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南山寺

(江蘇省泰州市寺廟)

鎖定
南山寺位於泰州古城東南的南城河畔,始建於唐僖宗乾符三年(公元876年),由鐵心堅禪師所建,朝廷賜額“護國寺”。北宋治平元年(公元1064年)改為禪寺,更名為“資福禪院”。宋徽宗崇奉道教,將寺院改為道觀,政和七年(公元1117年),資福禪院改為了道觀,名“神霄玉清萬壽宮”。南宋建炎元年(公元1127年)恢復佛寺,升院為寺,名“資福禪寺”。淳熙十年(公元1183年),寺毀。紹熙年間(公元1190年-公元1194年),由僧紹信、覺妙重建。嘉定年間(公元1208年-公元1224年),僧人圖珍、惠文奏立戒台。元至正二十四年(公元1364年)僧主僖重修。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南山寺為“祝聖道場”,並於寺內設佛教管理機構僧正司,掌管泰州地區的佛教事務。永樂十八年(公元1420年)鑄巨大鐵鐘一口,鐘聲洪亮,聲聞數十里,惜已不存。天順八年(公元1464年),僧正行琪將南山寺加以維修。嘉靖二十八年(公元1549年),真澄法師罄所藏得白金三百兩,鳩工庀材,又命從眾募勸,歷經兩年時間終於使寺院殿堂佛像煥然一新。是年邑人李鵬(浙江餘杭縣令)撰《重修南山寺碑記》鑲嵌於牆,記載了南山寺的歷史以及此次修復的過程。崇禎五年(公元1632年),天竺僧方誌重建浮圖。
中文名
南山寺
建築類型
佛家寺廟
始建時間
唐僖宗乾符三年(八七六)
僖宗賜名
護國寺

南山寺基本概述

南山寺大雄寶殿 南山寺大雄寶殿
古寺依南郭,禪房苔蘚封。
寒雲萋白石,靈籟動青松。
客思驚秋笛,梵音下瞑鍾。
故人天北至,良夜喜重逢。
龔大器的詩中插繪了泰州南山寺的滄桑畫卷,反映了舊城佛教境地的繁盛景象,折射出古寺高塔、大鐘演繹的歷史煙雲,可以看出南山寺是一所幽雅出塵的清淨梵剎,這為後人探尋宗教文化,解讀歷史文化留下了真實的記錄。
南山寺位於泰州古城東南的南城河畔,始建於唐僖宗乾符三年(公元876年),由鐵心堅禪師所建,朝廷賜額“護國寺”。北宋治平元年(公元1064年)改為禪寺,更名為“資福禪院”。宋徽宗崇奉道教,將寺院改為道觀,政和七年(公元1117年),資福禪院改為了道觀,名“神霄玉清萬壽宮”。南宋建炎元年(公元1127年)恢復佛寺,升院為寺,名“資福禪寺”。淳熙十年(公元1183年),寺毀。紹熙年間(公元1190年-公元1194年),由僧紹信、覺妙重建。嘉定年間(公元1208年-公元1224年),僧人圖珍、惠文奏立戒台。元至正二十四年(公元1364年)僧主僖重修。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南山寺為“祝聖道場”,並於寺內設佛教管理機構僧正司,掌管泰州地區的佛教事務。永樂十八年(公元1420年)鑄巨大鐵鐘一口,鐘聲洪亮,聲聞數十里,惜已不存。天順八年(公元1464年),僧正行琪將南山寺加以維修。嘉靖二十八年(公元1549年),真澄法師罄所藏得白金三百兩,鳩工庀材,又命從眾募勸,歷經兩年時間終於使寺院殿堂佛像煥然一新。是年邑人李鵬(浙江餘杭縣令)撰《重修南山寺碑記》鑲嵌於牆,記載了南山寺的歷史以及此次修復的過程。崇禎五年(公元1632年),天竺僧方誌重建浮圖。
南山寺的名稱由來,是因為該寺位於泰州城的東南方而得名,這與泰州的東山寺、西山寺和北山寺情況一樣。泰州無山,而饒有趣味地稱四方的寺院為山,頗富想象力。南山寺又稱南山律寺,這一説法是宋代嘉定年間時寺院設立戒壇,傳揚道宣律師創立的南山律宗,故稱南山律寺。

