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南嶽彌陀寺承遠和尚碑

鎖定
《南嶽彌陀寺承遠和尚碑》是唐代呂温創作的一篇散文。
作品名稱
南嶽彌陀寺承遠和尚碑
作    者
呂温
創作年代
唐代
出    處
《全唐文》
作品體裁
散文

南嶽彌陀寺承遠和尚碑作品原文

南嶽彌陀寺承遠和尚碑
原夫法起於無,色生於妄,求離於色者,未得皆空,徇念於無者,斯為有着也。是以至人心無所念,念無所求,利未動而誰安,本不然而何滅?然而利根難植,頓詣罕聞,不有舟梁,孰宏濟度,匪因陛級,莫踐堂塗,必在極力以持其善心,惠念以奪其浮想。不以身率,誰為教先,誰能宏之,則南嶽大師其人也。
師諱承遠,漢州綿竹縣謝氏之子。積修妙性,宿起冥因,乘報現身,應期宏道。自天鍾美,因地稟靈,七尺全軀,峨岷與瞻敬之狀,九漏懸解,江漢資清淨之源,殊相夙成,隱照潛發。甫志學,始遊鄉校,驚《禮》《樂》之陷阱,覺《詩》《書》之桎梏,忽忽不樂,未知所逃。俄有信士,以尊勝真言,質疑於學,怡然聳聽,宛若前聞,識契心冥,神動意往,遂涕訣慈顧,行徇幽緣。初事蜀郡唐禪師。禪師學於資州詵公,詵公得於東山宏忍,堅林不盡,秘鍵相傳。師乃委質僮役,服勤星歲,旁窺奧旨,密悟真乘。既壯遊方,沿峽東下。開元二十三年,至荊州玉泉寺,謁蘭若真和尚,荊蠻所奉,龍象斯存。歷劫方契其幽求,一言懸會於靈受,愛從剃毀,始備緇錫,昂然古貌,森映高松。真公南指衡山,俾分法派。越洞庭,浮湘沅,息於天柱之陽,從通相先師受聲聞具戒。三乘之經教,四分之紀律,八正之倫要,六度之根源,莫不更贊神機,遞歸心術。聞京師有慈敏三藏,出在廣州,乃不遠重阻,星言睹謁。學如不足,求所未盡,一通心照,兩舍言筌。敏公曰: “如來付受吾徒,用宏拯救。超然獨善,豈曰能仁?”俾依無量受經,而修唸佛三昧,樹功德劫,以濟羣生。由是頓息諸緣,專歸一念。天寶初歲,還於舊山。山之西南,別立精舍,號彌陀台焉。草編茅,僅蔽經像,居靡童侍,室無斗儲,一食不遇,則茹草而過,敝衲莫完,而歲寒自若。奉持讚歎,苦劇精至,恆於真際,靜見大身,花座踴於意田,寶月懸於眼界。
永泰中,有高僧法照者,越自東吳,求於廬阜,尊遠公教跡,結西方道場,入觀積旬,至想傍達,見彌陀座下,有老比邱焉,啓問何人,答曰:“南嶽承遠。願告吾土,勝緣既結,真影來現。”照公退而驚慕,徑涉衡峯,一披雲外之塵,宛契定中之見,因緣昭晰,悲喜流涕。遂執摳衣之敬,願承入室之顧。大師德因感著,道以證光,遠近聆風,歸依載路。於是大建法宇,以從人慾,輪奐雲起,丹刻化成。走檀信於十方,盡莊嚴於五會,香花交散,鍾梵相宣,火宅之煙焰皆虛,慾海之波瀾自定。加以寶裝秘偈,建幢台前;玉篆真文,揭碑於路左;施隨求之印,以廣銷業累;造輪轉之藏,以大備教典;勸念則編榜於崖谷,勵學則兼述於縑緗。其欲人如身,慈惠懇至,皆此類也。大師峯棲木下六十餘年,苦節真修,老而彌篤。夙開户牖,久啓津途,法界之尊重在焉,天人之瞻仰如是。常陋處方丈,志行平等,食不重味,寒不兼衣。王公之珍服盈廂,庶之金錢布地,莫不回修佛事,贍養孤老,凡言施者,以是報之。期頤將及,志力無法替,早鍾會食,到必先眾,夕磬虔念,居恆達晨。其克己練心,慎終如始,皆此類也。
大曆末,門人法照辭謁五台,北轅有聲,承詔入覲,壇場內殿,領袖京邑。託法雲之遠蔭,自感初因;分慧日之餘光,寧忘本照?奏陳師德,乞降皇恩,由是道場有般若之號。貞元歲,其獲分朝寄,廉問湘中,近照德輝,獲探眾妙。況靈嶽直午,先皇本命,宜有上士,斯焉護持。表求興崇,詔允誠願,台雖舊號,其命維新,寺由是有彌陀之額,度生二七,會供千人。中貴巡香,守臣視饌,瑤圖花捧,寶字煙開,寵降九天,暉映三界。師亦建不壞之塔,以壽君親;修無邊之功,以福邦國。梵王之能事畢矣,法門之榮觀備矣。
貞元十八年,孟秋既望,顧命弟子,申明教戒,掃室趺座,恬然化滅,報齡九十有一,僧臘六十有五。先是忽告門人曰:“國土空曠,各宜勉力。”數月而災火梵寺,週歲而吾師解形,此蓋寶去山枯,龍移水涸,“空曠”之旨,乃明前知。法眾崩慟,若壞梁木,邦人號赴,如失舟航。以其年九月七日,還神於寺之南岡,即安靈塔,教也。前後受法弟子百有餘人,而全得戒珠密傳心印者,蓋亦無幾。比邱惠詮、知明、道偵、超然等,皆奧室之秀者,以瞻奉將遠,經行坐蕪,永懷於極,見託碑紀。移有道於物外,真無愧詞;比遺愛於人間,誠當墮淚。銘曰:
浩浩清塵,茫茫逝川。大雄作矣,救物為先。能明大教,非師有緣。不宰功立,忘機智全。誰其宏之,南嶽命代。習識虛受,應身圓對。理則歸空,教惟不昧。末搖本靜,行苦神泰。雲跡一滅,天星六週。熱惱就濯,童蒙來求。攝以尊念,驅之力修。我法有户,誰能不由?甘露晨稀,香雲夕卷。彼岸方濟,慈舟忽遠。爐煙如在,塔樹勿翦。刊勒豐碑,永想正眼。 [1] 

南嶽彌陀寺承遠和尚碑作者簡介

呂温(772—811),一説他是河中(今山西永濟縣)人,一説他是東平(今山東泰安縣)人。貞元十四年(798)進士。劉禹錫和柳宗元都是他的朋友,他們都有才華。他贊成革新,失敗後,因出使吐蕃被扣留過,未遭貶謫。以後仍然被忘被貶,死於任所。 [2] 
參考資料
  • 1.    王水照. 傳世藏書.集庫.總集 7-12 全唐文 1-6[M]. 海口:海南國際新聞出版中心,第4373-4374頁
  • 2.    李霽野著,唐人絕句啓蒙,北京出版社,2016.07,第22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