰王元暉業。五月戊辰,克大梁。癸酉,克虎牢城。魏主元子攸棄洛陽,走河北。乙亥,元顥入洛陽。六月壬午,大赦天下。辛亥,魏淮陰太守晉鴻以湖陽城內屬。……己卯,魏爾硃榮攻殺元顥,復據洛陽。……十一月……戊子,魏巴州刺史嚴始欣以城降。
  • 209.    《梁書》卷3《武帝紀三》:(中大通)四年春正月……癸未,魏南兗州刺史劉世明以城降,改魏南兗州為譙州,以世明為刺史。……五年……六月己卯,魏建義城主蘭寶殺魏東徐州刺史,以下邳城降。秋七月辛卯,改下邳為武州。
  • 210.    《梁書》卷3《武帝紀三》:(中大通)二年……六月丁巳,遣魏太保汝南王元悦還北為魏主。……四年……二月壬寅,老人星見。新除太尉元法僧還北,為東魏主。
  • 211.    《梁書》卷3《武帝紀三》:(中大通)六年……冬十月丁卯,以信武將軍元慶和為鎮北將軍,率眾北伐。
  • 212.    《魏書》卷19上《景穆十二王》:逞子慶和,東豫州刺史。為蕭衍將所攻,舉城降之。衍以為北道總督、魏王。至項城,朝廷出師討之,望風退走。
  • 213.    《梁書》卷3《武帝紀三》:大同元年……十一月……壬戌,北梁州刺史蘭欽攻漢中,克之,魏梁州刺史元羅降。
  • 214.    《梁書》卷3《武帝紀三》:(大同)二年……冬十月乙亥,詔大舉北伐。十一月己亥,詔北伐眾班師。辛亥,京師地震。十二月壬申,魏請通和,詔許之。
  • 215.    《舊唐書·卷六十三·列傳第十三》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1-09-12]
  • 216.    孟斌 著.歷代帝王陵墓:上海書店出版社,2016-10:209-210
  • 217.    譚潔.蘭陵蕭氏世系及南遷故里考辨.齊魯文化研究(第十一輯),2011:72-77.
  • 218.    《周氏冥通記》析疑  .北京大學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引用日期2022-02-03]
  • 219.    吳綠星,盧延光.中國一百帝王:中國青年出版社,2013-01:101
  • 220.    閻步克.《波峯與波谷:秦漢魏晉南北朝的政治文明》: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第152頁
  • 221.    夏徵農.大辭海:中國古代史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5:627
  • 222.    《梁書》卷1《武帝紀上》:高祖武皇帝,諱衍,字叔達,小字練兒,南蘭陵中都里人,漢相國何之後也。
  • 223.    顧明遠 總主編.中國教育大系 歷代教育制度考 1:湖北教育出版社,2015-08:400
  • 224.    仲瑤.“立身先須謹慎,文章且須放蕩”觀念溯源[J].文學遺產,2017(04):20-28.
  • 225.    《隋書·卷十三·志第八》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10-22]
  • 226.    白壽彝 總主編;何茲全 主編.中國通史 7 第5卷 中古時代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 上: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06:248-249
  • 227.    陳顯泗 主編.中外戰爭戰役大辭典:湖南出版社,1992-12:98
  • 228.    《梁書》卷28《夏侯亶傳》:六年,大舉北伐。先遣豫州刺史裴邃帥譙州刺史湛僧智、歷陽太守明紹世、南譙太守魚弘、晉熙太守張澄,並世之驍將,自南道伐壽陽城,未克而邃卒。乃加亶使持節,馳驛代邃,與魏將河間王元琛、臨淮王元彧等相拒,頻戰克捷。尋有密敕,班師合肥,以休士馬,須堰成復進。
  • 229.    《梁書》卷32《陳慶之傳》:大同二年,魏遣將侯景率眾七萬寇楚州,刺史桓和陷沒,景仍進軍淮上,貽慶之書使降。敕遣湘潭侯退、右衞夏侯夔等赴援,軍至黎漿,慶之已擊破景。
  • 230.    《南史》卷53《昭明太子傳》:初,丁貴嬪薨,太子遣人求得善墓地。將斬草,有賣地者因閹人俞三副求市,若得三百萬,許以百萬與之。三副密啓武帝,言太子所得地,不如今所得地於帝吉,帝末年多忌,便命市之。葬畢,有道士善圖墓,雲“地不利長子,若厭伏或可申延”。乃為蠟鵝及諸物埋墓側長子位。有宮監鮑邈之、魏雅者,二人初併為太子所愛,邈之晚見疏於雅,密啓武帝雲:“雅為太子厭禱。”帝密遣檢掘,果得鵝等物。大驚,將窮其事。徐勉固諫得止,於是唯誅道士,由是太子迄終以此慚慨,故其嗣不立。後邵陵王臨丹陽郡,因邈之與鄉人爭婢,議以為誘略之罪牒宮,簡文追感太子冤,揮淚誅之。邈之兄子僧隆為宮直,前未知邈之侄,即日驅出。先是人間謠曰:“鹿子開城門,城門鹿子開,當開復未開,使我心徘徊。城中諸少年,逐歡歸去來。”鹿子開者,反語為來子哭,雲帝哭也。歡前為南徐州,太子果薨,遣中書舍人臧厥追歡,於崇正殿解發臨哭。歡既嫡孫,次應嗣位,而遲疑未決。帝既新有天下,恐不可以少主主大業,又以心銜,故意在晉安王,猶豫自四月上旬至五月二十一日方決。歡止封豫章王還任。往謠言“心徘徊”者,未定也。“城中諸少年,逐歡歸去來”。復還徐方之象也。
  • 231.    《南史》卷53《昭明太子傳》:薨後,長子東中郎將南徐州刺史華容公歡封豫章郡王,次子枝江公譽封河東郡王,曲江公察封岳陽郡王,颭封武昌郡王,鑑封義陽郡王,各三千户。女悉同正主。蔡妃供侍,一同常儀,唯別立金華宮為異。帝既廢嫡立庶,海內噂〈口沓〉,故各封諸子大郡,以慰其心。
  • 232.    中國歷史大辭典·蕭衍(梁武帝)  .學習強國[引用日期2024-02-08]
  • 233.    蕭衍  .中國社會科學詞條庫[引用日期2024-02-08]
  • 234.    行政區域  .襄陽[引用日期2024-03-22]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