南山寺寺廟規模

南山寺
南山寺(4張)
南山寺的格局規模,最早見於嘉靖三十年(1551)李鵬《重修南山寺碑記》。李鵬為泰州人,時任浙江餘航縣令,碑文中記敍寺院建置和殿堂建築情況,“浮圖在東側,俯眺數十里,日西影落泮池。”除山門、正殿外,還有金剛殿。所謂金剛殿是元代和明代時寺院比較常見的,即在山門之內建一殿堂,內設二密跡金剛力士像,稱為二王(後來即塑于山門內,不另設殿)。此二力士執金剛杵分立左右,守護佛剎。其來源見於《大寶積經》卷八《密跡金剛力士會》,經中稱勇郡王二太子各言所志,法意太子要誓,諸人成得佛時,當作金剛力士,常親近佛,善聞一切諸佛秘要密跡之事。法念太子誓言,諸仁成佛道,身常勸助,使轉法輪。法意太子,即今金剛力士名密跡者是。法念太子者,即今為梵天者是。明萬曆年間,湖北公安人龔大器出任泰州海防備道,他在《秋日南山寺訪客》一詩中記載:“古寺依南郭,禪房苔蘚封。寒雲萋白石,靈籟動青松。客思驚秋笛,梵音下瞑鍾。故人天北至,良夜喜重逢。”龔大器字容卿,號春所,嘉靖丙辰進士,官至河南左布政使。是著名的“公安三袁”宗道、宏道、中道三兄弟的外祖父。龔大器的詩中插繪了泰州南山寺的滄桑畫卷,反映了舊城佛教境地的繁盛景象,折射出古寺高塔、大鐘演繹的歷史煙雲,可以看出南山寺是一所幽雅出塵的清淨禪剎,這為後人探尋宗教文化,解讀歷史文化留下了真實的記錄。
清代光緒《泰州志》中有一幅南山寺圖,詳盡描繪了該寺的格局情況:寺坐北朝南,主軸線上,前有山門殿,中為前殿,後為大雄寶殿,亦稱後殿。大殿前左右兩側設鍾、鼓二樓。前後兩殿之間建有側殿和廊屋,形成四合院落規制。殿西次軸線上,前後各有一座面闊五間的殿宇,中間一側另有較大型的殿宇,還有一些僧房、齋堂、西淨等輔助用房。在山門殿前為市河,再南邊是城牆和護城河。南山寺處於古泰州文化中心,其東南為南山寺塔(文峯塔),東北為學宮(即文廟)和泮池,再往東為文昌閣和望海樓,西邊為擁有六十多間(座)亭、台、樓、閣、軒、廊的貢院。整個寺院結構緊湊,地勢高敞,環境優雅開闊。
清末民國時泰州籍名人夏耐庵於清光緒十六年(1890)曾偕友遊覽南山寺,他在《吳陵野記》中記載南山寺殿堂建築之雄偉莊嚴:“庚寅夏五偕式南遊南山寺,縱觀殿廡齋寮甚宏壯,洵古剎也。見東、西兩方丈創者創修者修補苴綴拾,乃振興之象。第殿宇高大,穿漏時有,施功不易耳。於二殿西北廊下得《重修南山寺碑記》一座,嵌牆內。碑立於嘉靖時,貢生官浙江餘航縣令,記敍建置甚詳。寺在勝國為祝聖道場,且開設僧正司於內大殿。”
南山寺有多幅楹聯流傳甚廣,頗具影響,反映了寺院高雅的文化品位。其一為方丈室:“雲窗禪榻靜,松影佛堂虛。”其二為禪房:“悟空諸相寂,對佛一燈明。”其三為達摩像前:“將心來與汝安,汝若求心了不得;無法可對人説,人知舍法反從非。”

