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南巖古寺

鎖定
南巖古寺,其前身為南巖青牛洞,相傳商朝時先民在此禮拜燃燈古佛,唐朝時建成佛殿。
由於受到自然災害的破壞,明代天啓元年(公元1621年),普寧知縣雲文采和物我頂大師進一步修建南巖古寺,擴大古寺規模。
中文名
南巖古寺
別    名
南巖青牛洞
俗    稱
南庵
位    置
廣東省普寧市南溪鎮

南巖古寺寺廟簡介

南巖古寺,古稱南庵。坐落於廣東省揭陽市普寧市南溪鎮舊厝鬥飛鳳山上。是普寧古八景南巖遠眺”之勝地,也是佛教嶺南禪宗之名跡。
廣東省普寧市南巖古寺 廣東省普寧市南巖古寺
清代康熙年間,著名學者惠士奇先生曾到古寺隱居,設館辦學,培養人才。
1961年南巖古寺被普寧縣人民政府列為文物保護單位。古寺於2004年開始籌備重建,在2005年工程隊挖掘大雄寶殿地基時,陸續挖出八九截石柱。有關專家考其造型,斷定為唐朝物品,並猜測石柱折斷、深埋土中的原因為地震造成。從石柱的大小,可以判斷唐時古寺已經頗具規模。
同時挖出的還有81斤古銅錢,數量7300多枚,從漢至元,歷經十代,種類異常豐富。其中有中國第一個女皇帝武則天的太平紀念幣,漢代五鳳錢和程咬金的瓦岡通寶,足以證明古寺往昔繁盛風光。

南巖古寺佈局結構

廣東省普寧市南巖古寺 廣東省普寧市南巖古寺
南巖古寺坐南朝北偏東,為四合院式灰木結構,硬山頂,有大殿和兩邊廂房。
寺後有和尚石,寺前有剃刀山,東側有銅鈴山,頭巾石。寺側低窪有一古井,稱甘泉,井泉清澈甘甜。寺後巨石陰刻“萬載雲峯”四個大字,傳説為清代著名學者惠士奇所書。
寺周圍有山柿、山桔、紅豆等奇花異果,為惠士奇在此隱居、設館講學時所栽。
南巖古寺大廳上懸掛有康熙皇帝聖旨牌,千手觀音殿前掛清代經學名家惠士奇所題寫的“嶺南禪宗”牌匾。寺前還有保存完好的物我大師和三、四世祖師圓寂塔。

南巖古寺古寺玉佛

南巖古寺共有玉石塑佛像24尊,菩薩、祖師爺像25尊,羅漢像516尊,諸天護法神35尊,玉獅、玉象各1尊,共計598尊,另外還有萬佛塔佛像浮雕20008尊,巨幅九龍壁、排樓二十四天龍等,洋洋大觀。所有的雕像,除了萬佛塔塔體佛像10008尊用漢白玉雕刻之外,其餘10600多
廣東省普寧市南巖古寺 廣東省普寧市南巖古寺
尊全部都是用緬甸玉石雕刻。佛教界人士認為這批玉石雕像規模之大、造型之完備,都是海內外所未有的。
雕像的玉石原料全部都是原始玉石,或潔白細膩,或晶瑩剔透,品質上乘。
每尊雕像都是用整塊天然石料雕鑿而成,實為罕見。其中長度達7.21米的釋迦牟尼吉祥卧像、高度達5.78米的金剛聖母像、4.55米的海島觀音像、4.3米的千手千眼觀音像、4.2米的釋迦牟尼佛坐像,所採用石料體積之巨大尤為罕見。
據統計,這批玉石雕像總重量約為4300多噸。這批雕像均為典型的緬甸佛教藝術造型,帶有濃郁的異國格調,與我國傳統佛教雕像有所不同。

南巖古寺佛像設施

佛像和菩薩像表情雍容祥和,衣冠華麗大氣,飾以珍珠、瑪瑙、纓絡形狀的裝飾品,顯得異彩堂皇。500多尊羅漢像形態、表情各異,體現了藝術家的高超手法。眾多天人、護法神儀容或平和虔誠,或威嚴怒目,其騎雲駕
霓的神態,更引發人們渺遠的天國之思。萬佛塔晶瑩屹立,與萬佛塔牌樓、四面佛亭組成一大景觀,遠望之,聖潔之感油然而生。

南巖古寺地理位置

地址∶廣東省普寧市南溪鎮舊厝鬥飛鳳山。
郵編∶515300

南巖古寺重建時期

南巖寺歷史悠久,開山至今,已歷1600餘年,為浙東南早期石窟寺院之一,名聞遐邇。東晉永和中,高僧釋暉始入於此。
慧皎《高僧傳·釋曇斐傳》記劉宋時有高僧法藏居剡南巖寺。南巖開山稍後於石城山的隱嶽、元化二寺,劉宋元嘉中,寺號南巖院,唐會昌廢,鹹通八年(867)重建,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改祖印院,宣和中(1120)一度毀於火,南宋紹興初(1131)主持僧修忍重建,張浚為此作《南巖寺記》,留存至今。
明洪武十五年(1382)稱南巖禪寺,寺內舊有石碑《唐宣慰師行狀》,署“李邑撰並書”,碑已佚。清咸豐年間寺廟毀於太平軍,同治九年(1870)僧戒清募捐重建。
幾經滄桑,迭遭劫災,至民國時期,尚存有大殿、廂房、耳房、碑刻、楹聯等,1950年起,縣人民政府將南巖山列為風景區,實施保護。1985年南巖山列入大佛寺名勝風景區。 南岩石窟寺內,有清泉一縷,自巖隙滲出,水質清冽甘醇,且久旱不涸,俗稱“仙水泉”。 南巖寺上方,高巖突兀,危崖壓頂,崖壁間有扁平巖穴,名為玉女磯。
明代知縣肖敏道記雲:“巖之上石泄嶙峋,巋然天半。日月飛梭,雲霞織錦者,玉女磯也。”傳説有仙女居上織錦,每當歲末有布三丈六尺自洞垂下,供僧人做衣。
月光洞上方崖石名乳香巖,巖隙內遇雨有飛瀑高掛,轟雷濺雪,晴天有水滴細如串珠,俗稱“乳香滴漏”。
南巖寺外圍還有化雲洞(鐵佛寺)、碧巖洞(大洞)、柯巖洞、蝙蝠洞等勝蹟。
南巖山相傳為莊子所記任公子釣鰲處。任公子是傳説中一巨人,以五十頭牛作釣餌,經年而得大魚,曬乾後夠東南百姓半年乾糧。
因為南巖山為“海跡神山”,石質與他山大異,捫手可碎,但不會自然坍方,據説其間有時還可見到魚類、螺殼化石。相傳大禹治水時南巖原本是“海門”,“東注積沙而成巖”。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