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南宋史學史

鎖定
《南宋史學史》是2008年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羅炳良。本書主要講述了南宋繁複和完備的史官制度,以及為歷代封建皇朝所罕見的史官尊崇的地位和優厚的待遇。 [1] 
中文名
南宋史學史
作    者
羅炳良
出版時間
2008年10月1日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頁    數
396 頁
ISBN
9787010067735
定    價
60 元
開    本
16 開
裝    幀
平裝
叢書名
南宋史研究叢書
尺    寸
23.8 x 16.4 x 3.2 cm

南宋史學史作者簡介

羅炳良,男,1963年生,河北省定必縣人。曾經在河北師範學院、蘭州大學、北京師範大學學習,獲歷史學學士、碩士、博士學位。現為北京師範大學史學理論與史學史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林業大學生態文明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委員、兼職教授、博士生導師,安徽省安慶師範學院兼職教授,浙江省杭州市社會科學院兼職研究員。中國史學會史學理論分會常務理事,中國范仲淹研究會理事暨學術委員會副主任,河南省范仲淹文化研究會特邀理事,甘肅省《四庫全書》研究會理事。獨著、合著與主編《中華野史·遼夏金元卷》等著作30部,發表《宗法制度與宋代社會》、《岳家軍羣體人物研究》(與張秀平合作)、《從宋代義理史學到清代實證史學的轉變》等論文120餘篇。

南宋史學史內容簡介

《南宋史學史》主要內容:中國史官制度源遠流長,最早可追溯到國家產生之前的氏族社會。“史”字的古義,就是指史官。東漢許慎《説文解字》説:“史,記事者也。”甲骨文、金文中出現的“作冊”、“史”、“內史”等史官名稱,就肩負着記事的職能。《周禮》和《禮記》記載夏、商、週三代設置的史官有“太史”、“小史”、“內史”、“外史”、“左史”、“右史”等,迄今可以證實者有“太史”、“內史”、“左史”。據王國維等考證,三代時期政史不分,六卿聯事,史官既掌宣王命、處理政務,又兼司冊書、記錄時政。春秋、戰國至秦、漢時期,史官逐步從政事中分離出來,成為非世襲的專門職業。魏、晉以降,國家設專門修史機構,史官負責撰修史書,雖名稱各異,但歷代因之,直至民國而結束。其中兩宋的史官制度最為繁複和完備,而史官地位之尊崇、待遇之優厚,也為歷代封建皇朝所罕見。 [1] 

南宋史學史目錄

浙江文化研究工程成果文庫總序
以杭州(臨安)為例還原一個真實的南宋(代序)
序言
導論
第一節 史學與社會的關係
一 社會演變與史學發展
二 史學對社會的影響
第二節 南宋社會的特點
一 社會矛盾激化
二 民族矛盾尖鋭
三 學術文化繁榮
第三節 南宋史學的特徵
一 史家憂患意識的深化
二 史學經世思想的發展
三 歷史評論與史學批評的繁榮
第一章 南宋史官制度
第一節 南宋史官的類別與職責
一 史官的分類
二 史官的職責
第二節 南宋史官制度的特徵和作用
一 史官制度的特徵
二 史官制度的作用
第二章 南宋修史機構
第一節 南宋修史機構的類型與體制
一 修史機構的類型
二 修史機構的體制
第二節 南宋修史制度的特徵和利弊
一 修史制度的特徵
二 修史制度的利弊
第三章 南宋撰修前代史的成就
第一節 鄭樵與《通志》
一 紀傳體通史的發展
二 鄭樵的史學思想
三《通志》二十略的價值
第二節《通鑑紀事本末》與《資治通鑑綱目》
一《通鑑紀事本末》的史學價值
二《資治通鑑綱目》的體裁創新
第三節 典制史與國別史撰述
一 呂祖謙與《歷代制度詳説》
二 陳傅良與《歷代兵制》
三 徐天麟與《兩漢會要》
四 陸游與《南唐書》
五 葉隆禮與《契丹國志》
六 宇文懋昭與《大金國志》
第四章 南宋撰修當代史的繁榮
第一節 紀傳體和傳記體史書
一 王稱與《東都事略》
二 朱熹、李幼武與《宋名臣言行錄》
三 杜大珪與《名臣碑傳琬琰集》
第二節 編年體史書
一 李燾與《續資治通鑑長編》
二 李心傳與《建炎以來系年要錄》
三 徐夢莘與《三朝北盟會編》
四 其他諸家編年體史書
第三節 典制體史書
一 李攸與《宋朝事實》
二 李心傳與《建炎以來朝野雜記》
三 謝深甫與《慶元條法事類》
四 趙汝愚與《宋朝諸臣奏議》
五 佚名撰《宋大詔令集》
第四節 綱目體史書
一 陳均與《皇朝編年綱目備要》
二 佚名撰《中興兩朝編年綱目》、《續編兩朝綱目備要》
第五節 紀事本末體史書
一 楊仲良與《皇宋通鑑長編紀事本末》
二 彭百川與《太平治跡統類》
第五章 南宋專門史撰述的創穫
第一節 學術史撰述
一 朱熹與《伊洛淵源錄》
二 朱熹、呂祖謙與《近思錄》
三 李心傳與《道命錄》
四 黎靖德與《朱子語類》
第二節 佛教史撰述
一 普濟與《五燈會元》
二 志磐與《佛祖統紀》
三 祖琇與《隆興佛教編年通論》
第三節 民族史撰述
一 洪皓與《松漠紀聞》
二 趙珙與《蒙韃備錄》
三 彭大雅、徐霆與《黑韃事略》
第六章 南宋地方誌和邊疆域外史的建樹
第七章 南宋史學的義理化趨向
第八章 南宋歷史考證學的發展
後記
編後語
參考資料