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南方獵龍

鎖定
南方獵龍是一種中等體型的獸腳類恐龍,體長約為6米,屬於大盜龍類。它的化石發現於澳大利亞,年代為晚白堊世的塞諾曼期。這一類羣的系統發育位置存在一定爭議。比較主流的觀點認為大盜龍類屬於異特龍超科的新獵龍類,但也有觀點認為它們屬於暴龍類。和其它大盜龍類一樣,南方獵龍擁有較為發達的前肢和巨大的拇指爪。
中文名稱
南方獵龍 [8] 
拉丁名
Australovenator
模式種
温頓南方獵龍(Australovenator wintonensis
分類位置
獸腳類,大盜龍類
產    地
澳大利亞,埃德斯麗牧場
時    代
晚白堊世早期,塞諾曼期,時間大約9500萬年前
地    層
温頓組(Winton Formation)
命名人
史考特.霍克諾爾等人(Scott. Hocknull)

南方獵龍命名由來

南方獵龍的屬名意為南方的獵人,象徵着它發現於澳大利亞,而種名温頓則是指它發現的地層。

南方獵龍基本信息和形態學

南方獵龍的正型標本AODF 604保存了左齒骨,牙齒,部分前肢和後肢骨骼,不完整的右腸骨,肋骨,腹膜肋。
南方獵龍的齒骨較為纖細,且背側邊緣於腹側邊緣近乎平行。齒骨聯合處較為圓鈍。下頜具有18顆牙齒,第一個齒槽略呈矩形。齒槽2-6和12-15為圓形。齒槽7-11和16-18在內外側方向上壓縮。整個齒骨上齒間板癒合。牙齒均強烈的向後彎曲,且近中脊和遠中脊上都具有發育良好的鋸齒。初級滋養孔延平行於齒骨背側緣的方向排列,沒有向腹側傾斜的趨勢。麥氏軟骨溝位於尺骨的舌側面,長且直,未封閉,背腹向壓扁。麥氏軟骨溝一直延伸到第十四的齒槽下面才終止。背椎肋骨具有氣腔化構造。腹膜肋的末端尖細且沒有癒合。尺骨與橈骨幾乎一樣粗細。尺骨骨幹略微彎曲。尺骨的後邊緣平直,鷹嘴突較發育。尺骨近端的肱骨關節面被一箇中脊分割為兩個凹面。尺骨遠端內外側向擴展,略微寬於尺骨骨幹,關節面的遠端視略呈三角形。橈骨骨幹很直,且截面略呈圓形。兩端關節面相對於骨幹都有所內外側向擴展。近端關節面較平且遠端關節面較渾圓。第一掌骨在所有掌骨種最短,第二掌骨長度是第一掌骨的兩倍且截面略呈矩形。三個爪尖均保存,其中第一指爪最大,且內外向壓縮並強烈的後彎。爪的屈肌附着點非常發達。
南方獵龍的相關基本信息和形態學
南方獵龍的相關基本信息和形態學(3張)
股骨保存的完整,從側面看略微向前弓。股骨頭指向近內側向,且腹緣具有一鈎狀突。小轉子向上發育至與大轉子接近的高度,與大轉子之間由一條很深的溝區分開。小轉子的遠端具有一脊狀的副轉子,較為發達。第四轉子發達,且指向後方。遠端的外展溝比較深。脛骨脊發達,略微向外側卷。脛骨的前外側突具有一個外腹側突。腓骨近端的關節面向前傾斜。距骨的升突非常高。腓骨脊發育,且向外側傾斜。蹠骨細長纖細,且未在近端癒合 [1-4] 

南方獵龍體型估計

南方獵龍體長約6米,體重共約1噸,與巨獸雲集的異特龍類相比,算是輕量級的選手。整體而言,大盜龍類比異特龍類具有更為發達的前肢和更致命的巨爪。因此南方獵龍可能是一種輕盈的捕食者,在捕獵時爪牙並用 [5] 

南方獵龍前肢功能形態學

2015年的一項研究表明,南方獵龍的手部具有很大的活動範圍,其手部的靈活程度甚至接近的手盜龍形類的一些物種。其小臂的活動範圍達到78度。出乎意料的是,南方獵龍在伸展手臂的時候,它的橈骨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獨立於尺骨活動。這些特徵都使得它的手臂格外的靈活。除此之外,南方獵龍的手指指節骨具有很強的背展和屈曲能力,其活動範圍大於大多數獸腳類恐龍。因此南方獵龍在捕獵時很有可能會藉助前肢的力量抓緊並拉近獵物 [6] 

南方獵龍古生態學

發現南方獵龍的區域還發現過屬於蜥腳類的迪亞曼蒂納龍與温頓巨龍,未定種的甲龍類,還有一些硬骨魚,龜類和鱷類的物種。南方獵龍很有可能以蜥腳類恐龍為食。

南方獵龍系統發育位置

南方獵龍系統發育位置 南方獵龍系統發育位置
目前認為南方獵龍屬於大盜龍類。這一類羣除了南方獵龍以外還包括福井盜龍,大盜龍,齒河盜龍,氣腔龍。大盜龍類的系統發育位置存在一定的爭議,2010年被命名時認為大盜龍屬於異特龍類中的新獵龍類,而之後的一些研究認為這一類羣可能屬於暴龍類或者比較基幹的虛骨龍類 [7] 
參考資料
  • 1.    Hocknull S A, White M A, Tischler T R, et al. New mid-Cretaceous (latest Albian) dinosaurs from Winton, Queensland, Australia[J]. PloS one, 2009, 4(7): e6190.
  • 2.    White M A, Cook A G, Hocknull S A, et al. New forearm elements discovered of holotype specimen Australovenator wintonensis from Winton, Queensland, Australia[J]. PloS one, 2012, 7(6): e39364.
  • 3.    White M A, Benson R B J, Tischler T R, et al. New Australovenator hind limb elements pertaining to the holotype reveal the most complete neovenatorid leg[J]. PloS one, 2013, 8(7): e68649.
  • 4.    White M A, Bell P R, Cook A G, et al. The dentary of Australovenator wintonensis (Theropoda, Megaraptoridae); implications for megaraptorid dentition[J]. PeerJ, 2015, 3: e1512.
  • 5.    Weishampel, David B., Peter Dodson, and Halszka Osmólska, eds. The dinosauria. Univ of California Press, 2007.
  • 6.    White M A, Bell P R, Cook A G, et al. Forearm range of motion in Australovenator wintonensis (Theropoda, Megaraptoridae)[J]. PloS one, 2015, 10(9): e0137709.
  • 7.    Zanno L E, Makovicky P J. Neovenatorid theropods are apex predators in the Late Cretaceous of North America[J].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13, 4(1): 1-9.
  • 8.    Australovenator  .Deepb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