南山寺寺廟格局

南山寺
南山寺(23張)
寺坐北朝南,分主次二軸線。主軸上由南向北依次建有山門、二殿、大雄寶殿,大殿左右分設鍾、鼓二樓。殿間兩側建有側殿、廊屋,形成三合或四合院落規制;次軸線上,前後各有一座面闊五間的殿宇,中間一側另有較大型的殿宇,還有一些輔助用房。山門殿南是市河,再南邊是城牆,外為護城河。地勢高敞,環境開闊。

南山寺建築特色

南山寺
南山寺(21張)
滄海桑田,南山寺僅存大雄寶殿及東面幾間附房。大雄寶殿為廡殿重檐,楠木金柱,內外柱等高,脊桁下用叉手,建築技法為元代以前常見手法,斗拱為明式做法,天花上用草栿作,梁枋上彩繪二龍戲珠和唐三藏師徒西天取經以及動、植物圖案。殿面闊五間,進深六間,瓦當、滴水上飾有龍鳳圖案。整體屬明中期風格,屋面則繼承了唐代的建築手法。雖經千年風霜,仍翹角飛檐,巍然屹立。

南山寺鳳池筆穎

南山寺
南山寺(2張)
明正統四年(公元1439年),泰州知州黃性在學宮欞星門外開鑿鳳池,又名泮池。學宮即文廟或稱夫子廟,現拆除為國泰賓館。鳳池西有南山寺塔,東有文昌閣。登文昌閣,泰州城盡收眼底,故泰州曾有“東城攬勝,先去‘文昌’,妙在‘文昌’”之説。旭日東昇,文昌閣倒影入鳳池,形似筆;夕陽西下,南山寺塔倒影入鳳池,形似筆,這樣構成“鳳池筆穎”景觀。
南山寺塔舊址位於南山寺東南,磚砌三層八面,又叫文峯塔或周公塔,今已不存。據清道光《泰州志》記載,上勒有“周公塔”三字,相傳為宋代周孟陽家所建。文峯塔倒塌時間史書記載不詳,相傳為儀徵鄭節婦借宿時,為焚香遺火所毀。嘉靖初年遺址尚存,嘉靖末年,僧官盛芳掘地取磚,在方孔中發現金佛像,當沒入官,後來被夷為平地,遂失其所。到明代萬曆四十八年州守韋宗孔掘地三尺,尋覓到塔基,加以重建,基礎和塔向一依舊制。到清光緒三年再一次焚於大火,邑人陳文鐸等人募捐加以修復。
清人周虹《登南山寺塔》詞雲:
高塔閒登意自殷,憑欄千里意。
渡江夜,南朝雨,壓頂朝分北固雲。
春到上方風漸軟,人遊古寺日初曛。
機心息盡參禪久,鐘鼓聲聲碧落聞。
解放初期泰州修建糧庫,為裝卸糧食便利,拓展河道,鳳池從此消失。1968年泰州水泥製品廠修建倉庫,南山寺塔被拆除。隨着塔、池的譭棄,“鳳池筆穎”遂為歷史。

南山寺歷史沿革

1957年,南山寺大雄寶殿被列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
1985年,知名園林建築專家陳從周教授應邀來泰,在視察南山寺後認為,大雄寶殿為廡殿重檐的屋頂建築,類同北京紫禁城太和殿、山東岱廟,是中國古建築史上至高等級的屋面式樣,一般用於皇宮的主要建築,以示尊崇或隆重。在江蘇的寺廟建築中,只有蘇州的文廟和泰州南山寺是這種形式的古建築。
2003年,泰州對南山寺大雄寶殿進行維修,2004年告竣。
2009年,中國古建築學家、全國曆史文化名城保護專家委員會副主任羅哲文踏訪了南山寺。
2011年以斯里蘭卡僧王烏度嘎瑪為首的海內外高僧專程來泰,將舍利奉贈給了南山寺,為泰州人民祈福安康。我寺供奉的佛祖舍利,原藏於斯里蘭卡的瑪希揚格納寺廟的古佛塔內,經泰州籍高僧了中長老多方聯繫、協調而成就此無上因緣。
2012年南山寺正式對外開放,大初法師應邀駐錫南山,主持寺院的日常法務。同期啓動了寺院的復建工作,並於2013年8月舉行了奠基儀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