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南宮庵羣

鎖定
南宮庵羣位於廣東高州市城南關的南宮嶺上,坐落於城南的南宮嶺,與城西的觀山隔江相望,遙相呼應,而且都是宗教羣體建築,使用功能相同,只不過是南宮嶺與觀山相比,面積稍小,高度稍低而矣。因此,人們又把南宮嶺稱作“小觀山”。南宮嶺上的庵羣建築,包括了佛教中的基本體系,奉祀着佛教中所信仰的基本神祇,既可為研究佛教的分佈與流傳提供依據,又可為旅遊者提供度假消閒、訪古、尋幽的理想場所。 明清時期,在此山上建築了一組以佛教為主體的宗教建築羣。這些建築羣,互相穿插,錯落有致,形成獨具一格的古建羣體。70年代後期以來,這些古建築逐漸被分隔管理,互不統屬,而且逐漸被拆除。已全部拆除的有玄元宮、雷神廟、靈王廟。尚存復龍庵、寶蓮庵、水庵。南宮庵羣被列為高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1] 
中文名
南宮庵羣
位    置
高州市南宮嶺
南宮嶺面積
約1平方公里
高    度
約40米
級    別
高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南宮庵羣結構

南宮庵羣 南宮庵羣
明、清時代建造的南宮庵羣位於高州市南宮嶺。南宮嶺面積約1平方公里,高度約40米。嶺上分佈有復龍庵、寶蓮庵、回水庵等一批明清時代的建築。這些建築羣體,錯落有致,風格協調。

南宮庵羣主要建築

南宮庵羣復龍庵

位於南宮嶺之巔,始建於北宋後期,明崇禎十七年(1643年)重建。據庵內尼姑代代相傳:此庵原名"福隆庵",後因明代有一皇太子到此庵避戰亂,許願重建,故改名"復龍庵"。此庵兩進,面寬12.6米、總進深27米,重檐歇山頂,瓦脊用灰砂塑出花鳥浮雕圖案。九架樑木構架,單檐斗栱挑出,覆蓮狀石柱礎。天井兩側有迴廊貫通。前殿山門為石質門框,門外石階左右分立石抱鼓一對,其紋飾造型古樸,具明代風格。

南宮庵羣寶蓮庵

在復龍庵左下方,始建於明天啓六年(1626年),原名玄真觀;永曆二年(1648年)重修,改名為"玄元宮";道光十九年(1839年)再次重修,易名為"清虛觀";1982年第四次重修,改現名"寶蓮庵"。該庵兩進,面寬11.1米、總進深15.1米。硬山頂。西側迴廊與雷神廟相通;東側有小門盤級而上,與復龍庵相接。山門前面沿石階盤旋而下,有三拱牌坊一座,坊額灰雕庵名,飾有花鳥圖案。整座建築玲瓏別緻,錯落有序。

南宮庵羣回水庵

在復龍庵右下方,南宮嶺南端,面臨鑑江,與對岸寶光塔對峙。始建於明,清乾隆後期重建。共兩進,面寬11.9米、總進深22.6米、硬山頂風火山牆。脊飾灰塑雙龍戲珠及花鳥。前殿門框用花崗岩石打製,門額及對聯文字用灰砂雕塑。 [1] 

南宮庵羣歷史記錄

《高州縣誌》(中華書局,2005年10版)第1526頁記載,南宮庵羣位於高州縣城南關街南端的南宮嶺上。明清時期,在此山上建築了一組以佛教為主體的宗教建築羣。上世紀70年代後期以來,這些古建築逐漸被分隔管理,而且逐漸被拆除。尚存復龍庵、寶蓮庵、回水庵。1986年南宮庵羣被列為高州縣文物保護單位。
《高州縣誌》載:“明朝後期,兵荒馬亂,一明太子南避戰亂時,夜宿(復龍)庵內,對其破敗不堪的景象,曾許下諾言:如能保佑其平安度過劫難,則撥款重建。後來,果能如願以償,於是朝廷撥重金,重建庵堂,並更名為‘復龍’”。 [2] 

南宮庵羣集羣原因

黎慶文老人認為庵羣扎堆在南宮嶺,可能是因為這裏確是風水寶地。“南宮庵羣”門前的這條爛路在古代是一條通往廉州、瓊州等地的重要驛道。據説以前鑑江的水很深,船伕用一竹杆撐不到河底。鑑江流至南宮嶺下形成一個迴流處,在江的左岸有一個寶光塔,而在江的右岸建有庵或寺,會有護衞的意義,這種做法在古代非常普遍。
另一位高州老者則對記者説:“‘南宮’是什麼意思?皇太子的住所之一。古時皇帝把他的兒子們居住的宮殿分別稱為‘東宮’、‘西宮’、‘南宮’等。傳説有個南宮太子因避戰亂,躲到了山上一間寺廟內的樟樹上而倖免於難。南宮太子許諾,如果他得以繼承大位,將重修此廟。後來果如其願,他便當真撥下巨資重修該廟,並賜名‘復龍庵’,當地人也將此嶺改稱為‘南宮嶺’。”
不過,作為高州城眼下年紀最大的兩位尼姑———釋妙松和釋淨偉的回答卻很簡單。前者説:“我(5歲)出家那時就有的啦”;而被稱為“師公”的釋淨偉就説:“緣!這是佛緣!”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