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南山三觀

鎖定
南山三觀,即唐初終南山道宣律師開創四分律宗中所立的三種觀法:一、性空觀,二、相空觀,三、唯識觀。
中文名
南山三觀
別    名
南山三教
時    代
唐初

南山三觀解釋

南山三觀
南山三觀(13張)
又作南山三教。乃四分律宗南山大師道宣所立。道宣就如來一代聖教立化、制二教之別,化教中更開性空、相空、唯識等三觀之教。三觀乃指:(一)性空觀,即阿含、僧只律、四分律、俱舍、成實等經論所言小乘之觀法。觀諸法為因緣生,性空無我。許因緣生之相為實有,而觀性之空無,稱為性空觀。(二)相空觀,即般若經及般若系之論部所言大乘之初門。觀諸法之相為空,視有實之相為凡夫之妄見,如實無其相,卻妄指空華為實有,故進而空無諸法之相,稱為相空觀。(三)唯識觀,即華嚴、法華、楞伽、涅槃、攝論等經律論所説大乘至極之觀法。觀一切萬法各為自識之所變。故萬法乃一切心識之影像,所歸唯一心識,稱為唯識觀。此觀所言不僅如性空、相空之空於一邊,而是心外諸法、性相皆空,惟心內之萬法、性相皆非空。四分律刪繁補闕行事鈔卷中四(大四○·九六中):‘然理大要,不出三種。一者諸法性空無我;此理照心,名為小乘。二者諸法本相是空,唯情妄見;此理照用,屬小菩薩。三者諸法外塵本無,實唯有識;此理深妙,唯意緣知,是大菩薩佛果證行。’(參閲‘三觀’)

南山三觀佛學大家的解説

南山三觀
南山三觀(12張)
南山三觀,是唐初終南山道宣律師開創四分律宗中所立的三種觀法:一、性空觀,二、相空觀,三、唯識觀。這三種觀法,是基於南山宗把釋迦如來一代的教法區分作化制二教,其中化教又分作性空教、相空教、唯識圓教三種,這三種化教的觀法,即分為性空觀,相空觀,唯識觀,後人稱此為南山三觀。
一、性空觀。將因緣所生世出世間一切諸法,藉剖析的方便,觀察它的自性本空,求人求法,了不可得,這叫作“析色明空”,破除對於人法本身的執着,叫它作性空觀,又作析空觀。
二、相空觀。進而觀察因緣所生一切諸法,外相似有,實自空無,猶如空華水月,但眾生情執妄見種種差別之相,這叫作“當體即空”,叫它作相空觀。
三、唯識觀。觀察一切外塵諸法,唯識所變,本來無實,這樣“識有非空,境無非有”,算是“性相圓融”,叫它作唯識觀。
道宣律師認為佛教的教法,不出性空、相空、唯識三種,所以本此而立三觀,觀無不盡。如《四分律行事鈔》説:“然理大要不出三種:一者,諸法性空無我,此理照心,名為小乘。二者,諸法本相是空,唯情妄見,此理照用,屬小菩薩。”(照心,照用的解釋,如《行事鈔資持記》説:“言照用者,二乘住寂,故但照心;菩薩涉事,故云照用”)三者,諸法外塵本無,實唯有識,此理深妙,唯意緣知,是大菩薩佛果證行。又如《羯磨疏》説:“要而言之,不過三種:一者,小乘人行,觀事生滅,知無我人善惡等性;二、小菩薩行,觀事是空,知無我人善惡等相;三、大菩薩行,觀事是心意言分別。”《濟緣記》更加以解釋説:“初則見相如實,觀性本空;次則見相如幻,空華水月,當相即空,不待觀性;後則觀一切法唯心所受,心外無法。”
道宣的三觀,本於他的四分律學,而他的四分律學,受當時玄奘法師所弘闡唯識學説的影響很深,所以以唯識觀為極致。 [1]   (黃懺華)
參考資料
  • 1.    《中國佛教》中國佛教協會 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