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南室韋

鎖定
南室韋,唐代以前室韋5部之一。
中文名
南室韋
出    處
中國少數民族史大辭典
北齊時(一説隋代)室韋分為5部,是為其一。因地處室韋諸部之南而得名。《北史》等稱其居“貸勃、欠對二山”,約分佈今嫩江西岸支流雅魯河以北,東至嫩江,西到大興安嶺東麓(一説隋時可能已達呼倫池及額爾古納河流域),與北室韋在嫩江上游相接(一説在呼倫湖至扎賚特旗一帶地,或説在今哈拉哈河流域)。其地下濕,多草木,饒禽獸,又多蚊蚋,故夏有“巢居”之俗。在5部中發展最快,已有原始農業,知用牛車代步、以皮為舟、造酒。隋以後分裂為眾多部(有載為25部),每部首領稱“餘莫弗瞞咄”,其死“子弟”繼,嗣絕才擇“賢豪”而立。唐代的和解部、塞曷支部、黃頭室韋等,即其分解後出現之部名。 [1] 
參考資料
  • 1.    高文德主編.《中國少數民族史大辭典》:吉林教育出版社,1995年12月:第159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