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南春華堂

鎖定
南春華堂在梅隴鎮東,明張姓所建,因其北有詩人黃瑾別墅春華堂,加“南”字以區別。屋三進,頭進大門左右各有屋2間,門前石獅4頭,並建儀門、石鼓。二、三進有廂屋相連,各有7間房屋,二進有大廳裕德堂。今存儀門、堂,及堂西屋2間、東1間。堂門窗無存。跨海、託梁雕鏤精細。儀門上有磚刻,內額篆書“視履考祥”,外額行楷“克洽雍熙”,門外存一雙抱柱石鼓。堂為上海今存較精緻的明代建築。1961年修繕,1963年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2003年,遷建於南丹路17號光啓公園西南隅。
中文名
南春華堂
地理位置
上海市
建立年代
明代弘治末年至正德年間
列入文物保護時間
1963年
[1]  南春華堂系明代弘治末年至正德年間(1505~1521年)建築。明代有一張姓顯宦,告老後,從西牌樓(今漕河涇鎮境內)移居東上澳(今梅隴港)之南,營造了三進深的裕德堂,以此為退隱之所,至清末民初,家道衰敗,其後人張洪祥把裕德堂全部房產出售。
裕德堂屋宇寬敞,建築精緻,原有三進:頭進,在大門內兩側,伏有四頭石獅,並有平房兩間,設有儀門、石鼓;二進為七開間的裕德堂正廳;三進是五開間的起居廳。廳的兩側又各加建了一間一面落水的“落檐”,共為七間,廳前的天井兩旁為東西廂房,與二進裕德堂相連,宅旁僕舍、馬廄今已不存。1958年,上海縣人民政府曾出資加以修葺,但因系私產,致使文物保護措施未能全部貫徹執行。十年動亂中,古堂遭受破壞,而後居民又自行拆毀三間。目前,裕德堂僅存中央一間(即主間)及與之相連的東首一間和西首兩間(即一個主間和三個次間)。主間門窗雖已蕩然無存,但從託樑上的精細雕刻上,對該廳當年格局尚可窺見一斑。堂前儀門的門楣上有“視履考祥”的篆書磚刻,在背面則有“克洽雍熙”行楷磚刻。儀門前的兩尊石鼓。今僅存其一。儀門前的四頭石獅,在十年動亂中遭到破壞後,被埋入土中。現在僅存的這個廳,習稱“南春華堂”。原“裕德堂”堂名匾額在解放戰爭期間毀壞。據現住漕河涇鎮牌樓二隊的張氏後裔第三十四世孫講:張氏家族至今三十幾代大都定居在西牌樓。在西牌樓曾建有“張氏宗祠”,在浦東有分祠,並有刻本的《張氏宗祠家譜》十九冊,由族人值年保管,現已下落不明。
這座古老的明代建築,結構精緻、雕飾傳神、典雅古樸,在上海目前不多見。其建造年月,雖尚未查明,但它與本市聞名的古漪園和秋霞圃卻是同時代的古建築,猶不失為明代第宅建築的典型,是瞭解幾百年前人們生活情景的真實標本,也是學者專家研究古代建築的珍貴實物。 [2] 
徐光啓紀念館門上有南春華堂字樣 徐光啓紀念館門上有南春華堂字樣
搬遷前的南春華堂 搬遷前的南春華堂
1980年代初的梅隴公社地圖(局部)標註有南春華堂 1980年代初的梅隴公社地圖(局部)標註有南春華堂
修舊如舊的南春華堂 修舊如舊的南春華堂
南春華堂舊址(現為凌雲社區公共服務中心) 南春華堂舊址(現為凌雲社區公共服務中心)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