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南方莢蒾

鎖定
南方莢蒾(Viburnum fordiae Hance),中藥名。為忍冬科莢蒾屬植物南方莢蒾的根、莖、葉。植物南方莢蒾,分佈於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灣、湖南、廣東、廣西、貴州及雲南。具有疏風解表,活血散瘀,清熱解毒之功效。主治感冒,發熱,月經不調,風濕痹痛,跌打損傷,淋巴結炎,瘡癤,濕疹。
中文名
南方莢蒾
拉丁學名
Viburnum fordiae Hance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木蘭綱 [4] 
川續斷目
五福花科
莢蒾屬
南方莢蒾
國際瀕危等級
無危(LC) [5] 

南方莢蒾形態特徵

南方莢蒾
南方莢蒾(5張)
南方莢蒾,別名火柴樹、莢蒾、滿山紅、蒼伴木《廣西本草選編》,火齋《全國中草藥彙編》,酸湯泡《湖南藥物志》,苦茶子、人丹子、赤籽、曬穀子《福建藥物志》,土五味《貴州中草藥名錄》。灌木小喬木,高3-5m。幼枝、芽、葉柄、花序、萼和花冠外面均被由暗黃色或黃褐色的簇狀毛。葉對生;葉柄長5-12mm;葉膜狀堅紙質至膜狀,葉片寬卵形或菱狀卵形,長4-7cm,寬2.5-5cm,先端尖至漸尖,基部鈍或圓形,邊緣基部以上疏生淺波狀小尖齒,上面綠色,有時沿脈散生有柄的紅褐色小腺點,下面淡綠色,沿各級脈上具簇狀絨毛,側脈每邊5-7條,伸達齒端,與中脈在葉上面凹陷,在下面突起。復傘形式聚傘花序頂生或生於具1對葉的側生小枝之頂,直徑3-8cm;總梗長1-3.5cm,第1級輻射枝5條;花着生於第3-4級輻射枝上;花萼外被簇狀毛,萼筒長約1mm,萼齒5,三角形,長約0.3mm;花冠白色,輻狀,直徑4-5mm,裂片卵形,長約1.5mm;雄蕊5,近等長或超出花冠。核果卵狀球形,長6-7mm,紅色;核扁,長約6mm,直徑約4mm,有2條腹溝和1條背溝。花期4-5月,果期10-11月。 [6] 

南方莢蒾生長環境

南方莢蒾
南方莢蒾(3張)
生於海拔200-1300m的山谷溪澗旁疏林、山坡灌叢中或平原曠野。分佈於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灣、湖南、廣東、廣西、貴州及雲南。

南方莢蒾入藥部位

根、、葉。

南方莢蒾性味

味苦、澀,性涼。

南方莢蒾歸經

入肺、胃、肝經。

南方莢蒾功效

疏風解表,活血散瘀,清熱解毒。

南方莢蒾主治

感冒,發熱,月經不調,風濕痹痛,跌打損傷,淋巴結炎,瘡癤,濕疹。

南方莢蒾相關配伍

1、治外感風熱,(南方莢蒾)莖30g,紫蘇15g,虎杖根30g,水燈芯草15g,白牛膽15g,鐵馬鞭15g。煎水兑酒服。孕婦去鐵馬鞭。(《湖南藥物志》)
2、治小兒疳積,南方莢蒾莖或葉15-30g,芡實3-15g。水煎服。(《福建藥物志》)
3、治濕疹,用(南方莢蒾)根、莖30-60g。水煎外洗。(《全國中草藥彙編》)
4、治風火牙痛,瘡癤腫毒,將(南方莢蒾)莖燃燒後,靠近鐵刀面。使冷凝成油液,塗患處。(《湖南藥物志》)
5、治淋巴腺炎,(絲蟲病引起)南方莢蒾、鮮滿山紅根各30g。水煎服。(《福建藥物志》)
6、治過敏性皮炎、癤,鮮莢蒾葉適量,水煎,温洗患處。(《福建藥物志》)

南方莢蒾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6-15g;或泡酒。
外用:適量,搗敷;或煎水洗。

南方莢蒾炮製

採集加工:根全年均可採,洗淨,切段或切片曬乾。莖葉夏、秋季採收,鮮用或切段曬乾。

南方莢蒾現代應用

治療感冒發熱,月經不調,風濕病,淋巴結炎,瘡癤,濕疹和跌打損傷骨折等。

南方莢蒾相關論述

1、《全國中草藥彙編》:“祛風清熱,散瘀活血。主治感冒,發熱,月經不調,肥大性脊椎炎,風濕痹痛,跌打骨折,濕疹。”
2、《湖南藥物志》:“疏風解表,清熱解毒。”
[1-3] 
參考資料
  • 1.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華本草》編委會 .《中華本草》: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年
  • 2.    中科院“中國植物誌”編輯委員會.《中國植物誌》:科學出版社,2013年9月
  • 3.    楊衞平,夏同珩.《新編中草藥圖譜及經典配方 4》 :貴州科技出版社,2014年
  • 4.    南方莢蒾  .植物智[引用日期2023-03-13]
  • 5.    南方莢蒾  .IUCN[引用日期2023-03-23]
  • 6.    南方莢蒾|Viburnum fordiae  .植物誌庫[引用日期2023-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